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魏延说“谁敢杀我”姜维为何不敢挺身而出?

当魏延说“谁敢杀我”时,姜维之所以不挺身而出,其实并非他不敢,而是没必要!因为诸葛亮留下了后手!

姜维当年好歹也是敢和赵云硬刚之人,并且武艺得到了赵云的称赞,可见姜维这人,武功还是不错的,就算是打不赢魏延,那也完全没必要怯场,因为魏延也无法轻易斩杀姜维!姜维面对魏延的挑衅,之所以不主动挺身而出,乃是因为他知道,诸葛亮留下了后手对付魏延!

诸葛亮与魏延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其实算不上是非常的融洽,两人虽然表面上笑嘻嘻,但内心深处都对对方颇为不满,只不过矛盾还没有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真正让诸葛亮决定诛杀魏延,乃是在诸葛亮四出祁山时!

魏延这个人,其实是颇有才能的,无论是个人武力还是军事才能,魏延在蜀汉都是排得上号的,所以刘备非常看重魏延,当把汉中打下来后,大家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去镇守,结果刘备直接让魏延前去了,震惊了众人。不过魏延这人虽然才能,但一直并不怎么受诸葛亮欢迎,其原因,就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

当年魏延出手相助,打开长沙城门,帮助关羽攻下长沙郡,算是立下了大功,但是诸葛亮却在这个时候建议刘备杀掉魏延,而原因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将来必反!刘备在汉末这个江湖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哪里会信反骨这种事情?他知道诸葛亮是借此敲打魏延,所以出手拦住了诸葛亮,救下了魏延一命,借此让魏延真正的臣服于他。

实际上,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反骨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完全就是任由自己瞎说,根本是毫无依据的。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估计是看到魏延先背弃刘琮,后背弃韩玄,怕魏延以后背弃刘备,所以先敲打魏延一番,让魏延不要居功自傲。可以说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乃是为了刘备的大局着想,并没有什么大错,只不过他没想到,魏延乃是那种桀骜不驯之人,不喜欢弯弯绕绕,他并不懂诸葛亮这一行为的背后深意,只是单纯以为诸葛亮对他不满,于是开始对诸葛亮不满起来。

刚开始刘备主政,魏延在汉中,诸葛亮在成都,两人没在一起共事,即便魏延对诸葛亮不满,两人的矛盾也没有激化。但是等到诸葛亮开始北伐后,魏延成为了诸葛亮手下大将,两人的矛盾便开始越闹越大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献出了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心中已经开始不爽了,尤其是当守卫街亭时,魏延主动请战,但是诸葛亮压住了他,让马谡前去,最终导致大败,这让魏延对诸葛亮的行为愈发不满。等到诸葛亮三出祁山时,魏延已经开始给诸葛亮甩脸色了,开始不配合诸葛亮的行动了。

当时诸葛亮想要用诈败计吸引司马懿追击,然后出兵截断司马懿的追兵,这样就可以歼灭一大部分追兵。而截断魏军追兵,必须要一个非常厉害的猛将,当时五虎上将已经去世,蜀汉阵营就数魏延战斗力最强了,诸葛亮想要魏延主动请缨,但是魏延直接无视了诸葛亮,让诸葛亮非常尴尬。

原文:孔明唤众将商议口:“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汝等可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也。魏兵必分为两枝,司马懿必随后而来,防吾伏兵。若懿至,伏兵正在当中,须要大战。此两枝兵,若非大将,不可当也。”孔明言罢,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

由于对诸葛亮越发不满,魏延直接无视了诸葛亮的暗示,拒绝出兵,令诸葛亮大为头痛。不过诸葛亮作为主帅,自然是不好和魏延翻脸的,既然魏延不愿意,那就让其他人上吧。于是在之后的整场作战中,其他猛将都轮番上场,但魏延没上。时间发展到诸葛亮四出祁山,这一次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完全激化了,诸葛亮也破天荒地表示,要考虑除掉魏延了!

诸葛亮四出祁山,最开始还是很看重魏延的,毕竟魏延的战斗力、军事能力确实不错,但魏延的表现却让诸葛亮非常失望。当时诸葛亮让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四将,率两万军队取箕谷而进,之后又派邓芝前来传令,让大家小心魏军的埋伏,不要轻兵冒进。结果手下的陈式认为诸葛亮用兵太谨慎了,出言反驳,魏延一看有人挑头,有好戏看了,于是准备加一把火,说了下面这段话!

原文:魏延想起孔明向日退军之时,教他守武都、阴平全无功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也?既已令进兵,今又教休进。”

魏延的这番话无异于火上浇油,成功地挑起了陈式的怒火,于是陈式根本不管诸葛亮的军令,根本没有停下脚步查探敌情,反而轻兵冒进,最终中了魏军的埋伏,被打的大败,损兵折将。魏延的这一系列行为,让诸葛亮非常愤怒,三出祁山时魏延避战,这一次他又挑拨同僚轻兵冒进,做事情太没有分寸了,于是诸葛亮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这是整个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显露出自己对魏延的杀意,可以说,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魏延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诸葛亮杀魏延

刚开始诸葛亮还想着重用魏延,毕竟蜀汉缺人才,但随着魏延各种缺点的暴露,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最终决定下手诛杀魏延!

在演义中,诸葛亮曾有两次想要杀掉魏延。第一次是火烧上方谷时,当时诸葛亮命魏延去吸引司马懿进入上方谷,与此同时,诸葛亮也让马岱把上方谷的出口给堵死了,目的就是想把司马懿和魏延一起烧死,结果天降大雨,计划没有成功。第一次计划没有成功,诸葛亮随即就展开第二次计划,让马岱潜伏到魏延身边去,获得魏延的信任,最终在必要时刻出手斩杀魏延。

诸葛亮临死前,把蜀军大权交给了杨仪,命杨仪率军回成都,这让魏延非常不满。在魏延看来,他是蜀汉军中的二号人物,能力仅次于诸葛亮,诸葛亮死后,蜀军大权应该交给他,而不是给杨仪,所以他决定出兵进攻杨仪,夺取军队大权。为了让计划万无一失,他还专门去找马岱商量,殊不知马岱就是诸葛亮安插在他身边的棋子。马岱得知魏延的计划,自然是不敢反驳的,只能顺从魏延,寻找时机。最终,在和马岱协商一番后,魏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进攻杨仪!

当时姜维正在城头,见魏延引兵前来,知道大事不妙,立马拉起吊桥,做出防御姿态,并请杨仪前来商议。姜维说魏延虽然兵不多,但是为人勇猛,善于用兵,不好对付。而杨仪的表现则是胸有成竹的,因为他有诸葛亮留下了的锦囊。

原文:维令从人请杨仪商议曰:“魏延勇猛,又有马岱相助,虽然军少,难以退也。”仪曰:“丞相临终,遗与一锦囊,嘱之曰:‘若魏延反时,临城扣敌,对阵之时方可开拆,便有斩延之计也。’今果如此,当可视之。”

可以看到,最开始的姜维其实还有点担心的,毕竟魏延确实很强,但听闻诸葛亮有后招后,姜维便一点也不担心了,亲自披挂上阵,要和魏延作战了。之后的剧情便大家非常熟悉的了,杨仪对魏延说,要是魏延敢喊三声“谁敢杀我?”,他就弃城投降,把蜀军大权交给魏延。而魏延一听,这个要求竟然这么简单,当即做出回应,直接大喊“谁敢杀我”,哪知话音刚落,马岱就直接从后面偷袭,一刀结果了魏延。

原文:“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却惧他三分;他今已死,天下谁敢敌吾也?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有何伤哉!”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言未毕,脑后忽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可以看到,整场作战的主角其实是魏延和杨仪,姜维只是个配角!他见魏延前来时,立刻收起吊桥,担心挡不住魏延,结果在得知诸葛亮有后招后,立刻大开城门,主动出城和魏延对阵,而他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就是为了给杨仪撑腰,助阵!当杨仪出来后,对阵魏延的任务自然就交给杨仪了,接下来姜维只需要等着看诸葛亮的后招是什么就行了,完全没必要去和魏延作战。而且杨仪既然专挑“谁敢杀我”这四个字让魏延说,其后必定大有玄机,姜维只需要坐等结果即可,没必要亲自上!

说白了,此时的姜维就是个配角,又不是主角,他只需要好好吃瓜看戏即可!

结语

三国演义中,从诸葛亮四出祁山时,他对魏延就已经透露出了杀机。之后的上方谷之战,他也曾安排了计划诛杀魏延,只不过没有成功而已。而让魏延说“谁敢杀我”四个字,其实也是诸葛亮提早安排的计划,这就是诸葛亮给马岱的行动口号,只要魏延说出这几个字,马岱就可以出手诛杀魏延!诸葛亮在临死前把这个计划写在了锦囊中,姜维也知道诸葛亮留下了后手,所以当魏延喊出“谁敢杀我”时,他完全没必要出手,只需要吃瓜看戏即可,看看诸葛亮到底留下了什么后手就行了。不到万不得已,姜维完全没必要出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三国后期,魏延说“谁敢杀我”姜维为何不敢挺身而出?

三国演义中,魏延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身边的马岱,这个肝胆相照、情如手足的兄弟,会从背后横捅一刀。

原来马岱虽是魏延同甘共苦的生死战友,但更是忠于汉室、绝对服从诸葛亮之命的将军。

诸葛亮临终之时,秘授马岱只要魏延口吐三声:"谁敢杀我"之日,就是对魏延痛下杀手之时。

诸葛亮料到杨仪和魏延两个死对头,在其身后会有一场血拼。为了全师而退,为了稳定军心,关键时候要将两人即将爆发的火苗才压下去。若魏延欲开杀戒,就要当机立断,特别是他敢喊三声"杀杀杀",就要杀无赦。

此时,马岱多么希望魏延不要随口"杀杀杀",才能不换来杀身之祸。

马岱也明白诸葛亮料事如神,安排周全,说不定弓箭手早在暗处张弓撘箭,自己不能以私废公,那样就对不起诸葛丞相的重托了。

一切竟然被料到了,魏延喊完三声回头欲召呼部下向前杀了杨仪,却已见马岱刀已砍落下来,惊异地眼都不眨一下就成了刀下鬼。

姜维其时,只重军事,从不关心蜀汉内部矛盾,只想断好后,保得全军班师回朝。

马岱完成了丞相所托后,后来就沉默寡言了,以身体欠佳渐渐退入二线。在杨仪狂妄怒骂费玮夺了他之位,并扬言当初就该降魏时,马岱派了部下执行了制裁杨仪的任务。事毕后,马岱独自一人为魏延扫墓,心中念道:"魏哥,我已为你除掉了冤家,你也可以安心上路了。"

马岱就彻底隐退了。

三国后期,魏延说“谁敢杀我”姜维为何不敢挺身而出?

其实是《三国演义》为了丑化魏延的反叛形象而说出“谁敢杀我”,这四个字,而被马岱偷袭。历史上的魏延确实是被马岱所杀,不过马岱也奉了撤军总指挥扬仪的命令。按照小说情节来走,为什么不是姜维执行杀魏延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魏延和姜维关系较好

诸葛亮手下首席参谋杨仪和首席大将魏延,他们水火不容。诸葛亮为此非常头疼,经常要调解两人的矛盾。由于诸葛亮病情极速恶化,事出突然,只好安排紧急撤军。依照军中伦理,魏延应是必然的继任人,因为他是此时军中职务最高的人。但小说中诸葛亮担心魏延反叛,历史上诸葛亮也担心魏延自恃勇猛,可能会和司马懿正面对抗,势必严重不利。

诸葛亮也考虑过姜维,毕竟半道而来,不容易取得信任。杨仪长期跟随诸葛亮南征北讨,又是运输行政的专才。因此,诸葛亮把撤退总指挥的位置交给了杨仪。为防止魏延不听指挥,他还以书面形式指示魏延负责断后。再令和魏延关系较好的姜维协助之。如果让姜维执行突击杀魏延的任务,恐怕有闪失,因为他们的关系较好。如果姜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就麻烦了。

二、姜维还有更重要的任务

其实,诸葛亮死前也料到魏延可能会不执行命令。于是,诸葛亮交给姜维的更重要任务是负责抵挡司马懿的追兵。

明知道魏延不会乖乖听话撤军,诸葛亮也安排了后手。姜维也确实很好的执行了任务。

历史上的魏延是不执行命令后,挡住了蜀军撤退的脚步,还与杨仪分别上书指责对方谋反。诸葛亮一死,他们的矛盾无法调解了。杨仪无奈,只好派马岱带兵去搜捕魏延,当时魏延已经被大将王平打败,最终马岱将魏延及其家人斩杀。

总而言之,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姜维没有偷袭魏延。再一个,魏延已经有人收拾了。

三国后期,魏延说“谁敢杀我”姜维为何不敢挺身而出?

姜维单挑不是魏延的对手

看一下两个人单挑记录

先看魏延:

1、魏延战文聘不分胜负

2、魏延三十回合战平冷苞,第二次碰到冷苞直接活捉

3、魏延十合敗杨柏

4、魏延十合败马岱,被马岱回身射中。

5、魏延战庞德,第一次斗了个平手,第二次被庞德战退。

6、魏延三合斩曹遵

7、魏延偷袭斩杀措手不及的王双

再看姜维

1、数合战平赵云(子龙跃马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

2、姜维战(张翼+王平)不过

3、姜维三合败陈泰

4、姜维三合败司马师

5、姜维射杀郭淮

从上面交战记录上看,魏延的武艺应该略低于庞德,而姜维的虽然战平年迈的赵云,其武艺应该低于魏延,所以当魏延大喊时,姜维没有战胜魏延的信心。

姜维信任诸葛亮,认为诸葛亮自有安排,不必亲自动手。

演义中,诸葛亮死前,在安排后事时,料定魏延必然造反,依据诸葛亮的个性,不会看着这个他认为的隐患不除,所以姜维应该心中有底,在魏延大喊“谁敢杀我”时,姜维就料定魏延必被杀,所以也不需要自己出马战魏延了。

三国后期,魏延说“谁敢杀我”姜维为何不敢挺身而出?

姜维的武力值不如魏延,说白了就是打不赢。马岱偷袭得手,魏延猝不及防丢了人头。[翻白眼]

魏延就是一个搬砖的蓝领,活没少干,评劳模和优秀工作者就没他份。孔明先生直接骂他“反骨仔”,这影响了刘玄德对他的印象,也影响了他的一身。[抠鼻]

人尽皆知的“子午谷奇谋”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可见魏延的脑袋里有墨水,是读过兵书的人。但他的人生很悲催,爹不疼妈不爱,连罗贯中都不待见他,《三国演义》里封蜀国的“五虎上将”,罗贯中直接排除了他。[翻白眼]

刘皇叔慧眼识珠,对魏延还行,卧龙先生就鄙视他了,麒麟儿承接了师父的思想,执行锦囊计砍了魏延的头。魏延造反了吗?他只是觉得自己受够了,该出头了,轮也该轮到他了。如果麒麟儿跟他好好合作,也许历史会改写。[灵光一闪]

三国后期,魏延说“谁敢杀我”姜维为何不敢挺身而出?

三国时期,蜀国除了五虎上将,魏延的武功再高,姜维不是魏延的对手。所以姜维不敢挺身而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