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坊间传闻,马新贻是“渔色负友”的不仁不义之徒,但实际上,马新贻作为刺马案的主角,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成就这一千古奇案,原本是一个品德兼优,清正廉明的清官,在百姓心中一致广泛好评,作为曾经的两江总督,他也确实不负盛名,在当年做出了应有的成绩,只不过最终遭人杀害!

出生于山东菏泽的马新贻,于道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这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就是:

东南三大政,曰漕、曰盐、曰河。

为官仕途

可以说是当时政局中,一个力挽狂澜的神奇人物,对于漕运、盐政、河坝工程,皆有所涉猎,

当年太平天国起义发生,马新贻趁其不备,夜间带领部下突围,烧毁了太平军的军营,给予当时的太平军沉重一击,只可惜,后来在与太平军的遭遇战中失败,被革职留任,好在1860年,经当时钦差大臣袁甲三的举荐,最终官复原职,1863年,因战胜太平军,顺利升迁为安徽布政史。

次年,马新贻出任浙江巡抚,在此期间,修筑了海塘,而且还上书申请减免七府錢漕,主张复兴各府的书院,正是因为如此,成功升迁为闽浙总督,1868年,出任浙江福建总督,同年八月为两江总督,兼任通商大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捋一捋,身为两江总督的马新贻,究竟有哪些成就?在两江都干了些什么事儿?毕竟此时距离刺马案发生,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

此前的马新贻,就致力于减漕运动,将浙江地区漕粮减额征收,不仅获得百姓的一致好评,而且也在朝廷当局顺利通过,而且对于历年来留存的浮收问题,也进一步着手解决,鄙弃成规陋习,制定新的方案,总共减去浮收486906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改革盐制

自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以来,为了解决场商疲乏的问题,这对盐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措施,让当时的运盐商,提前缴纳一半的盐价,就是为了解决当时盐商资本不充裕的情况,同样如果在资本有闲余的情况之下,多缴纳一成的盐价,就可以多带一成的盐,这样确实极大地缓解了盐商的资金压力,很巧妙地解决了当时食盐产量大于销量的问题,而且实行计划给严盐,按照月份划分,如果遇上畅销的月份,就会提前预支一个月的,如果遇上滞销的月份,反之则质押一个月,这样也很好地杜绝了有些盐商为了谋取私利,大量囤积食盐的情况。

马新贻在盐政方面,不仅延续了李鸿章和曾国藩的优秀举措,而且加以自己的思想改进,实行循环给运,只不过再好的制度,终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在当时看来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巨额的利润,也驱使商人们,向着利益最大化发展,后来随着马新贻被刺杀,盐政体制也逐渐僵化。

与此同时,马新贻最大的功绩那就是重视水利,不做表面功夫,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深知欲速则不达,故意放缓速度,一方面缓解了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对效果有所保证。

1869年10月,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庆教案,事件,主要是当时在反教揭帖的影响之下,安庆府院考场周边的教堂揭帖被拆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年修建教堂之时,所购买的土地为低价强拆民房所得,所以激发了当地民众的不满情绪,最严重的时候,英法两国传教士住所皆被捣毁,甚至于法国传教士,在惊慌失措之下沉船逃跑。

此事身为两江总督的马新贻,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当时面对强硬的法国政府,别无他法,尽管一再提出给传教士们提供豪华的宾馆作为住所,但是却被拒绝了,法国总领事要求,务必赔偿当时传教士所遭受的损失,而且要划拨一块专门的传教用地,对于当时的罪魁祸首严惩不贷,甚至于以命抵命。

迫不得已,马新贻最终与英法方面,签订了《南京协定》,共计赔偿5735银元,答应对方提出的所有要求。

清朝末年,是一个动荡四起,内忧外患的年代,身为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同当年的李鸿章一样,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他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尽管当时的马新贻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而且因为他是少数民族的缘故,更加容易得到清朝皇室的青睐,一生并不贪图功名利禄的他,重点兴修水利,数次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上书朝廷,而且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减税措施,确实是当地百姓心中神一样的清官,甚至于在他的妻子得知他被刺杀之后,直接以自杀来祭奠这段两人的美好感情故事。

关于马新贻为什么被刺?而且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自己的总督府,确实有点令人匪夷所思,这名名叫张汶祥的刺客,曾经当过太平军,后来因为太平军被剿灭,也就投奔了匪徒,案发当天,马新贻正在检阅军队过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就在官署后院门口,冷不丁被窜出来的刺客捅了一刀,仅仅过了一天,就不治身亡了。这件事甚至令当时的慈禧太后都想不明白。

最后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刺客是受海盗指使,但是刺客本人却丝毫不承认这一点,这也是一直以来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谜团。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说到两江总督马新贻,就必然想到那件惊天迷案“刺马案”,这个案件还被作为“投名状”的素材拍摄成了电影。这位慈禧太后亲选的心腹大臣两江总督被公然刺杀于大街上,留下了种种疑惑,其中张之万、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咖都牵扯进来,成为清末轰动一时的惊天大案。

晋升之路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进士,初踏仕途时历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为官勤勤恳恳,政绩和口碑都不错。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时,他迎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当太平军进攻安徽时,淮河南北民众造反,以及盗贼猖獗,时任合肥知县的马新贻虽是文人出身,但整治地方军也有一套本事,合肥守备力量在其治理下,战斗力颇佳,是抗敌平判的有力支撑。

于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时,马心贻受命跟随钦差大臣袁甲三进攻庐州巢湖的太平军,马新贻所率部队在此战中击溃了支援巢湖的太平军援军,接着打下盛家桥、三河镇、柘皋,最终攻克庐州全境。马新贻因此一战成名,官升庐州知府。咸丰七年(1857年),马新贻又在舒城击败了捻军和太平军的联合侵扰,因而被吏部记名以道员任用,这个道员就是介于知府与巡抚总督之间的官职,说明朝廷开始将马新贻列为省总督级官员的储备干部。

一年之后,马新贻便顺利晋升为安徽按察使,但也就在此期间,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贬官,原因是陈玉成率太平军攻陷庐州,马新贻不仅兵败,还丢了官印。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在曾经的老领导袁甲三的保举下,马新贻才官复原职。次年,马新贻又在翁同书的举荐下再次入列候补道员。后来袁甲三又向朝廷请求派马新贻赴其大营管理军务。并在同治元年(1862年)时,二人合作再次攻克庐州,不久后他又随唐训平定了苗沛霖叛乱,故而升为安徽布政使。

提领两江

同治三年(1864年),马新贻终于步入省级官班行列,受任浙江巡抚,并在浙江调控减免赋税、剿拿海盗、兴建码头、疏通河道、惩治暴力、维护社会治安,获得不错的政绩,因此升任闽浙总督。

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整顿盐业、疏通河工、训练两千五百名精兵强将维护地方治安,在处理安庆教案中顾全大局,替清庭签订《南京协定》,当了一回卖国贼的替罪羊。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去官署西侧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结束后步行回官署,途中被伪装告状的张汶祥刺杀,正中要害,第二天不治身亡。

刺马案

由于两江总督为朝廷一品大员,马新贻又是慈禧太后钦点接替曾国藩的心腹大臣,遇刺后引起朝廷震动,慈禧太后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为钦差大臣彻查此事,由于结果疑点重重,又令刑部尚书郑敦谨前往江宁彻查。因涉及政局稳定,故而草草以张之万的说法结案,并留下“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辞职报告告老还乡,故而这个“刺马案”从此成为一大迷案。

  • 张汶祥为报私仇
“该犯供词,尚属可信”——张之万揍报《清史稿》

按照张之万回报朝廷的说法,张汶祥曾经是太平军余孽,太平军兵败后害怕被朝廷追捕,于是暗通海盗进行抢劫,但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大力捕杀海盗,张汶祥的同党大多落网,又由于其妻子被人掳掠,张汶祥递呈控拆时马新贻并没有受理,因此怀恨在心,动了杀念。而张之万在奏本最后这下了模棱两可的语言,显然有难言之隐。

这个回复显然不是慈禧想要的,因为这个说法很明显的是在维护刺客背后的主谋,张汶祥的身份如果是太平军余孽和海盗的话,即使遭遇妻子被人掳掠的事情也是不敢向衙门告状的,再者就是马新贻只是未受理案件,如果想要报仇,何不直接杀了掠夺其妻子的人呢,这种风险肯定要比刺杀朝廷一品大员更低,并且刺客在刺杀成功后大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朝”的口号,这背后更加扑朔迷离,于是慈禧太后再令刑部尚书再赴江宁重审此案。

  • “投名状”版本

在郑敦谨查案时,听闻马新贻死前喊出一句“找着了”,这个引发了当地流传的马新贻渔色负友的说法,这个刺杀马总督的张汶祥正是其结拜兄弟,他是在咸丰年间,与朋友曹二虎、石锦彪加入捻军,有一次马新贻镇压捻军兵败,被张汶祥与曹二虎抓获,正逢张曹二人欲投降清军,于是借机救了马新贻投了清军。后来兄弟三人被编入军营,马新贻以其号“谷山”为名称为“山之营”,张汶祥便成了其营官,由于兄弟合作屡立战功,马新贻便一路扶摇直上做了大官。曹二虎的老婆是个美女,马新贻便起了色心,张汶祥便告知曹二虎商量对策,但马新贻先下手为强,杀了曹二虎,张汶祥随即逃之夭夭,并发誓要为二虎报仇。此说法也成为民间戏曲的素材走向舞台。

而马新贻死后,其小妾郑氏上吊自杀,这也成了这种说法的证据。加之当时市井流传马总督遇刺倒下后还对周边侍卫交代不要难为凶手,这更加成为其认识凶手的证据。但马总督之子马毓桢交代,父亲是山东人,带有山东口音,遇刺前喊的并不是“找着了”,而是“扎着了”,并表明父亲只有两房妻妾,均已年过四十,没有美女小妾,故而此种说法不攻自破。

  • 幕后大佬曾国藩

此处猜测时,也是根据马毓桢的交代,其父亲在临终之际,交代后世时说:“不得进京告状,忍气吞声方能自保”。这就说明了此案的幕后主谋是两江总督都惹不起的人。由于马新贻是接替了曾国藩的两江总督,而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看似升官,但实际上是朝廷的牵制手段,故而曾国藩的可能性比较大。

曾国藩在两江的势力十分巨大,其组织的湘军是剿灭太平天国的绝对中坚力量,但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湘军的势力就成了清庭统治的最大威胁,虽然曾国藩裁撤湘军番号,但只是遣散部众,但江宁时称“湘半城”,也就是说湘军大部分人还是留在了江南地区,想要重新组织起来轻而易举,故而才有了慈禧的人事调动。

但马新贻到任后,曾国藩的心腹部队长江水师公然在江面掠夺往来客商,故而引起马总督的不满与制裁,他所用手段便是提供大量财政支持给予李鸿章的淮军,削减长江水师的军饷,以形成力量上的制衡,这便引起了湘军体系的强烈不满。

“请飭会国藩速行查明曲直,秉公办理,以释民疑,请飭整顿,以长江水师要紧。”——《清史稿》

当“天津教案”爆发时,英法等国军舰来往大沽威胁清庭,马新贻为时局着想,向慈禧提出调派长江水师防御苏沪沿海,此提议正合慈禧心意,因为这样就能将长江水师的控制权交给自己的心腹大臣马总督。这样一来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利益便收到损失,毕竟长江水师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航运与走私,是一条巨大“产业链”,且黄翼升又是曾国藩亲信。两人矛盾因此事激化,在慈禧督促马总督整顿长江水师时恰好马总督遇刺,这件事似乎与黄翼升脱不了干系,那么即使此时督办“天津教案”的曾国藩抽不开身主使,那也难逃干系。

“伪宫,伪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贼库者。除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别无所有。”——曾国藩揍报《清史稿》

后根据马总督之子交代,慈禧令其父到两江接替曾国藩时还有一道秘令,那就是令其查明“天国圣库”,这是太平天国时期集举国之财富于一库的制度,也就是太平天国的国库,据说寸有一千八百万两白银,而当湘军攻战太平天国天京后,曾国藩上报没有国库,只有两个玉玺和一个金印,剩下的被付之一炬。这个是慈禧打死都不会信的,这个财富如果被曾国藩私吞,他将拥有足够推翻清庭的财富,故而秘令马总督彻查此事。

从此看来,刺马案的主谋最大嫌疑就是直隶总督曾国藩。而马总督遇刺时,清廷向安徽巡抚英翰发出指示,整顿地方治安和长江防务,这明显是防范长江水师反叛的动作,这也透漏出慈禧与曾国藩之间的博弈。故而郑敦谨明白其中的真相知也不能言,张之万之所以作了那样的汇报,也是明白其中的厉害,如果道明真相就有可能激发湘军体系的暴动,这样是直接威胁国本的,既然马总督已死,那就没必要在严查下去,于是就有了开端的结案供词。慈禧最后也“默认”了这份供词!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色字头上一把刀,惊动慈禧,轰动大清的奇案当然离不开女人,但艳情故事背后,又有什么秘密呢?

突然被被刺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检阅完新兵射击,像往常一样步行回官署,突然听到有人喊冤,于是停下脚步,还没来得及问话,喊冤人突然拔出匕首,一刀刺入马新贻的右肋。

刺杀者叫张汶祥,刺杀马新贻成功后,没有逃跑,他高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张文祥一人做事一人当。”1871年10月,张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

慈禧太后听到此事非常震惊,封疆大吏被人轻易杀死,她怕两江出现动乱,就立刻前任曾国藩再任了两江总督。

刺客供认因老婆出轨“刺马”

张汶祥交代,杀人是因为他老婆出轨当官的不管。张汶祥当过4年太平军,太平军失败后,欢欢喜喜回到家乡宁波,迎接他的却是晴天霹雳:老婆带着钱财跟一个叫吴炳燮的跑了!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于是到衙门告状,正好碰到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的轿子,于是拦轿子喊冤,结果被一顿鞭子打跑,没状没造成。他只好到宁波府击鼓鸣冤,最终要回了老婆,但是钱财没要回来,一口气咽不下,逼老婆吞烟自尽。他觉得钱财要不回事是马新贻不不闻不问的原因。

这个理由很不充分,但却是当年的判决书,现在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新贻骗奸二哥老婆

如此大的案件,如此简单的理由,大家觉得里面有猫腻,于是有了一个娇妻被辱、兄弟反目、刺杀复仇的精彩故事。这个故事记录在《清稗类抄》里。

马新贻早年在合肥办团练,曾被捻军头目张汶祥俘虏。张汶祥想借马新贻投清,没有杀他,同好友曹二虎一起和马新贻结为异姓兄弟,认马新贻为大哥。马新贻就把张汶祥的部队收编为山字营。张汶祥、曹二虎作战勇猛,并屡立战功,马新贻很快就升迁到了安徽布政使。

作战间歇,曹二虎把年轻美貌妻子接到军营,马新贻一见倾心,没想到五大三粗的曹二虎竟然有美若天仙的媳妇,真是暴殄天物。便故意支走曹二虎,将他的妻子骗奸,占为己有。事成之后,马新贻知道曹二虎性情暴烈,怕他怕寻仇,就给安了个"通捻"罪砍头示众。张汶祥知道内情后,逃出军营,觉得对不起他死去的兄弟曹二虎,于是寻找机会为二哥报仇。马新贻当上两江总督后,放松了警惕,于是武艺高强的张汶祥假装百姓喊冤,将马新贻一刀毙命。

这个故事为何如此眼熟?其实大家熟悉的影视作品《投名状》《刺马》都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

艳情故事是为了掩盖真相

艳情故事确实精彩,但却打消不了人们心中的疑问,为何张汶祥刺杀马新贻后不逃跑,却高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张文祥一人做事一人当。”这分明是话里有话,于是大家想到了湘军,想到了曾国藩。

两江总督的位置原来是曾国藩的。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浴血奋战,拚下了这个两江总督的宝位。后来曾国藩功高盖主,又是汉人,湘军勇猛善战,慈禧太后怕他权高位重日后谋反,恰在此时,又有人污告曾国藩私藏太平天国的宝藏,于是慈禧太后就把曾国藩调走,让马新贻接替接替两江总督。对于这个事情,曾国藩不敢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他的弟弟曾国荃咽不下这口气,很多湘军将士也咽不下这口气。湘军勇士张汶祥找到曾国荃,愿意效仿古人,刺杀马新贻。

刺马成功事,张汶祥就喊出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向曾国藩及湘军表达必死的决心。

虽然张汶祥案审理中只字未提曾国藩,估计慈禧太后也觉察到其中奥妙,为了稳住强大湘军,再次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也不再深查,此案成了大清第一奇案。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马新贻在被刺杀前抓捕争风吃醋案的湘军系统出身、江苏巡抚丁日昌儿子丁慧卫

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之所以是疑案,并非案情复杂,而是因为曾国藩等湘军系统不愿深查,以拖延对抗慈禧太后的严查。

刺马案之所以成为疑案,最关键的原因是刺客张汶祥只肯对曾国藩招供但曾国藩不肯深查。

马新贻和翁同书、袁甲三(袁世凯从叔祖父)关系很深

1、马新贻是山东菏泽县人,回族穆斯林;

2、1847年三甲六名进士出身,分配到安徽做知县;

3、1856年,升任安徽安庆府知府;

4、1857年,改任安徽庐州府知府;

5、1859年升任安徽按察使,后因母亲去世丁忧,被安徽巡抚翁同书要求留任——即夺丁忧;

6、1860年,钦差大臣袁甲三要求复马新贻官职;

7、1861年,以庐州府知府、候补道员身份在袁甲三军营调遣,一直到1863年升任安徽布政使;

8、1864年9月,任浙江巡抚;

9、1868年1月12日,升任闽浙总督,不久改任两江总督——刚升任总督几个月就改任仅次于直隶总督的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对马新贻另用深意。

10、1870年被刺杀。

翁同书、袁甲三二人先后在马新贻丁母忧、丁父忧时两次要求留任马新贻;而袁甲三又因为曾国藩弹劾翁同书而被迫辞去钦差大臣职务。由此可见三人关系非常深厚。马新贻被刺杀后,作为马新贻下属、袁世凯养父袁保庆是力主严查的人。

马新贻治理能力卓越 若不死铁定成为名臣

1、1853年,马新贻跟随湘军系统的胡林翼和天平天国作战;1855年,攻克泸州;1857年,攻克舒城;1862年,攻克泸州;和署理安徽巡抚唐训方防守蒙城时,多次破敌;

2、1864-1868年四年任职浙江巡抚,治理浙江,到任即要求减免浙江赋税;1865年要求减免杭州、嘉兴、湖州、金华等府钱粮,有刻立石碑永远禁止漕运多项收费瞑目,修筑海宁石塘、绍兴东塘,疏浚三江口;要求裁撤宿迁旱关、蒋坝两次税收关口;

3、治理匪患尤其得力:岐海盗贼、南田海盗、嘉湖枪船、山东江苏交界处高归匪盗等都是被马新贻所肃清;

整肃台州民众械斗风气;

亲自在江宁训练2500人亲军作为剿匪主力——这是马新贻改任两江总督时开始做的;

4、马新贻从任职知县开始考核就很优异:

“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安徽即用知县,除建平,署合肥,以勤明称。”“积功累擢知府,赐花翎,补庐州。”

——以战功升任知府

“新贻官安徽、浙江皆得民心,治两江继曾国藩后,长於综覈,镇定不扰。江宁、安庆、杭州、海塘并建专祠。”

——干多几年,两江铁定不是湘军地盘!

“马新贻、李宗羲皆以循吏赞画军事,擢任大藩,治绩卓著。”刺马案各方反应

1、慈禧太后震惊:

“上震悼,赐恤,赠太子太保,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端愍。命魁玉署总督,严鞫汶祥”

2、刺客张汶祥束手就擒(没想过逃跑),在狱中透露刺杀原因是因为马新贻“不仁不义”,随后就指明均是湖南人的曾国藩、刑部尚书郑敦谨来审理才说出实情;

3、张之万主审时,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偿未正典刑而瘐死,谁负其咎”为由,拒绝袁保庆要求刑讯逼供的要求,只审出一个参与太平天国、海盗的小卒泄愤刺杀的案情

如果张汶祥是泄愤报仇而刺杀,在儿子还活着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试图逃走,而是束手就擒?这不符合复仇刺杀的行为模式!更像是死士行为。

其次,如果是太平天国士卒,为什么要指定湖南人审理(曾国藩、刑部尚书郑敦谨)——太平天国士卒应该对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无好感才对。

第三,刺客是7月26日混进马新贻护卫队伍,装作投书而刺杀马新贻。一个普通的太平天国士卒、海盗如何能够在当天混进护卫队伍并当日刺杀?

没有一个刺客在没有内奸引导下能够在当日混入护卫队当日刺杀的可能性——古今中外绝对没有!

4、慈禧太后派遣曾国藩、郑敦谨严查,但事情是:曾国藩开始称病拖延不去,到了江宁整日看小说,不审案,等郑敦谨;郑敦谨到了,曾国藩才开始审案,但郑敦谨连审14日,案情丝毫没有突破,只得按照张之万所审案情结案。

此案结束后,郑敦谨没有回京复命就立即辞官,时人认为郑敦谨是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无法面对自己铁面无私的官声:

“郑敦谨尤易攵历有名绩。江宁之狱,论者多谓未尽得其情,敦谨未覆命,遽解官以去,其亦有所未慊於衷欤?”

虽然查无实据,但真相绝非张之万所审的案情——这就是主审官郑敦谨以辞官所表达的心声!

慈禧太后和曾国藩曾经有过一次意义深长的对话:

“慈禧曾问曾国藩:“此案岂不甚怪?”曾国藩答:“的确怪。””

似乎是:

慈禧:刺马案是你们湘军干的?

曾国藩:可能是。

刺马案真相

刺客张汶祥刚开始在狱中所说的“不仁不义”才是关键线索。

马新贻和湘军系统有两次交际:1853年时跟随湘军人物胡林翼和太平军作战、1870年抓捕湘军巡抚丁日昌儿子。除此之外,马新贻和湘军系统对手翁同书、袁甲三关系深厚。

和湘军系统有交情,但又和湘军系统对手交情深厚,这才是刺马案中马新贻的角色设定。

1868年,马新贻又浙江巡抚按常规升任闽浙总督,但不久就改任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这片湘军长期和太平军作战的地方。突然的改任,显然带着重大任务,并非一般性的改任。慈禧太后让马新贻秘密调查曾国藩等湘军是否贪污太平天国库银的说法,很可能是马新贻被突然改任的原因。

和湘军系统有交情的马新贻秘密查找湘军系统的罪证,这就是刺客张汶祥口中的“不仁不义”,是对昔日兄弟的背叛!

慈禧太后、袁保庆要求严查;刺客刺杀成功后一心求死;曾国藩慢悠悠的查案;郑敦谨直接辞官表示抗议,这些都是刺马案的不同利益方的表态。

综述

马新贻被刺杀的刺马案,是慈禧太后和湘军系统的一次较量。慈禧太后的失败,标志着满清失去了东南地方政权的控制。

马新贻的死,不仅仅是让大清死去了一个良治的能臣,更是让瓮同书弟弟翁同龢在得到光绪帝重用时失去具有军功、治理能力的得力帮手。

一个从基层做起、具有军功、良好治理能力的大臣,对于亲政初期的光绪帝是多么的紧缺。翁同龢等人一无基层经历、二无军功,马新贻是对他们的巨大补充。

或者,马新贻的活着,对于甲午战争的发生和结局有更好的发展。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两江总督督的是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政,马新贻能任此职,可见当时的他很得清政府的重用。

但是,马新贻却很倒霉,正当他意气风发地想要一展胸中的抱负之时,迎接他的却是一把刀,他爬到两江总督这个位置用了几十年,可是这把刀却只用了一秒的时间便终结了他的生命和事业。

马新贻临死之前的心情之悲怆,可想而知。

1870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校阅军队训练后,悠哉悠哉地一步一步走回官署,当他准备跨过门槛步入官署的时候,一个人突然从旁蹿了出来。

这个人一边口呼请求“伸冤”以蒙蔽马新贻,一边则脚底生风般迅速奔向马新贻,正当马新贻想要开口问他何事的时候,他却抽出了一把刀刺向了马新贻,马新贻以一介书生遭此情形,还没来得及反应,便已经被刺中了右肋。

只听马新贻惨呼一声,倒在了地上,一动不动,鲜血直流。

两江总督官署中的人眼见马总督被刺,吓得后背发凉,急忙上前制服了刺客,刺客倒也坦然,只是嘴中不停地说:“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马新贻也被迅速送回府中医治,但因伤势过重,医生也束手无策,只能摇摇头叹叹气,马新贻挺到了第二日,终于没能继续挺下去,颇不甘心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再给他十年二十年,他的成就何至于此?

后来,经审讯问话得知,刺客名叫张汶祥,但是为何会刺杀马新贻,张汶祥对此却始终缄口不谈,只一口咬定出于私怨之故,虽然没几个人信,但是此案最后也只能以此结案,算是不了了之。

这便是轰动一时的“张汶祥刺马案”。

那么,马新贻被人刺杀身亡之前,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干了什么,有何作为呢?

马新贻也算是一个人生得意的人,26岁考中进士得授官职,又因赶上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千载良机而一路青云;42岁升任从二品布政使,43岁升浙江巡抚,从此掌一省军政数年;46岁升闽浙总督,掌闽、浙二省军政,时过半年,47岁的马新贻便调任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一职,也成了马新贻一生的巅峰。

马新贻之所以在升闽浙总督仅半年时间之后,便能再上一层,升为两江总督,原因在于曾国藩一系势力攻破太平天国的“天京”,此后数年在此经营,势力可谓根深蒂固,后又传出曾国藩手下“劝进”之事,自然引起了慈禧的猜忌,所以不得不将曾国藩调离南京,然后调派同样在东南经营数年却又不是湘军一系的马新贻任两江总督一职,从而慢慢拔除湘军在“两江”的势力。

实际上,曾国藩也很识趣,自知受到了慈禧的猜忌,所以早便解散了湘军,只是湘军虽被解散,湘军势力却仍在,所以慈禧还是不放心。

如此一来,马新贻能够当上两江总督也算是捡了一个便宜。

1868年9月,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开启了他短短两年的两江总督生涯。

马新贻想在南京站稳脚跟,首先便得拔除湘军在南京的势力,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手上当然得有兵。

所以,他到了南京赴任之后,所走的第一步便是上奏清政府,让我弄点兵来训练训练!马新贻之所以要练兵,一则是为了慢慢消除湘军在南京的影响,二则是为了维护地方治安,所以清政府自然会支持马总督,马总督这一步走的也还算顺利。

马总督有了兵之后,便以迅雷之势打击犯罪,用最快的速度稳定了地方的治安环境。

两江之地,经十余年狼烟动荡,经济形势如何可想而知,虽有曾国藩、李鸿章出力整饬,可是仍然没有恢复过来,所以马新贻在两江总督任上所走的第二步便是恢复民生经济。

对于经济,马新贻首先便是上书清政府撤销“旱关”,只保留“水关”,所谓的旱关、水关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为了多收税在陆、水之上所设立的税关,旱、水两关并存的话,商人入境等于是多交了一倍的税,如此一来,哪还有商人愿意来做生意?

马新贻这一政策,不仅整顿了地方政府乱设关卡收税的现象,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除了整顿税关之外,马新贻为了恢复两江经济所采取的另一更为关键的政策便是改革两淮盐政。

对于两淮盐政的改革,实际上曾国藩、李鸿章在任时已经开始了,马新贻上任之后就曾、李两人的政策进行了整改,只是很可惜,他的政策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此外,马新贻还处理发生于1869年的安庆教案。

当时安庆附院之外到处是约期拆毁教堂的揭帖,这自然触怒了洋人,所以洋人便向清政府施压,要求清政府查处散发揭帖之人,于是引发了考生和洋人之间的冲突,最后洋人狼狈而逃。

洋人逃了之后岂会罢休?所以,他们很快带着军舰来了,吓得清政府连忙点头答应了洋人的要求,给一块地给洋人,然后从重处罚安庆教案的“罪犯”。

马新贻代表清政府和洋人签订了《南京协定》之后,生怕洋人还不够解气,所以为了让洋人放心,又派人到处张贴告示,说洋人“有权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谁要是敢闹事,本官办了他!

马总督本已得到了清政府的信任和重用,如果没有发生张汶祥刺杀案的话,马新贻后来的成就或许不会差李鸿章多少。

只可惜张汶祥一刀刺过去,结束了他对未来的所有期待。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两江总督马新贻,当街身中八刀,已经身亡!”正闭目养神的慈禧太后,闻听此奏报,愣是脑子一时没转过弯儿来。过了好一阵,老佛爷才急急问道:行凶之人,可是抓到?

1870年8月22日,深受晚清王朝厚爱信任的清廷两江总督马新贻,在一干人马陪同下兴高采烈地校检了所辖兵马后,打道回府准备休息了。当他正欲跨步越门槛进入府院大门时,突然边上窜出一人高喊:大人,我要伸寃哇!

“看来今天又碰上麻烦事了”!马新贻是极不喜欢拦道告状之人的。“又来坏我好心情来了,这都是些刁民嘛!”两江总督心里嘀咕着,虽心里面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但为了装点起码的“政声官颜”,他还是扮演着角色,挤出笑脸准备接受下不速之客的状子。

殊不知,喊冤的汉子几步蹿至马新贻身边装着跪下,待马新贻近距离接触欲扶起他时,这喊冤汉子陡然间抽出衣袖间利刃,以极其快速的动作连捅八刀。这一连贯动作都发生于仅仅眨眼之间。春风得意前途无可限量的两江总督,已然倒在血泊中……

行凶完毕后,凶手並无逃命奔跑动作,而是坦然说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张汶祥一人做事一人当!”

两江总督遇刺,场景太突然。凶手张汶祥杀人之后,不是选择惶恐逃命,而是束手就擒。这,增添了该案疑问。

马新贻的手下立即一边开始忙乎着抢救这位声名显赫的两江总督,一面将拿下的行凶者张汶祥立马关押起来。

被迅速送回官府中抢救医治的马新贻,其伤势实在太重,几位医官一阵忙乱抢救下来,依然看不到有什么活命的希望。

毕竟是身中八刀,尽管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手下们一再督促医官,施尽当时可用的一切救命手段,最后还是你瞧瞧我,我看看你,没了新的救命办法。

两江总督马新贻挺到遇刺的第二天,最后还是心有万般不甘,一命呜呼。

悲伤至极的总督夫人,接受不了威风八面当着大官的丈夫突然遇刺离世的现实,自叹人生已毫无活下去的理由,绝然选择殉情自尽,追随自已的夫君去了西天。……

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这一切讯息被老佛爷基本弄清楚后,慈禧心中好一番琢磨,满腹问号不尽的疑惑,在尚无答案时节,心中的猜疑得不到些许释然。

慈禧就是慈禧,她还是快刀斩乱麻:一是令曾国藩去接替两江总督一职,二是明确要彻查这起震惊清庭朝野的大案。

为体现朝庭的重视,也是为查案审讯到位的需要,老佛爷还亲自点将,让刑部尚书郑敦谨“监督”曾国藩,一同去完成这一重要案子。

与慈禧太后的新任命相左的是,此时清庭上下不少人就怀疑着曾国藩。认为是曾国藩的湘军,是曾国藩旧势力染指了这件血案。

曾国藩是何等聪明之人。接到清庭新的任命和彻查这起血案的任务,他就知道是手头接下了个烫山芋:处理好了,是老佛爷明察秋毫,用人得当。处理不好,落个被怀疑,落个查案不力的下场,自己仕途终结,甚至引祸上身,都是可能的。每想至此,曾国藩的后心,都有阵阵凉意直抵脖颈。

曾国藩到了江宁后,简单审理讯问凶手后,坚持认为张汶祥在行刺马新贻时,这么轻松这么容易就铸下血案,达到手刃两江总督的目标,里面定有内应!曾国藩直接把怀疑的对象指向马新贻的保镖队伍,认为其中有“内线”。

曾国藩办理此案表面积极认真,实际并不着急。反正有老佛爷派来的钦差大员,刑部尚书郑敦谨在忙乎的。

追查了一阵子,张汶祥坚持就是为了个人私事而刺杀马新贻。只字不提其他任何瓜葛有牵连的事。

随着查案日子的拖延,朝庭钦点的大员郑敦谨,也逐渐明白自己查此案,不过是一“傀儡”。查又查不出新的线索不,找又找不到新证据,久拖又有何宜?遂主动提出,就以张汶祥的交待为据,与曾国藩联名上书结案。

不久,清王朝便以曾国藩与郑敦谨的结案书为据,在这起血案发生一年后,将张汶祥及其儿子凌迟处死。

至于张汶祥究竟在什么动机下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张汶祥有无幕后主使之人?马新贻的保镖中有没有人充当“内应”,等等,都没了下文。

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一案,也成了晚清“四大奇案”之一。

晚清“刺马案”疑问确实很多。个人倾向于慈禧最后不了了之的真正原由,是怕最后真查出“刺马血案”与湘军有关,与曾国藩有关,一旦证据落板,逼急了曾国藩就会惹出更大事端。而这一切,在老佛爷看来都是没有必要的。她,正抓紧生命的每一天,尽兴享乐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