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手机厂商只剩下几大巨头,以前小而美的品牌去哪了?
用一句很贴切的话形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就是内卷的必然结果!
巨头竞争意味着相互蚕食我们见过太多的巨头竞争,手机圈也一样,从早期的中华酷联,到现在的华米OV,一直都是几大巨头占主导,然后一些小厂商在夹缝中生存。
首先、市场总量在下滑,这几年,全球手机市场和国内手机市场总体上呈下滑趋势,虽然近两年因为5G换机潮有所上涨(2020年12.9亿,2019年13.8亿,一年就少了9000万),但不否认手机进程进步很快,消费者换机的周期更长了,所以到了终端厂家,自然竞争就更大了。
其次、中国市场内卷+外争依然严重。由于市场变小,大家手里的蛋糕就变少了,那自然要想办法保住,在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那自然就是去别人的市场上抢了。三星这两年对国内市场极其重视,苹果也参加各种优惠促销,都想多卖一点。至于HMOV,也是各种内卷。看看华为,因为芯片缺货,几个月时间就掉出前五,市场被几大手机厂家瓜分。
并且为了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各家纷纷使出“三头六臂”,OPPO分出一加和Realme,小米则有红米和黑鲨,华为则是有荣耀,vivo也有iQOO,中兴也分出努比亚和红魔,反正市场上的不甘心,想尽一切办法保住自己的市场(不保住自己的市场,那意味着就要被抢走),条件允许还可以挤一挤友商的。
小而美的品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真正意义上小而美的品牌并不多,魅族肯定是一个,前两年的锤子手机(坚果)也有这种情怀,至于其他小品牌,更像是搅局者,还说不上小而美。
目前坚果已经确认退出手机市场,不将就的一加one plus也回归到OPPO,貌似也没啥小品牌了。美图合并到小米,然后又分家,到现在都没动静;至于中兴和努比亚,虽然是两个品牌,但基本上都是一套方案,目前也属于“得过且过”的状态。
至于魅族,虽然实现了盈利,但是销量也确实起不来,只能靠Flyme打差异化,越到后面生存会越困难(主要是没有成本优势,体量不够,那话语权也低)。
总之一句话,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很多厂家迫于资金压力和成本压力纷纷退出。而市场上的大厂家也不甘于现状,肯定要加大投入搞“军备竞赛”,这种情况下,自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了!
为什么国内手机厂商只剩下几大巨头,以前小而美的品牌去哪了?
为什么国内手机厂商只剩下几大巨头,以前小而美的品牌去哪了?
在智能手机领域,一个用户在小公司来说服务成本太高了,第一方面是要做好主流的硬件,如果没有好的硬件,没有人会买单,第二方面还要做好UI界面优化以及软件层面的后期服务,不然一旦出现卡顿,出现不良状况就需要有人负责!第三方面还要建立售后服务体系,保障硬件软件遇见故障能够有维修店来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手机厂商需要具备:硬件研发人员和软件系统研发人员,同时还需要适配基础的软件APP给予用户支持,而且还要有售后服务人员提供技术保障!而且最关键的是,你还要承受去联系手机配件厂家,然后洽谈合作,作为小厂一年销售量有限,所以自然就是手机配件成本很高,单价赚取的利润要比大厂赚取的利润要小的多,而且很多手机配件以及代加工生产厂,对于你一个企业下订单还有要求!所以手机这个产业链拉得特别长!
作为小厂是很不占据优势的,也就是说在手机厂商的企业当中,不想要做大厂的企业就不是好厂,不想要将自己发展大的企业,自己生存可能就会特别困难,企业利润是最核心的,一家企业不盈利是不道德的,因为不盈利是无法给予用户提供长期的服务保障!靠融资肯定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这些年例如锤子科技、LG、360手机等等手机品牌都淡出了视线之外,特别是你看到一个品牌如果没有规律地发布新机,一年到头没有看见新品发布,那么这个品牌可能就会面临巨大的问题了,所以手机厂商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规划能力,对于市场的需求把控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再接着才能真正地开始着手做手机的硬件和软件,做好硬件研究工作和软件研究工作,从而打磨出自己品牌特色的手机,酝酿出用户需求大,容易买单的产品!
但是这前提一定是要规划设计,而且还要有想法做大厂,有销量背后还要产品产量跟得上,各方面的关系一定要密切,软件方面和安卓关系要好,和应用开发商关系要好,硬件要和电路板、电池、屏幕、手机外壳、镜头、芯片等等一些企业关系要好!而且还要选择面足够多,例如不同价位的供货商是要有不同的定位才有利润空间!
而且最关键的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些年一加、iQOO、realme后起之秀,都是有着蓝厂和绿厂资源的,至少解决了底层系统的问题,而荣耀也是在华为的提携之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小二美的品牌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