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取消农忙假合适吗?

小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还在农村。

记得上小学、中学时,每年有两次农忙假,分别是夏季和秋季。夏季是阳历五月底、六月初,麦子成熟,收麦子。秋季是阳历九月底、十月初,玉米成熟,收玉米。当时的农村学校是民办教师的天下,一所学校能有一两个公办教师就不错了,民办教师家中都有耕地,工资又微薄,特别是男教师,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再加上当时机械化程度太低,割麦、拉麦子、打麦、晒麦、收麦子全部靠人力,劳动相当繁重。所以,每到农忙都要放假。

而学生回到家中,也可以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记得至少是从初中起,就开始下地割麦子了,早上五点多起床,天还不明,拿着头天晚上磨好的镰刀,下地割麦。割麦这个活,要的是体力和耐心,长长的田地,个自还不高,站在麦田的一头,有一眼望不到头之感,一镰一镰割下去,很考验耐心,往往割不了几镰刀,就感到腰酸背疼,站起来看看,哇!还是望不到头。看到父母割的速度那么快,又弯下腰开始割,再割几镰,又重复以上的动作。

后来参加了工作,大约是两千年左右,取消了农忙假。当时学校中大多数已是公办老师了,老师自己已经没有了耕地,但是,家都在农村,家中还是有耕地的,只能靠节假日或空闲时间干些农活了,好在机械化程度提高,有了大型收割机、农用三轮车等一些农具,干农活还需要一些体力劳动,但已经少的多了,也能较快速的完成。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只会越来越远离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必要用当年的那种农忙假的辛苦去教育孩子。但有一点,当年我们的经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父母的生活如此,农忙假给了我们一个体会他们最辛苦的片段的机会,让少时的我们毫不遮掩的体会到个中的艰辛!这种教育,是任何书本上也学不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