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的军事能力在三国属于几线?

事实上,周瑜虽强,但他也被很多人严重高估了!周瑜能打赢赤壁之战,能攻取南郡,击败名将曹仁,足以证明他是个非常厉害的名将,他的军事才能绝对可以算是三国中的第一流!但与此同时,如果将周瑜称之为三国第一,认为没有谁的军事能力超过他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何说周瑜被严重高估了呢?因为他死得太早了!如果不是因为他死得太早,他的名声很可能毁于一旦,后世提及周瑜,对于他的评价绝对会下滑一个档次!为何这么说呢,我们接下来就用周瑜一生的经历和战绩来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江东夺权

孙策横扫江东,周瑜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刚开始孙策兵少,周瑜带人前去投靠,相当于是雪中送炭,占据了东吴的原始股。在之后的征讨过程中,周瑜表现也是非常不错的,不过随着孙策的做大,眼看可以成功横扫江东时,周瑜却选择了离去,回到了袁术手下,这就让人觉得非常奇怪了。很明显,当时的周瑜更加看好袁术,而不是孙策!

两年后,周瑜见袁术成不了大事,又想起了曾经的小伙伴孙策,于是重新投靠了孙策。此时的孙策,实力已经大成,但他仍然念着当年周瑜雪中送炭的情义,所以选择了亲自迎接周瑜,并对周瑜委以重任!不过大家都知道,对于曾经中途弃自己而去的人,我们是再也不可能做到毫无保留的信任了,所以周瑜虽然被委以重任,但他经常都被派往外地打仗,并没有进入孙策的中枢。说白了,孙策觉得周瑜能力还不错,只是让他帮自己打仗,但你周瑜还想获得当年的原始股分红,不可能了!这一点,从孙策的临终托孤可以看出!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历》: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从孙策的临终嘱托可以看到,孙策任命的托孤重臣其实只有张昭一人,并没有周瑜!这一点,是很多人所忽视的。而且从当时孙策对张昭说的那句“君便自取之”可以看出,孙策对于张昭是完全信任的,这和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完全相同。而当年刘备托孤,是叫了诸葛亮和李严一起的,但是孙策托孤,只叫了张昭,没叫周瑜,可见孙策对于周瑜,还是并未完全放心!那么为何从后面的史书记载来看,周瑜似乎又挤入了东吴的权力中枢呢?从下面这段史料我们可以看出。

《三国志》: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注意“瑜将兵赴丧”这句话,此话寓意深远,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一扫而过!我们都知道,身为主公,最怕的其实就是外地将领带兵前来,因为这具有极大的威胁意味,董卓带兵进洛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也就是说,孙策死后,孙权是不可能糊涂地下命令让周瑜带兵前来的。那么周瑜带兵前来奔丧,意思就很明显了,他就是来争夺权力的!中间的故事有多么的惊险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最终的结局,那就是张昭退了一步,和周瑜分享了东吴的大权,周瑜进入了东吴的权力中枢,和张昭共掌大局!那么这一阶段的孙权,他是什么态度呢?其实当时的孙权,才19岁,没啥实力,他只能任由张昭、周瑜二人争斗,不过私下里的孙权,估计也乐于看到这幅画面,毕竟这两人斗起来,才有孙权的操作空间,若是没有周瑜,张昭一人把持朝政,孙权将会被完全架空!后续的赤壁之战,其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此一阶段的周瑜,在军事上的表现应该是不错的,不然他一个中途背叛的人,不会得到孙策的重用。但周瑜此时的名声也只仅限于江东,无法和其他天下名将做对比,接下来的赤壁之战,才是真正使周瑜名震天下的一场大战!

赤壁之战

周瑜和张昭共掌朝政,孙权在其中左右逢源,慢慢地积攒实力,时间就这样来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这一年,赤壁之战爆发了。

曹操南下,原本是没打算进攻东吴的,结果荆州打得太顺手了,于是曹操决定,顺便把东吴也给收拾了,于是他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面对曹操的恐吓,以张昭为首的大臣,想要投降,而以周瑜为首的大臣想要坚决抵抗,孙权作为主公,想要保持荣华富贵,自然是要站在周瑜一边的,于是孙权和周瑜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一场豪赌。不过当时的孙权,对于周瑜也并未完全信任,还是有所保留的!

首先,在给周瑜的兵马上,孙权有所保留。当年周瑜向孙权请兵五万,但是孙权只给周瑜三万,由此可见,孙权对于周瑜,还是有点不放心的。

其次,周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都督,军权并非决于一身。孙权还专门派了个程普去协助周瑜,而且这两人都有军事决定权,周瑜决定的事情,程普是可以反对、拒绝执行的。也就是说,周瑜虽然名义上是主帅,但孙权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三国志》: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孙权让周瑜和程普各令万人,最终于赤壁击败曹操,曹操被迫撤退到江岸,之后曹军瘟疫大起,且曹操遭到了黄盖的火攻,于是曹操权衡一遍,发现没法打了,选择了撤退!

注意,这里面有两个点容易让人忽视!首先,火攻之计和诸葛亮、周瑜都没啥关系,它的策划者和实施者都是黄盖!其次,曹操之所以撤退,是因为军中出现瘟疫,不然以吴军那点陆战能力,曹操即便在水中打不赢吴军,在岸上绝对可以吊打吴军,曹操没必要撤退。

所以说,此战虽然名义上是周瑜指挥吴军击退了曹军,但其中的还有不小的隐情!将整场战事抽丝剥茧后,我们会发现,周瑜的军事能力虽强,但很明显被高估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不完全是周瑜指挥得力,他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厉害!

南郡之战

曹操败退后,周瑜趁机追击,进攻南郡,此时的南郡守将乃是曹仁。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结果曹仁出兵包围了甘宁,周瑜得到求救信息后,在吕蒙的建议下分兵救援甘宁,最终大破曹军。后来两军又相约交战,互有胜负,不过最终的胜利者还是周瑜,曹仁被迫撤出南郡。

此战周瑜的表现确实不错,算得上是一流的名将了,不过和关羽的襄樊之战相比,周瑜的表现还是略逊一筹。虽然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最终战败,但是他将曹仁打得龟缩在城内,不敢出战,这等表现已经优于周瑜了。周瑜的南郡之战,需要关羽去绝北道,帮忙阻挡骚扰曹军援兵,而关羽打曹仁,直接是围点打援,将曹军援兵按在地上摩擦,可见关羽军事能力还要略强!

虽然现在网上很多人不喜欢关羽,但不可否认,关羽军事上确实厉害,“蜀小国尔,名将唯羽”不是吹的!若不是孙权背后偷袭,关羽的成就,将会让很多人闭嘴!周瑜虽然军事能力属于一流,但很明显在一流里面算不上最强,至少在对阵曹仁的军事行动中,他的表现比关羽要差一点。

谋划益州

由于周瑜死得太早,所以他没有足够的战绩证明自己,他这一生,除了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就属谋划益州了,这也被众人认为是周瑜战略能力的体现。然而事实上,这是周瑜犯的一大错误!

周瑜的计划是以南郡为基地出兵进攻刘璋,占据益州,然后联合马超等人一同进攻曹操,这样的话便有可能击败曹操,一统天下。即便不能成功,也可以和曹操划江而治,二分天下!这个战略历来被众人所称赞,然而它其实注定失败!

首先,益州是真不好打!蜀地道路艰险,易守难攻,当年刘备进攻益州,还是在刘璋的邀请之下,少去了很多的攻关任务,结果仍然花费了数年才打下益州,周瑜从一开始就强攻,怎么可能轻易的拿下益州?这必将是一场劳民伤财的战事!

其次,周瑜后路不稳。周瑜以南郡为基地,然而南郡是夹在曹操和刘备中间的,周瑜怎么就敢肯定这两人不会趁机进攻南郡?曹操和孙权是敌人,他肯定会进攻南郡。而刘备有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想着占据南郡,用来进攻益州呢。周瑜一走,这两人必定进攻南郡,周瑜的后路很可能被断。到时候的周瑜,就是一支孤军了,失去了后勤的吴军,将会是人家碗里的饺子!

所以说,虽然周瑜进攻益州的战略规划很美好,但是实施起来的风险极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孙权才会答应将南郡(演义中的荆州)借给刘备,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说白了,当时的周瑜已经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以为曹军不堪一击,想要冒险进攻益州,获取更大的战功,但是孙权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知道赤壁之战,曹操并没有伤筋动骨,所以他不敢任由周瑜这么冒险,最终选择了联盟刘备,一同对抗曹操!

结语

综合来看,周瑜能指挥出赤壁之战、南郡之战,能击败曹军,确实是有真本事的,他的军事能力在三国时期确实是可以排在第一线,属于一流名将。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剖析周瑜的战绩和战略,我们可以发现,周瑜的军事能力很明显被高估了!他只能排在一流名将中比较靠后的位置,至少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关羽几人的军事能力都比他强!

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撤退,是因为黄盖策划实施了火攻计,且曹军军中瘟疫爆发;谋划益州是一个非常冒险的战略,背后的风险极大,当时的周瑜已经被赤壁、南郡两战冲昏了头脑,若真的按他的计划实施,不仅益州无法短时间内被攻下,而且南郡也可能遭到突袭,这样的话吴军必败!到时候周瑜的评价绝对会下滑一个档次,甚至于被钉上东吴的耻辱柱!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周瑜的军事能力在三国属于几线?

如果把一位将领的军事能力划成几线,那么东吴大都督周瑜毫无疑问是三国时期军事能力最强的一线中人。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公元175年出生在一个颇具势力的江南士族家庭。

周瑜的叔祖父周景曾任东汉太尉,父亲是洛阳令,后死于董卓之乱。孙坚起兵讨伐董卓时,周瑜刚从洛阳迁居至庐江舒城。他与孙坚子孙策同龄,两人是儿时的玩伴,私交甚笃,后来周瑜任中护军兼江夏太守时,率部攻克皖城(今安徽潜山),得乔(也称桥)公二女,一称大乔,一称小乔,都是江东闻名的绝色女子。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二人成了连襟。

孙策被许贡家客刺死后,周瑜受孙策遗命全力辅佐其年轻的弟弟孙权,经过几年的东征西讨,相继平定了割据今日江、浙、赣、皖一带的地方势力,成为威名赫赫的东吴年青统帅。

208年,曹操削平北方后,亲率十五、六万大军,号称八十万,浩浩荡荡南征荆州刘表,此时,刘表已在惊恐中病亡,次子刘琮继任父职,无谋无勇的他迫于曹军的兵威,不战而降。

依附刘表的刘备,被曹军击溃后南逃,在当阳长坂(湖北当阳境内)被曹军最精锐的“虎豹骑”追上,因寡不敌众,败退夏口(今汉口)。

彼时,曹操连连获胜,志骄意满, 以为其觊觎已久的东吴地区(今长江下游)唾手可得。

曹操夺取荆州,得到了七、八万荆州水军与上千艨艟战船,声势大振,于是挥师顺江东下,想一举歼灭刘备、孙权。

为了恐吓孙权,他修书一封命人送去,扬言即将统八十万大军,准备踏平东吴,企图迫使孙权投降。

孙权在柴桑(江西九江)接到战书后,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以张昭为代表的大部分文臣认为曹军势大,不可抵御,主张投降,好歹还能做个一方诸侯;只有鲁肃坚决反对,力主抵抗。刘备的使者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态势,耐心说服孙权联手抗曹。

孙权不甘心降曹,但觉得曹操兵多将广,难以抗拒,对举兵抗曹还下不了决心,为此,急召统军在外的周瑜商定大计。

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星夜赶到柴桑,态度坚定的支持鲁肃,坚决主战。

周瑜的理由是:(一)、北方还没有全部平定,盘踞关西的韩遂、马超对曹操身后的威胁甚大,因此曹军难以持久作战。

(二)、曹军大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的降军实乃为形势所逼,未必真心降服,军心不稳。

(三)、现在天气奇寒,曹军远来,战马缺乏饲草,天时对曹不利。

就凭此三点,大可与曹操决一死战。

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大体与周瑜不谋而合,于是孙权力排众议,决意联合刘备,共同抵抗咄咄逼人的曹魏大军。

孙权任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御曹。

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曹军大约15、6万,加上荆州降军7、8万,共计二十余万。刘备实力不济,麾下水陆合兵不过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军,也在一万左右。周瑜、程普的吴军,按《三国志》的记载,大约有3万左右。孙、刘联合起来,也不过五万之众。双方的兵力对比,大约一比五。论实力,可谓众寡悬殊。

但在地利以及军队的长处上说,孙、刘联军明显有便宜可占,因为周瑜足智多谋,吴军擅长水战,而黄盖又献上火攻之计,于是可以取长补短,以寡胜众。

当周瑜率三万吴军抵达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时,望眼欲穿的刘备欣喜若狂的说:“孙将军决定迎战曹操,真乃英明决策!不知贵军来了几多兵马”?周瑜答:“三万”。刘备说:“可惜人少了些”。周瑜信心满满的说:“这么多已足够了,请使君看我打败曹操”。联军会师后,继续溯江西上,在赤壁(今湖北嘉鱼长江一侧,还有武昌县西赤矶山一说)与曹军前锋遭遇,一场短促而激烈的战斗随即展开,联军牛刀小试,获得胜利。

曹操见初战失利,就引军退驻长江北岸的乌林,与驻军赤壁的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果如周瑜所料,曹军将士千里跋涉来到南方,水土不服,疟疾、腹泻等疾病迅速在军中流行开来;北方人大都不谙水性,经受不住长江上风浪的颠簸,士卒体质迅速下降,士气低落。

为减轻晕船,曹操祭出昏招:命部队用铁索将战船链起来,上面铺上木板,以增强船只平稳度,降低风疾浪涌时战船摇摆的幅度。

曹军用铁链将战船连接起来,被周瑜部将黄盖发现了,觉得这是一个破敌的大好机会。周瑜采纳了黄盖提出来的火攻之策。周瑜派黄盖诈降曹操,骗取其信任后带着十艘战船,船上满载浸了油的干柴草,趁东风呼呼大作时突然向曹军船阵发起火攻。因战船被铁链绞在一起,情急之下无法解开,火借风势,吞噬一切,曹操的数万水军瞬间灰飞烟灭。

而此时的曹军陆师主力正闹瘟疫,战斗力下降,在孙、刘联军的夹攻下,大败亏输,死伤惨重,曹操不得不搜罗残兵败将退回北方去了。

据记载,曹操逃到江陵时曾清点人数,发现损失惨重,兵力死伤已经超过一大半。周瑜指挥联军水陆并进,衔枚急追,很快抵达江陵城下。曹操心情沮丧,无力再战,只好留曹仁、徐晃守江陵,自率残部仓惶北去。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周瑜是这一大战役的总指挥。他以联军五万之众,一举击溃曹操的近三十万大军,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周瑜面对强敌,冷静沉着,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长、短之处,及时发现并抓住了曹操所犯的致命错误,巧妙地利用敌军的弱点,扬长避短,出其不意地采用火攻之策焚烧敌船,遂使联军的弱势转化为优势。

赤壁之战后,周瑜指挥吴军乘势围攻江陵(南郡治所)。经一年苦战,周瑜带伤坚持,指挥若定,曹仁见守军伤亡很大,且上游的夷陵已被周瑜袭夺,只好放弃江陵北撤,吴军夺占了荆州之南郡,屡建奇功的周瑜被孙权任为南郡太守。

原先没有地盘、到处依附的刘备,乘赤壁大胜,一举占领了原属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之后,刘备要求孙权将周瑜占据的南郡借给他。鲁肃居然支持将南郡借给刘备,理由是给曹操多树一个敌人,而且利用刘备在荆州为孙吴抵挡曹魏的进攻,实乃上上策。孙权同意了鲁肃的意见,不但把南荆州借给了刘备,还把妹妹也嫁给了刘备。

周瑜却反对这样做。 他从江陵赶回京口,对孙权说:“如今曹操刚刚战败,还不可能马上进攻我们,请让我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率军西上,攻取益州(四川),再攻占汉中,让孙瑜留守,和西北的马超相互声援。然后,我率军和将军一起攻夺襄阳,北击曹操,一举平定北方就大有希望了”。孙权同意了这个战略计划。于是周瑜返回江陵,雄心勃勃的准备西征。

从战略上看,周瑜灭刘备、夺益州的谋划具有两重性:当时刘备羽翼未丰,曹操新败,暂时无力南进,益州刘璋暗弱,防守空虚,时机确实难得,攻灭或兼并刘备、袭取益州都是可能实现的,但东吴的主要敌人是曹操,曹操虽遭挫败,但力量还是比东吴强得多。灭掉东吴,占据长江中下游是曹操的既定目标,一旦有机可乘,曹操就会毫不犹豫地再次大举南下。假如吴军西进,江东空虚,曹操肯定不会放弃这一绝佳时机,一定会出兵南下攻吴,吴军就会陷入两面挨打的不利境地。

周瑜的军事才能很高,善于出奇制胜,甚至堪称是三国名将中的翘楚,但他缺乏大局观,也就是说他缺乏战略眼光 。赤壁之战爆发前 ,他并未主动提出联刘抗曹,但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战后,他极力主张东吴单方面抗曹,明显在提防并排斥刘备。

与鲁肃、诸葛亮比,周瑜的军事业务能力或许还技高一筹,尤其在以奇用兵上,过于谨慎的诸葛亮还不如他,但比战略眼光,这位“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儒将可就有些逊色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周瑜率大军从江陵浩荡西进,开至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准备溯江西上取益州时,突患重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年仅36岁。周瑜一生是短暂的,但却有极高的建树。

他不仅是三国时文武兼具的一流军事家,而且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礼贤下士、才气纵横,只可惜天妒英才,否则还能建立更大的功业。由于小说《三国演义》水银泻地般的影响力,民间广泛流传“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个“性度恢廓,心胸豁达”之人,《三国志》载,老将程普自认资格老,对周瑜当大都督、总指挥不服气、还轻视他,多次语出不逊、冷嘲热讽,甚至还当众“凌辱”他,周瑜毫不计较,反而“折节容下”,虚心向老将请教,逐渐使性格桀骜的程普感动并叹服。后来,程普逢人便说:“与公瑾相处,如饮美酒,如沐春风, 不知不觉就使人陶醉了”。由此可见,周瑜之所以能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指挥家,具备心胸开阔、宽以待人的优秀品质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周瑜的军事能力在三国属于几线?

这还需多追根溯源吗!顶级,诸葛孔明望其项背。周瑜赤壁之战打败了三国牛人曹操,三国大型战役史仅有的典范,除三国军事牛人周公慬还能有谁呢?

陆逊打败的是刘备,刘能比曹孟德,曹操打败的是袁绍,三大战役明明白白摆在桌面上,其它的小打小闹仅是普通的家常小菜,不能相齐并论。

周瑜的军事能力在三国属于几线?

如果谈这个问题,就要排除《三国演义》的干扰,什么“三气周瑜”,什么“赔了夫人又折兵”,什么度量狭小嫉妒心强“要置诸葛亮于死地”等等,把个少年得志、意气风发、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都督弄得面目全非了。周瑜十六岁时,即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就自带兵马,辎重给小霸王孙策开疆拓土,这一点孙策念念不忘,认可周瑜给了自己很大的助力,这时的功绩不谈,单是十六岁能带五、六百名兵就可知不同凡响,自古英雄出少年印证在周嘟嘟身上了。由于跟随孙策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成为孙策的重点培养和提拔对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2月11日,“沙羡大决战”中,24岁的周瑜率部与程普、黄盖等部作为主力跟随孙策进行强攻,终于打败了黄祖;这个时候,周瑜在临阵指挥上已可以与能征惯战的孙坚旧将老将相提并论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而亡,周瑜不忘初心,牢记嘱托,率军回吴郡抱来孙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尽心尽力辅助孙权,为主尽忠,在开疆拓土方面蹶功至伟,这期间,周瑜作为东吴武将之首,已震慑四方,美名远扬了。然后就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打的最漂亮的一仗,就是力主孙权联刘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当时曹军号称80万,实际应该在20多万,而孙、刘联军方面,直接参战的就是周瑜所部3万多人作为主力,织席贩履之徒刘备只有2千多人。

所以赤壁之战真正的指挥者应该是周瑜,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不再赘述,单说周瑜打赢了这场战役就相当了不起,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军事地位,所以,个人认为,排除三国演义的干扰,真实的周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军事能力排在第一位!

周瑜的军事能力在三国属于几线?

方圆论坛观点!

周瑜的军事能力在三国还是属于一线水平的。很多人把诸葛亮,庞统,徐庶这些人和周瑜对比。其实这么做对周瑜来说很不公平。因为周瑜和诸葛亮,庞统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领域的人才。诸葛亮庞统他们都是属于谋士,也就是出谋划策这一类的参谋。而周瑜是统帅,属于武将。根本就是两个方向。你说不同的领域对比怎么可能公平。

孙策临死的时候给孙权的建议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就可以很明显的区别出来周瑜是属于武将行列。而张昭和诸葛亮是一类型的。文人谋士。至于周瑜的军事能力这个不用质疑,妥妥的一流统帅。甚至有人还曾说若非周瑜英年早逝,东汉末年的天下三分可能会变成天下两分。最经典的以弱胜强之战——赤壁之战就是由周瑜打出来的。

而且周瑜曾给孙权规划过发展战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如果真按照周瑜的策略实施的话,那就没诸葛亮什么事了。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策略也就成了无用之举。接下来很可能会变成东吴和魏两分天下。而想要实行周瑜的策略就必须先夺取荆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管在小说还是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出,周瑜心心念念的都是荆州,而且东吴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不善陆战。而且东吴表面上是由孙氏长官。但实际上都是世家大族控制的。而东吴世家守土有余,进取不足。也就是说他们比较喜欢偏居一隅,所以即使周瑜的策略再好,东吴没人支持那也是白搭。

而且我们透过历史可以看出,周瑜在战场可以说是战无不胜。但是在智谋上和诸葛亮比还是差一点。所以周瑜多次想要暗算诸葛亮都没有成功。反而是自己费力不讨好。由于本身周瑜在阴谋诡计方面就比不过诸葛亮。导致之后周瑜和诸葛亮的交锋中周瑜屡屡挫败,这也让周瑜悲愤的说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呛之言。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周瑜的军事能力在三国属于几线?

周瑜指挥了赤壁之战,按演义的说法,周瑜的军事能力只属二线水平!

诸葛亮曾与鲁肃说道:做为一个好的统帅,应知天文、识地利,草木皆为兵!周瑜在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中,也显示了诸葛亮比周瑜技高一筹!比如:草船借箭、假道伐猇,周瑜的智谋均被诸葛亮识破!最后,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中含恨而终!

放眼三国演义,军事能力在一线水平的是:郭嘉、诸葛亮、庞统、司马懿。二线水平的是:周瑜、陆逊、曹操、吕蒙、张辽、关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