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扬名之战“水淹七军”淹的是哪七军?共淹死多少人?

襄樊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出名的战役之一。此战中,关羽水淹于禁七军,打的曹操这批增援部队全军覆没,震惊华夏。不过也有很多人好奇了,关羽水淹七军,淹的到底是哪七军呢?究竟淹死了多少人呢,为何就能够震惊华夏?

水淹七军

襄樊之战是紧接着汉中之战的又一场大战,汉中之战时,刘备于正面击败曹操,沉重的打击的曹操势力。几个月后,关羽出兵襄樊,曹军抵挡不住,连名将曹仁都被关羽打得龟缩城内,不敢出战了。樊城是个战略要地,曹操不允许它丢失,因为一旦失去了樊城,被关羽掌握住了这个要地,那关羽随时可以威胁到许都。于是曹操派遣于禁率领七军迎战关羽。

关羽当时已经是包围了樊城,而于禁到来后,直接解了樊城的包围,因为据史书记载,于禁是驻扎在樊城旁边的,可见关羽士兵已经不在附近了。究竟是于禁打退了关羽,还是关羽主动撤退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接下来的战斗,倒是关羽主动进攻的。

在三国演义中,把水淹七军的责任都归罪给于禁了,说于禁不会选择扎营地点,最终被关羽掘开河堤,水淹七军。实际上在正史中,此战之罪根本就不在于禁,因为这完全是一场天灾。当时天降大雨,连续下了十多天,这么大的水量直接引起了洪水,周围水势暴涨,平地数丈,这对于北方士兵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于禁他们根本就没有大船,因为他们从北方而来,谁也没料到会碰到这种情况。

《三国志》: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于禁他们没有大船,但是关羽有啊,而关羽也是个军事大才,发现了这等良机后,当即率军进攻于禁,最终于禁军队走投无路,全部投降,庞德抵抗无效,后来也被抓获。关羽于禁这一仗,其实在当年已经给出了定论,并不是于禁的军事能力不行,而纯粹是因为天气原因,地势灾害,非人力可挡。于禁唯一的错,就是投降了关羽,偏偏他旁边还有一个宁死不降的庞德,这就更加衬托出于禁的贪生怕死,于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遭到众人嫌弃,最终郁郁而终。

七军有多少人

关于双方的参战人数,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其中的细节做出一些分析。先说关羽这边,当年孙权和关羽第一次闹矛盾时,刘备曾亲自带领数万军队前来荆州,和孙权作战,而当时关羽手下号称有五万军队,此战和襄樊之战相距时间不长,而且后来湘水划界后,关羽手下只有荆州三个郡了,所以推断关羽手中还是只有五万军队。

关羽北伐襄樊,并没有带走所有军队,因为他还留了不少的军队防备东吴,这也是为何之前东吴一直不敢偷袭荆州,直到关羽打败于禁后,兵力不足,抽调了用于防备东吴的士兵。这么一看的话,关羽打襄樊最多就带了三万多人,因为另外一两万人还需要驻防荆州城池,防备东吴。

那于禁这边是多少人呢?

按照推测来说,于禁带来的七军,应该是七支军队,但是史书并没有明言到底是哪七支军队。而说到这七军的人数,历来的争议也有很多。有的人按照古代军队的编制来算,那么一军就应该是一万多人。古代军队编制是五人为伍,十伍为队,一军共二百五十队。按照这种算法算下来的话,于禁的一军就有一万两千五百人,但这种军队编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了,到了东汉末年有没有改变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上面的这种算法,于禁七军估计有七八万人,算是一支特别庞大的军队了(古代军队有个三四万就已经算的上是大军了)。但是根据《三国志》的另一篇记载,关羽最终擒获的于禁军队总计差不多是三万人。

《三国志·吴主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这样一对比,不可能关羽斩杀了于禁四五万人吧,这种数据太恐怖了,在古代,阵斩敌军四五万,那可是天大的战绩了,要知道当时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而且从记载上来看,当时大水来得太猛,于禁这边根本就没有进行大的抵抗,基本上很快就投降了,只有庞德那边抵抗得稍微激烈点,魏军战死的应该是不多,根本不可能达到四五万的量级。唯一的解释就是于禁带来的七军根本就没有七八万人,很可能就是三万多一点。

再根据另一份记载,我们就可以发现,于禁的七军确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华阳国志》: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涨,皆为羽所获。

根据华阳国志的描述来看,当时于禁带来的七军就是三万多人,这倒是和三国志中所说的俘虏三万对得上号,因为这场仗,本来在人数上就损伤不大,于禁大部分士兵投降,死伤的基本是庞德那边,而且主要是庞德身边的小部分部曲,大部分人都是投降了的。这样综合来看的话,于禁的七军估计就是三万多人,最终被淹死、战死的估计只有个小千人。

结语

综合来看,于禁之所以败于关羽之手,很大原因是因为天灾,汉水暴涨,于禁部队大部分来自北方,没有大战船,而关羽有战船之利,所以最终才能有水淹七军之功。而当时于禁带来的七军应该是七支军队,至于到底是哪七支,史书中确实没有记载。水淹七军这一场仗本身不是硬仗,魏军并没有做激烈的抵抗,大部分都是投降了的,只有庞德手下的部下稍作抵抗,所以最终魏军淹死加战死的估计最多小千人,根本没有传闻中那么恐怖,淹死了魏军数万人。

  •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交流!

关羽的扬名之战“水淹七军”淹的是哪七军?共淹死多少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率军进攻樊城。樊城守将曹仁抵挡不住关羽军队的进攻,急忙向曹操告急求援。曹操急忙派遣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去樊城援助曹仁,抵御关羽军队的进攻。秋八月,时逢阴雨连绵,汉水暴涨,水深平地五六丈深,于禁等七军皆被大水淹没。关羽命令他的水军乘船猛烈攻击被大水所围困的曹军,在全军覆没的窘迫情况下,于禁被迫向关羽投降,而庞德却顽强抵抗,被擒后为关羽所杀。

东汉时期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计算。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5个人为一伍;两个伍为什共10人,五什为队共50人,两个队为一屯共100人,五个屯为一个曲共500人,两个曲成一部共1000人。据《后汉书·百官》记载,“大将军营五部”,于禁为左将军,最多管理五部,也就是说5000人。这5000人中又分前军、中军、后军、左军、右军五个部分,战斗中有不同的责任和重点,或独立作战,或协同作战。在这次战斗中于禁有立义将军庞德同往,所部兵马应该不会超过一万,所谓的七军,是表示于禁全军覆没,更是衬托关羽的英勇而已。

关羽的扬名之战“水淹七军”淹的是哪七军?共淹死多少人?

关羽作为中国民间的武财神,忠义英勇的典型代表,被尊称为关公关二爷,拥有“武圣”封号,忠勇仁义、知恩图报的事迹千古流传。

关羽在战斗的一生中,单兵作战自不用说,过五关斩六将,战吕布诛颜良,杀文丑斩华雄,令对手胆寒。若论指挥集团作战能力,当以“水淹七军”最为经典,也是他的得意之作。

东汉末年,关羽接刘备命令,准备北伐抢地盘,安排好后方守备后,率本部人马开赴樊城一带,攻打曹操领地,樊城守将曹仁见关羽来势汹汹,急向曹操求援,曹操忙点于禁为主将,庞德为副将,率军增援。援兵到后,曹仁让他们在城外驻扎,保护樊城。

关羽长期镇守荆州一带,熟知附近天气状况,见于禁援军驻扎在城外低洼地带,很容易遭受水灾。就命令部队准备船只,集结水军待命。

不出关羽所料,当时正逢雨季,连降大雨导致山洪暴发,大水一直冲进于禁军营,所在地区带全部被洪水淹没。关羽就势发起进攻,使于禁全军覆没,本人投降,庞德却宁死不降,关羽无奈只好将他杀了。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导致庞德的儿子庞会后来在蜀汉灭亡时,为报仇将关家全部灭门杀害。

于禁所被淹的“七军”。到底所谓何来?也有争议,并无定论。

有学者认为所谓“七军”,是指七支人马,相当于集团军司令于禁,所辖的七支野战军。但此说法有疑问,好几万人的部队,基本相当于张灵甫的整编74师的规模,为什么要全部集中驻扎一起,能让关羽一网打尽?

也有人认为,“七军”是于禁部队的常规编制,是一支部队的七个不同作用的方面军,即前军、右虞候军、右军、中军、左虞候军、左军、后军,古时候一只正规部队均有这七部分组成。这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

还有一种说法是,“七军”并不是指七只队伍,或七只不同功快和作用队伍,而是一种泛指,“七”是很多的意思,“七军”是指军队人数很多。

迄今对“七军”的说法各有不同,争论不定,所以读者可自行判评。但学者们对被淹的队伍的人数,大多数都认同在三万左右。

关二爷打了这扬名千古的一战,但随后却遭到孙权的背后插刀,被他偷袭后方,致使败走麦城,被俘遇害。也是令人唏嘘。

关羽的扬名之战“水淹七军”淹的是哪七军?共淹死多少人?

三国志中并没有具体写明是哪七军,只有简单的一句:“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倒是在《三国演义》里,有罗贯中个人对于七军的一些描写。“遂加于禁为征南将军,加庞德为征西都先锋,大起七军,救援樊城。”

三国演义中对七军的描写

这七军皆是北方强壮之士,其中有两名领军校尉:董衡和董超,加上于禁和庞德一共四人,剩余的三人,就连罗贯中都懒得给他们个名字了。

虽然七军的领导者不明,但可以断定其中是没有曹操收编的荆州将领,要不然也不至于被关羽借汉水暴涨给淹没了。而五子良将中,张辽、乐进在淮南,张郃、曹真、曹洪等在关中的陈仓驻扎,徐晃在宛城作为接应,于禁领兵。

至于曹仁、满宠等都被困在了樊城,曹彰在长安,所以除了于禁和庞德之外,其余五军应该都是夏侯惇在北方训练的新兵蛋子,虽然勇猛但作战经验不足。也可以看看出,在曹操损失了夏侯渊,退出汉中之后,北方实际上已无人可用,否则也不会让庞德这样的降将当任副将,在之后还由徐晃率领十二营同样是新兵蛋子的士兵去对付关羽了。而七军一共有多少人,以蜀汉一营编制为五至六千人来看(诸葛亮曾将五千多虎步军交给姜维统领),可以推算出曹魏一军的兵力大概为八千到一万(多了也不行,实力不允许,老大不同意)。这样来算的话,七军一共就是七万人,而且还是曹魏的北方精锐。也就怪不得曹操要以迁都来避关羽锋芒了,除了无人可用外,军队的损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关羽的扬名之战“水淹七军”淹的是哪七军?共淹死多少人?

三国时期,关羽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将领,威震天下,当时很多人评价他为“万人敌”,直到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将关羽视为偶像。而作为著名军事将领,关羽自然有他的扬名之战,这一战便是“水淹七军”!史书对于关羽这一战的描述是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那么关羽此战,究竟是淹的哪七军,共淹死了多少人呢?凭什么威震华夏呢?

水淹七军

关羽水淹七军之事,是发生在襄樊之战时。当时刘备刚刚打完汉中之战,关羽趁机北伐,打了曹军一个措手不及,关羽军势强盛,曹军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困守孤城,不敢和关羽作战。从这一阶段的作战来看,关羽的军事能力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证明,连曹魏名将曹仁都被关羽给打得不敢出战了。见曹仁不敌,樊城危急,曹操便派出于禁统帅七军前来救援曹仁,之后发生了水淹七军的故事。

关羽水淹七军,有两个不同的说法。在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是因为于禁扎营在低洼地带,关羽趁机主动挖开了河堤,水淹于禁七军。不过在正史中,于禁之所以被淹,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突降暴雨,是天灾。

《三国志》: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当时的于禁七军大多数是北方军队,没有战船,面对突涨的大水,没有抵御能力,只能往地势高的地方转移。而关羽这边是有水军的,他们是常备大船,所以暴涨的大水对关羽来说,丝毫不是问题,他甚至可以直接乘着大船去攻击曹军。

曹军被大水所逼,退无可退,在弹尽粮绝后,只能无奈的投降了关羽。而于禁七军的投降,直接使得曹魏大惊,因为于禁七军是曹操能拿得出手的唯一一支精锐机动力量。在此之前,曹操刚刚和刘备打过汉中之战,损失严重,手中的机动力量本来就不多,现在一仗就损失了七军,使得曹操大为惶恐,差点就想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了。很多人奇怪,于禁七军究竟有多少人,是多么强悍的战斗力量,为何七军被淹,曹操就会被吓得迁都呢?

实际上,于禁七军指的是曹操给于禁的七支军队,在古代,不会出现一支军队数万人的情况,一般情况,数万人的大军,都是由许多小的军队组合起来的。因为很多君主为了防止军队动乱,平时是不会让数万人集合在一起的,人一多就容易产生问题,所以在平常的时候,君主们都是把军队分成数千人为一军的,到了战时再把这些军队组合起来。

曹操派给于禁七支军队,这些军队的将领是谁?这个问题在史书中已经是找不到答案了,因为他们压根没有记载,他们不够出名,风头都让于禁和庞德给出了。

那么七军总共有多少人呢?

按照古代的算法,5人为伍,10伍为队,250队为军,这么来看的话一军就应该有一万多人,那么于禁的七军就应该有七万多人。不过根据当时的记载来看,于禁的军队根本没有这么多人。

《华阳国志》: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从记载来看,于禁七军的总人数大约是在三万人左右,这很可能是因为曹军的编制没有占满,有许多空缺,以至于一军的人数根本没有理论上那么多。当然了,也有人认为,曹操派给于禁的七军还没有完全到齐,很多人还在路上。不管怎么说,反正真正参与和关羽作战的七军人数,大致上也就是三万人左右。

既然是水淹七军,那么七军中共淹死了多少人呢?

突发大水,曹军惨败,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曹军损失非常大,但实际上根据文献的分析来看,曹军中被淹死的人并不多!

于禁七军赶到战场的人数大约是三万多人,而最终被关羽俘获的曹军也是三万多,这就说明真正淹死的曹军并不多。从曹军的抵抗情况来看,除了庞德治下的军队抵抗比较强烈,其他曹军的抵抗意志非常低,才打了没多久就投降了,所以说曹军真正损失的大头其实是庞德这边,最多不过千人损失,其他地方根本没啥大的损失!

结语

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指的是曹操派给于禁的七支军队,这些军队到达襄樊战场的人数大约为三万多人左右,而最终被关羽俘虏的曹军也是三万人左右,由此可见,水淹七军中真正被淹死的曹军并不多,估计也就一千多人,大多数都是直接投降了。

本文参考自《三国志》、《华阳国志》

关羽的扬名之战“水淹七军”淹的是哪七军?共淹死多少人?

所谓七军是指前军,后军,中军,左军,左虞侯军,右军,右虞侯军。三国时期也指很多军队,是一种泛称。一支军队有4000左右。七枝军队就两万八千人,再加上于禁的亲兵,一共有3万人左右。这七支军队都是北方强壮之士,若不靠水淹,关羽未必能取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