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蜀汉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继而一统天下?
在正史中,即便关羽攻下了樊城,孙权也会选择背刺,关羽的最终结局还会是兵败身死。而在三国演义中,要是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那情况确实是大不一样了!
三国时期,关羽进攻襄樊,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争议。大家争论的焦点都是关羽能不能打下樊城,毕竟樊城是曹操非常看重的据点,他肯定不允许樊城丢失,就算于禁七军战败,曹操也是在不断的抽调兵力支援樊城,徐晃、张辽等名将纷纷带兵前来,关羽将很难攻破樊城!不过假如关羽真的能力逆天,成功地击败了曹操众多援军,攻下了樊城,情况会如何呢?
正史中
其实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在襄樊之战中,最大的变数其实是东吴,只要东吴支持蜀汉,那关羽将有很大的赢面。而一旦东吴选择攻击蜀汉,那关羽必败!
在正史中,孙刘两家之前的关系其实还是挺不错的,两家一起抗曹,也算是有革命友情的。当时曹操听闻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吓得差点迁都,实际上曹操怕的并不是关羽进兵,因为就凭关羽那点兵力,根本不可能打到许都。曹操真正担心的是孙权也趁机进攻合肥,这样的话曹操两面受敌,将很难抽出兵力支援。不过事实证明,曹操想多了,他高估了东吴的战略眼光,孙权并没有在这个时候趁机进攻合肥,反而是选择了在关羽背后捅刀子。
关于孙权的这个选择,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明明是大好的局面进攻曹魏,为啥孙权会选择偷袭关羽呢?有人说是因为刘备实力太强,引起了孙权的忌惮,也有说是关羽为人高傲,惹怒了孙权。这些说法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正史中孙权最终选择攻荆州而不是打合肥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东吴战力不行,没有一争天下的实力,这一点,其实孙权心里早已有所察觉了。
《资治通鉴》 :权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后取羽,何如?”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抚集幽、冀,未暇东顾,余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权善之。
说白了,孙权和吕蒙二人,战略眼光还是差了点,相比于大势,他们更关心于眼前的利益,整个东吴,并没有争夺天下的统一战略规划。如果东吴打合肥、取徐州,即便能打赢也是守不住,还不如偷袭荆州,这样就能达到全据长江的目的,无论是蜀汉还是曹魏对东吴的威胁都将会降至最低。从孙权和吕蒙二人的对话来看,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什么战略不战略的,他们只是想要地盘,想要实实在在由自己掌握的地盘!什么孙刘联盟,都是瞎扯的,曹操那边即便能打下,也是守不住,还不如夺取荆州来得实在!
所以说,即便是关羽攻占了樊城,孙权一样会选择偷袭进攻,将整个荆州纳入东吴的版图之下,关羽老巢被端,腹背受敌,缺乏支援,一样会战败,最终被杀。历史将再次回到正轨,刘备出兵伐吴,最终夷陵大败,蜀汉彻底沦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直至灭亡。
演义中
而如果关羽在演义中夺下了樊城,那么情况就将会大不一样了!
在演义中,关羽出兵樊城,是来自于诸葛亮和刘备的决定,他们是希望借此展示蜀汉的武力,使得孙权不敢贸然和曹操结盟,图谋荆州。不过很显然,大家都小看了孙权,他才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他只是一心想要拿回荆州。而在演义中,荆州经过关羽的数年经营,早已经是固若金汤了,正面进攻很难奏效。面对荆州,东吴是准备采用偷袭作战。不过关羽在出兵襄樊时,就留下了大批士兵,以防止荆州的偷袭,所以说,只要这批士兵不调离荆州,荆州没有呈现出空虚的情况,东吴都是不敢贸然发动进攻的。
演义原文:逊大喜,密差人探得关公果然撤荆州之兵大半,赴樊城听调,只待箭疮痊可,便欲进兵。孙权召吕蒙曰:“今关公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今可设计,卿与吾弟皎同引大军,左右都督,去取荆州。”
从演义原文可以看到,虽然孙权已经打定主意偷袭荆州了,但由于关羽一直陈兵于江边,防备东吴,所以孙权一直不敢进攻荆州。直到关羽迟迟攻不下樊城,不得不抽调大部分荆州兵去往樊城前线,荆州空虚,孙权才命令吕蒙发动进攻。所以说,如果关羽成功的攻下了樊城,不撤去用于防备东吴的这一批荆州兵,那东吴始终是不敢进攻荆州的。这样的话,对刘备集团来说,他们就是占据了两个进攻曹操的桥头堡。只待天下生变,蜀汉将可以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或者说,其实只要等到益州的刘备军队恢复过来,他们就可以着手于统一大业了。
结语
在正史中,即便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可是东吴取荆州之意不会变,孙权最终还是会偷袭荆州,关羽还是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最终失败。而在演义中,如果关羽攻下了樊城,没有抽调用于防备东吴的荆州兵到襄樊前线,那么东吴是绝不敢进攻荆州的,这样的话,蜀汉的赢面将会非常大。等到益州的刘备休整好,恢复实力,将可以大出天下,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
假如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蜀汉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继而一统天下?
只有这一个如果还不足以解决问题,但有了这个如果,其他的如果也不应该会是大问题,刘备一统天下,就指日可待。不过呢,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事。
第一,曹操已经在汉中失利,如果襄樊之战再失利,被关羽占据了樊城,曹操也就不是曹操,曹魏的势力也就大打折扣。当时,曹操的全部主力已经抵达樊城,如果还不能战胜关羽,那么,曹操就离灭亡不远了。
第二,刘备汉中之战后,通过及时休整,以后发动夷陵之战的四万兵力,就可以从汉中进攻关中,曹操顾此失彼,无法两线作战。刘备得到了关中,东出进攻关东,对曹操威胁就大了。
第三,孙权不趁机取荆州,就证明了孙刘联盟的超强稳固。刘备不会打孙权的主意,孙权就可以放心地趁机北伐,占据觊觎已久的合肥,进而占据淮河地区。
第四,关羽不死,张飞也就继续活着,孟达也不可能反叛。这些因素也会对曹魏构成威胁,扩大对曹魏的进攻力量。
第五,刘备很可能比孙权速度更快,攻下许都,刘备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最后,诸葛亮再策划一下,拿下东吴就是个时间问题。
且不说关羽能否占据樊城,仅仅孙吴这一如果就难以实现。孙权不会看着荆州一座空城而无动于衷,夺取荆州是孙权必然的选择。即便是联合刘备灭掉了曹操,将来孙权也要跟刘备决战。占据了荆州,就占据了主动,孙权会看不到这一点吗?
关羽即便占据樊城,如果刘备不能及时进兵荆州,保证好关羽的大后方,樊城就成为一座孤城。襄樊与成都的联络及后勤保障就会被孙权截断。只有刘封、孟达占据的上庸一个方向,可以与之沟通。且不说他们会不会配合,即便刘备严令驰援关羽,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最可能的结果是,关羽依然会被曹操、孙权夹击,最后被消灭或者被击败逃走。
关羽占据樊城,就像赤壁之战后,曹仁把守的荆州南郡一样,孤军深入,缺乏稳固的大后方作为援助,很难立足脚跟。
因此,不管关羽是否拿下樊城,其结果几乎一样。蜀汉不会有大的作为,毕竟实力不足,没有能力吃掉曹操,更何况此时孙刘联盟已经变成了曹孙联盟,刘备面对两个势力强于自己的对手,如何能够有所作为呢?
刘备别说是统一天下,就是灭掉魏国也不现实。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中之战,虽然曹操损失很大,但主力还在,调集二三十万围困关羽不成问题。
既然是这种结局,刘备又将如何,不言自明。
假如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蜀汉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继而一统天下?
关羽拿下樊城,确实对北伐有促进意义,但这才哪到哪啊?拿下一个小小樊城,就开始做白日梦了?
如果关羽能拿下襄樊,那么刘备的汉中和荆州两大战区就完全打通了。从内部联络和继续北伐的角度来说,意义重大。
一则,刘备全据汉水,汉中和荆州的粮草兵员都可以走水运,不用再像之前那样要从益州腹地走长江到荆州。
二则,从襄樊北上,北伐难度大大降低,比如后勤负担会大大降低。
三则,曹魏丢掉襄樊后,南阳无险可守,曹操如果想挡住关羽,只能在南阳北部的伏牛山设置防防。这样一来,南阳盆地这个产粮区也会沦陷,落到刘备手上。(过了伏牛山就是汉献帝所在的许昌,这也是曹操为什么要考虑迁都的原因)
假设,刘备能多活几年,并且他不犯错。以隆中对策略,蜀汉两路出兵北上,借凉州军阀张进、黄华等人叛乱之机,或许还真能取得不错的战果。比如拿下关中!
但是,你以为这样就能一统天下了么?怎么可能呢?如果直接把孙权忽略了,还怎么可能北伐成功?
能否北伐的关键——孙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守荆州。后来,因益州战事吃紧,刘备召诸葛亮、张飞等人入川,把关羽单独留在了荆州。
在此后的几年中,跟东吴大都督扯皮,就成了关羽的主要工作。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反复讨要荆州呢?难道说他这人小心眼,见不得自己吃亏么?
当然不是了,在政治家眼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他之前借荆州给刘备,是因为刘备有利用价值,可以替他挡曹操。但是他对刘备的利用也是有底线的——就是刘备的实力不能超过他。
如若不然,刘备会吞掉他!因此,孙权时刻在关注刘备的发展。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终于得到益州,实力基本和孙权持平。
很显然,刘备触到了孙权的底线!于是孙权马上便来跟刘备讨要荆州,目的就是要保持对刘备的实力优势。(不一定要占优,起码要保持均势)
但刘备答复孙权的是,说等他取了凉州之后就归还荆州。孙权一看刘备的这副嘴脸,就知道刘备乃一正宗老赖,根本就没想还。若是让他取了凉州,坐拥两州半之地,他哪里还是刘备的对手?到时候刘备不还,他能奈刘备何?
于是,孙权直接就令吕蒙带兵强取。关羽没想到孙权会一言不合就动刀子,应对预案明显不足,荆州被吕蒙轻轻松松就袭取了大片地方。
丢了大片土地,刘备自然要去夺回。双方开战后,刘备亲率五万士卒顺江而下,前来争夺荆州。但无奈时局变动,此时曹操正好收降了张鲁,有进军川中之意。刘备无法两面作战,只好收缩阵地,和孙权媾和。
最后,孙刘双方协定: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属孙权,以西属刘备。
这次事件后,孙、刘双方实际上已经撕破脸皮了。在孙权眼里,只要刘备再动,他就要吞并整个荆州。因为如今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士卒仅万余人,必须要依附他才能混生活的破落户了。刘备随便一个举动,都能破坏他跟自己的实力均衡。
公元217年,鲁肃去世,东吴内部最大的联盟支持者不复存在。鹰派代表吕蒙继任东吴大都督,他与关羽龌龊不断,孙刘两家的的关系更是每况愈下。双方仅仅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了。
面对此时的东吴,关羽更加戒备,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但是,关羽不能只盯着东吴。在防备着吕蒙的情况下,关羽也一直关注着北方的动静。因为北伐中原,替大哥夺江山才是他的正经工作。
时间来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刘备争夺汉中,曹操势力范围内的南阳等地发生叛乱,叛军积极联系关羽。借此机会,关羽挥师北上,直取襄阳。
关羽此行极为顺利。趁着汉水暴涨,关羽大败于禁所部,进而将曹仁围在了樊城。据史书记载,关羽此战,“威震华夏”。
这时候,曹操在哪里呢? 他在洛阳。但是以当时的形势,他根本就无法去救曹仁。因为他还有比救曹仁更重要的问题得讨论:是否要迁都以躲避关羽的攻击。
战局到此,一切对关羽来说都十分顺利。然而还是那个老问题,孙权怎么看刘备和关羽取得的战绩?
很显然,孙权恨得是牙痒痒!先夺汉中,现在又想夺襄樊,逼得曹操都想迁都。此时的刘备在孙权眼里,已经不再是盟友,而是比曹操更可怕的敌人!
因为曹操在北方,打江东很难。但是如果让刘备连通了益州和荆州,到时候他顺着汉江打自己,岂不是顺手拈来?
于是,孙权在关键时刻反水了。他先是派使者向曹操请降,接着派兵偷袭荆州,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诚意。
他这么干的目的,并非他是搅屎棍性格,而是他想要保持与刘备的实力均势。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说的有点多了,做个总结吧。
其实,诸葛亮的《隆重对》并没错:“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都是北伐的必要条件。
但问题是,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把北伐能否成功的重点放在了“内修政理”和“天下有变”上,而忽视了“外结好孙权”这个能否北伐成功的关键条件。
在刘备眼里,孙权是定量,而不是变量。他以为孙权是个傻子,会傻乎乎的看着他慢慢的做大做强,给他的霸业做嫁衣。
然而,孙权怎么可能那么白痴?他可是一直盯着荆州的呢,并把荆州作为平衡孙刘实力的砝码。
所以说,刘备能不能北伐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曹操,而在于孙权。如果孙权一心一意的要跟刘备保持实力均势,刘备根本连北伐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连机会都没有,那还谈什么一统天下?
而如果让刘备一边打曹操,一边跟孙权五五分账,刘备又不愿意。他又不是冤大头,凭什么跟孙权分红利?
说到底,刘备的敌人不止曹操一人,孙权也是他的敌人。要如何平衡与孙权的关系,才是能否北伐的关键。
假如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蜀汉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继而一统天下?
如果关羽攻下了樊城,蜀汉的局势就会豁然开朗,很可能进一步一鼓作气,消化后扩大战果,统一天下是很有可能的。
冷兵器时代,因为一场战争而灭国比比皆是,官渡之战袁绍实力强于曹操,却仍然败给了曹操,这是因为曹操的谋略强于袁绍,赤壁之战,曹操的实力大于孙权与刘备的总和2倍,但曹操仍然败给了孙刘联军,这是因为孙刘联军的水军和地势强于曹操。
不要说什么实力强,就一定不会被击败,曹操不是实力很强,可是在汉中之战还不是败给了弱小的刘备,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局势没有完全明朗之前,谁赢谁输还真不一定。
曹魏坐拥天下九州,而蜀汉只有一州半,论实力,曹魏数倍于蜀汉,但是从219年年初开始,整个曹魏无论是西部汉中前线,还是中部上庸前线,又或者是中部襄樊前线,曹魏在军事行动,全部输给了蜀汉。
如果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会发生什么呢?
最重要的就是孙权不敢动荆州。关羽如果攻下了樊城,在襄樊地区,关羽就有立足之地,孙权如果敢袭击荆州,就会面临蜀汉从北边和西边两个方向发动的攻击,袭击荆州,孙权就要慎重考虑了。
如果关羽拿下了樊城,那么樊城守将征南将军曹仁和汝南太守满宠肯定不是战死,就是投降,而位于汉水南边的襄阳太守吕常肯定也保不住,再加上之前被关羽擒拿的于禁和斩杀的庞德,曹魏在襄樊前线损兵折将。
而曹魏损失的士兵就更多了,于禁的七军三万余人,再加上襄阳与樊城的守将近万人,损失部队约四万人,尤其是于禁的七军,这是曹魏的精锐中央军。
关羽拿下了樊城,那么蜀汉与曹魏的前线将进一步向北推进,这个关羽的威震华夏就发挥了真正的作用,由于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导致曹魏的心腹地带,从宛城到洛阳、从许都到邺城,直接面临关羽的军事威胁。
这样的话,整个曹魏心腹地带的反叛份子,都会因为关羽的胜利而蠢蠢欲动,那些被曹魏打压隐藏在暗地的势力都会跳出来作乱,像之前的候音、卫开、孙狼等人,暗结关羽,反叛曹魏。
曹魏控制区一片混乱。宛城变成前线,洛阳和许都也不在安全,曹操一定会迁都。迁都是把双刃剑,好处是可以避免关羽的锋芒,坏处就是会带来恐慌,因为敌不过关羽才会迁都的嘛,一迁都曹魏更乱了,而且都城只能向北边迁,很有可能是邺城。
还有一个重要情况会发生,就是曹操会在220年去世,如果曹操一旦去世,对曹魏来说,是重要损失,当曹魏处于政权交接时,很多权力会处于真空,曹魏又与蜀汉处于交战状态,这个状态对曹魏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对蜀汉来说,却是统一中原的巨大机会。
如果关羽拿下樊城,那么关羽就不会死,蜀汉的荆州就不会丢,张飞也不会死,而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去的那些将领和士兵可以用来北伐,而蜀汉军的士兵更是高涨。
刘备可以在关羽拿下樊城后罢兵休养一段时间,等待时机北伐。而这个时机就是曹操的去世,蜀汉可乘曹操去世的时候,大举发兵攻魏,兵分三路,一路由刘备亲自带领益州兵从汉中出发攻打曹魏的关中腹地,效仿刘邦当年出川。
一路由张飞、刘封、孟达带领上庸三郡兵力向北攻打宛城,还有一路由关羽带领从樊城北上攻打宛城,与另一蜀军在宛城会合,接着继续向北,向洛阳推进。
在刘备发动大军攻魏的同时,派出马良联络西北的羌族人和鲜卑人,还有辽东的公孙氏,不指望他们能帮太大的忙,只能能牵制一部分魏军就行,另外刘备再联络江东的孙权同时起兵攻魏,共同瓜分曹魏。
此时的曹魏面临内忧外患,内部曹丕刚刚继位,还在熟悉权力过程中,外部整个曹魏边境线都是敌人,东南的孙权,西南的刘备,西北的胡人,东北的公孙氏,再加上曹丕的能力差了曹操一大截,明显不能很好的应对,就有可能会败给蜀汉,一旦刘备拿下汉中和宛城,曹魏基本就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刘备拿下汉中后,曹魏失去关中屏障,这个时候是刘备居高临下了,出函谷关一路向东可攻打洛阳,宛城北上也能攻打洛阳,到了这一步,曹魏失败已成定局,曹魏一败,蜀汉算是当时最能打的势力,在继续加强实力并夺取曹魏的地盘时,逐渐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势力。
就算刘备在有生之年拿不下曹魏,但是留给了诸葛亮一个大好形势,诸葛亮也能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三家归汉,史称“后后汉”,这样的话,刘禅就是周武王,诸葛亮就是周公旦,蜀汉最终就会统一天下。
假如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蜀汉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继而一统天下?
关羽即使攻克樊城,也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
关羽北伐襄樊时,接连击败了曹操手下曹仁和于禁两员大将,水淹七军更是重创曹军,光俘虏就抓了三万。曹仁只能率残兵数千守卫樊城。此时汉水上涨,樊城也被水淹,军民只能住在高处、屋顶,而且不少地方坍塌,军心浮动。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劝曹仁乘着关羽还没把樊城围死赶紧撤退。曹仁也一度打算放弃樊城撤退。满宠则力劝曹仁不可能撤退,他说此时许昌以南人心动摇,关羽不敢北上就是怕樊城守军袭扰他的后路。如果此时放弃樊城,那么局势将不可收拾。
在满宠的劝说下,曹仁最后决定死守樊城,沉白马与手下盟誓同生共死,最终等来了徐晃的援军。
满宠对曹仁说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从当时的局势看,即使曹仁撤军,关羽也很难继续扩大战果,甚至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在关羽击败曹仁以后,曹操派来的不仅是于禁,还有徐晃。不过徐晃并没有去樊城,而是率军驻守宛城,作为于禁的接应。
和于禁统帅的七军精锐相比,徐晃的部队因为参加过汉中之战损失惨重,部下大多是新兵,战斗力不强。不过如果曹仁放弃樊城,率领几千部队退到樊城,和徐晃、宛城原有州郡兵合兵一处的话起码也有一两万人。
关羽北伐襄樊总兵力不过两万人左右,如果攻占了樊城和襄阳,他肯定要留下一些部队驻守襄樊,那么实际可以用在宛城的兵力可能还没守军多,不可能短时间内取胜。而且曹操这个时候已经回到洛阳,他派遣的援军很快就会抵达宛城,关羽不可能突破宛城继续北上。
更重要的是关羽兵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吕蒙偷袭荆州,后方失守。关羽即使夺取了襄樊两城,一旦得知吕蒙夺取了荆州,他也不可能继续北上,而是赶紧撤军,结果不会和历史上有太大的区别。
假如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蜀汉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伐魏吞吴的目标,继而一统天下?
古代与现在不一样,现在经济最发达的是东南沿海地区,而古代则不是,古代人经济发达的是在北方。不要看魏蜀吴,好像面积差不多,但是实际上他们实力差距极大。简而言之,当时曹操实力是最强的,而孙权、刘备则实力较弱,甚至可以说曹魏只要和平发展,最终的结局多半是统一天下,因为它当时发展潜力最大。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多半是北方统一南方,而南方割据政权北伐很少成功。因为南北经济实力相差过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到宋代,经济中心才开始转移,南方才慢慢发展起来。因为过去的南方就是蛮荒之地,北方才是中原,才是群雄逐鹿的舞台。
三国之前的东汉,天下一共有十三州,曹魏一家占了多少?一共是九州,而东吴占据了三个州,蜀汉占领了一个州。因此有一种说法曹魏天下三分而有其二,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他们之间实力的差距有多大。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赤壁之战之前,东吴许多人希望投降曹操了。因为从各个方面来说曹操确实有实力。当然,最终的结局是孙吴和刘备联手,共同打败了曹操。但是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曹操只是短时间丧失了大量部队,没办法继续大规模南下,但是他北方的地盘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正常的做法就是东吴和蜀汉结盟共同抵抗曹操。
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其实情况还是非常不乐观的。尽管刘备获得了汉中之地,战略形势不错,但是进攻压力在蜀汉这里。因为只要三方进入正常发展,曹魏一定优势越来越大。于是便有了关羽抓住机会,进攻樊城,水淹七军,取得了威震华夏的光辉战绩。如果关羽真的拿下了樊城,获得了战略基地,那么就意味着它可以随时威胁到300公里外的许昌。
不得不说东吴真的是猪队友,如果东吴帮助蜀汉,共同进攻曹魏,那么最终的结果便是蜀汉和东吴联盟占据上风,双方联手灭掉曹魏,再争夺天下。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东吴。东吴虽然打赢了赤壁之战,后来更是打赢了夷陵之战,但是它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战略。众所周知,蜀汉的战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联合孙吴,进攻曹魏。反观东吴呢?一会联合刘备,与曹操打赤壁之战;一会又联合曹操,一起搞死关羽。所以说东吴完全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虽然短期看,东吴都是受益,但是它大的战略却是错的。因为前面提到过,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是曹魏。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即使关羽获得了樊城,也很难统一天下,因为以东吴的做事风格,必定反目成仇,这种情况下,蜀汉是很难再短期内消灭曹魏和东吴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