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正史中,关于王甫的记载其实并不多,而且他究竟是不是从麦城突围而出的,其实也并不是非常清楚,不过他最终的结局确实是战死于夷陵战场。其实这也算不上是很悲惨,毕竟是为国尽忠嘛。事实上,从正史上来看,王甫只是个一般般的人物,他之所以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出名,其实还是得感谢罗贯中先生。

正史中的王甫

王甫是三国时期益州广汉郡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人,可以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益州本地人。当初刘璋掌权时,他留在刘璋的手下做州书佐。刘备入主成都以后,王甫投降了刘备,被任命为绵竹令,之后又被刘备召回,做了荆州议曹从事这一职位。之后,关于王甫的记载就是战死于夷陵之战了。

《三国志》:国山名甫,广汉郪人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

关于王甫的履历,其实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的。一种是认为他被刘备提拔为荆州议曹从事,自然是去荆州为官了,辅助关羽。而之后关羽兵败被杀,王甫却参与了夷陵之战,所以很多人认为当年关羽兵败时,王甫成功躲过了追捕,冲出了包围圈,回到了成都。

由于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所以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的疑点的。比如说,王甫是否是跟着关羽退走到了麦城呢?以王甫当时的职位,是留守荆州还是跟着关羽去打仗了?关羽手下大多被活捉,为何就只有王甫一人能突围成功?要知道,在正史中,廖化这种武将都是被东吴俘虏了,最终以诈死之计,骗过东吴众人,才成功逃脱。而且他这一路逃跑非常困难,等他回到蜀汉时,刘备已经是在伐吴的路上了。廖化都没法直接突围成功,王甫一个文职人员怎么突围成功的?

由于这里面有太多的疑点,所以就引出了第二种看法,王甫根本当时就不在荆州!三国志中对王甫的任命是这样说的:“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这里面那个“还”字,很多人解读为回到成都,回到刘备身边,所以很多人认为王甫在任绵竹令途中,被刘备召回了,召回来做荆州议曹从事,负责帮刘备处理涉及荆州相关的事务。这种说法就比较完美的解释了,为啥关羽全军覆没,就王甫一个人好好的了。

上面说的都是正史中的王甫,看起来他似乎没啥功绩,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也并不多,那为何我们他会这么有名,甚至在关帝庙中还有一席之地?其实这一切都得感谢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

演义中的王甫

在三国演义中,王甫是关羽的随军司马,为人忠心耿耿,颇有才智。本文甚至认为,他是当时关羽手下最聪明的谋士,他曾多次劝谏关羽,如果关羽听从,断不会落得兵败麦城的下场!

刚开始的时候,他曾劝关羽不要让糜芳傅士仁留守,关羽不听,结果江陵和公安两座坚城不战而降。麦城突围时,他又建议关羽走大路,不要走小路,结果关羽又不听,最终遭到伏击,被活捉身亡。

虽然关羽没有听从王甫的建议,但是王甫并没有一丝生气,反而是主动请愿,留下来为关羽吸引敌人的火力。

原文: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公曰:“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即下令马步官军:严整装束,准备出城。甫哭曰:“君侯于路,小心保重!某与部卒百余人,死据此城;城虽破,身不降也!

关羽不听王甫的建议,坚持走小路,结果果然被俘。东吴不念旧情,痛下杀手,关羽最终殒命。而当得知关羽身死的消息后,王甫并没有选择投降保命,而是选择了跳楼自尽,以全忠义!

从王甫的做法来看,他确实是一个忠义之人,跟随在关羽身边,他完全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同糜芳和傅士仁这些人相比,王甫要高尚得多。也正是因为他在此时所表现出的忠义,被人怀念,所以在大家兴建关帝庙时,都主动为王甫留了一席之地。

结语

正史中的王甫,由于记载实在太少,所以大家对于他的生平事迹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关羽兵败麦城时,他是否真的是突围成功了,也并不能确认。不过在演义中,罗贯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更丰满的王甫,也正是因为他在演义中的出色表现,直到今日,他仍然被人们所怀念,敬佩。

  •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交流!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按三国演义来说,关羽败走麦城时,除了为数不多的士卒之外,身边只有五员将领,分别是:关平、廖化、赵累、王甫、周仓五人。其中关平、赵累、王甫、周仓四将大多跟随关羽一起被放进关帝庙中,作为后世参拜的对象,同样也是忠心的象征。

一、关平

在三国演义中,关平是关羽的义子,原本是冀州关家庄庄主关定的儿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收为义子,之后一直跟随关羽,不离不弃,关平的武艺相当强,得到过关羽的真传,关羽把关平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关羽与关平

关平的武艺称得上一流,跟随关羽南征北战,在襄樊之战中,关平大战庞德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庞德怎么也算三国一流猛将,都能跟关羽单挑一百五十回合而不败,算起来关平武艺真的不输老年关羽。

关羽在襄樊兵败后,率军退回荆州,半路上士卒大多逃走,只有三百人跟着关羽,结果还被东吴蒋钦、韩当、徐盛、丁奉围困,关羽兵少,这个时候关平和廖化率军前来救援,才能到达麦城。

即使到达麦城,关羽仍然被包围,关平掩护廖化突围,向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成功后关平回到麦城,与关羽一起,到最后仍然等不到救兵,最终关羽决定带着所有人从麦城北门突围,北门其实就是东吴设置的陷井,围城的人最少,关羽、关平父子及手下人都在临沮中了吴军的包围,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用长钩绊索绊倒了关羽的赤兔马,俘虏了所有人。

关平

关平与关羽一起被送到孙权那里,原本孙权还不想杀关羽,后来在主薄左咸的建议,杀死了关羽,关平也一同被害,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关平的结局。

在正史上,关平是关羽亲生儿子,而不是义子,演义是虚构的,正史上关平同样是跟关羽一起被马忠俘虏的,俘虏后不久,就直接杀害了,关羽父子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遇害的。

二、廖化

三国演义中的廖化原本是黄巾军将领,与同伴杜远一起劫持了刘备的二位夫人,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杜远被杀,廖化投靠了关羽,之后一直是关羽忠实的随从,关羽败走麦城时,问谁可以到上庸去请求援军,廖化自告奋勇说自己可以,之后在关平的协助之下,廖化成功突围而出。

廖化

来到上庸之后,廖化请求刘封、孟达出兵救援麦城,但刘封、孟达不同意,理由是关羽曾经刘备面前说刘封不是螟蛉之子,廖化苦苦相劝,但刘封、孟达仍然不同意,廖化无奈,只得继续逃往益州求援,但是从益州出发救援关羽,实在是太远了,最终麦城孤立无援,关羽突围之后被俘杀。

刘备伐吴时,廖化跟随了刘备参战,刘备去世之后,廖化跟随诸葛亮北伐,有过不少战功,廖化多次与关兴搭档作为先锋出战,曾经打败过司马懿,诸葛亮去世后,廖化又跟随姜维北伐,还是担任先锋,能在军队中担任先锋的人,都是作战勇猛的将领。

廖化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话是说蜀汉后期没有大将时,廖化就充当了先锋,这是说廖化勇猛善战,廖化还是蜀汉的活化石,从黄巾起义一直活到了蜀汉灭亡,黄巾起义是公元184年,蜀汉灭亡是公元263年,这中间就有79年,按三国演义来说,廖化如果20岁参加黄巾军,到蜀汉灭亡的时候就是99岁了。

那个时候能活99岁,那就是神仙了,三国演义中的廖化在蜀汉灭亡没多久就病死了。

正史上的廖化则完全不一样了,正史上的廖化不是黄巾军,而是襄阳的豪族,出身豪强家族,后来成为关羽的主薄,关羽败走麦城时,廖化是没有跟随的,关羽被杀后,廖化装死,带着自己的母亲一起向西逃,并在秭归遇到了攻打东吴的刘备。

正史上的廖化同样参与了夷陵之战,并且还从夷陵前线跟随刘备一起逃回了益州,之后一直在益州做官,参与了诸葛亮、姜维的北伐,263年魏灭蜀之战时,刘禅命令廖化率军救援姜维,蜀汉投降后,廖化等人一起被迁往洛阳,在途中廖化病逝。

赵累

三、赵累

赵累在三国演义中是关羽的军前都督,负责粮食的官员,关羽攻打襄樊时,王甫曾经推荐赵累取代潘浚都督后方,但关羽不听,后来吕蒙偷袭荆州时,潘浚跟随糜芳、傅士仁一起投降了吕蒙,关羽后悔没听王甫的话。

关羽败走麦城后,赵累仍然跟随关羽,并建议关羽派人向上庸和益州求援,关羽听从了赵累了建议,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赵累又建立关羽突围,并且跟随关羽一起突围,在突围的过程中,遇到了东吴军队,赵累力战而死。

正史上的赵累与三国演义中的赵累有些不一样,正史的赵累也是担任关羽的老婆,同样跟随关羽一起突围,但不一样的是,赵累并没有战死沙场,而是跟关羽、关平父子一起被马忠所俘虏,然后赵累与关羽父子一起被吴军所杀。

王甫

四、王甫

三国演义中的王甫是关羽的随军司马,为人忠心,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关羽攻打襄阳时,王甫建议关羽要防备东吴的攻打,关羽听从了,并在长江边上建造峰火台防备,但是王甫推荐赵国都督后方荆州,关羽没听,才有后来的吕蒙偷袭荆州成功。

关羽败走麦城时,王甫一直跟随,在麦城关羽还后悔没听王甫的话,用赵累都督荆州,关羽在麦城突围时,命令周仓和王甫坚守麦城,关羽和关平、赵累一起突围,后来赵累战死,关羽和关平被俘虏杀害,东吴军队向王甫出示了关羽父子的首级,还在坚守麦城的王甫看到关羽首级,跳城自杀殉国而死。

关羽

正史上的王甫与三国演义中的王甫完全是两个人了,因为正史上的王甫跟关羽都没有任何交集,正史上的王甫是四川三台人,原本是刘璋手下的官吏,刘备拿下益州后,王甫归属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绵竹县令,后来担任荆州议曹从事。

荆州当时虽然是关羽镇守,但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王甫在荆州与关羽在一起,只说他担任荆州议曹从事,也有可能是遥领,并不出任,也有可能到了荆州,但王甫与关羽之间的事,史书上一个字没有写。

王甫还参与了后来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由于此战刘备指挥失误,被陆逊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军队中的大多数将领都是战死,王甫也是在夷陵之战中战死沙场。

周仓

五、周仓

周仓是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人物,最早也是黄巾军将领,黄巾军失败后,周仓与裴元绍一起落山为寇,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落过周仓所在的山,周仓在知道对方是关羽后,就放弃了自己的驻地,一意追随关羽,一生忠心耿耿。

襄樊之战时,周仓在水中俘虏了曹营猛将庞德,关羽败走麦城时,周仓跟随关羽退入麦城,关羽等不到援兵,准备从麦城突围时,周仓留下来与王甫坚守麦城,后来关羽被杀,东吴军队拿着关羽父子的首级到麦城劝降,周仓见到后,自刎而死。

周仓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正史是查无此人。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公元219年,关羽先达到了个人的巅峰时期,短短数月,他就遇到了自己的“滑铁卢”,被曹操和孙权两方军队夹击,败走麦城。他派出得力干将廖化,向驻扎在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然而,刘封和孟达以山城新归附还不安定为由,拒绝驰援关羽。关羽无奈之下,听从赵累意见,从麦城突围,想要进入益州,得到刘备援助,重新夺回荆州。

关羽于是登上城门观看地势,他见北门外敌军不多,于是询问本城居民:“此去往北,地势若何?”当地老百姓回答道:“这一条路是山间偏僻小路,可以直达益州。”

关羽思索良久,拍板决定:“今天夜间就从此路突围。”谋士王甫劝谏道:“小路可能有埋伏,还是走大路保险。”关羽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狂妄自大的秉性,不以为然道:“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关羽是一军主帅,军令如山,当即下令全军,严整装束,准备突围。关羽也不是所有人马都出城突围,而只带了一部分精壮军队突围,留下老弱病残,在麦城吸引火力。

关羽是这样分配的,他带着义子关平、赵累两人及二百多人突围,周仓和王甫等人继续坚守麦城,吸引东吴军队火力。明眼人都知道,跟着关羽突围,还可能有一条活路,如果留在麦城,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当时麦城无兵无粮,靠什么抵挡东吴军队的突袭。

关羽在的时候,吕蒙有所顾忌,一方面是怕关羽狗急跳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劝降关羽,这才没有发起总攻击。现在,关羽逃了,包围麦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很可能发起总攻,夺取麦城。

然而,周仓和王甫一点也没有犹豫,留守麦城,为关羽突围,创造机会。关羽和关平、赵累等二百多人,走小路突围。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吕蒙算到了,在必经之路上埋伏了重兵。关羽的突围之路注定是艰辛的,刚刚走了二十多里,便被东吴大将朱然截住。

面对朱然的挑衅,关羽大怒,挥舞着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杀奔而来。朱然怎么可能是关羽的对手,转身便逃。关羽于是追赶,却中了埋伏,手下士兵越来越少。又走了几里路后,关羽遇到了东吴大将潘璋,打斗了几个回合,将其甩掉。此时,赵累已经死在了乱军之中。关羽在前面开路,关平负责断后,父子两人相互扶持着,艰难突围。

《三国演义》:公不敢恋战,急望山路而走。背后关平赶来,报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关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在前开路,随行止剩得十余人。

关羽这一次突围,没有延续上一次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被吕蒙算到了突围路线。遥想上一次,关羽辞别曹操,保护着两位嫂嫂,过五关斩六将,在古城前还斩了追杀自己而来的蔡阳,那是何等风光。现在,关羽虎落平阳被犬欺,几个东吴的虾兵蟹将就对关公围追堵截。

他刚开始,遭到东吴大将潘璋的围追堵截,好不容易甩掉,又在临沮被马忠的绊马索绊倒,被生擒活捉。他的义子关平,急忙赶来,想要救援,无奈东吴人多势众,力尽被擒。

关羽被擒获后,誓死不降,与义子关平一同遇害。麦城中的王甫和周仓登上城楼,看到关羽父子的首级,大惊失色。王甫大叫一声,从城楼上掉下去,殒命当场。周仓也自刎而亡。

在演义中,关羽的荆州兵团战败后,除突围向刘封、孟达求援的廖化外,关平、赵累、周仓等人都战死了,所属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而在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有一个人成功突围。据《三国志吴主传》载:“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在正史上,关羽、关平、赵累被东吴擒获,却没有记载王甫是否被擒获。据记载,关羽等人被擒后,只有王甫一人奇迹般地突围成功,回到蜀汉。他到底采用什么办法回到蜀汉的,无人得知。他还参加了刘备指挥的夷陵之战,本想为关羽等人报仇,结果事与愿违。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中,刘备被陆逊击败,损失惨重,连将领也损失了七八个,王甫也未能幸免,战死在乱军之中。正史上,王甫虽然逃得了初一(败走麦城),却没有逃得十五(夷陵之战),他战死在夷陵,结局依然悲惨。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王甫,在演义中出场次数不多,也并不怎么有名,或许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人。

王甫,本是刘璋的部下,刘璋投降刘备之后,王甫也一起归降了,后来受到了重用,被调到荆州,协助关羽一起镇守。

荆州沦陷,关羽惨死之后,王甫成功逃回成都,一年之后,王甫随刘备征讨东吴,不幸阵亡。

以上是正史中的记载。

从正史中,不难看出王甫是个足够忠诚,足够机智的人。荆州失陷之后,王甫大可顺势投降东吴,就像糜芳、傅士仁一样,但王甫没有投敌叛国,而是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身边。

王甫是有诸多闪光点的人,基于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了王甫多次出场机会,每次出场,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最后,还给了他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死法。

王甫在演义中的设定,是关羽身边的参谋,足智多谋,见识深远,才智不输陈宫。

第一回,关羽要北击襄阳之时,王甫认为东吴的吕蒙是个祸患,要严加防范,但关羽不以为然。

第二回,王甫认为糜芳、傅士仁不可靠,建议关羽换个人选,这个人选就是赵累,但关羽认为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肯定不会有事。

第三回,关羽派潘浚守烽火台,但王甫认为此人人品不好,私心太重,关羽不以为然。

第四回,关羽兵败麦城之后,准备突围,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大路,一条小路,王甫建议走大路,因为小路有埋伏,但关羽不以为然,还说了这么一句气人的话:

“就算有埋伏,又能咋滴?”

结果呢?真的该咋咋地了!关羽被堵在了小路上,绊马索一撂倒,马忠几个一拥而上,关羽成了瓮中之鳖。

王甫提了四次建议,全都是真知灼见,次次命中要害,可惜的是,关羽太自负了,太自以为是了,结果招致惨死的结局,令人唏嘘,令人遗憾!

刘备大哥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哭下来的荆州,被关羽一朝丢失殆尽,几万人马损失殆尽,刘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彻底化为泡影了!

而王甫之死,算是人生的最高光时刻。

王甫、周仓守在麦城,这时候,东吴士兵枪挑着关羽父子的首级,对着城门大喊:

“上面的人听着,你们的头目已经就地正法了,你们抓紧投降吧!”

王甫、周仓在城楼之上,远远地一瞧,果然是关羽的头颅,二人悲痛万分,决定随关羽而去,周仓自杀而死,王甫跳楼而死。

这真是两条汉子!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既然要说正史,那就别拿演义来扯淡。

正史中关于王甫的记载很少,关羽走麦城时,王甫究竟在哪里,在干什么?是如何突围的,都不清楚。

比较明确的一点是,王甫的确还活着。否则,他就不会还能出现在刘备身边,也无法战死在夷陵之战的战场上。

但其结局可以说悲壮,但不是悲惨。

演义中,王甫悲壮地坠楼而亡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写到:

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

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污,立于前;急问之,忽然惊觉。不知主何吉凶?”正说间,忽报吴兵在城下,将关公父子首级招安。王甫、周仓大惊,急登城视之,果关公父子首级也。王甫大叫一声,堕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于是麦城亦属东吴。

关公被东吴部将潘璋下属马忠俘获,后被斩杀。东吴将士携带关羽父子首级在麦城下叫阵,王甫看到这个情况,大叫一声,堕城而死。

这是演义的说法,但正史中的记载与之不同。关公被杀后,王甫活着逃回了成都。

正史中记载,王甫因跟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而阵亡

王甫(?-222年),字国山,广汉郪(今四川三台县)人。

王甫在演义中有几次露脸的机会,读者也多知其是忠义之人。但在正史中,王甫的记载却很少,也很模糊。

《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记载:

国山名甫,广汉郪人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於秭归,遇害。

这段史料是蜀国灭亡后,蜀汉官员杨戏所著《季汉辅臣赞》,对蜀汉一些大臣的赞语。其中就提到了王甫,但看不出王甫从荆州如何回到成都的经历。

常璩《华阳国志》记载:

甫善言议人流,有美称,自绵竹令为州右职。

在这里,只说王甫自绵竹令任上回到了州里,成为州右职,但没有说明有“荆州议曹从事”一事,也没有记载王甫是在夷陵之战中阵亡。

先说一下,这个“州右职”是个啥东东吧。

《汉书‧循吏传‧文翁》: “数岁, 蜀 生皆成就还归, 文翁 以为右职, 用次察举, 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颜师古为此作注时,称“右职”就是郡中的高级职位。

李贤为此作注说:“右,用事之便,谓枢要之职。”

这就是说,王甫从绵竹令位上回到州里,担任了高级职务。

由此,豹眼认为,王甫担任州右职,很可能指得是益州右职,而不一定就是荆州右职。

再说一下这个“荆州议曹从事”。

这个职位很容易理解为关羽坐镇荆州的属官,而且在演义中王甫也多有给关羽出谋划策的桥段,这似乎就坐实了王甫是跟着关公混过。

而且在部分关帝庙中设有王甫的塑像,与周仓、关平、赵累一起侍奉在关公身旁。

但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呢?

那就是在益州专门设置一个官职,负责荆州方面的事宜,这个官职称作“荆州议曹从事”。

这就好比外交部专门有亚洲司,主管亚洲外交事务,所有亚洲国家的驻外大使馆,由该部门负责联络,处理一般事务。

这是豹眼理解的一种情况,理由就是:史料中看不到王甫在荆州的任何足迹。

最为关键的是,关羽失掉荆州,几乎是全军覆灭,除了糜芳、士仁等投降,廖化去上庸搬救兵没有回来之外,荆州官吏、将士,基本都战死了。

如果王甫坚守麦城的话,能够逃走的几率很小。

但史料明确记载,王甫跟随刘备参加了夷陵之战,并且战死在秭归。这起码说明了王甫没有死在荆州。

因此,豹眼认为王甫很可能是在益州刘备集团本部,主管荆州事务联络的高级官吏,而本人并不在荆州上班。

至于部分关帝庙有王甫的塑像一事,也不能说明问题。这就如一开始的关帝庙并没有周仓一样,到了明清时期,关帝庙才大量建设,那已经是演义普遍流行的时候了,难免会受到演义的影响。周仓入庙了,王甫也入庙了。如果不是老罗替他们说话,那么多跟随关羽的官吏、将领,咋就没有入庙呢?

更何况王甫并没有追随关公而去,而是回到了成都,这如何能够入庙呢?

但在演义中,王甫却是追随关公而去的。这恐怕就是部分关公庙有王甫塑像的原因所在。

这是豹眼的理解,敬请友友们交流指正。

豹眼评语

王甫在夷陵之战中阵亡,的确是悲惨,但更应该说是悲壮。

无论文职还是武将,参与了夷陵之战,就是一件悲壮的事。不管其结局如何,无不是为了国家的命运或者是个人的前程,都不应该说是悲惨。

王甫如果真的是一人能从荆州突围成功,的确是奇迹,但也没啥可说。战事失利,或战死,或投降,或逃回,都很正常。

他究竟如何逃回,很可能就是一个千古之谜,永远没有答案,只能等待历史考古的结果。

“荆州议曹从事”一般从事文案工作,这就好比是机要文秘,掌管着荆州方面所有的文件,史料。

大战之前,对于重要的文件,一般会做出安排,专人负责是没有问题的,非常情况会命专人销毁。

或许是因为王甫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关羽安排王甫提前撤离,回到成都向刘备具体汇报荆州的真实情况。

襄樊战败后,糜芳、士仁投降了孙吴,这个情况非常重要,恐怕会影响到关羽一生的评价。关羽做出王甫提前撤离回成都是完全可能的。

但由于蜀汉集团有意或无意缺少史官,许多历史事件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王甫及荆州方面的历史真相,从蜀汉方面很难得到佐证。

夷陵之战,如果说悲惨的话,只有刘备一人。就王甫一生的结局而言,战死夷陵,他跟所有参战人员一样,只能是悲壮而不能是悲惨。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三国战史中,关羽北伐失荆州,败走麦城,是一个令史家百思都不解的疑案.按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出兵伐魏的时机远没成熟,关羽自己认定了一个战机,就孤军北伐,显然是冒险行为;身为军师的诸葛亮不加阻止,有失职嫌疑;身为最高统帅的刘备,任弟妄为,居心难测;孙刘结盟关系不稳固的情况下冒然北伐,就很自然地中了司马懿的离间之计,导致腹背受敌的局面;关羽高傲自负,人际关系恶劣,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刘备坐视关羽危急,见死不救更是千古悬案.总之,关羽在如此复杂的战争条件下,未能权衡各方面因素,一意孤行,战败身死是必然结局。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

关羽是正义,武力高,而且聪明,同时他也是骄傲自大,狂妄的一个人。

关于生平大事都有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和败走麦城。

他的过五关斩六将,主要讲述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也体现出了 关羽是为了追寻刘备而过五关斩六将,这表现了关羽的忠义,当然也表现了关羽的英勇。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败走麦城。主要讲的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汉将关羽在败走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的故事。清同治《当阳县志》记载:“麦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沮漳二水这间,传楚昭王所筑。三国时,关羽为孙权所袭,西走麦城即此”。

在关羽世上发生的单刀赴会也很经典,主要讲了关羽去赴宴,因为关羽是赴的“鸿门宴”,有可能是有去无回,大家都劝他多带点人和家伙,如果要砍人好让对方占不到便宜。关羽胆很大,或许是逞强,或许是酒壮怂人胆。就只带了周仓一个喽啰。周仓呢,只拿了一把刀。

突然间想起了“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这个歇后语。主要讲了。关羽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采纳司马懿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很厉害。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

我觉得通过关羽这个故事,我也懂得了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就一定要保护好它。千万不要觉得这个东西永远是你的了。

所以突显了关羽的一个性格太掉以轻心了。所以才会导致荆州失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