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朝末年爆发了数场农民起义,公元859年浙东裘甫起义,这是第一场;接着是868年庞勋起义,874年王仙芝起义,875年黄巢起义,这些起义持续了25年之久,对大唐王朝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
但如果跳开历史的局限性,从大唐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会发现唐末农民起义不是因,而是果,真正的因是安史之乱。
很多人将安史之乱归咎于杨贵妃身上,说她以及她的姐妹骄奢淫逸弄得民不聊生,这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安史之乱最大的责任人当属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他沉迷享乐,亲小人远贤臣,自以为大唐天子万国来朝,早没了初继位时的意气风发,他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真实写照。
第二个责任人是奸相李林甫,他怕手中权势被人抢走,于是堵塞贤能之路,排斥贤才,大量任用胡人,在他看来,胡人不通礼仪没有文化,对他构不成威胁,哪想到人家没文化就不讲文化,想要什么直接来抢。
藩镇制度的存在,更是安禄山等人能够起兵的最直接因素。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在位期间,多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方,大唐疆域前所未有的宽广,为了统治这些新打下来的区域,唐朝设立了藩镇制度,安排节度使和经略使去管理。
这些节度使和经略使在当地手握军政大权,和土皇帝没有什么两样。朝廷设立藩镇本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却反而让他们成了国中之国,就此埋下隐患。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其实在封建王朝里,这些矛盾什么时候都存在的,只要勉强能平衡下去,王朝也就能继续,如果遇到好的时机或有才之人,这些矛盾都能慢慢解决。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战争,打破了平衡。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对于当时的唐王朝来说,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外族,大唐的包容性让他们有机会统领一方,在唐玄宗和李林甫看来,安、史等人应该对他们感恩戴德。
但在安禄山和史思明看来,背叛大唐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一点心理负担都不会有,因为他们对大唐的认同并没那么高。他们从来不是被驯服的狗,他们一直都是狼,面前有块肥肉哪能不吃?
因此结果很明显,安史之乱产生了。如果你喜欢我的解答,欢迎评论。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大唐帝国由盛转哀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由于唐玄宗老眼昏花仅将三镇节度使的大权委任于安禄山,那你可是大唐尽一半的生力军,经过几年的培植势力,安禄山任命了约千余名亲信为将,他和史思明患通一器,发动了这一祸国殃民的大乱,大唐帝国的文臣武将们,以郭子仪为大元帅,以李光弼为主,历时八年之久终于平定了这一叛乱,同时了过于各藩镇座大,以形成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藩镇🈹据势力,尾大不掉分化了中央集权制度,随然🈶一度的中兴剿灭,但以成辽原之势,不可阻挡。加上唐僖宗时黄巢起义亦天下纷争大乱,皇帝仍须借助各方方方力平叛至t乱,但二面派朱温投降了唐王朝,被委重任,经几年的发展成了一股为祸大唐的反动势力,先毒死少帝,🈶立了新君,成为一个位高权重极负野心的掘墓人,最终取而代之结束了大唐帝国,二百八十九年的统治。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与安禄山两个人争权夺利,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追溯本质,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崩盘,包括经济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等等。
首先,经济矛盾方面,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手握土地的官员豪绅腐败堕落,尤其是杨贵妃姐妹五人,每年的脂粉钱就达上百万银两。
其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地方军阀势力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中央朝廷的管辖能力越来越弱,再加上杨国忠徇私误国,拉帮结派搞斗争,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逐渐加重。
最后,唐玄宗时期,中原地区存在大量胡人,“汉人胡华”问题很是突出,胡人在吸取汉人文化的同时,汉人也在隐约受到胡人的影响。汉人与胡人之间除了融合,更多是矛盾的积累,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稳定繁荣起到了负面作用。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说到安史之乱,首先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安禄山,今天辽宁朝阳人,父亲去世的早,他从小就跟随母亲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开元初年,其部族破落,于是逃离了突厥,冒名安氏,名禄山,他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最早的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唐玄宗开元初期,社会经济达到了空间的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了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阶级的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基本上就不理朝政,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因为其极其宠爱杨贵妃,导致杨氏一族权势倾天下,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光是宫中专为贵妃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好几百人,其脂粉钱每年就得上百万,统治阶级的腐朽直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不断的加剧恶化。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再一个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升级,奸臣当道,骄横跋扈,妒贤嫉能直接加深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尤其是杨贵妃你的哥哥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直接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由于唐玄宗的好大喜功,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其他民族的战事,又由于当时的编制由府兵制改为了募兵制,那就更加的造成了节度使与边境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慢慢的安乐山就掌握了重兵,到了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掌握的军队越来越多,达到了49万余人,几乎占到了全国总兵力的85%,又是集中在东北和西北的边境,光是安禄山所掌握的范阳等几个重镇就达到了15万人。而相比较的是朝廷的军队则是数量不足,士兵素质又很差,也没有任何的作战准备。随着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深,慢慢的地方政权已不甘于中央政府的管理,终于在天宝14年11月,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听到叛乱之后,唐玄宗吓的逃向成都,在经过马嵬坡时,守护的将士颇有怨言,认为是由于杨国忠的作乱才导致了安禄山的谋反,中将士极力要求杀死杨国忠及杨贵妃等人,唐玄宗迫于众人的压力,刺死了杨贵妃,杨国忠在逃跑的路上被杀死,安史之乱进入了最高峰,最终经过了长达8年的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这场战乱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浩劫,劳动力大量减少,边疆土地失控,从此唐朝走向了衰败。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盛衰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前是盛唐的巅峰,人口增长,经济繁荣,而且还在派大军征战西域,与阿拉伯等势力争雄。但七年安史之乱,竟使唐朝损失了超过一半的人口,从战前统计的5200万人骤减至安史之乱后的1700万人。《旧唐书·郭子仪传》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破坏有如下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可以说安史之乱使唐朝几乎变成了另一个国家,不仅为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打下伏笔。也对宋朝的孱弱和中国后世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安史之乱的破坏程度空前绝后
那么安史之乱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是唐朝时期,外战频繁,开疆拓土的行动在开国之后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一点边塞诗的盛行就是最有力的佐证。唐朝时大规模的开疆拓土一方面将外敌距于国门之外,确保了内地的和平,但另一方面也使国家军队极其庞大。同时由于安史之乱前大量军队都是职业军人,多年持续的作战,对军队的封赏又难以跟上,导致军队的不满持续累积。
安史之乱席卷整个华北,将大唐盛世一扫而光
第二是玄宗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但均田制却被破坏,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流民人数大增,对官府的不满也迅速累积。安史起事后,大量流民成为了推波助澜的放大镜,使叛乱迅速扩大。
第三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原因,即宗教原因。安禄山本人有粟特血统,出身拜火教教士家庭,其母是拜火教高级神职人员。拜火教是发源于西亚地区的一种一神宗教,在中西亚地区曾拥有众多信众,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随大量粟特移民传入中原。
安史之乱中的宗教因素使其残酷性与疯狂程度超出常人想像
从安禄山出生时起,他的家庭就为他编织起了一个宗教传说大网,用各种暗示其拥有神圣身份的传说把他包装成了一个活着的神。传说安禄山出生时光照穹庐,野兽尽鸣,甚至安禄山的名字就是“光之子”的意思,也就是神子。安禄山成年后,还经常与信仰拜火教的粟特人一同举行大规模宗教仪式,强化这些人对其的信仰。而这些人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正是其叛乱的核心力量。所以安史之乱,某种意义上也是由一个宗教领袖所发起的宗教叛乱,因此也具有宗教战争所独有的狂热性,导致其残酷程度大大提升。
以上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安史之乱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叛乱始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直到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才平息,前后持续了八年。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唐朝最初原本实行的是均田制,可后来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土地,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从而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二,随着均田制的失败,府兵制也跟着破产,军人的地位发生了断崖式的下跌,唐朝于是用募兵制全面替代府兵制。这些招募的士兵为了利益,与边镇将帅形成了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另外,李隆基不得不放权于地方,在全国设立多位节度使,还给予这些节度使军、政、财大权,造成内轻外重的局面,以至于中央无法压制地方。例如叛乱的主角安禄山就是在造反前兼任三镇节度使,手下精兵十几万,而唐玄宗却没有做好防备措施。
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李隆基一直对太子不放心,所以扶植奸相李林甫对抗东宫,在外又故意扶植安禄山等胡将,随后又扶植外戚杨国忠,让他们相互争斗,以维持自己的皇权稳固。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索,就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争权夺利引起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