三国时期如果让赵云守荆州,会是怎样的结局?
事实上,荆州的结局早已注定,即便是把关羽替换下来,让赵云顶上去,荆州仍然避免不了丢失的命运!原因有三!
荆州丢失的原因
一说起荆州的丢失,网络上总会出现一种不理智的声音,认为是关羽的高傲导致了荆州的丢失,这其实就是把问题简单化,情绪化了!这和现代社会,把一个大问题的责任归咎于一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实际上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荆州之所以丢失,责任并不完全在于关羽,至少并不是因为关羽的高傲,导致了孙权的突然翻脸,导致了荆州的丢失!
孙权乃是一个政治家,做事情考虑的是利益,而不是情绪,再说了,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他们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群“江东鼠辈”,若真全是“鼠辈”,东吴又怎么可能长居三国第二,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后被灭亡的国家?所以说,荆州的丢失,孙权的翻脸,这绝不是因为关羽的高傲引起的,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这个原因,便是蜀汉对东吴的威胁!
由于大多数人特别喜欢蜀汉的英雄,所以他们都会把蜀汉理想化,认为蜀汉众人是群温和的小绵羊,他们只想击败曹操,对东吴毫无兴趣,然而事实上,这完全就是站在蜀汉的角度看问题了。一旦站在蜀汉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很多结论都会偏向蜀汉,根本找不出准确的答案!而如果我们站在东吴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会发现,孙权翻脸偷袭荆州,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可恶,因为孙权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东吴的前途!
赤壁之战后,周瑜给孙权的建议是拿下刘备,然后由周瑜吃掉关羽张飞,然后周瑜以南郡为基地,进攻益州,和曹操形成划江而治的局面。这个战略历来被众人所赞赏,然而以当年东吴的实力来看,这个计划很难实施。
首先东吴内部不稳,赤壁之战前以张昭为首的大臣都是选择投降的,孙权必须借助大胜的优势,解决内部问题。其次益州不好打,蜀地多山,地势险要,要想强攻非常难,且曹操就在后方虎视眈眈,一旦南郡被攻破,周瑜将被断绝退路。最后,赤壁之战曹操虽败,但实力仍在,要是周瑜带走大批军队去打益州,曹操突然发难,孙权怎么抵挡?
周瑜的攻打益州计划,很明显操作性并不强,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东吴实力太弱,无法单独抗衡曹操,所以说孙权最终选择了刘备做盟友,把南郡借给了刘备,让刘备帮忙抵挡曹操,孙权好腾出手来整合东吴内部,加强自身的实力。可以看到,此时孙权之所以选择刘备做盟友,一方面是想借刘备之手抵挡曹操,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刘备并不强大,无法对孙权构成威胁!但随着刘备攻下了益州,孙权发现,刘备的实力急速膨胀,竟然有了和孙权抗衡的实力了。
入主成都后的刘备,有了益州这个大后方,完全可以拉起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再加上关羽占据着荆州大部分郡县,所以孙权感受到了一丝不安,他开始要求刘备归还南郡了。可吃进去的肉,哪有吐出来的道理,刘备自然是不愿意归还南郡的。这个时候,就连一向被称为老实人的鲁肃都坐不住了,开始出兵进攻荆州,并摆下宴席宴请关羽,怒斥刘备不守信用,不归还南郡。这件事情,本来就是刘备不占理,所以关羽也只能忍气吞声。而事情随着刘备带兵前来增援,走向了更危险的边缘,大战一触而发!
关羽知道自己不占道理,但刘备可不管这些,他是心怀天下的男人,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不能轻易吐出来,所以他直接带了五万精锐过来,要和孙权一决高下。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出兵汉中的消息传来,刘备担心曹操趁机进攻益州,被迫撤军。而在撤军之前,他和孙权签署了湘水之盟,重新划定了地盘,南郡归属于刘备,刘备手下的另外三个郡则送给孙权。
见刘备认怂,让出了大块地盘,刘备在荆州并非占据绝对优势了,对东吴的威胁减弱了不少,孙权心满意足了,撤退了。然而这种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不久之后,刘备在汉中之战中爆发出来的强悍实力,再次吓到了孙权!
汉中之战,曹操占据绝对的优势,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翻盘了,成功地击败了曹操,抢下了曹操手中的汉中,令天下震惊!当年被撵得到处跑的刘备,站起来了,爆发了,实力远超当年了!对于蜀汉众人来说,这是天大的喜讯,但是对于孙权来说,这却是一个噩耗!为何?因为蜀汉实力的增强,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孙权带着手下打了那么多次的合肥,愣是玩不过张辽,这也让孙权及其手下认清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吴军的陆战能力比不上曹军。吕蒙甚至直言,就算孙权打下了徐州,也守不住徐州,因为吴军陆战能力不行,主要靠的就是水战,拿下徐州,曹军骑兵转瞬即至,东吴陆军挡不住!现在刘备在陆地上打败了曹操亲自统帅的曹军,关羽在荆州又训练了一支强悍的水军,蜀汉此时的威胁,已经超过了曹军!
曹军陆战能力虽强,但水军实力差,没法打过长江。但刘备集团不同,汉中之战已经证明了蜀军的陆战能力,比曹军还厉害;随后的襄樊之战,关羽击败于禁七军,用的就是水军,这就说明,关羽已经具备了训练、指挥水军作战的能力,且关羽所在的南郡,正在长江的上游,一旦刘备决定对东吴动武,那么他们完全可以顺流直下,杀入东吴腹地,到时候东吴拿什么去和蜀汉抗衡?
水军挡不住,陆军打不赢,这让孙权怎么办?总不可能坐以待毙吧?总不可能寄希望于刘备不进攻东吴吧?所以说,如果换作你是孙权,你很可能也会采取和孙权一样的做法,既然刘备集团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孙权集团的安全了,那孙权势必要提前布局,打掉这个威胁!什么三国鼎立,什么一统天下,要是连自己的安全都保证不了,还玩什么?所以,孙权必须对关羽动手,解决关羽的这支水军,占领南郡,不能让上游被蜀汉占领!
事实上,刘备集团对孙权造成了巨大威胁,这便是孙权执意翻脸,偷袭荆州的主要原因!这事关东吴的主要利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吴人才那么多,但是在偷袭荆州这件事情上,大家并没有提出过多的意见,都一致支持,因为不干掉关羽,不拿回南郡,东吴得亡啊!
了解了荆州丢失的真正原因,其实我们就很容易搞明白了,为啥赵云替代关羽,仍然守不住荆州?
一、孙权对荆州虎视眈眈
刘备集团的实力急剧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东吴,所以孙权肯定会对荆州动手,无论是关羽坐镇还是赵云坐镇,孙权都会对荆州动手!不管你是关羽那么高傲,还是赵云那么谦逊,都改变不了孙权的决心。
二、赵云威望不足
不可否认,赵云是一个能力不错的名将,但是赵云这个人的威望其实并不足以统御荆州!荆州这地方,世家大族非常多,而这些世家大族,就是典型的墙头草,曹操来了,他们不做抵抗,投降曹操;刘备来了,他们不做抵抗,投降刘备;孙权来了,他们不做抵抗,投降孙权,对于他们来说,不管荆州的统治者是谁,只要能保证他们的家族利益就可以了。要想统领这些大家族,让他们别对外勾勾搭搭,必须要一个威望非常大的统领来震慑众人!
刘备集团中,关羽威望甚重,远超张飞、赵云等人,也只有他能够压服荆州的这些墙头草,若是换上威望不足的赵云,说不定荆州的内部问题早就爆发了,孙权早就打进来了。
三、赵云资历不足
赵云威望不足,无法震慑敌人、墙头草,而他资历不足的这个弱点,则会使得他连内部自己人都压服不了!关羽在荆州时,让糜芳守江陵城,傅士仁守公安城,也是因为这两人的快速投降,导致关羽无法及时回援,最终败北。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徐州时期就已经跟随刘备了,傅士仁是刘备的老部下,从河北跟过来的,这两人的资历可不输于赵云,甚至资历比赵云还深,试问,连关羽都无法压服这二人,赵云凭啥能压服这两人?且不说这两人战时选择投降,就算是和平时期,只要他俩耍起横来,都够赵云喝一壶的了!
结语
综合来看,即便是让赵云代替关羽去守卫荆州,其实结局也是令人遗憾的,荆州根本守不住!原因有三:一、蜀汉实力太强,威胁到了东吴,孙权不可能放弃对荆州的觊觎;二、赵云威望不足,不足以震慑外部宵小和墙头草;三、赵云资历不足,不足以压服内部的骄兵悍将!
对此,你是否认同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三国时期如果让赵云守荆州,会是怎样的结局?
赵云肯定可以守住。
并不是说赵云的军事才能和武艺要高于关羽,而是说,如果赵云驻守荆州,孙吴方面就没有袭取荆州的机会。
其实,荆州之失,从最根本上找原因,还得怪刘备。
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曹刘孙三大集团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刘备收得益州后,继续扩张,北进汉中。阵斩曹军重将夏侯渊,张郃临危被推举为主帅,严防死守,双方僵持。
曹操率主力来援,双方激战。
经过数月的激烈格杀,刘备集团取得了胜利,曹操率主力撤退,刘备将汉中地区纳入囊中。
取得汉中后,刘备进位汉中王,将防御重任交给了后起之秀魏延,回到成都。
但是,对于刘备来说,汉中地区从此就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曹操并没有走远,他还在长安呢。
而前期的战斗给刘备集团造成的消耗是惊人的巨大,“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后方的诸葛亮绞尽脑汁,尽一切努力为刘备的战斗提供了有效的后勤支援。
但曹操一日不离开,刘备就一天难以安眠。虽然让魏延镇守汉中,但刘备仍然是提心吊胆的。
汉中这片地区是不允许丢失的。刘备进位汉中王,就明明白白地宣布,这块地方是绝不能再丢失了。刚当上汉中王,再丢了汉中,你让刘备情何以堪?
为了减轻汉中战区的巨大压力,刘备需要从另外一个方向对曹操集团施加压力。这就有了关羽的北进襄樊。
在刘备收取益州和汉中的这段时间内,做为独当一面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是非常难受的,他比较尴尬。
征服益州,关羽是个旁观者。张飞“溯江而上”、黄忠“每先登阵”、魏延“数有功”,赵云“从征有功”,新归附的马超也逼降成都。大家都立有功劳,甚至连那个毛头小子刘封也“所在战克”。
大家都是因功晋封,关羽也晋升了,但他只是个旁观者。
汉中之战,张飞大破张郃,黄忠阵斩夏侯渊,赵云袭曹军粮草,刘封攻取上庸,魏延也屡建功劳,马超还利用自己的身份,扶保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家都有功劳。
关羽晋升为前将军,但他又是个旁观者。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张飞受任为巴西太守,他有巴西;连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也有汉中。
张飞治下的巴西👇️
但关羽呢,他的职位是襄阳太守。
人家巴西太守张飞要视察巴西,随时都能去,汉中太守魏延也能视察自己的地盘。
襄阳太守关羽要想视察襄阳,去曹仁的办公室去领取护照?
按照关羽的性格,能忍?所以,这段时间,关羽的精神变得非常敏感。一会儿要与马超比武,一会儿又“誓不与老卒同列”,把矛头指向黄忠。
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受封“前将军,假节钺”,让关羽拥有了战区部队的指挥权。这个意味很明显:让关羽出征。
那么,大家现在明白了,刘备让关羽出征襄樊,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遥保汉中,从另一个方向上牵制曹操的军力;
2.为关羽的晋升“前将军”收取令人信服的功劳;
3.落实关羽“襄阳太守”的职位。
那么,再来说说关羽为什么会失荆州。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
关羽北进襄樊,曹操难受,更难受的是孙权。
孙吴集团自孙策死后,战略方针是“北防南进”,对北方以防御为主,向南扩展开拓。这与他们所处的地理形势和自身的军力特点有关。
北防是重点是“以江河为险”,充分利用优势水军和江河天险。
但关羽在荆州多年,他也训练出了一批水军,技战术水平不在东吴之下。在这个方向上,与东吴平分长江之险,对东吴构成巨大威胁。
如果关羽再将襄樊纳入,就能从江、汉两条水路上对东吴构成威胁。
这孙权能忍吗?肯定不行。
所以,关羽北征襄樊,实际上不但严重威胁了曹操,更严重威胁了孙权。针对这种情况,无论愿意不愿意,曹操和孙权都必须要形成事实上的联手来对付关羽。
以关羽的军事才能,完全能够看到这一点,但他兵力不足,无法在保证在北征襄樊的情况下,还能对东吴方向做到防御严备。
关羽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呢?他是“打曹吓孙”。向北,集中兵力进攻襄樊;向东,不断地威慑和恫吓。
关羽严辞拒绝了孙权的联姻要求,还恫吓孙权派来的使者,表示如果孙权不配合他的攻势,取得胜利后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水淹七军后,关羽又大张旗鼓地将战俘船载运回,以吓唬孙权方面。
对于关羽来说,时间紧迫,他必须在唬住孙权的这段时间内攻下襄樊,完成即定的战略目标。
但同样,孙权这边时间更紧迫,必须在关羽取胜回军之前,攻取荆州地区,消除这个大患。
于是,奇袭荆州开始了。在与时间赛跑的竞争中,孙吴集团走到了前面,关羽败亡。
那为什么如果赵云镇守荆州就不会丢失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上文中刘备集团北进襄樊的几个理由都不存在了。
1.赵云守荆州,关羽进西川、守汉中,汉中方向上就不惧曹操的军事压力,完全守得住;
2.不需要考虑赵云的晋升和与之相配的功劳;
3.不需要落实赵云的虚职。
有时候事情就这么神。就如同下棋,并不是说你的落子越强越好,而是合适不合适才决定成败与输赢。
三国时期如果让赵云守荆州,会是怎样的结局?
如果换作赵云去守荆州,不敢说万无一失,起码不会输得那么难看。
关羽失荆州,不是因为关羽守不住,而是空城计没唱好。
关羽率三万之众,坐镇荆州,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单独出兵就想吃掉关羽,基本是不可能。
如果魏吴联手,合力夹击,蜀汉坐视不管,那么关羽才可能失败。
除非出现这个局势,关羽基本不会失去荆州。
赵云也是有勇有谋的万人敌,同样的情况下,守住荆州,那也是木有一点问题的。
关羽之所以失去荆州,就是莫名其妙的发动了襄樊之战,把一座几乎是空城的荆州留给了东吴。
吕蒙白衣渡江,将计就计,骗过了关羽,才夺取了荆州。
从史料看,关羽既没有明确的受命,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攻击襄阳,居然就发动了襄樊之战。
就算再借给浑身是胆的赵子龙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这么做。
不是没胆量做,是不能这么做。
伟大的领袖、军事家毛主席评论《隆中对》时,认为诸葛亮的策略本身就是错误的。
我的理解就是,仅凭荆、益二州的实力,再分兵去进攻曹操是不能取胜的。
那么,在益州毫无动作的情况下,关羽仅凭一个荆州的力量,又如何能够战胜曹操哪?
关羽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不仅没有攻下襄樊,反而丢掉了荆州。
关羽也不会傻到这个地步,去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这里,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关羽要杀身成仁。
关羽一直认为刘备是仁德的主公,一心要匡扶汉室。
为此,关羽才忠心耿耿的追随刘备。无论曹操如何挽留,关羽都不为之所动。
刘备与曹操汉中对峙,曹操撤军,刘备取得了汉中,随即自封汉中王。
这令关羽大失所望。
关羽的忠义,不便对刘备说三道四,只能拿老黄忠撒气,贬斥一下黄忠而已。
曹操刚刚撤回洛阳,关羽就发动了襄樊之战,搞得曹操几乎要迁都。
看一下时间就清楚了。
汉中之战是从217年发起,到219年五月结束;
襄樊之战是从219年七月发起,本年十二月结束。
关羽发起襄樊战役的时候,刘备忙着进位汉中王。
两次战役相差两个月,这已经失去了军事斗争的基本常识。
襄樊这么大的战役,既没有战役计划,也没有援兵,又没有后勤保障。
这个仗如何去打?
关羽是忠义两全,但在面临忠义取舍时,只能是尽忠而舍弃信义。
忠孝节义,忠孝不能两全时,尚且舍孝尽忠,何况是信义。
整天抱着《春秋》看大义的关羽,自然知晓何为忠,何为义。
之所以守信义,是因为刘备要尽忠。
一旦刘备暴露了称帝之心,那就是汉贼,不管你姓啥,关羽都不能容忍。
如果让关羽去讨伐刘备,显然是不可能,只能拿曹操出气了。
这恐怕是襄樊之战发动的真正原因,也是关羽得不到救援的根本原因所在。
尽管关羽对荆州也做了安排,其实在他的心里,能不能守得住荆州,已经没有多少意义。
孤注一掷,拼死一搏,听天由命吧。
这恐怕是荆州之失最大的可能。
换作赵云,恐怕这是这个结果。
这也可能是赵云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吧。
三国时期如果让赵云守荆州,会是怎样的结局?
俗话讲:“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想要知道“如果赵云代替关羽镇守荆州,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很简单,进行比较。
以《三国志·关羽传》、《资治通鉴》的记载,看看关羽镇守荆州期间的所作所为:刘备平定益州后,关羽听说马超前来归降,又被封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心中颇为不喜,便想回成都与其一较高下。此时,关羽已有53岁,按照这个年纪来说,应该非常稳重才对。与马超以较高下,同镇守荆州这么大的事情相比,孰轻孰重,好似有点分轻的味道。若非诸葛亮回信劝慰,说马超只不过是个一勇之夫,也就和张飞差不多,所以还是不及你的“绝伦逸群”也。关羽得书后还非常高兴,并将诸葛亮的来信拿给在坐的客人看,岂不有点小孩子的心性。
孙权遣诸葛瑾为使,到荆州为其子求取关羽之女为妻。结果,关羽竟然对诸葛瑾等人进行辱骂,并且还说“虎子焉能嫁犬女”。此举既将诸葛瑾等使者得罪,他们自然也不会为关羽说好话;又将孙权气得不轻,孙权岂不想着报复。可以说,当时的关羽已完全将 “联吴抗曹”的国策弃之脑后,明显的自大+执行力差。
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公安守将傅士仁,素来因为关羽瞧不起他们而心中生怨。很显然,他和部属间的关系非常不和谐。
但是,他的班子阵容却是非常的强大:有关平、赵累、马良、廖化、伊籍、王甫、潘浚等。
意思是说,关羽被世人称为万人敌,是当世的勇猛虎将。关羽为报恩曾在曹操帐下效劳过(陈寿是想说关羽懂得知恩图报,还是想说他有事二主的嫌疑?),有一国的名士风范。但是,关羽性格刚愎自用,又恃才自傲,因此有了后面的失败结局,也就非常的正常了。
以《三国志·赵云传》、《资治通鉴》的记载,看看赵云跟随刘备、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保护刘备从长板坡逃至当阳桥附近的安全地带,接着又杀进曹军之中,将幼主刘禅和主母甘夫人救出。想想一个大将又要于敌军中冲杀,又要保护两个懦弱妇孺,其艰难度可想而知,其勇猛应该不比关羽差多少吧。
刘备平定益州后,欲将成都附近百姓的田地和宅院赏赐给有功之臣。但是赵云劝谏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可见其既有大局之观,更有爱民之心,相比之关羽因马超一己之私愿,便想弃荆州镇守重任于不顾,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之时,以赵云、邓芝率偏师出箕谷,以为疑兵,吸引曹真的主力大军,为诸葛亮稳定新取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以及继续攻打祁山争取时间。由于街亭马谡的防御失败,最终导致北伐大军只能败退。赵云、邓芝却能以数千兵马,面对数万曹魏大军的进攻,从容撤退,损失极小。也就是说,赵云到了老年的时候,头脑依旧非常的清醒,不似53岁关羽的所作所为。
在统兵方面,赵云自跟随刘备以来,就算退败,也从无军队溃散的现象发生。但是,关羽作战,败退时经常发生军队溃散,过后需要重新聚拢。
陈寿将黄忠、赵云比作西汉开国大将灌婴、滕公夏侯婴,评价可不是一般的高。
据《史记》记载:灌婴曾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因功被封为颍阴侯。刘邦死后,他又和周勃一起诛灭吕氏,保住了刘氏的江山。之后,又于周勃后接任丞相,直到病死任上。同时,滕公夏侯婴和灌婴在《史记》中同传,同样军功显赫,被封汝阴侯,食邑六千九百户,后迎立代王为孝文皇帝,任职太仆,直到病逝。
由此可见,岂不是说赵云文武皆能。同时,他的性格又较为沉稳平和,因此死后被追谥“顺平侯”。
仅由陈寿对两人的评价,我们就不难看出,赵云、关羽二人孰优孰劣。
赵云镇守荆州分析以赵云的性格,群众基础非常好,团队凝聚力应该更强,很不容易发生上下离心的现象。如:刘封、糜芳、傅士仁、孟达叛变之事。
以赵云的大局观,自然清楚如何处理好与孙权的关系。从他劝谏刘备东征的理念就不难看出,他是和诸葛亮的想法是一致的,即:结盟孙权,先伐魏、后灭吴。
魏延和关羽的性格比较相似,从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不难看出,他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并不好。所以,向以思维缜密著称的诸葛亮,也很难生出主动为关羽着想的念头来。但是,赵云就不一样了,以二人经常配合作战的情形来看,关系应该不错,只要诸葛亮能适当多考虑下荆州的安危,也会减少魏吴联盟相攻的风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之所以曹魏和孙吴能够成功结盟,并袭取关羽,只因司马懿、蒋济猜到孙权绝对不愿意看关羽变强变大。同理,如果曹仁主动攻打镇守荆州的赵云,就算赵云不敌,孙权也同样不想看到曹仁吞并荆州,自然也会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结果,荆州还是掌握在赵云的手中。
所以,如果赵云镇守荆州,绝对可保荆州不失。
图片来源网络
三国时期如果让赵云守荆州,会是怎样的结局?
三国时期,荆州作为蜀汉镇守荆州的大将,却因为大意丢失了荆州。荆州的丢失和关羽的败亡,使得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计划半路夭折。那么,如果将荆州的主将换成赵云,荆州又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
一、关羽丢失荆州的原因。荆州的丢失,被大家归结为大意,于是有了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谚语。这是因为关羽这个人十分自傲,依仗自己的军事能力藐视所有敌人。在襄樊之战中,他水淹七军打败了于禁、庞德,一时间威震华夏。关羽也因此自信心爆棚,一心想要扩张战果,打下樊城后继续北伐。但是他却没有看到在这场胜利后隐藏的危机。
正如司马懿对曹操所说的,关羽取得胜利,江东的孙权肯定不高兴。如果曹操以利益去诱惑孙权,肯定能够得到孙权的效忠。果然,孙权几乎在同一时间向曹操上书,要讨伐关羽来向曹操效力。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孙权和曹操联合起来夹击关羽。
关羽先是中了陆逊的计谋,认为东吴没有危险,把后方的兵力抽调到襄樊前线。曹操为了挑起孙权和关羽的内讧,特意把孙权的密信用箭射入关羽营中。在得到孙权企图袭击荆州的消息后,关羽还是舍不得即将到手的战果,同时对于东吴袭击荆州的危险估计不足,在犹豫不决中贻误了战机,使得荆州落入了东吴手中。
关羽失去荆州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过于自傲。关羽根本就看不起同僚和东吴君臣,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得罪了很多不该得罪的人。刘备在入川的时候,给关羽配备了一批比较出色的部下。其中有刘备的小舅子糜芳,老部下傅士仁,才能出众的潘濬。可是关羽和这些人都搞不好关系,让他们对关羽怀有二心。
至于东吴君臣,关羽就更不客气了,他张嘴就是江东鼠辈。当孙权派使者去向关羽提亲的时候,关羽的回应是撕毁书信,对使者破口大骂,说什么自己的虎女安嫁犬子。后来有人调侃说,关羽自认为是虎,把孙权看成犬。那么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又该怎么说,难道是虎叔面对犬嫂吗?
就这样,关羽把能够得罪的人都得罪尽了。于是在东吴袭击荆州的时候,他平日里的所作所为遭到了报应。糜芳、傅士仁根本没有抵抗,就把公安、江陵两座军事重镇拱手交给了东吴。而荆州留下的文武官员,连同痛哭流涕的潘濬,也都投降东吴,为孙权效力。正是荆州的迅速陷落,使得关羽大军归无所依,造成大军离散,关羽败亡。
因此,荆州丢失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关羽分不开的。正是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过于自信,对敌人过于轻视,造成了后方空虚的恶果。也正是他笑傲士大夫的性格,得罪了大批同僚,使得荆州在东吴袭击的时候众叛亲离,让东吴轻易得手。那么,如果换赵云来守荆州,局面是否会有所不同?
二、如果赵云守荆州。我们选择赵云来守荆州,是因为在五虎上将中,他是除了关羽之外,适合守卫荆州的将领。在五虎上将中,马超军事能力很强,在潼关之战中屡败曹操。但是他加入刘备阵营最晚,而且这个人做事不爱亲族,没有可制约的地方。因此刘备不会让他镇守荆州的。
张飞做事暴躁,还喜欢鞭挞士卒,刘备曾经让他守徐州,没几天他就丢失了徐州,让刘备进退两难。同时刘备将张飞带入益州,把他和他的部下作为自己的战略机动部队,准备用于北伐。因此,刘备也不会让张飞镇守荆州。
至于说黄忠就更不用说了,光是年龄就是他迈不过去的坎。年老的黄忠在担任后将军后,第二年就去世了。让黄忠担任荆州的守将,更是让刘备不放心。这样一来,能够镇守荆州的就只剩下赵云一人了。
赵云这个人文武全才,他原本是骑兵将领出身。在加入刘备阵营后,他又担任了刘备的内卫队长。赵云在刘备阵营中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多次在危难中解救刘备。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还在重围中救出了刘备的妻小。同时,在刘备身边赵云成长很快,他不但拥有出众的武艺,还逐渐增长了将帅的才能。
在入川之战中,赵云独自率领一路人马,连续占领江阳、犍如,在成都与刘备会师。在汉中之战,赵云在汉水之滨面对优势曹军,偃旗息鼓大败曹军,赢得了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的赞誉。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率领一路人马兵出斜谷,作为疑兵牵制曹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失利,但是赵云亲自断后,将全军安全带回了汉中。
赵云此人不但武勇出众,还有着行政管理能力。在刘备夺取荆州的江南四郡的时候,赵云就被刘备任命为桂阳太守。当时能够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也就诸葛亮和赵云两人而已。在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后,由于孙夫人的手下飞扬跋扈,多行不法,刘备又把赵云任命为掌管家事的官员。
众所周知,对付孙夫人这些人,要比治理一个地方要困难得多。诸葛亮就曾经评价说,刘备在当时害怕孙夫人在身边作乱。但是在赵云的管理下,孙夫人的这些人都安分守己,在孙夫人带刘禅回东吴的时候,是赵云把刘禅接了回来,保住了刘备的嗣子。
从赵云的这些表现来看,如果赵云代替关羽镇守荆州,会避免关羽犯下的那些错误。至少大意失荆州的境况不会发生在赵云的身上。以赵云的性格,他会比较融洽地和大家搞好关系,团结荆州的群臣,形成一个紧密的团队。而且他会在荆州做好防御工作,不会给曹操和孙权留下可乘之机。在赵云的指挥下,荆州将会固若金汤,不会轻易丢失的。
三、《隆中对》的战略注定赵云不能镇守荆州。但是,虽然赵云镇守荆州会万无一失,可是在现实中,如果关羽尚在,赵云镇守荆州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这是因为关羽的军事能力要远强于赵云,他的身上肩负着《隆中对》赋予的战略任务,那就是从荆州北伐宛洛的任务。
对于刘备阵营中将领们的评价,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蜀小国,名将唯羽”。从这句评价,我们就能够看出关羽在刘备阵营的地位。也正是如此,刘备才会派关羽镇守荆州。因为在《隆中对》里对刘备阵营的最后阶段的计划是兵分两路北伐。从益州向秦川这路是刘备亲自指挥,而从荆州向宛洛的是由一员上将指挥的,这员上将非关羽莫属。
正是因为镇守荆州的将领,同时还担负着北伐的任务,只有关羽才有足够的才能,担负起这个任务。如果让赵云来担负这个任务,他是很难将防御与进攻两者完美地协调起来。如果单纯的让赵云来防御荆州,或者单纯的进攻宛洛,赵云还是可以担负起来的。
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东吴正是因为忌惮关羽的军事能力,才不敢马上偷袭荆州。他们使尽了阴谋诡计,并且联合曹操后,才发动了荆州之战。如果是赵云镇守荆州,由于赵云的军事能力不如关羽,如果让赵云像关羽一样发动襄樊之战,可能他的军队刚一出动,东吴的偷袭之兵就到了,荆州落入东吴的时间会更快。
因此,如果让赵云镇守荆州会万无一失,可是如果赵云要实现《隆中对》的北伐任务,荆州必然会丢失。到那个时候,就不可能会有什么“大意”的事了,而是东吴直接撕破脸皮,赤裸裸地直接攻打荆州了。
这注定了在关羽尚在的情况下,赵云不会被刘备指派镇守荆州。不过刘备如果能够判断出东吴有偷袭荆州的企图,他就应该派赵云来荆州担任关羽的副将。这样,当关羽发动北伐的时候,后方有赵云坐镇,东吴就不会有偷袭荆州的机会。即便是关羽有大意的情况,荆州也不会丢失。
可惜的是刘备过于自私,同时对东吴偷袭荆州的危险认识不足。这使得刘备在入川时,将大批的优秀军政人员带入益州。虽然荆州也留有一部分人员,可是这些人员的素质要远远不如益州人员的。像赵云这样的将领,其实没有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对他才能的一种浪费。如果赵云被派到荆州帮助关羽,情况将会完全不同了。
结语:如果赵云代替关羽镇守荆州,荆州被东吴偷袭丢失的悲剧就很可能不会发生。这是因为赵云文武全才,为人又谦虚谨慎,他会团结荆州人员,不会给东吴可乘之机。关羽犯下的那些错误都会得到避免,荆州在赵云的防守下固若金汤。
不过荆州不但是刘备的根据地,它还是北伐宛洛的出发地。赵云的军事能力不如关羽,如果让他既守卫荆州,又指挥北伐,估计力有未逮。因此,镇守荆州的重任还是关羽担当最为合适。不过赵云可以作为关羽的副将帮助他镇守荆州,这样在关羽北伐的时候,赵云还可以保住荆州。
可惜的是,刘备君臣过于自私,并且对东吴占据荆州的企图估计不足。刘备入川的时候将赵云、张飞这些强将都带入了益州。这使得荆州在遭到东吴进攻的时候,关羽在襄樊前线孤掌难鸣,只能眼睁睁看着荆州陷落。如果赵云当时还在荆州,一切情况可能就会有所不同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时期如果让赵云守荆州,会是怎样的结局?
蜀国来讲,荆州的得失,关系着国运兴衰。三国蜀迷们对诸葛亮,赵云的指望怕大于失望。
荆襄的确是军事战略要地,横夸吴蜀,惯通南北,承上继下,纵穿北部干旱少雨的中原,和中部多雨湿热所形成的河流、湖泊、长江,南面多丘陵至南越,三级阶梯。北部襄樊一马平川被强大的北方曹魏骑兵占领。荆州周边水系纵横,有凶悍的蜀汉水军,北人不习水,得以划沟保住。
关羽战场带兵老手都马失前蹄。换成赵云,缺少领兵经验。或者辅助关羽,小心防范,只要北伐,其结果同如一出。孙权之父孙坚连吕布都不怕,硬是把董卓逼进西安,放弃洛阳。为了江夏却丢了命,有何惧也。况关羽、赵云都是北方人,瞧能知道东吴的国策安排?水战实力强大,其兵法运用鬼诈,各有所需,联吴抗曹,一厢情愿,就是个错误。
事实荆州只能防守,离开水路,进行陆地战,深入到平原,战线就拉长,后勤保障难跟上,肯定出问题,是问战斗力能长久吗?诸葛、赵云不是神丹妙药!晚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