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95%的中学生都能念大学,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能得到有效缓解吗?
我认为,还是不能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上大学的真是凤毛麟角。
有的是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多数是中学未毕业就辍学了,能考上高中的就已经很稀少了,高中毕业再考上大学,真是天之骄子,绝对能让父母在十里八村倍有面子。
当时上大学的比率如此之低,家长焦虑了吗?
似乎没有。
或者说当时家长的焦虑程度远远不及现在家长的焦虑程度。
当时的家长往往是一种随其自然的心态,你能上了我就供应你上学,不能上了就回来种地或者打工。
更有个别家长因为经济或者其他原因,就算学生能上我也不供应了,赶快回来打工挣钱。
2000年前后,大学开始扩招。随着大学的扩招,能上大学的比率也直线提升。
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之前不存在升学压力,但是,考高中是一道门槛。
一般情况下,初中毕业生中有一半的学生能进入高中学习。
高中毕业生考大学,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
去年来说,大专的录取分数线是180分。而高考满分是750分。
这就是说,只要是愿意继续上学的,在考场上有一个积极的答题的态度,应该能超过180分。
可是,看每年的一分一段表,还是有大量的考生低于180分的,就算你低于180分,还是有一些职业类的院校会给你通知书的。
现在上大学的比率远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了,可是,家长的焦虑程度也远远超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为什么呢?
同样是上大学,大学也有好坏之分。
孩子能考上大专的,家长都想让孩子再努力一些,考上个本科;孩子能考上二本的,家长都想让孩子再努力努力,考上一本;孩子能考上一本的,家长都想让孩子再努力努力,考上211、985院校;能考上211、985院校的,还想让孩子再努力努力,考上清华、北大。
这就是现在家长焦虑的原因。
高三的家长坐在一起,询问孩子分数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因为一不小心就会遇到降维打击。
“你家孩子这次模拟考试啥样呀?”
“哎呀!考得不太好,才六百五十多。”
周围的家长一定会在心里默念“我孩子要能考这么多,我就烧高香了。”
其实,就算你的孩子真的考了六百五十多,你还希望他能考得再高一点。
去年,我闺女高三,我老婆就说:“人家的孩子考分那么高,家长还是说不好。”
我说:“你把高三的学生家长全部问一遍,估计没有一个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考得好的,就算考了750,他是不是还会认为,为什么卷子只有750分,本来我的孩子可以考更高的。”
为什么上大学的比率高了,家长反而更焦虑了呢?
我认为,这与家长的期望值有关。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长,经济、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水平还不高。
当时的家庭普遍仅处于温饱线上下,可以说无暇顾及子女教育问题,就随其自然吧。
社会发展到现在,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家长也普遍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但是,过于重视,就产生了焦虑。
应该做到放平心态,给子女提供最适合自己的(不是最贵的)教育,不要有攀比心理,这样,就没有那么多焦虑了。
如果95%的中学生都能念大学,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能得到有效缓解吗?
本博认为,“95%的中学生都能念大学”并不是梦想,只不过那一天究竟何时到来?本博的预测是为时已经不远了。只要国家的十四五宏观战略目标都能实现,让绝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读大学并非是多难的事情。就是有困难,只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的。
教育事业的投资是长线投资,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结合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过于超前脱离实际,吸纳人才的大环境尚未建立起来,学生毕业以后,怎样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中国是一个具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并且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每年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毕业生高达七八百万,如何让这部分新毕业的学生都有工作可干,也就是就业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各级政府运用各种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扩大年轻人的就业途径。
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上大学的需求,经过近几十年国家每年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难发现,新设立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里。
遥想四十多年前,除了省会以上城市有多少不等的大学外,地级城市里有,但少得可怜。最著名的就是由爱国华侨陈嘉庚亲自创办的,设在地级城市里的厦门大学、并且还被后来认定为双一流即:985、211大学。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地级城市多是专科和中等专业的学校。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令人自豪。从恢复高考到今天,从招生人数由最初的几十万人到当今每年七八百万学生的规模,这种现象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
针对题主所提出的问题,普及大学教育,让高中毕业生自己选择上大学还是就业,消除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心情,可以说已经越来越近,指日可待。(原创于:2021/01/03)
如果95%的中学生都能念大学,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能得到有效缓解吗?
其实,类似问题,我前年已在头条发文,谈个人看法。主要观点是,取消高考,普及大学,自主招生,宽进严出。义务教育已全部普及了,有很多地方,经济发达地区也普及高中了,当下,国家财力雄厚,大学师资配备及硬件也有条件普及大学了。取消高考,不是不要学生成绩,统一集中考试阅卷招生形式须取消,必须重在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品德,学科包括高中阶段必修的各科,实践能力等)。各地各校建立健全学生档案。每年由各大学依类别自主到各地各校选拔考核招生,大浪淘沙,筛选后剩下的全部归大专或职业技校录取,让每个学生都上大学。高校收费,必须由国家定标准,当然,私立大学收费,国家必须干预,监控。让每个人读得起。从严把好毕业关!论文答辩必须原创,坚决杜绝用钱买文凭现象。学业不合格者不毕业,不毕业者社会不录用,不聘用。必须复读至真正毕业。这可以避免学生混文凭,有利培养真才实学。高校教学,培养方式须改革,变现在就业型为重在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个人浅见,愿与高人探讨。[祈祷][祈祷][祈祷]
如果95%的中学生都能念大学,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能得到有效缓解吗?
家长的焦虑能否得到有效缓解,关键是看家长的想法和期望。家长产生焦虑的原因是想让孩子:考上大学,考上重点大学,考上数一数二的好大学;让孩子出人头地。
只要学校有重点、一般之分;只要家长的期望得不到满足;只要社会对成才的标准认可没有根本变化;家长的焦虑就不会减缓。
譬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已能够满足学生上学需求,但是存在农村、城镇差别,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差别,农村家长还是想方设法送孩子到城镇好点学校上学;城镇孩子的家长想要孩子到更好的学校就读。
因此,要有效消除或减缓家长焦虑,需要城乡、学校条件无差别;人们对孩子读书观念发生根本改变等。目前情况下,难有所改变。
让95%以上中学生上大学,看似满足家长们让孩子上大学的梦,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焦虑情绪。
如果95%的中学生都能念大学,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能得到有效缓解吗?
为了天下父母心!
千万不能再扩招!
【作为一名民办二本的老师,我觉的让95%的中学生都去读大学,对于家长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灾难】我是一名十分尽职和真诚希望把所学知识教给他们,希望他们成长和成功,也对得起他们节衣缩食的父母。可惜,十分遗憾,他们根本不这样想:
他们进入二本是有原因的!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学习这些专科的孩子,高考成绩200多分,本科400多分。开始时教几个专科班,以为他们成绩差,可以理解。后来又教了本科班,发现没有太大区别。
上课咱不说了。说了也没有用:全球来上课,大多看手机,看着老师一脸茫然。
考试是考察后,差不多答案都告诉他们了。结果他们连在书上抄都不愿意多写几个字,使得仍是不及格。
想想难以理解。慢慢的,慢慢的,甚至想好好教的动力,不断减少。有时,只能有几个学生配合,自己便很开心,有时上课很难熬。
这些都是经过筛选的学生,如果都来读!太可怕了。可能家长知道了,孩子花着他们辛苦挣得钱,根本不学习,是个什么样的体验?焦虑!
人的能力是分层次的,有时不是给机会就好,机会本是相同的,但各种机制筛选之后,人表现出了不同清华、北大的学生,不只是运气好。是努力+智慧的结果。
很多没有考上好大学的学生,除极少数智商够、努力不够或者因此一些特殊原因影响,而没有考上外,更多的是因为智商和能力不够的原因。
这无需怀疑。
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具备读大学的素质,而读了大学,结果可想而知。学的学坏先不说了,家长受得了吗?
因为上课要花钱,而这些二本学校的学费都不低。而这些学生,多来自并不富裕的家庭,家里很难。
如果95%的人都来了,很多家长会觉得更难。而学生学不到东西,结果可能很悲催!家长会更焦虑!
人才要有结构层次的!学生学习了,都是大学生,能力素质又不够,就业怎么办?家长会更难,一群不具备大学素质和能力的人,想要大学毕业生的岗位和待遇,众里寻他,也是社会的一大难题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难。好学生被抢着干,就业难的要么是要求太高,能力不够,要么就是顶个大学生的虚名,根本达不到大学生的标准。
如果95%的高中生都上大学了,素质够与不够的人都顶个“大学生”的帽子,找大学生的岗位,要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就业可想而知。
很多家长倾尽所有,供本没有能力上大学的孩子上了大学,却需要他们顶起家里半边天的时候,却难以就业。他们会更焦虑!
这个社会,人人都有学上,必须!人人(95%)都上大学,不会是什么好事!如果95%的中学生都能念大学,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能得到有效缓解吗?
即使大学扩招,竞争仍然存在。实际上,现在的大学招生早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可以说已经基本满足需求了,考生只要不在乎大学好坏,基本上都能找到大学上。
为什么考生家长还会焦虑?为什么考生仍然苦累?大家实际上是在竞争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
30年前,教育行政部门对各高中考核的是大专线中专线,也就是说,那是家长对于学生的高考期待停留在中专以上就满意的阶段。
20年前,大学开始扩招了,好多中等专业学校都升格为大专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各高中考核的是本科线和大专线。这个时候家长对学生的心理期待也随着提高,就是考生至少得能上大专线,争取上本科线。
10年前,大学进一步扩招,许多专科学校纷纷升格本科,许多学院也变成了大学,大学招生考试录取分为一本线,二本线,三本线。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的考核是一本二本三本线上线人数。家长对考生的心理期待也水涨船高,要求学生能够考到二本以上大学才满意。因为三本院校大都是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收费高,质量差,学生就业困难。
现在,大学进一步扩招,原来的二本大学纷纷升格为一本大学,例如河南原来的一本大学只有郑大、河大两所,现在扩展到11所,像华北水利水电、河科大、河南农大、河南师大、河南财经政法、河南工业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等,都进入一本高校行列。同时,把本科三个批次合并为两个批次。教育行政部门对一类高中考核的是985和211大学上线人数和一本大学上线人数:对二类高中考核的是一本大学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人数:对三类高中只考核本科上线人数。家长对考生的心理期待,就也调整为确保一本线,争取211了。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学不断扩招,家长对学生的心理期待也跟着提高。即使所有的考生都能上大学,对于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竞争依然激烈,家长依然焦虑,学生依然苦累。因此,用大学扩招的方法来消解学生升学压力,减缓家长心理焦虑的办法,效果不会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