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一开始有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

朱元璋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他恨不得把子孙万代的事情都一一规划好。为了自己的好孙子能够坐稳江山,他把自己的那些老兄弟们搞死搞残。为了江山永固,设立了九大塞王,拱卫大明的边疆。

可是老朱有没有想到,随着自己的长子太子朱标去世,朱标的那些兄弟们会对自己那个大侄子心悦诚服吗?知子莫若父,朱元璋对于自己几个儿子的心性性格,非常的了解。

我想以他的聪明睿智,他肯定能够猜到自己身后,那些手握重兵的儿子们,肯定会有人对皇太孙的皇位发起挑战,而且那个人很有可能就是自己那个四小子燕王朱棣。

既然知道有可能出现叔侄阋墙的情况,那么朱元璋有没有采取措施呢?

其实朱元璋在制度上对于这些儿子们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根据朱元璋的规定,他的那些好儿子们必须离开京师,来到自己的封地,想要离开自己的封地,得有皇帝的最高指示。各位亲王不得随便串亲戚,哥哥想到弟弟那里去吃年夜饭,打个麻将,也必须经过皇帝侄子的同意。

在这种规定之下,哪怕就是朱元璋死翘翘了,各位王爷,没有这位新皇帝侄子的允许,是不能够跑到京城来奔丧的。应该说朱元璋的这些政策对于那些心怀叵测的藩王们来说,是有一定限制作用的。

以朱元璋这么强势的性格,这些藩王们自然不敢越雷池一步。只可惜朱元璋没有想到自己的接班人,也就是他的好孙子在个性上完全和他不是一路人,爷爷的凶狠老辣一点没有学会,图样图森破。我甚至怀疑这个孙子是不是基因突变了,怎么一点没有继承爷爷的狼性,或者说狼王隔代遗传变成了灰太狼?

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孙子,能够顺利接班,能够江山永固,他将一些不听话的对皇权可能造成影响的文臣武将通通进行了人道毁灭。什么李善长,蓝玉,胡惟庸,但凡朱元璋先生觉得可能对自己的好孙子的皇权造成威胁的人,无论功劳再大,通通送一张地狱游览单程票。

什么丹书铁券都没有用,毕竟这玩意儿的最终解释权操在老朱家自己手中,这条霸王条款人家使用了200多年。把那些不听话的都铲除了,朝堂还得继续运转下去,自己的孙子将来还要做尧舜。

朱元璋给他留下了一套堪称豪华的班底,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个个都是大儒,那学问都是一等一的好,那人品比学问更好。当然,在军事上,他也留下了耿炳文这位防守型选手。虽然是一把钝刀,虽然没有什么攻击力,但是防守却绰绰有余,只要他施展自己的铁壁技能,相信没有人能够威胁到朱允炆的皇位。

但是朱元璋还是失误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留给孙子的那三位道德模范,真的只是道德模范而已,是三个书呆子,对于尔虞我诈的治国之道,完全就不会,什么权谋什么算计统统不会。朱元璋自己的孙子整天和那帮文人之乎者也,脑子也变得迂腐,手里明明捏了王炸四个二,竟然被朱棣四个三的小炸弹,偷跑成功。

以当时明朝中央政府的实力,朱棣以一个藩王的身份,以一郡之力,对抗全国,力量太过悬殊,只要建文帝不脑抽,拖都能把朱棣给拖死。

可是偏偏这位建文帝读书把脑子都读坏了,重用李景隆,丧师辱国。好不容易找到了优秀的将领,能够对抗自己那位四叔,他却说出了不要让我背上杀害自己叔叔恶名的至理名言,使得朱棣在战场上犹如天神附体,穿上了一件建文牌防弹背心。

前线士卒们畏手畏脚,使得朱棣能够屡屡扭转危局,最终朱棣钻了空子,挥师疾进,直捣京师,成就了再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我想面对此情此景,朱元璋他老人家的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可是这个孙子是你自己选的,怨不得别人。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一开始有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

朱元璋料到了藩王可能反叛,但没料到朱棣能成功,所以说人算不如天算!

朱元璋为孙子朱允炆坐稳皇帝,铺的路不少啊。朱元璋几乎杀光了所有开国功勋悍将,杀功臣杀得大臣们寒了心,朱棣靖难很多朝臣都是抱着看戏和观望的心态,最后其大部分也纷纷倒向了朱棣。

不过为了让朱允炆可以对付藩王,还是留下一员名将,他就是百战名将耿炳文,朱元璋认为,只要有他在,朱棣就不敢造反。

果不其然,朱棣遭到了耿炳文的强力镇压,损失惨重。便使人向朱允炆诬告耿炳文心怀不轨。而不明是非的朱允炆便听从了奸臣的建议,撤掉耿炳文,替换李景隆为大将,最后导致靖难之变。

朱元璋在清理功臣以后,留给朱允炆的三个顾命大臣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个人,存在很大问题。没有在宰相的位置上锻炼过,这三个人性格过于刚直,不懂变通,甚至是迂腐,不但没有经验,自身也没有威信,说的话不能服众,根本就不是关键时刻头脑清醒、有主见的肱骨之臣。

朱允炆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猪脑壳,“不要误伤我叔叔”这种智商下线的命令也能颁布出来,该亡。

朱元璋的精心布局,其中也包含了诸多败笔,那是开头那句,人算不如天算。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一开始有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因为已经有的回答都没有说到要害。

先说结论: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有没有想到这个结局?或许应这样说,诸王中有人会篡位他想到了,也极大可能想到是燕王,但是谁胜谁败他不一定想的到,而且他也根本不关心那个。因为准确的说这个结果本来就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了解一下。

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是怎么设计他的大明权力格局的

朱元璋,小时候是真吃过苦,机缘巧合,加上自身的才智,打下了大明这个江山,他是真心的不想和别人分享,他真心的觉得这江山就是他老朱家的。他真心的希望朱家的子孙能万万年的一直在皇帝的位置坐下去。

为了这个目的的实现,他处心积虑,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设计他理想中的权利格局的。

首先,他用了十六年来修理杀戮那些跟随他打江山的“老兄弟伙”,也就是那些功臣,除了那些功臣因为封侯封爵,得意忘形,肆意妄为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内心觉得不这样干,朱家的江山不稳,有易姓的危险。

太子朱标有一刻对他爹杀戮功臣,也看不下去了,不理解,于是他去找朱元璋说这个事,朱元璋扔给她一个长满刺的荆条,让他捡起来,朱标说这怎么捡呢?朱元璋说:功臣,就是这荆条上的刺,我是在帮你,帮后世子孙,清理这些刺。为的就是我大明江山千秋万代都在我朱家手里。

修理功臣之后,对朝廷的运作格局最大的改革,就是废除宰相。目的简单,就是排除相权威胁君权,并且“后世子孙,并不许立宰相,臣下有敢奏请设策者,文武群臣即时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至于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御史台为监察院,改大都督为五军都督,建锦衣卫等等不一一细数了。

一句话,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权力集于皇帝一身,弱化大臣的权利。

另一方面呢?就是分封诸王,他把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的大邑和边地去当王,具体怎么分封的,谁都在那,我就不说了,以免这个文章太长,而且这也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

重点是,朱元璋封王是基于什么想法。

简单的说,他分封王,给他的这些儿子极高的地位,极大的权力,极高的俸禄,目的就是为了靠这些宗室子孙去制约和监视功臣集团的势力。

这样一面削弱和杀戮外姓人,一边加强和封赏本姓子孙,朱元璋觉得这样大明就稳稳的掌握在朱家人的手中了。

在这样的权力格局下,发生朱棣篡位,几乎是一种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忘了,皇帝只有一个,相对于坐在龙椅上那个以外,其他的朱姓王,也是“臣”,消灭了异姓王,虽然能保证天下一直在朱家手里,但是缺让自家人互相残杀成为必然。

我们再来看看朱元璋是怎么安排自家人的。

“天子有子,其嫡长者守邦以嗣大统。”所以朱元璋的设计是皇帝从朱标这一枝出,一直在这一枝的嫡长子中传递。

“诸子各有茅土之封, 藩屏王室,以安万姓。”其他的儿子,给你们封地,给你们权力,然后成为羽翼来保卫和支持皇上。

皇室居中,宗室守外,血亲加持,同气连枝,共守江山,然后朝廷内的事都已经清理好了,六部直接像皇帝负责,没有文官集团,没有大将军,还有锦衣卫。

多么完美的设计,多么理想的设计。

可是朱元璋忘记了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他自己不是皇帝,而且诸王中的一个,他会不会按他设计的那样做,会不会甘心情愿的当个王。一句话,他相信血缘,但是他低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诱惑。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朱元璋给与了他那些封王的儿子极大的权利。

这些藩王,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的达到一万九千人的铁甲卫士。“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设千户二人,百户十人。”藩王掌握了相当大的军事统帅和指挥权。

不光如此,地方有司长官每月必须觐见诸王,有事需要随时应召。比如洪武三十一年,“召都督杨文从燕王棣,武定侯郭英从辽王植,均命听二王节制。”

“守镇官既得御宝文书, 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无王令旨, 不得发兵。”

所以你看,这不是朱元璋在为未来的皇帝准备“对手吗?”

虽然朱元璋也不是对诸王完全放心,也派人监视诸王,并且还亲自撰写了一本《御制纪非录》来敲打诸王。但是却没有削夺他们的兵权。

于是一切都在酝酿之中,只差一个导火索了。

一定发生的事,就一定会来

朱元璋的政策壮大了藩王的权力,那这些藩王就不会再按照他设想的那么老实去做了,还在他活着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立皇太孙朱允炆,这个时候藩王就已经开始“以父义之尊,多不逊。”朱元璋也察觉到这个问题,就是和他孙子聊了聊。

朱元璋说:我让诸王御边,这样你就可以安定的当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就问:外敌要是敢造反,我那些叔父防御,那要是我那些叔父造反,谁来防御呢?

朱元璋说:真这样,你打算怎么办

朱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行就削藩,再不服就把他的王废了,还不服就带兵剿灭。

朱元璋说:也只好如此,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并且密令驸马都尉梅殷辅佐朱允炆。

写到这里,是不是问题已经有答案了?---这个局面本来就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

区别只在于,谁先动手而已。因为朱允炆策略已定,而诸王会那么老实的任其宰割吗?

之后,朱允炆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搞笑的是,他起兵的名义居然就是朱元璋定下的:“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 统领镇兵讨平之。”

虽然没有天子密诏,但是不妨碍朱棣“清君侧。”

之后发生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结论

朱棣造反,之所以会发生,之所以能够发生,其实就是朱元璋的权力安排导致的必然结果,朱元璋设计的那种“嫡长子为皇”其他诸藩王一起保卫皇室的美好局面,注定不可能实现。因为虽然他们是血缘纽带,不可谓不强,但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血缘,对于皇家是没有用的,诸王对皇帝来说,依然是臣,当这个臣子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皇帝觉得皇权受到威胁,他们之间“一战”是不可避免的。

或许朱元璋根本不在乎谁当皇帝,他真正关心的是只要朱家人坐在龙椅上就可以了。起码这个想法,他是实现了。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一开始有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

对于建文削藩,我认为朱元璋是有预料的;对于燕王靖难,朱元璋同样是有预料的;但有一点是他没有预料到的,那便是朱棣靖难的成功。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懿文太子之薨

懿文太子并不是朱标的封号,而是在他死后,朱元璋所定的谥号,字典中对于懿文的解释是“华美的文章”。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除孔戣等官制》这样写:“端明精实,加之以敏;懿文茂学,尤推於时。”

(懿文太子朱标画像)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率军攻打集庆(今南京),朱标的出世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他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元璋称吴王时便立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随后朱标被立为太子。

朱元璋时常教导朱标:

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朱元璋又挑选宋濂(明初大儒)、李善长(中书省丞相)、刘伯温(诚意伯)、徐达(魏国公)、常遇春(鄂国公)、蓝玉(凉国公)、冯胜(宋国公)、汤和(信国公)、邓愈(卫国公)等人兼任太子府属官,这个阵容包揽了大明第一等的开国元勋和当世一流武将、文臣。由此可见,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不过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视察陕西不久后便因病去逝了,这件事情给朱元璋带去了很大的打击。

皇太孙问政朱元璋

皇太孙即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在朱标病逝后,被朱元璋立为储君。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元璋在挑选储君这件事情上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朱标在世时,他当然是可以排第一位的,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心中最有力的储君人选便只能是两个人:皇四子朱棣与皇太孙朱允炆

除却太子外,众皇子中能力突出的,朱棣可以算一个,从朱棣后期执政的情况来看,朱棣和朱元璋是很像的,一样的崇尚武力、一样的雄才大略。

而朱允炆的表现与其父朱标一样“温良仁孝”。朱元璋对这一点是不太满意的,一位仁孝之君对于国家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立国不久的大明来说却算不上多好,因为太过软弱是镇不住那些开国老臣的、特别是那些骄纵的武将,所以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就是因此。

不过从朱元璋对朱标的教导来看,他还是希望接任他的后世之君是仁慈的,因为他不够仁慈,恶人已经由朱元璋做了,下一任也无需做恶人了。这就是朱元璋不选择朱棣的原因。

选择朱允炆的好处便是朱允炆符合朱元璋的要求,而且这一选择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朱允炆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孙后,他曾向朱元璋问政:

要是我那些叔叔们造反,我该如何办?

你准备怎么做?朱元璋沉思片刻后问道。

朱允炆如是回答:

  1. 先用亲情礼法来感化他们
  2. 再削减他们的护卫
  3. 再不行就调换其封地
  4. 若这些还是不行就举大军讨伐

朱元璋听后继续沉思,只能叹一声:确实只能如此了。

从此可见朱允炆心思之深沉,早早便有了削藩之想法,而这一回答也让朱元璋知道了削藩已成定局。

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儿子还是很了解的,朱棣有野心,但朱棣是不敢造反的,朱允炆若逼得急了,朱棣必会拼个鱼死网破。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一开始有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

明朝我们都知道在朱元璋驾崩之后,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结果打败了朱允炆登上九五之位。随着各种艺术作品的杜撰,让我们感觉朱元璋在生前好像知道朱棣一定会谋反,并对朱棣加以震慑,其实这些情节只是后来杜撰出来的桥段而已。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结合历朝历代覆灭的原因认为王朝走向陌路除了帝王失去民心之外,就是来自于外敌、权臣和藩王之祸。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稳固其实在历代王朝覆灭之中寻找一个解决办法,最终用藩王抵御外敌,让藩王家属留在京城,削弱藩王的军事能力和用思想减少藩王谋反之心,另外就是加强皇权。

很多史学家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权利欲极重的一位皇帝,对政治必定非常敏感,显然在老年之时是知道朱棣谋反的,况且有刘伯温的烧饼歌在暗示朱棣谋反。

个人认为这样的观念有待考究,朱元璋权利欲是建立在皇权与相权之上,主要还是为了让百姓更加安定才牢牢把控权利,后来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同样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其目的就是让后世藩王没有谋反的口实。另外烧饼歌是否真的预测了未来之事也是有一定的争议,毕竟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态度去研究刘伯温的著作,难免对烧饼歌有很大的曲解。

朱元璋对待朱棣和其他藩王一系列措施是一样的,都是削弱他们的兵权,用君臣思想让他们匡扶明朝社稷,显然我们可以得知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朱元璋知道藩王以后可能作乱,并不知道朱棣会谋反。如果把预测朱棣谋反强加给朱元璋的话,朱元璋只能说是知道每个藩王都会谋反,燕王朱棣也在其中而已。

朱棣在镇守北京抵御北元的时候的表现来看,其实并没有谋反之心,对朱允炆这位帝王也是忠心耿耿,奈何朱允炆把目光定向了这些藩王,加上权臣在一边的煽风点火,致使朱允炆实行削藩。

本来削藩无可厚非,要是朱允炆实行推恩令这样的削藩办法朱棣也不会以下犯上,如果朱允炆削藩不采用强硬的办法,以怀柔之术进行削藩的话,朱棣同样也可以接受不会造反,奈何朱允炆熟视无睹,以凌驾一切之势大刀阔斧的进行削藩。燕王朱棣为了自保才选择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可以说燕王朱棣此举完全是以命相博,朱棣在名义上和实力上根本无法与朱允炆相对抗,只有自己的军事能力超越朱允炆及其各位大臣,靖难之役朱棣的胜出完全是侥幸。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在世之时是知道后世藩王一定会作乱,用一系列措施压制各位藩王,并没有针对燕王朱棣。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完全是朱允炆逼迫所致,朱允炆太过着急消除藩王这个隐患,又不够心狠手辣致使朱棣胜出,也可以理解朱允炆有一半朱标的仁义同时也有朱元璋一半的手段,恰恰这样的中庸性格注定朱允炆后来的结局。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一开始有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元璋在分封诸王的时候,绝没有料到朱允炆会上来就磨刀霍霍的大规模削藩。如果朱元璋知道朱允炆会这样做,他绝不会让朱允炆来当皇帝。

因为,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布局,其实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局面,朱允炆只需要继续维持朱元璋留下的局面,就足以保障任何人都无法撼动他的皇位。

很多人总觉得,靖难之役的出现,是因为朱元璋分封诸王,但其实呢,就算朱元璋没有分封诸王,如果朱允炆上来就这样乱折腾,依然会发生另一个版本的靖难之役,只不过到时大明江山恐怕就不再姓朱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朱元璋分封诸王,并不是单纯的小农意识,而是因为当时明帝国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相聚太远。

本来,通常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都应该围绕在帝国都城附近,问题是,明朝的都城在南方,而主要的敌人又在北方,这样就造成明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长江沿线,而军事中心却在长城一线,两者相距好几千里。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想控制长城一线的将领,就会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那就是如果给他们的权限太小,虽然方便控制他们,问题是,他们在应付北方强大的蒙古残余势力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但如果给他们的权限大了,虽然可以让他们比较从容的应付北方的外患,问题是,这样发展下去,这些将领很容易尾大不掉。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将帝国的都城迁移到北方去,问题是,迁都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明朝当时才刚建国不久,哪里有足够的财力来这样折腾呢?所以朱元璋一再考虑要迁都到北方,但终究没有付之行动。

在这种背景下,分封诸王就成为一个权宜之计。因为,这就意味着坐镇在北方的将领,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儿子们。虽说儿子不一定可信,但外人也不见得可信啊!

关键是,一方面朱元璋的儿子们本身就已经是身份显赫的亲王,另一方面这些诸王之间又相互牵制,所以他们造反的概率,是非常底的,关键是,除非他们能够实现联合,否则他们造反成功的概率,几乎没有。

这样等到朱允炆皇位坐稳之后,先发展一段时间的国力,等到大明朝的经济开始恢复,财足够时,再考虑进行迁都。

而一旦实现迁都,那些坐镇在北方九部诸王的兵权,自然而然就会被收回来。从这层意义上说,只要朱允炆继续维持朱元璋构建的政治布局,就足以保障帝国的稳定。

因为,对于众多诸王来说,他们肯定更喜欢一个弱势的皇帝坐在上面,这样大家的利益才容易保障。相反,如果是一个强势的皇帝坐在上面,大家的日子自然都过得战战兢兢。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敢造反,大家甚至都会帮着朱允炆打他。

问题是,朱允炆一上来,就磨刀霍霍的杀向所有的藩王,既然如此,大家自然只能实现联合了。

因为,换谁上去,那也比朱允炆好,现在朱允炆是要将大家都赶尽杀绝。在这种背景下,朱棣才能够取得与朱允炆争夺天下的资格。否则,就凭朱棣的那点实力,都不够在朱允炆手下过上三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