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他?

三国演义中,火烧上方谷一章让人看得火大,铺垫了那么久,终于把谨慎的司马懿给引上勾了,而且完全是必胜的局面,结果却是天降大雨,浇灭了大火,使得司马昭得以逃出升天,令人气愤。那么为何诸葛亮没有及时让手下补枪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下雨不杀司马懿?

火烧上方谷

诸葛亮北伐,虽然战斗力强悍,可是耐不住司马懿脸皮厚,宁愿当个缩头乌龟也不和诸葛亮正面对决,而面对司马懿坚守不出的策略,诸葛亮其实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不过当他经过上方谷时,他发现了战机。

上方谷这个地形非常适合打伏击,而且当年诸葛亮在南征孟获时,就曾在盘蛇谷火烧过藤甲军,有经验,所以只需要把司马懿给引过来就行了。

后续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运粮并一切措施,其实都是为了将司马懿引出大营,来到上方谷这个伏击地点。而司马懿经过多方确认,确信了上方谷乃是蜀军的屯粮地,最终才下定决心亲自带人来奇袭上方谷,不过没想到诸葛亮棋高一着,早就设置好了埋伏,等着他来。司马懿一进入上方谷内,蜀军立即截断退路,并点燃引火物。

演义原文:急退兵时,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火把一齐丢将下来,烧断谷口。懿大惊无措,将兵敛在一处。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皆着……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雾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盆倾,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响,火器无功。滂沱大雨自申时只下至酉时,平地水深三尺。司马懿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败兵奋力杀出。

天降大雨,浇灭了谷中大火,司马懿瞅准时机,顺势突围,而诸葛亮在得知此时后,并没有组织反击,阻拦,只是仰天长叹,这是为何呢?按理说如此绝地,诸葛亮完全能够击杀司马懿啊,难道真的是因为天降大雨,诸葛亮才放过了司马懿吗?

实际上,并不是诸葛亮要放过司马懿,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死对头,在演义中,司马懿也是诸葛亮在北伐中最大的对手,诸葛亮做梦都想杀掉司马懿,这样蜀汉北伐就没有了阻拦者,他才可以完成匡扶汉室的梦想!所以,说诸葛亮故意放过司马懿的完全是过度解读了。

诸葛亮不是不杀司马懿,完全是杀不了司马懿!为何这么说呢?主要有三点!

一、诸葛亮能力下降

在诸葛亮出战的前中期,他的能力非常强,可以说是算无遗策,但是到了后期,他的能力其实已经是在逐渐的下降了,他能掐会算的本身没有之前那么强了。其实从张苞的死我们就能够看出,之前大将去世,诸葛亮都能够准确测算出,什么将星陨落啊,大风吹断了树枝啊,而张苞的去世诸葛亮却没有看出任何征兆,难道张苞不够强?没有预兆?并非如此,实际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预测能力下降,算不准了。

而这次上方谷,他也没能算出会下大雨,注意,这个雨可不是只下了一会的阵雨哦,大雨从申时只下至酉时,是下了一两个个小时的,这种雨按理说是完全能够测算出来的,而诸葛亮提前没有算到,说明他的预测能力和前期相比是下降了不少的!

二、司马懿跑得太快

司马懿很聪明,一看到下大雨就明白了有机会,而他也顺势抓住了机会,快速的突围了。蜀军这边由于突发情况,还比较懵,而当时诸葛亮听到消息时,司马懿已经逃走了,根本来不及组织拦截、反击。

三、天怒人怨

诸葛亮这次火烧上方谷,做得太过火了,惹得了天怒人怨,天降大雨。为啥这么说,司马懿是敌人啊,打击敌人似乎并没有什么错。火烧司马懿确实没错,但是诸葛亮在里面还有个小心思,那就是顺势烧死魏延!

原文:却说孔明收兵,回到渭南大寨,安营已毕,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

马岱哪有那个胆子烧死魏延,真正的幕后主使者其实是诸葛亮,他想趁机将司马懿和魏延一同干掉,结果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下了一场这么大的雨,救下了魏延和司马懿。话说,魏延在此之前,除了性格高傲,表现一直很好,怎么能因为他长有反骨就要处心积虑的弄死他呢?

结语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并不是不杀司马懿,而是完全没有能力杀司马懿!战前布置,诸葛亮就没有做好准备,没有算到会天降大雨,而且他想趁机杀掉魏延,也是惹得了天怒人怨,最终司马懿反应极快,在诸葛亮还没有组织好反击拦截时,就成功的逃了出去,自此,诸葛亮就彻底失去了击杀司马懿的机会。

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他?

出题人应该将地址搞错了,是困在上方谷,我查阅原版三国演义上方谷之战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讲的是后三国时代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的时候。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司马懿是怎么被困上方谷的?

上方谷之战是孔明第一次引司马懿出来对战,同时也是他最后一次引他来出战。司马懿在前五次抵抗诸葛亮的时候,他心知肚明,诸葛亮的阵前用兵,当今天下恐怕无人能敌。

孔明最大的弱点始终在他的后方,所以除了跟他耗,一直拖后期甚至大后期,否则没有别的出路。况且司马懿也派过别的大将出战,能赢诸葛亮的好像还真没有,就连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在木门道都中计了,最后都凉凉了。

这也是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战的原因,毕竟出战就是送人头献祭嘛。诸葛亮眼看着司马懿就是不出来,也很着急啊,于是千想万想,想出了一个连环的套路:

第一步,先是造出一堆木牛流马,让高翔领着军队运军粮还交代高翔一定要让魏军知道咱们用这个东西运粮,最好让魏军连粮带车一起抢走。

第二步,派大将王平,把魏军运的粮食全部劫走,具体是这么操作的,诸葛亮当时已经料到司马懿肯定会派人仿制出一大堆木牛流马也用来运粮食,但司马懿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个运粮器的是有机关的,这个机关就在木牛流马“嘴”里的“舌头”部位,旋转一下它就怎么推也推不动,王平就带了一队人冒充检查司马懿大军粮草的,然后就偷偷摸摸在木牛流马上动了手脚,运粮器动不了就使得魏军很惊慌,王平趁机把粮草劫走了。按说这就已经血赚了,可是这还没完事儿。

第三步,大军粮食全没了,就算司马懿他平时喜怒不形于色,此时也是气炸了,他要下定决心把这个粮食夺回来。于是孔明就把上方谷布置一个粮草大营,然后山谷周围全都布满了引火物,做成致命的陷阱。然后还让马岱引一支部队蹲草丛做伏兵。最后一步就是让魏延诈败做诱饵,把司马一家引入上方谷。

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本来司马懿父子是妥妥的挂了,但是老天仿佛给换剧本了,突然下起了雨,把这个大火给浇灭了。最后诸葛亮看到此景,口吐鲜血,当场自闭,没过多久就收拾收拾跟姜维交代了后事去世了。

说到这里有人就问了,诸葛亮不多智近妖吗,为啥最后没把司马懿弄死呢?难不成没下雨?要么就是放水了?那不对呀就算下雨了,那马岱的伏兵是不是也可以用箭射死司马懿?

这当然不可能是诸葛亮放水了。之前都说了,诸葛亮为了上方谷这一战可谓煞费苦心,说不准多少亿的脑细胞都耗掉了,怎么可能放水呢?这个跟空城计不一样,你要说空城计是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故意没看破诸葛亮的计谋给他放了水,尚且可以理解。

关于下雨这件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诸葛亮的天气预报没算准(更准确的说是没有想到下雨这种极小概率事件就这么巧那天发生了)。也许是诸葛亮年轻的时候物理没太学明白,上方谷它是个山谷,冷空气沉积在谷底,大火一起,空气温度急剧上升,引发空气强烈对流形成雨云,很有可能因为这个下了暴雨。

但是如果要是从古人的心理角度考虑有木有这个可能——古代人还是比现代人畏惧天的,就是哪怕灭族也不能逆天。当时下了场暴雨,就是诸葛亮也好,马岱的埋伏部队也罢,他们的内心真的就是一首凉凉送给自己,尤其诸葛亮,“知天意逆天难”,诸葛亮觉得天意难违于是也就有点想要放弃治疗了,反正在他看来蜀汉是必亡的,他只是想报答先帝刘备知遇之恩,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至少他活着的时候不能输。

还有一个客观的事实不能忽略,当时诸葛亮数次北伐的情况,可都是魏国的兵力是蜀国的数倍,诸葛亮深知要想灭掉司马懿,只能用奇招,既然火都没有了,就算马岱的军队能放箭,奈何也没有那么多部队呀,司马懿虽然被围,不过没有火了想突围也不难。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只是《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设计的一个情节,作者是想给蜀汉增添一丝悲剧色彩,体现出天意难违这个立意,认真你就输了。

其实上方谷这一情节的灵感来源,应该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卤城之战”,司马懿确实出战了,也确实是大败了司马懿,不过没有火攻这个环节,下了大暴雨倒是有的,这就使得蜀汉水路运军粮出现了障碍 ,再加上李严误了军粮,最后灭掉司马懿近在眼前,最后却卡在了军粮上,无功而返了。

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他?

有人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之术,可就是没有学好物理,上方谷,谷深、开口小、中间宽阔、两边高,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类似“葫芦”形状的地方,很少会下雨,然而谷内一旦起火,里面气温急剧上升,热气流升到一定高度,气温降低后就凝结成了水滴,加上上方谷火势太猛,烟雾缭绕,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水滴形成速度加快,接下来的就是倾盆大雨,这实在是诸葛亮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可谓是“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其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在上方谷一场大雨之后,感慨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其中意思很明显,其实很多人认为即使是下雨,司马懿也不见得能逃脱,这主要还是诸葛亮心灰意冷,从这12个字就能看出诸葛亮已经心如死灰,不愿与天斗,完全一副听天由命的颓废状态。

谋事在人

诸葛亮北伐,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战几次之后,深知不是其对手,于是闭门不出,诸葛亮本就为了北伐操碎了心,现如今,司马懿很明显是在和自己比消耗,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争,诸葛亮如果粮草得不到补给,很有可能就得撤退,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随后诸葛亮绞尽脑汁,创造除了木牛流马,这个运粮神器,据说可以日行百里,夜行八十,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的小心思,不就是想毁掉自己的粮草吗?于是他计划将粮草放在上方谷,引诱司马懿出战。果不其然,司马懿决定断了诸葛亮的粮草,然而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

为了万无一失,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了伏兵,还有硝石制成的炸药,又让魏延前去骚扰司马懿,将他们引进上方谷,这一系列操作,诸葛亮可谓是做到了极致,所谓“谋事在人”,应该也就是如此吧。

成事在天

一切准备妥当,司马懿被魏延引进了上方谷,刚发现不对劲,就听见“轰轰轰”的声音,紧接着就是一场大火蔓延到各个角落,司马懿仰天长叹,诸葛孔明果然是智慧近妖,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对生还丧失了希望的司马懿彻底绝望,就在此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司马懿心中欢喜,天助我也,于是率领大军冲出重围,仓皇而逃,这就是所谓的“成事在天”。

不可强也

重点就在这个“不可强也”,诸葛亮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自己处心积虑的谋划这一切,然而上天助曹不助我,这是唯一斩杀司马懿一家的大好时机,却因为老天下了一场雨,彻底破灭,此时的诸葛亮内心近乎崩溃,根本就没有想要包围组织活动,只想着既然天不助我助尔曹,似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终究斗不过天,还是听天由命吧。

这也是诸葛亮一贯信奉的宗旨,他的认知,凡事自己努力即可,成与不成还是取决于上天,其实诸葛亮内心低迷绝望是真,但是还有一点就是司马懿兵力比蜀军要多,即使要包围也不一定能拿下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等士兵,士气大增。也有人说可以射箭,但是诸葛亮根本没有准备这些,他认为只要司马懿进了上方谷必死无疑,所以也不是因为下雨才不杀司马懿,而是诸葛亮接受天意。

注:综上以演义为主【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他?

《三国演义》用五把“火”造就了一代名臣诸葛亮!初出茅庐,前三把烧得红红火火;南征蛮夷,第四把烧得百感交集,心中有愧!而最后一把火则是烧得诸葛亮心灰意冷,郁郁而终,这便是著名的“火烧上方谷”。时诸葛亮用诱敌之计将司马懿引入绝地“葫芦口”,只要一声号令万箭齐发,司马父子必定死于非命,即使当时火攻之法被天雨所破,诸葛亮照样可以擒杀身临绝境的司马懿,为何最终还是让司马懿逃脱了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雨救不了司马,实浇灭了诸葛亮心中的复国之“火”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上方谷之战本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为争夺粮食而打的,当初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抢了司马懿不少粮食。后司马懿出战,为诸葛亮所破,还差点被廖化给生擒,此后便坚守不出。后司马懿的军士捉得蜀军数人,问诸葛亮最近在做什么,士兵回答说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出战,便每天令士兵种地屯粮于上方谷。司马懿听闻此消息后,便立即决定进攻,毕竟拿下粮食就相当于拿下了蜀军命脉,所以兵分两路,一路大军佯攻祁山,自己则率精锐部队杀奔上方谷,直取诸葛亮屯粮之地。然怎知这其实是诸葛亮谋划已久的诱敌之计,诸葛亮事先早已命士兵在上方谷布置好火药,油,就等司马懿大军杀入谷中。

果不其然,司马大军一进入上方谷,谷口便被蜀军拦断,紧接着蜀军便放火烧之。此时司马懿大军陷入一片火海,诸葛亮又令蜀军在谷口严密把守,司马懿已成瓮中之鳖,正欲拔剑自刎之时,忽天降大雨,将山谷中大火全灭。司马大军由此军心大振,得以杀出重围。

见此情景,诸葛亮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于是任由司马懿败去,也不下令蜀军追击!

其实当时火攻被破之后,诸葛亮完全还可以以乱箭射之,或是阻挡谷口击杀魏军,纵使当时魏军士气大振,有极强的求生欲,在当时的险境下,还是很难逃脱的。为什么诸葛亮不这么做了呢?因为他已经心灰意冷了,那场大雨表面是浇熄了谷中大火,实则是浇灭了诸葛亮心中那团复国的“熊熊之火”!

话说罗贯中先生为什么设计了这个剧情呢?首先我们知道司马懿肯定是不会死的,不然那还有后来的三分归晋啊,但为何要来一场司马懿绝境逢生呢?其实罗贯中描绘这样一个情节,主要表达了两个点:

其一:暗示司马懿天命所归,命不该绝。

其二:也暗示了诸葛北伐是在逆天行事,所以才功败垂成。

这一情节完美表现了天命不在此而在彼的无奈和悲情,悲剧英雄是最能让人引起共鸣的。这也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引人入胜的关键原因!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他?

这场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最精彩的对手戏,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斗得过人,终归斗不过天。且看《三国演义》如何记载。

这诸葛亮六出祁山,领兵蜀国精锐三十四万,以姜维和魏延为先锋,兵分五路,大举北上。他一连下了五个大寨,按左、右、中、前、后排列;然后从自斜谷到剑阁,一连又下了十四个大寨。

魏国曹睿闻讯后,派出司马懿为军师,夏侯霸、夏侯威为先锋,领兵四十万抵抗蜀军,曹睿在大军临行前,再三告诫司马懿:

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交锋。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计莫善于此也。

曹睿这番告诫还是相当高明的,司马懿严格按照领导的最高指示,在渭水边安营扎寨,又在渭水之上搭起九座浮桥,让夏侯霸、夏侯威在渭水另一侧安营扎寨,又在营后建了个防卫的城池。后来又担心蜀军直接渡过渭水,攻占北原,阻断魏军退路,派出郭淮、孙礼带兵在北原下寨。然后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诸葛亮先发制人,他派出一只军队佯攻北原,实际攻打渭水敌寨,没想到被司马懿识破计策,早先做了准备,蜀军输了一阵,折兵一万。

后来,司马懿派出偏将军郑文诈降,以作内应,但反被诸葛亮识破,遂将计就计,魏军大败,死伤一万。

经两次交锋,双方一胜一负,算是打了个平手。后来司马懿学聪明了,高挂免战牌,坚守不出,任蜀军将他祖宗十八代都骂了遍,还是不出战,只待蜀军粮食吃完,自行退去。诸葛亮有点着急了!

这天,诸葛亮四处察看作战地形,突然看到一山谷形状如葫芦一般,肚子大,口小,名曰上方谷,心中大喜,计上心来。他让人在谷中堆积干柴等易燃之物,又放置烈性火药,安置妥当之后,就等司马懿送上门来了!如何让其不请自来呢?这司马懿之所以做缩头乌龟,是因为他认定诸葛亮粮草不足,早晚会退军。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粮草问题。

于是诸葛亮首先让人制造了木牛流马,这木牛流马不吃不喝,往来运输粮食,不知疲倦。司马懿看到了,大惊失色,这蜀军粮草充足,一时半会就不会退兵了。于是派兵抢了几只木牛流马,让工匠仿造了两千余只,也用来运输粮草。

诸葛亮大喜,原来这是他的妙计,这木牛流马是故意让司马懿抢去的,那木牛流马内有一舌头,如开关一般,只要舌头一扭转,木牛流马便动也不动,这司马懿并不知。于是诸葛亮派出王平领兵驱散用木牛流马运粮的魏军,见魏军聚集后又来抢夺,便将木牛流马舌头一扭,跑了,这魏军抢回木牛流马,可不管如何拖拉,如死猪一般,始终动也不动,魏军十分诧异,以为有鬼。

这时,突然一声巨响,白烟消散处,许多妖魔鬼怪杀出,青面獠牙,张牙舞爪,有持宝剑的,有持黑白旗子的,魏军以为真是神兵下凡,纷纷抱头鼠窜。其实哪有神兵,都是诸葛亮让人假扮的!这样蜀军抢到了许多粮食。

诸葛亮又让士兵和魏国农民一起种田,蜀军种一分地,魏国农民就种二分地,互相并不干扰。这回司马懿着急了,难道这诸葛亮准备在这过日子了!

在下属的一再鼓动之下,司马懿终于按捺不住了,派出小股部队抢夺蜀军木牛流马,蜀军故意逃跑,半个月来,抢了蜀军许多粮草。这天,司马懿又俘获了十几个蜀军,一一盘问,才知诸葛亮不在祁山寨中,而是安营在上方谷,粮食也存在那里。司马懿大喜,终于准备大举出动。

司马懿先派兵佯攻祁山大寨,吸引蜀军主力,然后他带着司马昭和司马师领兵攻击上方谷。司马懿自作聪明,以为此番必能擒获诸葛亮,哪想他这些鬼点子,诸葛亮一清二楚,他早就布置好了口袋,只待司马懿往里钻了!

魏延领兵遇见司马懿,只交战几合,便且战且退往上方谷,司马懿带兵急追,追着追着,突然魏延等不见了,这时候只见火箭齐发,地上的柴草全都着了起来,越烧越旺,眼看就要引燃火药了。司马懿搂着两个儿子,痛哭道:“咱爷仨,今天要命丧于此了!”

这时候,突然黑气上升,雷声阵阵,大雨倾盆而下,瞬间浇灭了大火。司马懿趁机逃之夭夭。

诸葛亮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诸葛亮机关算尽太聪明,但还是算不过老天。

其实以上全是《三国演义》杜撰的,根本没有这回事,真实的历史是,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毫无办法,郁郁而终!

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他?

下雨后魏军士气大振,逃生心切,孔明拦不住才是真的。即便派出魏延等人在谷口拦截司马懿父子三人,围而奸之也不太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