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不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

什么吴三桂恢复大明朝?我没有看错吧?就算吴三桂造反成功,他也不可能恢复明朝,他没有这个立场。要知道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就是被他用弓弦活活勒死的。

如果他造反成功,又恢复了明朝,他如何向明朝的皇帝和天下成名解释他弑杀明朝天子的罪行呢?总不见得像中国男足的姜至鹏说的那样,说永历皇帝把脑袋硬是挂在弓弦上的吧。

所以说吴三桂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反清复明,三藩之乱存在反清,但不是复明。反清复明,只是他的一面flag,他的真实目的是建立吴家王朝,自己登基做皇帝,然而恰恰就是这一点,让胜利从他的手中溜走。

吴三桂刚刚起兵的时候,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这个造反的理由简直就像笑话。前面也说过,人家明朝的永历皇帝都已经逃到缅甸去了,还被他跨国通缉,最后杀害。吴三桂,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反清复明我信你个鬼!

当然人是善忘的,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还是有一些人愿意追随吴三桂的,他们算得上是明朝的死忠粉。只要能够恢复大明,吴三桂以前做过的事情,也能够一笔勾销了,毕竟吴三桂有使日月幽而复明,再造乾坤的大功劳。这些人是吴三桂起兵的基本盘,他们是吴三桂的铁粉。

可是当吴三桂登基称帝之后,粉碎了所有人的大明梦,大家认清了吴三桂的本来面目,原本对他存在幻想的人,都对他脱粉转黑。丧失了基本盘之后吴三桂再也没有前期的气势,开始走向了灭亡。

吴三桂的失败还在于此人胸无大志,并没有彻底推翻清朝的愿望,只想裂土封王,做一个割据政权。其实吴三桂一开始打得很顺利,南方的好几个省份都被他打了下来,整个清朝陷入了风雨飘摇。

甘肃的王辅臣起兵响应,福建耿家,广东尚家,这些三藩老兄弟积极响应自然不在话下,广西,四川,河北也是乱成一团,而在宝岛台湾延平郡王郑经也积极响应。一时间中国内地打的一团糟。整个大清朝到处都是腥风血雨。

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吴三桂居然接受了康熙的求和。这是康熙的缓兵之计,有了喘息之机的康熙,立即整顿人马,积极调动兵力,选配优秀将领,为最终消灭吴三桂做好了准备。而吴三桂却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吴三桂之所以在大好形势之下出昏招,其实是因为吴三桂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要夺取清朝的天下,他只是想维持自己当年在云南相对独立的状态。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让他在优势面前失去了方向,大局观的缺失,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不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康熙朝廷请求回老家辽东养老,康熙皇帝借此机会决心撤藩。平西王吴三桂见朝廷撤藩决心已定,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在当年的十一月,诛杀朝廷任命的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正式起兵造反。

吴三桂在反叛初期,由于军队长期处于实战状态,战斗力强悍,同时吴三桂的旧部和党羽遍布云贵川,再加上平南王、靖南王也纷纷起兵响应,吴三桂的叛军一度控制了云贵川、两广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但形势很快就急转直下,1678年,只做了五个月大周皇帝的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的皇宫中病逝,三年之后的1681年,清军攻入老巢昆明,吴三桂的叛乱正式宣告失败。

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又快速灭亡,没有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

没有民心归附

一个朝代的建立,军事力量是重要的方面,但绝对不是最核心的因素。民心才是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得到民心,军事力量就可以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从而夺取政权;反之如果不得民心,军事力量的一时强大,也会逐步被弱化,最终被打败。

清军入主中原之后,采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举措,笼络明朝皇室成员、官吏和地主阶级,安抚广大民众,逐渐得到了中原百姓的认可和拥护,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一是打着为明朝百姓“复君父之仇”的旗号,以皇帝的尊号厚葬崇祯,对主动归附以及投降的明朝皇室及官吏,给予优厚的待遇;二是严整军队,做到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安抚民众,恢复生产,大力减免百姓的赋税;三是政治定位迅速转换角色,从入侵者转变为主人,将中原百姓认可为自己的子民,尽可能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

广大中原百姓在经历了明末的腐朽统治,经历了长年的战乱和恶劣的自然灾害之后,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机遇,沉下心来从事农业生产谋求生存,民众开始慢慢地认可清朝的统治,民心慢慢地归附于清廷。特别是,吴三桂亲自带兵追到缅甸,将南明的永历皇帝及其儿子朱慈煊抓回,并处死于昆明之后,广大民众的心已经断绝了明朝的念想,彻底归附清廷。

没有共同理想

任何一个团体、一个组织带领团结一批人干事创业,必须要有共同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以此来团结人心、凝聚力量、激励斗志。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的共同理想是“反抗暴秦”,刘备建立蜀汉的共同理想是“匡复汉室”,梁山宋江聚集众英雄的共同理想是“替天行道”。吴三桂起义造反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呢?其实质就是为了他个人以及小团体的利益。但也总得找个叫得响的借口吧?他在起兵时下令部下“蓄发,易衣冠”,恢复汉人的装束,拜祭先明桂王的陵墓,打出“复明驱虏”的口号。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不仅天下民众不信、明朝的遗老遗少不信,就连吴三桂他自己也不信!所以,他不敢用“大明”的国号,定国号为“大周”。

吴三桂从三海关引清军入关时,还打着“复君父仇”为明崇祯皇帝复仇的遮羞布,入关之后便任清军驱使,不遗余力地与拥护明朝的军队作战,已经毫无顾忌了。至于到最后,亲自带兵追及缅甸,将南明的永历皇帝抓回,并将其勒死于昆明时,他已经彻底成为了明朝的仇敌,所有人都看清了他的本来面目。所以,他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更谈不上以此为共同理想来团结民众、凝聚人心了!没有了共同理想,要想建立一个王朝,根本就没可能!

没有人才支持

从1659年攻下云南开始,到1673年起兵造反,吴三桂镇守云南达14年之久。清廷为利用吴三桂打击征讨明朝残余势力,给予了他许多特权,在一切军事活动中“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吴三桂借此机会,大势培养个人势力,任用亲信旧部,所节制地方的官员任用,不经过清廷,基本控制了云贵川三省官吏的提拔任用,称之为“西选”,培养和安插了大量效忠吴三桂的官员。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吴三桂团结在身边的这群人,也都是一些势利之人,没有历史责任担当、没有家国情怀、没有自身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都是如陕西提督王辅臣这一类的反复小人,不会有张良、诸葛亮这样的大才投奔效命。

从整个战略的制定上来看,吴三桂军中没有人才也表现非常突出。吴三桂唯一的胜算就是,借鉴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的战略,凭借前期的军事优势,一直向北方猛打猛冲,直取清廷的都城北京,擒贼先擒王,一举推翻其政权,而不是与清军打消耗战,长期对峙。

没有经济支撑

吴三桂控制的西南地区,本就经济不发达,民生困苦,没有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和支撑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经济实力。前期军事力量的建设,完全依靠朝廷每年数十万白银的经济投入。战争的前期,吴三桂能够节节胜利,也是完全凭借多年积蓄。一旦战争打成长期的消耗战,吴三桂的经济劣势就会明显显现,根本不是拥有全国财力支撑清廷的对手。而战争又恰恰打的是财力,所谓“兵马未动,精草先行”,所以从经济形势的角度,吴三桂的败局已定。

所以,三藩之乱时的吴三桂,虽然一时取得战局的优势,但决不可能夺取天下,重新恢复明朝的统治。

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不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

试用以下三点,回答此问题。

其一,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倒底有没有真正占据了“天下大势”,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说这个所谓的天下大势,指的是吴三桂造反时,得到了天下人的呼应的话,那么我认为吴三桂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原因很简单:自从吴三桂主动献关投诚于清军时,便已坐实了他头上那顶汉奸的铁帽子。所以在其造反后,是否真正取得了天下反清志士的支持,始终是存在疑问的。

(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其二,吴三桂本来就不是真心为恢复明朝天下而造反的,那又何谈其“为什么不能重新恢复明朝天下”呢?想当初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忠心,而不惜追入缅甸抓捕了永历皇帝,并在昆明蓖子坡将其用弓弦残忍的勒死!

就在那一瞬间,吴三桂便与天下忠于明朝之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而吴三桂肯定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虽打出反清复明之旗号,但却始终没有、也不敢、更不可能复立明朝皇室之后,担当“起义”之首脑。故而吴三桂的造反在一开始,便有名不正而言不顺的风险,而这也是导致其最终败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说吴三桂并非是为了“复明”而反清,还因为在其造反的后期,他为了号召人心在衡阳悍然称帝自立,建立起了伪周政权。而此举更加暴露出吴三桂造反时,所打的“复明”旗号的虚伪性!也更加暴露出了吴三桂的反清,自始至终都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就如同一个即将输光了全部资本,而被迫进行殊死一搏的赌徒一样!是在康熙皇帝的裁撤三藩的压力下,所做出的困兽犹斗式的亡命反扑,而绝不是象其表面宣扬的那样,是为了驱逐清朝于关外,恢华夏神器于中原!

(吴三桂举兵反清)

其三,吴三桂为什么会在开局良好的情况下,输掉了似乎唾手可得的胜利?那是因为吴三桂是在以一隅敌天下!别看那耿、尚两藩与之呼应,并在起兵之初与其联袂造反,但是在不久之后那两藩便在康熙皇帝的攻心战术下败下阵来,他们又被清朝重新拉回了自己的阵营,从而导致了吴三桂的被孤立!此外,起初群起而响应吴三桂的旧部们,已及那些因受八旗子弟歧视,而愤而反叛的绿营兵将们,也在清朝的笼络与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多半又重新转投了清朝阵营。而且因为吴三桂始终存在与清朝划江而治的幻想,所以没有趁清军尚未部署到位之际,跨过长江打到中原腹地。

而正是这种消极态度,造成了吴三桂由开始时的战略主动,转入到了战略被动。而对吴三桂来说,在人力、物力、财力皆不如清朝的情况下,一旦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转入到了与清朝进行对耗之路上去,那么对他来说也就是走上了一条无可挽回的失败之路!换言之:以吴三桂的实力来说,如果他在击败了江南清军之后,立即集中优势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清都北京,那么或许还能趁清朝布置未定,应变之策尚未明确的机会,争取到一线的获胜机会!

(清军平定吴三桂余部)

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不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

一、吴三桂缺少长远规划

吴三桂从来没有想过造反,他只是被康熙逼的,误以为康熙削藩,其实是卸磨杀驴,狡兔死,走狗烹。他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自保而已。他仓促起兵,占领大半江山,只是给自己一个价码而已。他一生为将,从来都是别人的臣子。在多尔衮死后,他没有反。他心里忌惮鳌拜,因为鳌拜的军事能力并不下于他吴三桂。鳌拜被擒杀后,吴三桂还是没有造反。这时的他,只是坐享荣华到死。但是没想到,临到头,康熙要过河拆桥。这个时候,他才开始想造反。不过,他毕竟是做臣子做了那么多年,思考的站位,不可能与君主相同。他的格局太小,只想偏安于半壁江山。这对于他来说,已经足矣。

二、吴三桂不得人心

吴三桂这一生,并不是灿烂的一生,而是罪恶与羞耻的一生。他本是明朝倚重的大将,明朝对他十分器重。可是,在李自成灭亡明朝之际,他投靠了叛贼李自成。由于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了他的爱妾,他这才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时候,他表现得还像个爷们。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投入清朝的怀抱。并且成为了清朝的马前卒,他率领关宁铁骑,打仗比清军还猛。当南明政权建立的时候,他并没有想着恢复明朝,投靠南明,而是一心剿杀南明。最后逼得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自杀身亡。他确确实实成为了清朝的大功臣。但是,他也成为了汉族的罪人。他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大汉奸。如今,他造反又打出恢复明朝的旗号,试想有几人相信。

三、各路反叛力量各自为政

虽然反叛之初,各地响应吴三桂的人很多,但是,他们都没有长远的政治头脑,都只是想在乱世之时分一杯羹而已。因此,他们谁也不听谁的。这就便于清朝对他们各个击破。清朝对他们封官许愿一步步拉拢,给他们更多的眼前利益。他们转念一想,如果吴三桂得了天下,对他们的封赏,比不上清朝。于是,他们就转而帮助清朝了。

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不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

一、吴三桂是一位复杂人物。以前定性吴三桂是卖国贼,让清兵进了山海关。现在又对吴三桂有新评价,评价是探讨这个问题:他跟清朝多尔衮联系,是想借助清廷助剿农民军,恢复明朝江山,还是想投入清朝阵营。过去也有借助外国力量恢复本朝统治的,像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首都被吴国攻陷,借助秦国力量又恢复了楚国。吴三桂当时如不和清联系,肯定是被李自成农民军打败的,因为两者力量相差悬殊。因此,当时吴三桂和清军联合是主动投降还是被逼无奈。

百家讲坛一位知名历史学者曾说:吴三桂反叛清朝如果坚持五十年就可能有新的评价。

二、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再加上台湾的反清势力和北方的蒙古族的反清势力确实给当时康熙清王朝统治造成极大威胁。但这几股势力配合不好,北方蒙古族被清朝轻松化解,吴三桂让郑经沿海北上进攻辽东,郑经也没按照计划执行,康熙虽然年轻,一看三藩真动真格的了,又改变撤藩策略,各个瓦解,击败反清势力,其他两藩先后被平息,孤立了吴三桂势力。

三、清朝对撤藩意见意见分歧很大,连孝庄太后都对撤藩持怀疑态度,康熙帝坚持撤藩,认为撤藩是反,不撤藩也是反,三藩向清政府要钱要粮,清政府也不想供给了。

四、吴三桂平定云南后,招兵买马,安插亲信,有反叛迹象。康熙撤藩是导火线,引发了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

五、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瑞,又到永桂王墓前痛哭,宣布反抗清政府。

六、吴三桂等反叛清廷开始发展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清王朝用八年时间才平定三藩之乱。

为什么不能重新恢复明朝呢:

1、吴三桂反叛清朝是以恢复明朝为借口,实际上是他自己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从本质上来看,他是不会恢复明朝朱家天下的。

2、吴三桂是武举出身,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但是从他在云南反叛清王朝以后所作所为,军事战略方面有许多不足。没有及时渡江,给清军喘息机会。手下人主张过江,吴三桂却说,自己年龄大了,没有那样的雄心了。吴军不渡江,不扩大战果,那是搞武装割据,清王朝以全国力量对付割据势力,具有明显优势的。吴军要渡江,扩大战果,就会增加政治影响力,有政治优势。

3、吴军及其他反叛部队是逐城逐地攻打地盘,没有做到攻占战略要地,扼守战略要地以控制全局的局面,这是明显的缺陷,进攻战打成了消耗战,以致清政府能从容调动力量进行镇压。战略要地很关键,像元朝攻打襄阳,才改变了消灭南宋的步伐。

4、吴三桂是放清军入山海关,又杀死明永历帝父子,再打为明朝复仇旗号有些出尔反复情况,很难有凝聚力。

5、吴三桂1673年反叛,清政府已经入关30年了,民族矛盾已经降为次要矛盾,吴三桂还打着民族矛盾旗号反叛显然有说不通的地方,因此,反叛不会成功。

6、吴三桂反叛时年龄大了,最后病死,导致群龙无首,军事方面节节失利,维护二年多就彻底失败了。而清朝康熙帝是封建社会杰出君王,始终亲自主持平叛工作,调遣平叛人员,领导平叛工作,这是平叛胜利一项重要原因。

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不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我来回答

清朝坐稳江山之后就会加强中央集权,围绕着权力中央和地方会展开激烈的争夺,康熙皇帝便开始下令,想要撤销当时的三藩,这时晚年的吴三桂发动了叛乱。

盛极一时

吴三桂凭借清朝廷的重用,在云南垄断金、银、铜、等物质的生产,大肆聚财敛财。吴三桂还说服清政府,准许云南、贵州与西藏的物品互通,他从中牟利。很显然,吴三桂所统治的辖区俨然是一个封地王国。

吴三桂凭借着麾下善战的关宁集团,很快就征服了贵州全部土地,很快就征服了贵州全部土地,次年,他改称周王,年号称周王元年。

吴三桂一路势如破竹,一度饮马长江,联合其他两个藩王,形成联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和清军隔江而望,形成对峙,大有平分天下之势。

不得人心

吴三桂这个人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亲自打开了当时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大门,引清兵入关,虽然他赶走了李自成,却让大清入主中原。最重要的是他打开山海关大门的原因不是为了天下,而是红颜。同时吴三桂降于清军,为清军卖命攻打明朝,南明残余势力,曾经保卫大明百姓的人,居然反对来屠杀大明势力,受到百姓厌恶。

吴三桂为了得到大清的信任,遵从了满清政府的命令,杀死了永历皇帝,这位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是所有反清复明汉人的最后希望,吴三桂毁掉了这个希望。

让他彻底的失去了全天下汉族人的支持,也正是因为这样为后来很多汉人不再投靠于他,他的政权也不稳固

势力单薄

吴三桂拥有着关宁铁骑确实可保他一时不败,也让他出尽风头,可是打仗不但是军事力量的对比,吴三桂虽然在军事方面占有优势,但是在政治,经济,人才等方面严重缺乏。吴三桂和康熙不是一个层面,康熙占有的中国是稳定的,可以持续为他提供支援,同时大清政权逐渐成熟,而吴三桂才刚开始发展壮大。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在军事力量鼎盛时期没有选择继续北上,而是想平分天下,和清军打了拉锯战,和成熟的清朝政权相比,占据全国的大清,无论是经济、人口抑或资源,都远胜于吴三桂。纵观历史只有霸王项羽才能做到,单是吴三桂终究不是项羽,同时历史只有一个项羽,吴三桂在军事力量顶峰时,没有选择进攻,这一步他就已经错了,吴三桂不能用3万人马大56万人马,他只有凭借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一鼓作气北上,才有可能胜利。

清醒过来的大清统治集团马上转变战略,而这个机会是吴三桂给的,吴三桂年老,没有抓住机会进攻,导致了在他死后,政权最后被围剿的命运。同时他的作为也导致了被后人诟病,可能吴三桂在杀南明皇帝没有想到,自己日后掀起了规模最大的,持续最久的,对大清影响最深的一次反清复明的运动,但却要受到后人的嘲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