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大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无疑是世界绘画艺术的中心,各种流派轮番登场,早期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有野兽派等等。
印象派出现在十九世纪的中后期,题主所说的印象派大咖有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塞尚、德加,还有女画家莫里索,最为大家熟悉的应该是梵高。在当年印象派的画家们被人们称为“一群疯子和一个女人,”这似乎是带着贬义。
这些“疯子”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其实这些画家早期也都受过传统绘画的训练,写实对于他们也是轻车熟路,但他们的兴趣不在如实地模仿现实中的事物,他们想表现的是面对客观现实时的主观的视觉感受,准确地捕捉瞬间的光影的变幻,对眼前的氛围、色彩的关注超过了对历史、宗教和社会的关注,以至于与以往的画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最初印象派并不能被大众接受,甚至“印象派”这个说法在当时是带着讽刺意味的。
印象派大咖的世界阳光闪烁,生机盎然。
(图1,梵高,图2、3塞尚。)
印象派大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印象在他们的时代激进派,早期的印象派画家违反了传统绘画的规则。传统绘画是以线条和轮廓为重点的,而印象派用自由的笔触和颜色构建他们的画面。
经常在户外绘画。以前,静物画和肖像以及风景通常都是在工作室中完成的。印象派发现他们可以通过户外绘画来捕捉阳光的瞬间和瞬态效应。他们描绘了整体视觉效果而不是细节,不按照形体规则去处理画面 ,并使用混合和纯混合颜色的短“破碎”笔触。
印象派是写实主义的最后一个流派,虽然他们在当时是激进的,但是还是没有打破真实框架,古典写实主义是线与轮廓的的写实,也就是形的写实,而印象派是一种颜色的写实。所以我说印象派也是处于一种写实的体系里。
但是进入后印象主义就开始改变这种情况,看高更、梵高、塞尚,他们更加激进,他们在印象派基础上不但打破形体的束缚,而且还以自我为中心去表现颜色。是现代主义的开端。
印象派大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印象派是欧洲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形成的一个影响力极大的艺术思潮,首先在法国发展起来,并席卷到整个世界。几乎所有艺术领域,如绘画、文学、音乐、摄影等,都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在这里,我仅仅谈谈油画中的印象派。
莫奈《手持太阳伞的女子》
在19世纪80年代印象派全盛时期,印象派著名画家足足有30多位,他们成立印象派的根本目的是报团取暖,来挑战带有官方性质的巴黎艺术沙龙,争夺在油画领域的话语权和生存权利。因为此时以安格尔、布格罗为首的学院派,经常以艺术沙龙的形式展出学院派的作品,不让其它流派的画家参与。
雷诺阿《沉思的浴女》
他们担心学院派的艺术地位会被其他画家取代,所以,就到处封杀其他画家,一是用各种理由拒绝其它流派的画家参加任何活动,二是撰写文章对这些画家热嘲冷讽。可以说,其它流派的画家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个人实力无法对抗学院派时,他们只有联合起来对抗学院派,印象派就应运而生了。
德加《盆浴》
我觉得,印象派画家里,真正称得上大咖的有莫奈、马奈、雷诺阿、德加四人。
整体来说,印象派画家总是跟学院派对着干的,两者画风相差极大。学院派画风细腻典雅,色彩柔和,印象派偏偏要用粗犷狂野的画风画画,色彩以奔放华丽为主。如果说学院派的画风像少女,那么,印象派的画风完全就是一个壮汉。
莫奈《日出印象》
莫奈(1840年——1926年)是印象派公认的精神领袖,他对印象派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去除了画面中的阴影关系,弱化了立体造型,把画面推向平面化,用色彩的亮暗和强弱替代画面中的阴影关系,是他油画的嘴阀特色。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1832年——1883年)对印象派最大的贡献是把日本浮世绘技法引入油画,进一步强化了油画的二维空间关系,并且,马奈在油画中不喜欢使用过渡色彩,色块与色块之间没有缓冲余地,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非常突出。
雷诺阿《手拿雏菊的年轻女孩》
雷诺阿(1841年——1919年)是印象派的集大成者,一生尝试了许多画法,但所有画法没有脱离对造型的追求,他是所有印象派画家中对造型要求最严的一个。他对印象派的最大贡献是发挥了色彩抒情的作用,让色彩成为油画中最重要的主角,把观者带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色彩世界。
德加《舞者》
德加(1834年——1917年)同样善于使用色彩,他把许多画法糅合到一起,作品中能看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风格的影子。他对印象派的最大贡献是丰富了“点彩法”,在素描结构上直接设色,创造了油画的一种新画法。
印象派大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自我、奔放,
完全活出自我,
恣意表现自我
印象派大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在当时是一种反叛和自由轻松的状态。
印象派大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我🈶️话说:西方绘画的蒸汽机驶进了19世纪初的法国,传统绘画遭遇最大挑战,并向着不以欧洲主流绘画的意志为转移的方向前行;有谁能料想到这场视觉上的革命的竟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它撼动了西方传统绘画近四百年的历史根基;这个艺术改革的使命就落在了有着不走寻常路的法国人身上;法国人骨子里的自由的基因是撬动传统艺术堡垒的基石,“自由即所有人皆拥有的,做一切不伤害其他人的自主权。除了保障社会上其他人享受同样权利外,此天赋的权利不应有任何限制。”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个重要格言。在其反抗艺术教条化的路上,就有了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自由派画家愣头青硬们,以现实主义的绘画精神,希望用自己看世界的独特方式加入到法国沙龙这个百年老店,争得一个属于他们的位置。谁曾想到一次非对等的掰手腕的艺术较量,竟然搞得风生水起,巨浪滔天,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化的发展走向,成为了划时代意义重大事件。随后西方绘画迎来百家争鸣的多元发展,譬如后印象派、纳比派、马蒂斯的野兽派、德国表现主义、毕加索和立体主义……一片混乱,一地鸡毛的艺术景观世界。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革的契机,就是欧洲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即光学研究 ,这个光线背后的故事就是“七色之光”。19世纪早期至中期,以柯罗倡导的“面向自然,对景写生”为创作原则。先后有十多个画家旅行到了巴黎西南40英里外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叫巴比松位于枫丹白露深林的郊区。这些画家们远离城市生活所造成的紧张压力,带着他们的画架深入乡野,在户外描绘大自然。他们画出轻快柔和的风景画及人们在田间工作的情景,并研究光线和大气对他们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绘画行为成为了日后印象主义的创新技法提供了宝贵理论贡献。直到1860年法国的印象派的绘画运动就展开了起来,以莫奈为核心的画家们颂赞沐浴在自然灿烂光线下那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象。他们着迷于光线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以纯色及自由的笔法作画,同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神话、历史故事、宗教或浪漫题材,而专注于风景或日常生活情景。最具讽刺的就是此派命名的灵感,来自一位记者在观看莫奈的“日出印象”后的批评之语。
这个画家集团是一个非稳定的组织形式,是以莫奈为代表的一群有着共同初心的艺术家,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贝特·摩里索。他们各异的性格与天赋,而且在对艺术认知程度上他们各自保持着不同的观念与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近十年的艺术生涯里,有同样的经历,并且旗帜鲜明向着同一个反对派进行抗争。他们偶然聚在一起,接受了共同的命运挑战,成就彼此在艺术史开拓者的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