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这一点也不奇怪。

诗歌的巅峰在唐朝。在唐朝的时候,你不写两首像样的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

有人统计,唐朝有名有姓的诗人两千五百多位,流传下来的诗歌有接近五万首。注意是流传下来的,没有流传下来的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有人估计,没有流传下来的比流传下来的还要多。

为什么唐朝的诗歌如此繁荣?

首先是因为:在唐朝的时候,诗歌是高考内容。

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是有诗歌这一项内容的,并且,唐朝的高考试卷是不糊名的,就是说试卷不密封,改卷的老师是能看到高考试卷上考生姓名的。

批改试卷的老师不但要看你试卷上的答题情况,还要看你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就是你在社会上的名气。

所以,唐朝的文人参加科举考试之前,都要写几首拿得出手的诗四处拜访有名望的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白居易初到京城的时候,拿着自己写的诗去拜访顾况。

顾况是当时名士,拜访的人非常多,看到十六岁的小伙子白居易的帖子,就拿他的名字开玩笑:“京城百物贵,居大不易。”

顾况看过白居易写的诗之后,立即改口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

其次,在唐朝的时候,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

白居易成名之后,很多粉丝,粉丝中有一个叫葛清的人,是骨灰级的粉丝,他把白居易的诗刻在自己身上,还有配图,常常在街头袒胸露臂。

李白的粉丝中最出名的就是汪伦,汪伦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把李白骗到自己家乡之后,对李白是好吃好喝好招待,临走还送给厚礼:名马八匹,官锦十锻。

有人说,当时的一匹名马的价格相当于现在的一辆宝马轿车,官锦也是价格不菲。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有一次在长安的一间酒店吃饭,有梨园乐官在楼上献艺,唱的都是当时的名曲。

三人打赌,谁的诗歌被唱的最多,谁就是胜利者。

只见歌女先唱了一首王昌龄的诗,又一位歌女上台唱了一首高适的诗,接着又一位歌女上台唱的是王昌龄的诗。

王昌龄得意了,王之涣的脸上挂不住了,就说:“刚才的三位都是不入流的歌女,唱的也是不入流的诗歌。” 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最漂亮的那个歌女说:“等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一辈子也不和你们争高低了。”

果然,最漂亮的那个歌女上台唱出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个人哈哈大笑。

在唐朝学习诗歌有这么好的收益,还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学习的人自然就趋之若鹜。从上学开始,就在钻研诗歌的写作技巧,自然会出现繁荣的景象。

明朝之后,八股取士,高考的考题中剔除了诗歌,学习的人自然就少了。明清两代,也有一些高水平的诗歌,但是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艺术成就上来说,根本无法和唐朝相比。

进入现代,我们接受的教育。在大学以前,无非就是读了一些诗歌而已,格律诗的格式及写作技巧根本就没有学习训练过,大学以后也是少数对此有兴趣的人会去研究一下。所以说,现代人写格律诗,勉强能称为诗而已,能凑上几句就不错了。

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凑句,辞贫也。

口语,才薄也。

词汇空泛,才薄如纸,偏偏要写律诗,怎么可能做到以假乱真?

律诗,哪是那么容易写的,且不说现代,三百年清朝,律诗写得漂亮的也就三五人而已,连红楼梦作者曹公子都不在其中,至于曾文正公的律诗读起来乏味的像社论,论水平远不如他帐下的几个幕僚下属。

律诗难就难在第三联,即颈联,因为这一联必须要紧凑,必须要向前递一步或转一下。五律还好一些,毕竟看上去少了四个字,省得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只要少用一些助词,副词,介词基本上也就马马虎虎,只能骗得了自己,但绝对骗不过外人,除非对方不识字,或是有求于你。

七律就逆天了。所以古人发明了一个法子,就是在第二联只写景色进行铺垫,第三联开始抒情或议论,也就是说,只要在第三联换一种方式就达到了。

抒情好难的!

大凡我们能想出来的情感,都被古人翻来覆去写了十万多遍。你不能说精忠报国,不能说女人如花,不能说杨柳离别,杜鹃啼血,鹧鸪不归,逼到最后也想不出别的词儿,只能白描,仿佛看到一个美女,直接跑过去说,我们结婚吧!

恶俗!

于是,古人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第三联用典故记事,生生地把本意升级为一个谜语,看起来云山雾罩,不知所以,也因此显得分外含蓄幽远,所谓的意境就在这种半懂不懂的句子中被迫产生了。

然而,真正的问题来了。

用典?其前提是熟读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如果是五律还好一些,用什么瑞脑沉香,鲛绡锦字,鸿雁玉琴都可以加分,到了七律这些法子都不灵了。因为要七个字呢。第二联如果白描,那么第三联必须曲折,第二联如果有出处,第三联的典故必须精致无双。

连大学里的古汉语教授都没有这个水平。指着一帮老干部和只学过一百多篇文言文的诸如你我的网民弄出来?

充其量只会做几个家常菜而已,非得说自己的菜能入选满汉全席,谁信啊?仅从美感而论,现代人写的律诗连《随园诗话》那种低俗读物都进不去,何况其它?

刚打个草稿就迫不急待地发表出来,自以为是谁?李太白?苏东坡?三千年里上万诗人,出口成章的就这么两个人。其他人哪一个不是苦吟数月才得一两句。

偶上头条问答丫,律诗何故散成沙。

云开睢水邹枚赋,魂断乌衣王谢家。

彩笔淹留杯底字,文昌缭乱梦中花。

归来南郭应无恨,十万竽声也不差。

这是写这个问答临时拼凑的一个七律样式的押韵句子,懂的人能看出来,每一句都在骂人,骂那些瞎写律诗的人。

但以我这个破烂水平,连入门都没达到,何况他们。

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首先有一点要纠正一下,诗从歌来,歌从劳动中来。诗歌的本义是劳动者的号子,诗歌的源头就是人们日常所使用的口语。

为什么有人非常鄙视诗格律诗里的口语?那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古诗当作文人的专属,写出让普通老百姓读得懂的格律诗玷污了他们心中的神圣。以为古诗的口语化是粗鄙的,是没有美感的。实际上,但凡我们翻开《唐诗三百首》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经典作品,那么多的遣词用句都是非常简洁,表达情绪也很朴素。反而是那些写得高深莫测,云里雾里的作品大都数被淹没在时光的长河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算不算口语?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算不算口语?

燕山雪花大如席算不算口语?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算不算口语?

也许有些人认为前两句不算口语?因为老百姓不会用采、约、柳梢这样的词语。其实,只能说明汉语在历史上是不断演化的,古语中使用的口语有些在今天被当作书面词而已,放在古代说不定人家就是这样表达的。

一些地方语言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语,例如客家话现在还使用“食”字表达吃的动作,粤语用“讲”表达说话的说字,着字表示穿衣,企字表示站立,还有睬、落等等用法等同于文言文用法。这些字词在现在一般当作是书面语言,在古语中就是口语。

残夜:六

已是中年莫逞强,北风入夜总归凉。

辛酸不可逢人讲,乱绪横陈仄影长。

口语入古诗(格律诗)没有错,错的是有些写作的人功底不够,滥用口语让人读来没有美感。网络上,有很多人将那些字面上毫无营养,形式上乱喊口号,内容上东拼西凑的假古诗称为老干体、打油诗。(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与口语入古诗没有关系。)

感怀:二

故乡远隔三千里,牵引离愁几万重。

窗外何时天际白?墙头哪日海棠红?

梦从荷叶池边起,会向瑶台月下逢。

漂泊已经无所谓,想来不过雨和风。

漂泊已经无所谓,想来不过雨和风,这是我喜欢的口语形式。

镜里已非乌发客,梦中还是少年心。这也是我喜欢的口语形式。

谁言四海无知己,我信青山不负人。这更是我喜欢的口语形式。

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打个油

众论纷纭各具佳,

云里雾里不知啥,

律仄押韵怎才是?

混了时人脑袋瓜,

凡人语句写真情,

口语文言一把抓,

文章只求众共呜,

早把古懂饰厅花。

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原创】

纠正一下。诗,不管何种体载的诗,口语化不是病!是拼凑那些空洞无物,缺乏内涵的口语才是病。同样!那些所谓非口语的词藻堆砌,无法揭示主题只是华丽其表的文言化措辞也是病。写诗措辞无论文言化也好,口语化也好,贵在力求内涵丰富并与主题紧密相连。并在此基础上做到诗境化语言。而诗化语言主要表现在意境脉像上的刻画技巧、引人入胜渐入佳境。与词藻华丽与否没多大关系。相反,口语化的措辞,更容易把语言诗境化。善于洞察此技巧谓之有诗眼,善于驾驭此技巧谓之有诗心。(当然这里所言的诗心诗眼只是相对于写作者而言。诗眼诗心的内涵很丰富,相对于诗句本身来说,是指意像丰姿多彩、意境隽永的触动作者及读者灵魂的诗句。)

纵观古今诗词,最最具有诗心诗眼、语境诗化的,占绝大多数的反而是那些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的诗语。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枕畔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荫″,"人间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句子80%是口语化。丝毫无堆砌词藻的痕迹。

写律诗,基本规则容易掌握,平仄不记得也可查查表。其次是对仗训练。其三是主题鲜明化,语言诗境化。一二三级层层深入,才能真正抓住了律诗的格调。这其中最最关键还取决于对生活的历练与体验及感悟。这就是"功夫在诗外″的深刻内涵。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四声、平仄、律句、粘对只是诗里“声”的部分,和诗里的“意”没有任何关系。既然不涉及“意”的部分,“格”字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意”是更为核心的内容。

因此,作为律诗,并非是那些迎合了平仄韵脚对偶都达了,措辞华丽了的就能可称为格律了的。

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凑句与口语化的情况确实经常看到。

原因呢!过分地强调格律诗其中的一个原因,为了格律而格律就爱容失去了诗人的写诗的初衷,因为格律而强行改造天然而成的诗句,这就是格律诗的悲哀。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古文功底不够,如果古文功底深厚的话,即使是使用口语也可以让口语无间地融合进诗词,随意的一句思想都可凝练成诗句,这样才是古文达到诗的要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