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浒传》中所说的“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你怎么看?

#话说四大名著#有奖征文 | 解读经典名著 领悟悲喜人生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谁功劳最大? 《红楼梦》里谁情商最高? 《水浒传》中谁最有智慧? 《三国演义》中谁死得最冤? ——四大名著作为全民必读的传世经典,背后有着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关于四大名著的深层内涵,欢迎大家抛出你的“刁钻”问题、亮出你的独到见解,让我们在问与答的智慧碰撞中体会阅读的快乐,洞察人情世事,领悟悲喜人生。 时间:3月22日——3月31日 参加方式: 1.【图文】:在头条号创作者后台参加“话说四大名著”征文 2.【微头条】:添加话题#话说四大名著# 发布微头条参加 3.【问答】:回答此问题,优秀答主即有机会获奖哦~ 奖项设置: 1.一等奖 图文、问答各1名,共2名,奖金每人1000元,共2000元 2.二等奖 图文2名、微头条1名、问答1名,共4名,奖金每人500元,共2000元 3.三等奖 图文10名、微头条5名、问答5名,共20名,奖金每人100元,共2000元 注意事项: 1.参评内容须为原创; 2.内容充实、语句通顺、行文流畅; 3.与四大名著紧密有关,非资料堆砌或盘点,可读性强; 4.评奖会综合发文量、阅读量、互动量(包括点赞、评论)等数据考量; 5.参赛作品需优质内容,不得含商业推广信息,忌标题党、封面党; 6.获奖名单将于4月8日在@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公布,敬请关注。

林冲,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之所以“马上林冲”,是因为他是少有的智将,从小优良的教养,无法抛弃的正义和良知。更因为性格细腻,所以他总是那个立于马上的存在,尽管因之辛苦。

无论是曾经东京的八十万进禁军教头;还是被逼上梁山,他都是智而勇的,虽然他心中有一套自己的准则,从小到大的教养让他极白。有时他的内心也许是矛盾的。但最让人高看一眼的,他在这些内在压力下的冲破,遵从人性,枪挑了王伦。

林冲是很让人心疼的,太白,太正,总让人想不经意逗逗,能让他更有生气。

武松嘛,以前答过一个问答就是关于武松的,我说我喜欢武松。昨天的问答,慧姐说,你的性格决定了你喜欢什么样的人。我喜欢武松,是因为我和他像[捂脸]。我喜欢他三拳打死白额吊睛大虫,所以“马下武松”,相对于林冲,他是粗犷些的。

我喜欢三拳搞定一切,总是不耐烦多想一想,多动脑。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无论是对喜欢重视的人,还是不喜欢不重视的人。

不喜欢的不耐烦来回掉书袋,虚伪的打太极;喜欢的重视的又想用最真实的态度对待,不想来一点点假。但是呢,其实还是要注意,不是假,而是应该更多考虑一下对方听到、看到的第一感受会不会不舒服,这才是最该有的喜欢和重视。

人生总是在学习中前进,细腻与粗犷,马上与马下是有不同,但水浒传离不开马上的林冲和马下的武松,以他们的传奇书写的他们的历史,尽管许多故事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这是坚定的人生。

对于《水浒传》中所说的“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你怎么看?

林冲是正规军里的教头,训练有素,他是培养大兵团作战的教师,培养马上作战的将士比较多,所以他必须精通马上作战。而且他的师傅周桐也是培养将帅的教师,史文恭,卢俊义,岳飞都是带兵打仗的马上将领。

武松主要接触是散打工夫,刚威勇猛,步下武功高强,跟周桐学习时间不长,也都是步下撕打杀对打工夫。

对于《水浒传》中所说的“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你怎么看?

我赞同这句“马上林冲马下武松”的读后感和传说。因为《水浒传》中描述和用笔是对二人形象的评价和肯定。论马上、步战林冲和武松出场和交手后打败对手最多。

且看二人有共同的性格特点:林冲性格特点是:有勇有谋;最初逆来顺受、安分守己;后被逼梁山,疾恶如仇;富有正义感;武艺高强。

武松的性格特点有:武艺高超、急侠好义、刚猛不屈、敢作敢当、恩怨分明,知恩图报、嫉恶如仇、正义、勇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向黑暗低头。这是《水浒传》中二人性格极为相似的描写!也反映作者对二人的喜欢程度。

其实若真论马上功夫、步战武艺单挑那个人都不能说天下无敌。另外随着时间和年龄段的变化林冲和武松不一定能永远排第一。梁山好汉源源不断的加入,那么发展规律也应该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比如后面加入伙的卢俊义,关胜,呼延灼都是成熟的马上作战将领!如果是比较马上功夫,在作战场地使用兵器相同的情况下,林冲单挑各位只能是各有胜负!但每次出征冲锋陷阵打先锋的多数是林冲,这可能是作者偏爱有关!

步战武艺高强的武松,他使用的是少林武功。曾打败过西门庆、蒋门神等黑社会老大。而梁山好汉中论马下功夫不服武松者也有不少!如鲁智深、杨志!虽然这些战绩和人物不能相互转换,但至少说明鲁智深、杨志还是有实力和武松一较高下的;但书中出场最多故事情节最多的还是武松!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便联系删除)

对于《水浒传》中所说的“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你怎么看?

答:我很喜欢林冲这位将军,武术高超,训练士兵,精益求精,是一位好教领。

武松是位正直的武将,散打脚下功夫高,这两位都是难得的将才。

对于《水浒传》中所说的“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你怎么看?

很遗憾,《水浒传》原著中从来没有过这种说法,这或许是番外、评书的改编,或许是粉丝的有意抬高。在我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对美好结局的憧憬与向往,符合多数人的内心期望,所以传着传着,假的也就成了真的。

马上林冲——对美好期许的视线转移

很多人说禁军教头有几百个,品级也相当低,根本不值一提,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首先,小说不同于历史,不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水浒传》中出场过的禁军教头都是一顶一的好手,书中有意将这个群体捧得较高。简单点说或许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北宋末年真的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官职,但在《水浒传》的世界设定中,这点是不成立的。

试想一下,如果只是一个底层小人物,林冲怎么会有和当朝太尉直接接触的机会,甚至于这些禁军教头本就直接听命于高俅。

再来说武艺,林冲确实不俗,梁山五虎大将第二位,一杆丈八蛇矛人人皆唤“小张飞”,不过林冲从来没有胜过比较像样的对手,从战绩的角度出发,明显不如关胜十余合令索超斧怯,更不用说二十合击败秦明的史文恭。

那么“马上林冲”的说法为何会形成呢?个人觉得有两个可能,一种是庞大粉丝群体的“生捧”,这个没什么值得分析的,我们说说第二个可能性。

林冲是受封建礼教思想禁锢的典型人物,也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缩影。在面对强权的欺压下,林冲选择了一忍再忍,逼上梁山看似是一种释放,实则是一种蛰伏与逃避。很多朋友不知道,原著中的林冲从来不是招安的反对派,相反他和其他朝廷降将一样,是非常支持招安的。

高俅见了众多好汉,一个个英雄猛烈,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先有了十分惧怯,便道:“宋公明,你等放心!高某回朝,必当重奏,请降宽恩大赦,前来招安,重赏加官,大小义士,尽食天禄,以为良臣。”宋江听了大喜,拜谢太尉。当日筵会,甚是整齐,大小头领,轮番把盏,殷勤相劝。

见到将自己害得家破人亡的仇人,林冲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那样喊打喊杀,只是和走后门失败的杨志一个反应,瞪瞪眼睛,等高俅口头答应为招安一事出力后,马上和大家一样与高俅推杯换盏。

人设已经如此,无法逆转,所以只能将美好的期盼转换方向。而林冲身上的闪光点似乎只有高强的武艺,于是乎武艺被一再拔高。但是无论怎样抬高,硬实力和战绩摆在那,说林冲比卢俊义、史文恭强怎么看都像是一个笑话。

马下武松——特异独行的江湖豪侠

相对于马上林冲,马下武松的说法虽然得不到公认,但似乎还合理一些。首先《水浒》中的纯粹步将本就有限;其次,武松具有独特性。

拼战绩,武松肯定不如鲁智深、邓元觉,很多朋友或许都发现了比较奇怪的一点,就是武松很少参与斗将,但无论是谁提到武松皆称其有万夫不当之勇,不敢小觑。这就是武松独特的一面——相对于战争小说中的沙场战将,武松更像武侠小说中的江湖豪侠。

首先,武松的武艺路数就和战将格格不入,同时战争类古典小说和现代评书不同,几乎从来不给武艺招式、兵器路数起专属名称,最多也就是个杨家枪法、回马枪之类的。而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在武松身上打破了,玉环步、鸳鸯腿像极了后世武侠小说中的那些招式名称。

其次,武松并不十分在意器械功夫,他的武器戒刀的选择十分随意,而且暴走通常都是赤手空拳的情况下,比如打虎把哨棒打断,狮子楼被西门庆踢飞了刀。照说丢了武器战斗力是大打折扣的,但武松全不在意,而且战斗力并没有因此而下滑。

所以整体来说,武松的武艺特点和《水浒》的武力体系存在不同,加上他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性情,怎么看都像所谓的“大侠”。

所以,个人认为“马下武松”从这个方向入手分析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如果说是指步军第一大将,怕是难以服众,毕竟战绩太少了。

说到底,“马上林冲、马下武松”就和林冲被气死、武松单臂擒方腊一样,并不见于原著,只是民间的一种“加戏”。林冲和武松拥有大量的粉丝基础,人气、知名度都极高,说妇孺皆知都不为过,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似是而非的说法。

对于《水浒传》中所说的“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你怎么看?

一、在民间武松和林冲为何最为家喻户晓?

林冲和武松可以说是《水浒传》中最为家喻户晓得两个人物,主要是因为林冲和武松在《水浒传》中出场较早,而且戏份最多。林冲初次出场在第八章“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武松初次出场在第二十四章“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林冲以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出场,和花和尚鲁智深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紧接着就被高太尉陷害,带刀误入白虎堂,在腐败黑暗的官僚体制下,林冲被刺配沧州牢城。

英雄落难,林冲作为受害人,很容易勾起观众的同情。“不怕官,只怕管”,很多人对林冲的遭遇感同身受,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极有可能遭遇和林冲差不多的事情。

武松一出场,也是一个落难英雄的形象。因为早年间杀了人,投奔了柴进。初时还好,后来因为喝醉了酒打人,不受柴进待见。大冬天患了病,连一盆取暖的火都没有。如果不是遇到宋江,武松恐怕会更加落魄。

人情冷暖,落魄江湖,寄人篱下,就算是武松这样豪爽仗义的好男子,也不得不忍气吞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武松同样满足了人们的“同理心”,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同情。

但是林冲和武松,都是真正的英雄豪杰,一时的落魄失意,并不会让他们窝窝囊囊地过一辈子。好比那俯卧的老虎,总有一天要虎啸山林。

林冲杀了高太尉派遣前来刺杀自己的陆虞侯和富安,火烧草料场,英雄最终选择了反抗,一身怒吼,雪夜上梁山。武松离开柴进庄上,景阳冈打死老虎,阳谷县斗杀西门庆,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最终也走上了绿林草莽,落草为寇的道路。

林冲和武松在民间享有了极高的知名度,而且以林冲的“忠朴”和武松的“侠义”,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所以在民间,就衍生出很多关于林冲和武松的故事,比如“林冲怒杀高太尉”、“武松断臂擒方腊”等,在《水浒传》原著中其实并没有的故事情节。

同样,“马上林冲,马下武松”的说法,在《水浒传》原著中并没有出现。但是这一说法,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

二、“马上林冲,马下武松”的说法有何依据?马上林冲,英勇无敌,战功显赫——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万夫不当之勇。作为武艺教官,林冲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武器,无所不精,其中尤其擅长长枪,林冲的武器就是一杆银枪。

宋朝时期,军队以步兵为主,攻击的武器以长枪为主,指挥做找的军官,通常骑马,以大刀或者长枪作为武器。林冲是朝廷正式军官,具备骑马作战的资格,自然弓马娴熟。

梁山聚义,因为奉晁盖和宋江为梁山头领有功,作为三朝元老的林冲排名第六位,位列马军五虎将之一,镇守梁山泊正西旱寨。马军五虎将其他四位,也都是曾经当过朝廷军官的关胜、秦明、呼延灼和董平。

梁山聚义之前,出征必做先锋的林冲战绩遥遥领先于其他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活捉扈三娘,击败祝龙;高唐州之战刺死于直,和呼延灼大战五十合不分胜败;曾头市之战击败曾魁,击败郝思文,活捉龚旺,逼退张清……两赢童贯时,刺死马万里;三败高俅时,迎战节度使王焕,大战七八十合不分胜败。

梁山招安之后,林冲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同样立下赫赫战功:征讨辽国时,林冲活捉阿里奇,杀死宝密圣,贺拆,攻破太乙混天象阵中的木星阵;征讨田虎时,林冲杀死伍肃、倪麟、顾恺,击败山士奇、卞祥;征讨王庆时,林冲斩杀张寿、阙翥、翁飞、柳元;征讨方腊时,林冲杀死杜敬臣、冷恭、王寅,击败蒋印。

遗憾的是,马上英雄无敌的林冲,终因对高太尉的大仇难报,郁郁成疾,平定江南后染病,在杭州六和寺中养病,由武松看视照顾,半年后病逝。

马下武松,近身格斗,单打无敌——

但凡朝廷军官如关胜、林冲、呼延灼、秦明、董平、徐宁等人,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主要是靠兵器和战马的辅助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一旦失去了兵器和战马,基本上战斗力就大打折扣。

武松,河北清河县人氏,身材长大,力大无穷,《水浒传》中有诗形容他: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眼射寒星,胸脯横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武松从小习练拳脚,尤其擅长近身格斗,其中有一门绝招,叫作“玉环步,鸳鸯脚”。武松在景阳冈上醉酒状态下,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老虎。没有水牛一般的力气,如何打得死老虎?

武松不仅力气大,而且身形灵活。“斗杀西门庆”和”醉打蒋门神“两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武松个人单打的武力。面对和自己身形差不多的西门庆和蒋门神,武松都是一脚踢飞,可见武松拳脚功夫的厉害;“大闹飞云浦”,武松身上戴又枷锁,依然轻而易举地杀死了前来结果他性命的四个人,靠的依然是一脚踢飞。

武松在刺配孟州的路上,押送他的公人对他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因为武松强大的近身格斗能力,虽然戴着枷锁,公人对他并不能造成威胁。相对而言,作为朝廷军官的林冲就悲惨很多,同样是被押送,林冲被董超和薛霸两个人折磨得死去活来,无法反抗。

武松投奔二龙山,梁山聚义,凭借二龙山的实力和与宋江的交情,排名第十四位,担任十一位步军头领之一。步军头领除了武松,还有鲁智深、刘唐、雷横和李逵等人,这些人通常都是江湖出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个人武力基本都是靠自身的身体强健和在江湖中摸爬滚打所练成,所以他们都擅长于近身格斗。

梁山招安后, 武松同样参与了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的战争,立下不少功劳:征辽国,武松攻破太阳阵,一刀砍死耶律得重;征田虎,武松一刀砍死沈安;征方腊,武松砍死方貌、贝应夔。

征讨方腊即将结束,武松被包道乙砍断一条手臂, 后来班师回朝拒绝回京,武松最终在六和寺出家,八十岁善终,被封为清忠祖师。

林冲和武松没有直接交手的记录,大家觉得两个人交手,哪一个赢得可能比较大?欢迎留言讨论。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