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本能阻止蜀汉衰亡,但刘禅却没重用吗?
诸葛亮死前偷偷的留下了一位大将,本来可以阻止蜀汉灭亡的,但是由于刘禅没有重用,最终使得蜀汉军队被邓艾快速击败,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而诸葛亮留下来的这个人就是霍弋!那么为何刘禅不重用霍弋呢?
霍弋与刘禅
说起霍弋,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说起他的父亲霍峻,那可是非常出名的。因为他创造了百人守住一座城池长达一年的纪录,令人震惊佩服!
霍峻是刘备手下中郎将,跟随刘备入川作战。当时刘备和刘璋已经翻脸,他准备回军南袭刘璋,留霍峻镇守卫葭萌城。葭萌城作为刘备在蜀中仅有的根据地,刘璋当然是不允许他的存在,于是命扶禁、向存领万余人前来进攻,结果在霍峻的坚守下,刘璋愣是打了一年都没能打下葭萌城池。霍峻也因为此功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并扬名天下。
不过天妒英才,霍峻年纪轻轻就英年早逝了。而刘备见这么优秀的将领去世,亲自前来祭奠,并为其守夜,之后更是将霍峻的儿子霍弋收养于府中。从此处看,霍弋和刘禅应该是比较早就认识了。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立刘禅为太子,而霍弋则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由此看,其实刘备也是比较看重霍弋的,霍弋在刘备府中的这段时间,表现应该还是不错的。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即位为帝,任用霍弋为谒者,伴随刘禅左右掌管传达等事。刘禅是完全把霍弋当作了亲信,让霍弋负责传达之事,这些事情虽然小,但必须交给非常信任的人。由此可见,霍弋和刘禅两人的关系是非常不错的。
霍弋与诸葛亮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在稳定了蜀汉国内后,开始准备北伐,匡扶汉室。而由于夷陵之败后,蜀汉人才缺失,霍弋在日常表现中又不错,值得栽培,于是诸葛亮将霍弋从刘禅身边召来,担任丞相府记室,和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周游军中,在实践中学习行军打仗。
《三国志》: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
其实从诸葛亮的安排可以看到,他对于霍弋是寄予厚望的,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入军学习,正是诸葛亮想要培养霍弋的体现。而霍弋也不负诸葛亮的栽培,在北伐这段时间,学到了很多军事知识,为他后续平定南中打下了基础。
镇守南中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将霍弋召回,任命他为中庶子,成为太子刘璿的近侍。直到此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刘禅对于霍弋的态度是比较友好的,把自己的儿子都交给霍弋来辅导。不过随着永昌郡动乱,霍弋便被调离了成都,负责打击叛军。由于之前参与过北伐,霍弋军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一出马就轻松的击败了叛军,平定了永昌。而自此以后霍弋便被留下了,负责镇守南中,在霍弋当任期间,抚和异俗,百姓安乐。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大军攻打蜀汉,作为优秀的军事人才,霍弋首先就察觉了事情的不对劲。往日魏蜀两国交战,大多都是小打小闹,此次魏国主动发兵,军队众多,一看就是想一战灭蜀,所以他连忙上书刘禅,请求前往成都协助防守。但刘禅以战略已定为由,拒绝了霍弋的建议。最终邓艾出奇兵杀入蜀汉腹地,诸葛瞻抵挡不住,战败身死。而刘禅也选择了出城投降,蜀汉宣告灭亡。
实际上,假如霍弋引兵前来,以他的军事才能,是能够成功的阻挡邓艾的。诸葛瞻之所以被邓艾击败,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他放弃了占领险要关隘和城池,选择在平地上与邓艾决战,这犯了军事上的一个大错。邓艾大军本就是远道而来,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和攻城器械,利在速战,而诸葛瞻则不一样,然而诸葛瞻放弃自己的优势,以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比,最终才导致大败。霍弋精通兵法,若他来阻击邓艾,绝不会犯这等大错,只要成功的拖住邓艾大军,待他士气低落,久战不胜,霍弋再和其他勤王军队一同出击,邓艾必败,蜀汉断不至于亡得这么突然!
那么刘禅为何不同意霍弋的建议,不愿意让霍弋前来协助防守呢?是因为不信任霍弋吗?
从刘禅和霍弋的关系来看,他们很早就认识,两人直接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他之所以不愿意让霍弋前来,主要是因为下面三个原因。
刘禅能力不足
在听闻魏国大军前来时,蜀汉已经制定好了作战计划,由姜维抵挡,魏军很难打进腹地。而且朝堂中有诸葛瞻坐镇,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名气很大,实力应该也还是不错的,即便有偏师进入了蜀汉,他也能抵挡。只不过刘禅没想到的是,诸葛瞻虽然聪明,但他缺少实战经验,在实战方面他比霍弋可差远了。刘禅能力不足,没能充分认识到诸葛瞻和霍弋的能力差距,所以没有让霍弋前去成都。
刘禅昏庸
刘禅后期宠信宦官黄皓,贪图享乐,对于政事管的不多了。而霍弋和刘禅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人关系不错,霍弋也是那种敢于说话的,当初就直接指出太子刘璿的不妥之处。此时若让霍弋前来,看到刘禅的这种生活,必定会大提意见,刘禅不想听这些建议,听着烦,所以就干脆不让霍弋前来。
帝王心术
刘禅虽然和霍弋是熟识,关系不错,但是霍弋此时毕竟是手握重兵。刘禅作为蜀汉皇帝,这点基本的道理还是懂的,手握重兵的将领最好别带兵前来,很可能威胁到刘禅的地位,毕竟当年董卓的事情历历在目,董卓就是带兵进入洛阳,成功的掌握了东汉大权的。如果霍弋此次前来,心有不轨,且他之前又是太子舍人,和太子刘璿关系不错,万一真的动手,那刘禅的皇位就没了,还怎么享受以后的安逸生活?
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比,刘禅还是觉得,霍弋老老实实呆在南中比较好。结果没想到,因为他的这个糊涂决定,导致了蜀汉的快速灭亡,自己也成为了阶下囚。
结语
诸葛亮偷偷的留下一个大将霍弋,能够在千钧一发之机挽救蜀汉,延续蜀汉的寿命,事实上,霍弋也确实有这个能力,可是,刘禅却最终没有重用霍弋,召霍弋前来协助。至于刘禅不让霍弋前来帮忙的原因,则是以上三个了,你比较认同哪一个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关注,多提意见,一起长知识!
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本能阻止蜀汉衰亡,但刘禅却没重用吗?
与其说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不如说诸葛亮悄悄培养了一员大将,而这员大将就是霍弋。
说到霍弋,可能熟悉的人并不多,但要说到三国时期的“两大门神”,可能鲜有人不知。
“门神”一: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公元212年,霍峻随刘备入川时,率数百人留守刘备在蜀中仅存的葭萌城根据地。当时,刘璋派扶禁、向存等领万余大军,攻打葭萌城。结果,霍峻坚守了一年之久,还趁机大破刘璋军,并阵斩敌将向存首级。
“门神”二:郝昭,字伯道,太原人。公元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领数万精兵出兵陈仓道,并包围陈仓城。结果,被郝昭率领的千余士卒阻挡城外20余日,直至粮尽退兵。
而霍峻则是霍弋之父,按照“上阵父子兵”的古代兵制,当时的霍弋极有可能已跟随在父亲霍峻的身边进行历练。或许因此,霍弋父子颇得刘备器重,霍峻死后,霍弋被刘备任命为太子舍人,主要守护刘禅的安全。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便已发现霍弋是个可造之才。于是,他任命霍弋为丞相府记室,让其与自己的养子诸葛乔(诸葛瑾之子过继给了诸葛亮)一起到各处军营历练,并要求他们与士兵同甘共苦,全面了解和熟悉行军布阵与带兵打仗。
因天忌英才,诸葛乔当年病故,而霍弋则被诸葛亮一直安排在中军培养历练。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霍弋被刘禅任命为黄门侍郎,成为刘禅的亲信近侍。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生前安排,用以保护后主刘禅的安全。
可惜,后来昏庸的刘禅却将霍弋从自己的身边,远放到了千里外的永昌郡任永昌太守。当时,正逢永昌地区的少数民族作乱,霍弋仅率少量军队就攻破了叛乱者的村寨,并斩杀了叛乱者的头领,确保了永昌郡的平安。
因此功,霍弋被升任为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任职期间,因政绩卓著,被陈寿评价为:“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后在公元263年,被晋号为安南将军。
就在这时,霍弋得知钟会、邓艾率数十万大军讨伐蜀汉,于是请求前往成都协助防守。结果,却被鼠目寸光的刘禅借口战略已定为由,拒绝了霍弋率兵前来支援。
最终,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小道,光禄大夫谯周于朝堂力排众议,说降蜀汉君臣投降邓艾。
假如,刘禅接受霍弋率军前来成都协防,只要能够坚持半个月,一旦钟会退军,姜维再率军回援,作为孤军深入的邓艾,绝对会落个被围歼的下场。毕竟,当时钟会因粮草不继已打算退军,刘禅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选择了投降。同时,以霍弋永昌郡的优秀表现来看,在成都粮草足备的情况下,坚持一两个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若此假设成真,作为坚守成都的霍弋,也必将上演其父霍峻“门神”的辉煌,而邓艾的偷渡阴平奇谋,则将会成为千古笑柄,而非千古佳话。
就算蜀汉已经投降曹魏,部下诸将劝说霍弋尽快投降,霍弋也要坚持“君辱臣死”的气节。当看到司马昭对刘禅较为优待,他这才姗姗投降,其忠心也受到了司马昭的赞赏,并被封为南中都督。
所以,只要霍弋一直陪伴在刘禅的身边,以他的军事才能,又怎么能让邓艾灭了蜀汉呢。也就是说,只要刘禅重用霍弋,无论是让他陪在身边,还是接受他回援的建议,都能杜绝蜀汉灭亡的命运。可惜,如果只能是个可叹的如果了。
图片来源网络
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本能阻止蜀汉衰亡,但刘禅却没重用吗?
诸葛亮在临死前,刘禅曾经两次派人问起谁可以担当大任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向刘禅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蒋琬,另一个是费祎,这是诸葛亮向刘禅推荐的两个接班人,其实,诸葛亮还有一个很受重视的,也很想推荐的人才,但诸葛亮没能说出口,这个人就是姜维。
诸葛亮没能说出口的原因就是因为姜维在当时是以降将身份来到蜀汉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受到天水太守马遵的猜忌,而被迫投降蜀汉的,姜维这一投靠就是一辈子,而且姜维对蜀汉的忠心耿耿,比起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
诸葛亮与刘禅
作为一个从敌国投降过来的人,无论多么有才能,多么忠心,都会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姜维就是如此,尽管诸葛亮在世时非常重视姜维,并在姜维投降过来的第二年,就给予姜维兵权,统领蜀汉最精锐的虎步监五千余人,而蜀汉整个虎步监部队只有2万人,降将姜维一人就占有四分之一。
这不仅仅是破格提拔,更是绝对的信任,兵权是那个时代的稀有物,是信任的象征,能得到诸葛亮的信任,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忠心,姜维只投靠了诸葛亮一年时间,诸葛亮就已经看出姜维的忠心;二是能力,一个没能力的将领是不可能被破格提拔,还掌控一个政权中的精锐部队的?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执政,蒋琬北伐的政策是消极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北伐已经是蜀汉的国策,而且皇帝刘禅也是明确支持北伐的,这从刘禅还专门下诏书给蒋琬命令他北伐就能看出来,要不然蒋琬还在消极对待。
诸葛亮临死前
蒋琬执政期间,姜维有过数次西征,不过都是小规模的,北伐几乎没有,在此期间,姜维还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而不是征北大将军,也由此看出蒋琬执政期间西征多于北伐,蒋琬把战略重心放在了西征上,这显然不符合蜀汉的国策,还是刘禅下了命令让蒋琬北伐,结果蒋琬还搞了一个不成熟的从上庸三郡北伐进攻曹魏的计划,因为计划太过幼稚而被朝廷阻止。
蒋琬去世后,费祎执政,费祎北伐的意图比蒋琬强烈一些,但是费祎却用另一种聪明阻止北伐,这就是控制北伐部队的人数,使每次北伐的军队数量不超过一万人,正是费祎的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姜维北伐的不成功,要知道费祎执政期间,曹魏正处于多事之秋,正是蜀汉的大好时机,如果给予姜维足够的信任与重用,姜维一定会创造更好的战绩。
蜀汉四相
公元249年,曹魏发生高平陵政变,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同党五千余人,曹魏内部也陷入了权力斗争的高峰期,公元251年,王淩、令狐愚等人反对司马懿发动第一次淮南叛乱,公元254年,毌丘俭和文钦在淮南发动了反对司马师的第二次淮南叛乱,公元257年,诸葛诞在淮南发动了反对司马师的第三次淮南叛乱。
曹魏内部越乱,对蜀汉北伐就越有利,高平陵政变及淮南第一叛发生在费祎执政期间,后面的两次叛乱发生在陈祇执政期间,由于费祎控制了姜维第一次北伐的兵力,并且皇帝刘禅对姜维也并不重用,导致姜维北伐没有太大的建树。
有人说,姜维都是大将军了,怎么叫刘禅不重用姜维呢?
姜维
我想说的是,你见过在外避难的大将军吗?姜维身为名义上的蜀汉三军总司令,但是受制于朝廷,在朝中反对姜维的一批官员结成联盟,这其中包括宦官黄皓,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董厥等人,都是反对北伐的,这些人还因此想通过刘禅罢免姜维,以右将军阎宇来代替大将军姜维,姜维担心受到政治迫害,于是逃到沓中屯田。
这一年已经是公元262年,魏国司马昭伐蜀的前一年,当时姜维还把自己收集到魏国可能攻打蜀汉的军事情报上报给朝廷,结果因为朝廷掌控言路的是宦官黄皓,他居然以占卜来判断情报的正确与否,蜀汉朝廷的如此状态,在敌国准备发动战争的前夕,一边是政治斗争,一边是小人掌权,而完全有实力,有能力率领蜀汉阻止魏军南征的大将军姜维,由于没有实权,又受到朝廷的猜忌,只能带兵在沓中以屯田为由避祸,这也就注定了蜀汉的灭亡。
姜维尽忠报国
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做为皇帝的刘禅不能准确地识人与用人,这个时候的刘禅已经走向了当年诸葛亮要求的反面,朝廷已经是“亲小人,远君子”,这个时候唯一能阻止蜀汉灭亡的人就是姜维,如果朝廷给予姜维重用,允许姜维进行合理的军事防守,那么蜀汉就有可能不会灭亡。
姜维虽然是大将军,但是也不能随意调动军队,能调动蜀汉全国军队的只有皇帝刘禅,但是刘禅却因为用人问题被蒙在鼓里,就算刘禅得到魏军准备进攻的情报,也难免不会听身边小人的意见,那样还是免不了灭亡,从这一个方面来看,当年诸葛亮偷偷给刘禅留下了一个可以挽救蜀汉的大将,原本可以阻止蜀汉的灭亡,但刘禅偏偏不用,这能怪谁呢?
尽管姜维对朝廷的警告没有奏效,但是在魏军大举进攻之下,姜维的表现堪称经典神勇,姜信在听说魏军南下的消息,立即率军晃过了诸葛绪,抢先赶到阳安关,然后再南下剑阁,在这里堵住了钟会15万主力,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蜀汉就不可能灭亡。
刘禅
但是,姜维虽然有才,但他毕竟只有一个人,没有三头六臂,他防得了钟会,却无法分身去防邓艾,如果朝廷早点重视姜维的情报,并作出合理的防守部署,哪里会有邓艾的偷渡阴平呢?要知道蜀地的地形有很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剑阁是其一,阴平是其二,只可惜蜀汉没有设防。
最终的结果都知道了,邓艾突破了阴平,迫降了江油,在绵竹击杀了诸葛瞻,兵临成都,刘禅投降,然后就是蜀汉灭亡,尽管姜维还在前线苦苦作战,但皇帝都投降了,大将军能不降吗?尽管姜维后来弄了个一计害三贤的复国之计,但是已经无力回天,在皇帝都放弃这个国家的情况下,身为降将身份的大将军姜维,却在一心一意地进行复国大计,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
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本能阻止蜀汉衰亡,但刘禅却没重用吗?
在三分天下之后,蜀汉的年轻一辈可谓青黄不接,没有能够担起重任的年轻将领与谋士,蜀国渐渐衰弱,仅凭诸葛亮一人之力,无法力挽狂澜,但诸葛亮在生前还留下了一位大将,本来凭借这位大将是能够阻止蜀国被魏国灭亡的,但刘禅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重用,导致被灭国,这位大将就是霍弋。
:
说起霍弋,可能各位读者们并不熟悉,确实他并没有十分耀眼或出彩的战绩,因此从历史上相比蜀汉留下的那几位忠臣来说,可谓是籍籍无名,但此人十分有军事才能,可谓虎父无犬子,那虎父是谁?乃是二门神之一,霍俊。
01霍弋被诸葛亮赏识
霍弋乃是霍俊的儿子,在早些年的时候霍弋就已经跟随父亲,以军中为家,这极大的锻炼了霍弋吃苦耐劳的能力,同时在父亲的培养下,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毕竟是在军中,实战才是最锻炼人的地方,霍弋一直在军中生活了数年,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独特的军事眼光也让他总能在操练中获胜。
在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第一次去讨伐北面魏国时,便发现了霍弋的才能。当时诸葛亮已经年老,他早已经料到自己已经坚持不了几年了,必须要为蜀汉留几个人才的火种,他已经培养出了费祎,李延等,还有大将姜维,而如今他又发现了一名将才霍弋。如此,他便封霍弋一个小的官位,你继续让他在军中锻炼自己,同诸葛乔两人做伴,学习统兵布阵,还有各种军中知识,包括兵马训练,人才提拔,后勤补给,排兵布阵,全面而系统所有的军中之事,诸葛亮都事无巨细地派人教他们,让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
:
02霍弋被刘禅调离至永昌
世事难料,在安排好霍弋他们的历练之路后,诸葛亮不久去世了,霍弋在军中历练了一段时间后,回到了成都,这是诸葛亮生前的嘱托,他想让在霍弋护卫在刘禅的身边,一来是可以保护皇帝的安全,二来,万一有大军来犯霍弋可以领兵上阵、保护国家、击退敌军,阻止蜀汉的灭亡。由此霍弋升为黄门侍郎。
但是因为刘禅对霍弋并不十分的信任,也有可能是他的昏庸无道,无法意识到诸葛亮生前安排的巧妙,刘禅将霍弋派到了永昌担任太守,但这之后霍弋离刘禅所在的成都,可是足足有数千里之远。在担任太守之后,霍弋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在永昌郡附近,有许多民众聚众叛乱,他们攻陷城镇,扰乱百姓,而霍弋刚刚到任兵马并不充足,但霍弋就带领着少数的人马,凭借他卓越的军事智慧,成功的打败了这些反反叛者,将他们俘虏,平息叛乱。
03邓艾偷渡,蜀汉灭亡
公元263年,魏国派大军进攻蜀汉,想要一举将其灭国。霍弋有着卓越而长远的军事眼光,他看出来了,这一次魏国法属与之前的兵力还有布阵完全不一样,这分明是要灭亡蜀汉的意图,于是霍弋赶紧千里书信,派人千里加急送给刘禅,主动提出自己愿意身先士卒,派兵前去迎战,来保护为祖国的安危,但这一请求被刘禅给驳回了,刘禅认为,仅凭借现在姜维和诸葛瞻的军事部署,足以抵挡邓艾的进攻,由此拒绝了霍弋。
而显然,诸葛瞻的军事才能的确比不上霍弋,诸葛瞻恼羞成怒,太大兵压境放弃了原本占领的据点和关口,天时地利人和,他直接放弃了地形的优势,选择在空旷的地带进行大决战,这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被邓艾大灭,而我认为如果派邓艾去守关口的话,他一定不会将最终决战的地点放在平原上,而会在占据地形优势的情况下,合理的去打败魏国的军队,毕竟蜀汉占据地形优势,而魏国军队远道而来,必然会因为后勤保障的原因,舟车劳顿,一旦后勤保障跟不上,必然会撤兵,此时派兵出击,必然大获全胜,然而诸葛瞻的军事才能确实平庸,这一战使蜀汉失去了许多的精兵战力。
最终邓艾偷渡阴平,直接打在成都门前,并派人前去劝降,而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最终决定举国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结语:
以霍弋的军事才能,如果刘禅能够赏识、重用他,蜀汉必然不会灭亡的如此之快,但谁让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将先帝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此情此景,不禁让人仰天叹息。
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本能阻止蜀汉衰亡,但刘禅却没重用吗?
经过了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的两场大败,蜀汉中基层将领严重缺失。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甚至是达到了无将可用的局面。而且,诸葛亮精心栽培的张苞,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追击魏将时不慎跌入山涧,最后不幸身亡。
随着老一批武将的凋零,新一批的武将除了少数人外,其余都难以担当大任。到了三国后期,能够支撑起蜀汉重任的,除了平安三侯、姜维、夏侯霸外,还有霍戈,以及罗宪等武将。
当时,在邓艾偷渡阴平时,远在南中的安南将军霍戈曾向后主刘禅建议,允许其带领南中的士卒前往益州成都增援,并以此来保护刘禅的安全。但是,面对着霍戈的建议,不仅蜀汉朝中的官员拒绝了,就连刘禅也不敢让霍戈带兵入成都。
早在霍戈建议率兵入成都时,朝中的一部分人就曾建议刘禅迁都南中,以此来远离近在绵竹的邓艾等魏军。
多官议曰:“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险峻,可以自守,就借蛮兵,再来克复未迟。”
但是,建议虽好,但刘禅不是久经沙场的刘备,也不是果断之人。所以,刘备犹豫了。而就在刘禅犹豫的情况下,以谯周为首的一些东州派人士开始建议刘禅投降曹魏,以此来保全刘禅身上天子的荣耀。
光禄大夫谯周曰:“不可。南蛮久反之人,平昔无惠;今若投之,必遭大祸。”
周又谏曰:“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矣。”
其实,谯周所言对了一半。那就是吴国确实打不过被司马昭所掌控的魏国,如果刘禅称臣于吴,再反称臣于魏的话,刘禅的结局可能不会像直接称臣于魏这般安乐。但是,谯周却是一个久在朝堂,而不是戍守边疆的将领。所以,谯周对南中的情况也不熟。
南中在霍戈继任之前,是由平安三侯之一的马忠镇守着。马忠是蜀汉第四任庲降都督,其在镇守南中的时候,稳定秩序,恩威并施。而且处事果断,曾平定了牂牁郡郡丞朱褒,以及夷族首领刘胄等人的叛乱。在马忠镇守期间,南中一直处于稳定和心向蜀汉的状态。
而马忠逝世之后,霍戈继任。当时永昌郡地区少数民族依恃险阻地势不臣服,经常进行扰乱。而霍戈主动出击,斩杀了叛乱的首领,平定了叛乱。也就是说,在霍戈成为南中的镇守将领的这一段期间,南中是稳定的。
而一个稳定的南中,而且加上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么一来,只要是刘禅肯迁都于此,那么蜀汉的国祚肯定能够延续一段时间。但可惜的是,谯周和刘禅不知南中的情况,再加上当时成都兵少,霍戈手上的兵多,刘禅害怕霍戈会行不臣之事。
所以,面对霍戈带兵入成都防御的事情,刘禅直接拒绝了。而拒绝的后果,就是蜀汉政权的覆灭。
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本能阻止蜀汉衰亡,但刘禅却没重用吗?
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王平,刘禅没有重用,如果重用王平守着汉中,任他钟会二十万五十万大军也攻不进来。
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廖化,刘禅没有重用,如果重用廖化虽然不能开疆拓土,中兴汉室,但是论防守可是一流的,怎么也能保证汉室的国运再延长个百八十年。
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李严,刘禅没有重用,李严可是托孤大臣啊,这才能刚刚的还用考虑吗,刘禅要重用李严,正方至于忧愤而死吗,蜀汉至于无人可用吗。
诸葛亮偷偷留下一位大将夏侯霸,刘禅没有重用,这可是你的亲舅舅啊,在关中和蜀国打那么多年仗能力杠杠的,自己的亲戚就不用,这要用了还有姜维什么事,打进洛阳活捉司马师,光复汉室,指日可待啊。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