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被处决大都是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吗?

古人执行死刑一般是秋后问斩,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自然现象,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夏天是万物出生、生长的季节,象征着欣欣向荣。秋天则是收货的季节,也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象征着肃杀之气。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天时行事,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所以,既是杀人也要遵守天道,顺应天意。春夏是生长的季节,自然不适宜杀人了,就在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杀人了。

古人被处决大都是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吗?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在古人眼里,秋天是一个肃杀的季节。

《礼记》中有一篇叫《月令》的文字。该篇详述一年十二个月当中禁止或适时的活动。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树木方盛, 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由此可见,对于树木,从孟春 (阴历元月) 一直到季夏 (阴历六月) 都不可采伐。 春季里因树木正在滋长不可采伐,在仲春时不可焚烧山林;在树木最茂盛的季夏,禁止斩伐;必须等到秋季 (阴历九月),草木黄落时才可以采伐。

春萌,夏盛,秋收,冬藏。

这是古人根据一年四季的物候特征,总结出来的特征,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个与收割、杀伐有关的“肃杀”季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自古逢秋悲寂寥。等,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此外,秋天一般收过庄稼后,农家就比较闲了,“五月人倍忙”的时候早过去了。并且这个时候的天气还不是很冷,出门的话也正合适,秋高气爽。于是就有秋闲之时审犯人,处决罪犯的传统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古人被处决大都是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吗?

图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汉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认为“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秋冬之际,天地一片杀气,正是“顺天行诛”的正确时间——直接来说,就是以上天的旨意来杀你,叫你心服口服。还有一种说法,之所以选择秋冬二季实行,是统治者考虑不误农时。春夏农忙,就不去打扰人民群众做正经事。秋冬农闲,这时举行法制大会既不耽误工作,又起到警示作用,一箭双雕。自汉实行秋冬行刑制度起,后世大致沿袭此制度,如唐朝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清代规定,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文:恒星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