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贴春联,您贴对了吗?
首先给你纠正一个问题,民间有“二十八,贴嘎嘎”之说,也就是说:贴对联的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八。
春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期间贴的对联,称之为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在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贴对联也是很有讲究的,上下联不能贴反,在民间是很忌讳把上下联贴反的,如果不小心贴反了,认为是会有灾难降临家中的。怎么贴呢?一般认为左为上,所以上联要贴在门的左侧。注意,这个左侧是你顺着房屋门站的时候的左手侧,可不是你面对房屋门站的时候的左手侧。比如,多数房屋时坐北朝南,你站在房屋门口面向南时,左手的位置在东边,也就是说,东边贴上联。同样,如果是坐东朝西的房屋,你顺着屋门站,也就是面向西,这时左手在南边,也就是在南边贴上联。
那么,如何区分哪句是上联? 哪句是下联呢?这就要看对联的内容和音韵了。不过,现在多数都是印刷的对联,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印刷的对联两句是在一起的,贴的时候需要先把它从中间割开,割之前你先留意一下如果不割开贴在门上会是怎么样的,拿着没有割开的对联在门口一比划你就会知道哪句应该贴在哪边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