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苹果都没有双屏设计,为什么vivo能做到?

vivo在12月27日会举办新机上市会,并确认台湾地区该机的名称是vivo NEX双屏幕版。 是不是能说明在手机创新方面,vivo已经领先苹果了?

感谢各位小伙伴的阅读。

说到双屏设计,最早是由俄罗斯的YotaPhone对这一设计进行了尝试,然后国内的海信等手机厂商也有一样的设计,把手机的背面做成一块屏幕。

不过当时全面屏的概念还没有兴起,背面的副屏是墨水屏,这样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用手机看电子书时不伤眼,把kindle与手机集合在一起;另外也是出于省电的目的,达到延长阅读时间的目的(副屏墨水屏比普通屏幕省电很多)。更多的是出于手机的功能出发。

这样的设计并没有火起来,接下来魅族的pro7为了突出设计,采用了副屏的设计(不如说是窗口屏更贴切),这次副屏是彩色显示屏。魅族一心想进军手机的高端领域,而pro7是想用此特殊设计吸引眼球,但是因为各种原因,pro7成了魅族的烫手山芋,最后是挥泪甩卖,价格腰斩都无人问津。

以上两款手机都没有火起来,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当时全面屏没有兴起。直到今年努比亚X和vivo NEX双屏版的出现,人们才发现原来双屏手机原来可以这么漂亮。

那么至于说有了双屏设计,那就超过苹果了,那这样说显然就是个伪命题,如果双屏就超过苹果了,那YotaPhone也不至于活得这不田地。苹果的设计与所有的手机厂商设计路线都不一样,一个造型可以用三代到四代产品,相对国内手机厂商的设计要保守很多。

苹果的刘海屏设计在屏幕摄像头未解决之前,这样的设计应该会延续很多年,除非全球一大半的手机采用这种设计,苹果考虑会不会跟风(苹果的大屏、双卡设计等哭了一批又一批人)。苹果手机目前没有屏幕指纹解锁,采用的是人脸识别,其大刘海一大半的空间就是3D摄像头模组占用了。按照目前的趋势,苹果的刘海屏缩小体积都困难,更不要说双屏。

而vivo手机的各个系列一直在探索各种新科技、新玩法。当年的X系列做到极致薄,并刷新世界纪录。而第一款2K屏的Xplay3,第一部屏幕识别的手机X21(UD),NEX的机械升降式摄像头,还有现在的双屏版。vivo 在手机创新的路上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尝试。

反过来苹果手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外观上并没有国内厂家那么迫切,所以包括vivo在内的国内各个手机品牌都在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一方面技术磨合,不断探索进取,另一方面也是对市场的一种调研,看看那种设计才是完美的。

我是先森,一名走心的数码控,自由而纯粹的科技粉。欢迎各位老友一起探讨交流,共同进步。

连苹果都没有双屏设计,为什么vivo能做到?

谢邀!

其实说这样一句话对苹果来说的确是一个莫大的侮辱,无论是市面上,如今主流的双面屏还是之前所广泛使用的屏下指纹等等这些黑科技,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技术。

与苹果的face ID难度相比,这些简直是过家家,而以苹果的高傲态度来说,一直是很难看得上这种没有创新的创新,因为其实本质上这种设计只是集成了现有技术的一种方法,并不算是革命性的产品。

而国产手机如今发力双面屏,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解决正面屏占比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如今国产厂商对于全面屏是异常的喜爱,但前置摄像头在现有技术下还没有办法做到在前面板不留痕迹的存在,所以使用双屏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办法。

其实双屏并没有什么难度,早在很久之前,来自俄罗斯的YotaPhone就已经采用了双面屏的设计,不过这款手机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因为一面采用了彩色屏幕,另一面则采用了水墨屏,也就是电子阅读器的屏幕,在此之前,国产手机魅族也是在pro7上做过双屏,只不过当时的双屏太小,完全是鸡肋产品,才导致了Pro7的惨败。

如今努比亚以及vivo接二连三的推出双屏手机,其实这只是说明了供应链体系的完整以及技术的成熟性。并不具有革命性的难度。

对于苹果来说,显然这是没有必要的,用苹果的刘海全面屏,事实上是为了迁就face ID这个技术,也就是说苹果使用一天face ID,全面屏时代对于苹果来说就没有意义。

其实苹果肯定在等屏下摄像头这个技术的成熟,那么假如屏下摄像头技术成熟之后,苹果完全可以替代掉face ID技术换取更高安全性的屏下指纹解锁,当然不是现在的光电屏下指纹。

除此之外,安卓厂商的激进来源于现实的残酷,手机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白热化,而相对于苹果来说,有稳定的用户群体,以及独具优势的iOS系统,所以苹果在手机的发展历程上,除了乔布斯那几年之外,剩下的都以保守为主。

如今库克掌权之后,再也不会看到激进的苹果,因为库克是一个生意人,他要为苹果的股价负责,因为苹果的利润负责,而不是为用户负责。

连苹果都没有双屏设计,为什么vivo能做到?

给手机装上正反双屏并不是一个特别高难度的设计,苹果不做双屏手机并非不愿意,而是不想这么做。

现在双屏手机的操作逻辑都很简单,手机在正面就点亮主屏,翻过来就点亮背屏,用户很少会同时对两块屏幕进行操作,所以在进行交互设计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而双屏手机本身就更简单了,无非是给在后盖上嵌入一块屏幕而已。

虽然双屏手机可以提高正面的屏占比,因为有了背屏配合主摄像头完成自拍,正面就不需要前置摄像头了。但双屏手机也有不少问题,比如正反两块屏幕会增加机身的厚度和重量,vivo NEX双屏版的厚度就达到了8.09mm,重量也达到了199克。对比之下iPhone XS只有7.7mm,重177克。

其次两块屏幕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机身散热。而苹果的A12处理器本来就体积比较大、发热量也比较高,如果再给背部加上一块屏幕,在玩游戏的时候就会造成 热量累积,导致处理器降频,让游戏变得卡顿。

另外,给背部加上屏幕之后,会造成一些功能的缺失。比如面部识别、NFC和无线充电,这对于vivo无关紧要,而对苹果手机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功能。

最后,vivo NEX的双屏也并非是“创新”,远的像俄罗斯的YotaPhone同样是双屏设计。近的像努比亚X,也比vivo NEX更早一步上市,而且隐藏式的背屏比vivo做的更加好看。所以vivo NEX双屏版虽然称得上是一种创新,但要说领先苹果就有吹过了。

连苹果都没有双屏设计,为什么vivo能做到?

我倒想问一句?为什么必须是苹果?只要你愿意付出巨量代价,创新,国产机也可以做得很好!作者:笔点酷玩,努力做最酷的产品评测师。

智能手机市场硝烟弥漫,许多历经辉煌的品牌,近两年纷纷战败离场,只有少数品牌立于不败之地,vivo便是其一,而且战得相当精彩。12月29日,年末最具创新意义的vivo新旗舰NEX双屏版正式开售,仿佛为vivo在2018年的出色表现做了一篇总结陈词,然后大旗一挥,引领下一个创新时代。

"从默默无闻到创新大厂,创新已是vivo主旋律",这是人民网公众号12月25日发文对vivo的点评,同一天vivo也在《人民网》主办的2018年中国质量高峰论坛中荣获重磅奖项之一:"人民之选匠心企业奖",得到"创新+匠心"双重褒奖,难能可贵。

无独有偶,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也将vivo选为2019年的主人公,认为"vivo在2018年已经造就了手机行业的许多小趋势",很有可能引领2019年的手机新潮流。

了解罗振宇的朋友应该知道,罗振宇的演讲总是以小见大,这次集合了6位大咖的跨年演讲主题"小趋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罗振宇用"一滴水和一片海"来诠释"趋势":在趋势里面的人觉得这是一片海,在趋势外面的人觉得这只是一滴水。在巨量信息汹涌奔流的时代,vivo能够以一己之力投入创新研发,剥离手机业界缠绕已久的浮躁和僵化,打造一个更有活力的行业未来,这种"小趋势"终将汇聚成"真相大海"。

回首过去一年,vivo先是实现了自己的豪言壮语,业内第一个实现屏幕指纹机商用量产,从vivo X20 Plus UD开始大踏步引领"屏幕指纹机"风潮;到了vivo NEX双屏版,vivo的屏幕指纹技术已经进化到第五代,继续走在行业的第一技术梯队。如今的用户再购置新机,已经将"屏幕指纹"作为必选项,可见vivo当年的"一滴水"已经汇成"一片海","小趋势"的能量不容忽视。

vivo NEX则几乎将人们对苹果机的顶礼膜拜彻底击碎——比起创新乏力、依旧刘海屏的iPhone新品,vivo NEX用升降式前摄与零界全面屏开创了崭新的高屏占比视觉效果和惊艳颜值,堪称国产骄傲。而到了vivo NEX双屏版,升降式摄像头变为全部挪到背屏上方的三摄,而且别出心裁的创造了星环柔光灯,搭载了TOF 3D测距传感器,此刻vivo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时尚引领者,而是有望带动整个产业链和应用生态链的成熟发展,不起眼之"小趋势"遂成明年行业大潮。

中国经济网曾撰文指出,在2020年全球运营商将5G大规模商用之前,做好一款让用户满意的创新手机将会越来越难。vivo的成功就在于,甘愿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力行创新,这种方式有可能"吃力不讨好",但形成的"小趋势"的能量不可限量。据悉,vivo2019年总体研发投入的规模将不少于100亿元,只要是合理的人员或技术投入都不设上限!如此研发魄力,何愁不能"滴水变海"?

连苹果都没有双屏设计,为什么vivo能做到?

苹果做不到,但是努比亚做到了啊,手动doge。首先双屏这个设计不算太难,在一个手机上正反两面都装上屏幕,我想这点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做得到,不过要想把双屏手机做得轻薄,发挥双屏的最大作用,我觉得还是努比亚X做得更好一点。

努比亚X对副屏的理解我觉得比vivo nex双屏版更深,就是平时用不着就收起来,需要的时候可以马上使用就行了,因为手机很多时候不需要两个屏幕显示,像自拍或者视频聊天可以马上用上就行了。

还有就是努比亚X的整体售价也要比vivo nex双屏版要便宜,除了星空典藏版比vivo nex双屏版贵以外,其余版本都更便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