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称得上民国书法第一吗?
看白蕉的肖像,英俊潇洒,气度不凡,当年他和高二适、黄宾虹李志敏合称为“二十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
上世纪初期,白蕉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除了精通书法以外还擅长画兰,篆刻水平很高,在诗文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沙孟海先生曾这样评价白蕉“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廖廖数人”,“书法之余偶作兰草,风姿绰约、清冲淡远盖以精于书道,故能叶叶出草法,办办皆入意。”
白蕉的书法淡净古雅、明快清新,非常鲜活地展现出唐法和晋韵,这在明清以来的书法家中实属罕见,也是很多书画评论家感觉不可思议的,有专家这样总结白蕉的书法“眼界高、取法高、用功勤,个人天分和悟性等多方面的统一”白蕉本人对学习书法也提出了“恒、兴、静”的要求,如果你是个正在学习书法的爱好者,是否能做到这几点呢?
都说“文物第一,武无第二”,在民国时白蕉的书法就已经与于右任齐民,是不是第一其实没那么重要。
白蕉称得上民国书法第一吗?
白蕉先生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名家,与于右任齐名。白蕉的书法水平在民国属第一梯队。是学王的帖学一流高手。
(白蕉头像)
如其作品行书《陶渊明诗手卷》(见图)。用笔精到、虚灵、爽利,变化生动。结构严谨精微,虽字与字独立无牵丝连接,但气势贯通,章法疏朗。和杨凝式的《韭花帖》大的章法上较相似,行距宽疏,字字独立,但形散而神不散。淡雅简远。有自然之趣,萧散空灵之韵。
什么是用笔虚灵?指书写时提笔书写,线条较细,劲健而骨力内含,有柔中带刚的风骨。笔势圆活,用笔沉着。虚笔实笔应并用。朱和羹说:"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近似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笨。虚实并见,则虚实相生。″虚灵用笔是以有力量感为前提。笔画虽细,须有细劲的效果。白蕉论执笔:"怎样去执笔,这问题又正和怎样去用筷子一样,简单而平凡。″论碑与帖:"碑与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碑版宏肆,帖萧散。宏肆务去粗犷,萧散务去侧媚″。白蕉先生擅长行草,得晋人王羲之精神,还擅长画兰花,沙孟海《白蕉兰题杂存卷跋》:"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弛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白蕉称得上民国书法第一吗?
沙孟海说,白蕉被誉为三百年来一家。赞誉极高。问题是,如果五百年呢?如果说越明清,直入宋元呢?
我有个私人的看法,当代书法家有三个人极得二王的,但是,各得其所。
坊间大致以为沈尹默是越明清直入宋元,直逼宋四家。这不是我说的,是业内很多人的看法。但是,我认为沈尹默得了王羲之的严谨而潇洒的“神”。
白蕉被誉为三百年来一人。能为之者寥寥。他得了王羲之的“潇散”,从逸的角度看,他超过了沈,但是也因此失去了王羲之的“严谨”,有时候过于松散。
还有一个潘伯鹰。百年来一人。他完全取法王羲之,但是仅仅中规中矩,没有“特立独行”的自己的面貌,所以虽然上乘,但是仅入“吴琚吴宽”一路,绝似而非己!
我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白蕉称得上民国书法第一吗?
民国时期有个奇怪的现象,社会动荡但却大师辈出。就书法而言,于右任与白蕉分别作为碑学与帖学的杰出代表,可算是“一时瑜亮”。
自古以来,帖学是主流,民国时写帖的高手也不少,但各人风格不同,沈尹默长在风格多样,吴玉如长在跌宕奔放,而白蕉则长在洒脱萧散。
白蕉行书深得晋人神韵,甚至被认为“当世王字第一”。这一点,可从其代表作《兰题杂存》中看出。
《兰题杂存》是一件长卷,虽然是分数次完成,但整体风格统一。作品潇洒流畅,气息萧散,纵横有度,技巧圆熟。其气势之跌宕,气息之酣畅,即便放眼近三百年帖学经典,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比较《兰题杂存》与二王经典碑帖,可以看出,此作有《平安》《何如帖》《奉橘帖》安详舒逸的布局方法;有《得示帖》《鸭头丸帖》势如转珠的转承技巧;有《二谢帖》顿挫有致的用笔方式;有《丧乱帖》气势开张的结字方式。
可以说,白蕉是数百年来“二王”书法的再现。但可惜的是,天妒英才,他过世太早,让后人无法更多地一睹其书法神采。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白蕉称得上民国书法第一吗?
我认为白蕉即使称不上民国书法第一,也绝对是佼佼者的存在!
白蕉是二王的学生,他的书法也一直沿着二王的传承在求索!其二王书法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其书法的功力也是民国书法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而白蕉的存在感不高,不是其书法不高的原因,是当时的书法风气使然!书法从容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有写自我的书法才了称家的陋习!当时的书法人都在极力地写自我,表现自我的个性,而忽略了书法的功底,潮流都是这样的,所以呢,白蕉一直忠于二王难免就被人认为是什么字匠,字奴什么的偏见!
白蕉是被低估了的书法家,书法界应该给白蕉一个公平的定位!
白蕉称得上民国书法第一吗?
算不上,民国书法第一当属北大校长沈伊默先生。沈伊默先生得二王真传,直追宋朝书风,民国时期有南沈北于之称,和于佑任齐名,再后来才排到白蕉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三位大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