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都拿不下的高句丽,李治为何能解决掉?
这就是公元七世纪,一场灭国级的大战,在朝鲜半岛展开。朝鲜半岛原有的小霸王高句丽终于被来自中原王朝的军队灭亡,一个600年之久的政权灰飞烟灭。
达成这一伟业的不是一代圣君隋文帝杨坚,也不是威服四海的隋炀帝杨广,也不是千古一帝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而是李世民那个看似懦弱的儿子,唐高宗李治。
为什么这个在大家印象中,能力能力远远不如前三者的皇帝达成了大家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呢?
首先唐高宗善于把握时机与以往唐军或者大隋讨伐高句丽的策略不同,唐高宗李治采用的是先去其羽翼,然后再毁灭其根本的策略。
唐朝在朝鲜半岛上扶植了一个代理人,那就是新罗王国,唐军与新罗王国联手灭掉百济,使得大唐的军队在朝鲜半岛的南端也有了立足点。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才对高句丽进行攻击。
其次,李治的运气也非常好他上位的时候高句丽最强的牛人,曾经挡住李世民大军的独裁者苏文死了。这个人的军事经验极为丰富,在国内有很强的影响力,号召力非常强劲。它能以一个独裁者的身份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抵御唐军的进攻,从这一点上看这个苏文还是挺了不起的。
可是苏文再厉害有什么用,终究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他是绕不过去的。苏文死了整个高句丽的天塌了一半,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父亲遗留下来的全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作为三兄弟中的老大渊男生被两个弟弟打得落花流水,走投无路,他只能把心一横投靠了大唐帝国,成为了一个带路党兼高句丽奸。
有这么一个好的带路人,可把唐高宗给乐坏了,正所谓刚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人生最爽的事情莫过于此。于是唐高宗李治决定讨伐高句丽为自己的父亲,表爷爷,表曾祖父这三代雄才大略的帝王报仇。
不过李治这个人由于生长在深宫之中,没有经历过战阵其实内心还是有点怂的,他没有像杨广以及李世民那样御驾亲征,而是派出自己手头的王牌大将李勣作为统帅,率领大军进攻高句丽。
这个时期的唐军还保留着贞观之治时的锐气,同时出征的还有大批贞观名将。再加上李勣的灵活指挥,充分展现了天下第一军的风采,打的这个高句丽不要不要的。灭亡了高句丽之后,平壤再一次回归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之内。
当然,如果把这个功劳全算在唐高宗李治头上,那是不客观的。李世民对此也有很大贡献,虽然他攻打辽东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不过他撤军的时候,将许多当地百姓迁徙到中原。
在古代,人口就是战斗力,李世民这一手可以说是釜底抽薪。他在晚年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派出小股部队轮流骚扰高句丽,使得高句丽的国力无法恢复,实力下降。应该说太宗皇帝留给儿子的高句丽是一个减配弱化版本的高句丽。
所以在李治这个天皇大帝的英明决策下,以及唐太宗留下的丰厚遗产相互作用下,朝鲜半岛小强高句丽终于走完了它700多年的历史。
李世民都拿不下的高句丽,李治为何能解决掉?
公元660-668年,朝鲜半岛发生了一场耗日时久的灭国级战争,这一场战争使围绕大唐与朝鲜半岛的百济和高句丽这两个国家展开的。在战争中,曾经在东北一带称雄长达六百年之久的高句丽和百济两国就这样被消灭了。制造这一历史军事奇迹就是唐高宗李治的大唐军队。那么,别人就好奇,为什么隋炀帝、唐太宗李世民都不能完成的事业,为什么这个李治就能成功完成,超越父王立下军事壮举呢?其实,分析起来原因也就这些:
抓住良好的时机,实施正确的战略古代打仗就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唐高宗李治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把握时机,采取了正确的战争战略。与过去不同,唐高宗讨伐高句丽不再是以庞大的军队数量优势来灭掉高句丽,使之臣服于大唐来彰显王师的威风,李治高明之处在于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策略,与新罗联合,把百济这个国家灭掉,最后才去攻击高句丽。
战争的天时是非常重要的,李治也遇到了一个好时机,简单来说是沾上了好运气。当时,高句丽最强大最牛的军事独裁者——苏文去世了。苏文的牛与强大在于虽然不是高句丽的王,却掌握军政大权,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苏文在世的时候,成功抵御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进攻,让这个高句丽的臣民都位围在他身边,在他领导下反抗大唐的进军。
可是,苏文去世之后,一切就不同了。最大的变化就是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权力展开了一番勾心斗角。哥哥渊男生在被两个弟弟渊男产和渊男建的算计走投无路,于是只能向大唐援助,由此也变为了高句丽一个“内奸”。
而且,当时李治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率军打仗的料子,也没有学唐太宗或者隋炀帝御驾亲征,而且派了许多杰出的将领出兵高句丽。如与李靖齐名的李绩则为三军的最高统帅、庞同善治军方面严整、契苾何力有统御之才、高侃忠勇有谋等。在杰出的和英明的将领的率领下,带领一些骁勇的士兵,战胜高句丽也是不再话下。
这样,从公元前37年,也就是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建国的高句丽国,经历新莽时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历经705年,终于由衰落走到了灭亡。这样,李世民父子在施仁政和收民心的政策下,励精图治数十年,收复辽东,灭掉了高句丽等朝鲜国家,领土面积到达平壤,终于确立了大唐的版图,成就了古代中国鼎盛的大唐王朝。
强大的唐罗联军现在,讲述当时的朝鲜半岛分为高句丽、新罗和百济这三个国家。唐高宗李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和新罗联军,组建强大的唐罗联军,一起攻击高句丽和百济这两个国家。
在强大联军进攻下,唐朝军队占领了今天辽宁与吉林东部的高句丽等地,然后占领鸭绿江。最后,唐军各路在平壤会师,逼迫最后一任高句丽君王高藏王开城门屈服投降。再加上663年唐朝将领刘仁轨镇压百济的复国运动,唐王朝灭了两国,成就了在朝鲜半岛的丰功伟业。
唐军在战略上的灵活自如,占尽了天时地利,在战术上充分利用骑兵和步兵共同作战的优势。同时,在唐军阵营中也有着回纥精骑、契丹骑兵等精英的游牧民族军队,作战水平非常高。虽然新罗军队在素质上不如唐军,却是由于靠近战场,对高句丽和百济的土地渴望程度非常高,对高句丽与百济这两个国家军队自然也有着牵制的作用。
之前皇帝的征伐,消耗了高句丽的实力战争对一个国家无论是财力或者人力、资源都是一种内耗。隋炀帝和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其实也是消耗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再加上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唐军一直对朝鲜半岛增加海上与路上的压力,这对高句丽也是一种内耗。因此,可以说唐高宗李治的成功,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
又如在公元645-660年时候,唐朝军队几乎每一年到两年,都会派军队在朝鲜半岛出击和扫荡。如薛仁贵、苏定方等大将在鸭绿江畔和辽东半岛的轮流出击,把高句丽人的军事机动性和民间力量都消耗干净。最威胁高句丽的,就是丧失了辽河天险,鸭绿江都成为唐朝军队自由出入的一个领域,一个赖以生存的国防保卫线就这样彻底丧失了。所以,唐高宗李治攻下高句丽,都是站在前任皇帝的功绩基础上的。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李世民都拿不下的高句丽,李治为何能解决掉?
因为高句丽自身发生了内乱,有人当“高句丽奸”给唐军带路,这不可避免的使得高句丽走向灭亡。在古代历史上攻灭一个国家,总是需要内奸的,没有内奸一般很难实现目标。
唐太宗数次攻打高句丽,数次无功而返就在于高句丽的地形易守难攻。唐军攻打高句丽主要是从海路前往朝鲜半岛,渡过鸭绿江攻打平壤城,另一条路则是通过辽泽直接通过辽东走廊攻击高句丽。但是唐太宗时期这几次征讨都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高句丽的权利主要掌握在渊盖苏文的手里,权利十分集中,而且高句丽对于唐朝的防备十分谨慎。早在贞观二年(628年),高句丽在唐朝攻灭东突厥之后,就修建了长城,东起扶余城西至大海,长一千余里。而渊盖苏文的家族从他的祖父开始在高句丽掌权,早在高句丽王高建武在世的时候,当时的渊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了高建武和大批官员,立高藏为高句丽王,自立为莫离支,莫离支是一个官职,相当于宰相再加兵部尚书,掌文权又掌武权。
唐太宗曾经发动两次大规模的征讨。第一次是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为高建武被杀为由讨伐高句丽,第一路由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带着将军常何等人率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从莱州出海直奔高句丽的平壤城。第二路是由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道宗为副将,带着将军张士贵等人率步骑六万直奔辽东,而唐太宗自己则是率领大部队从后面跟上。但是这一次的征讨在安市城暂停了,当时的唐太宗没有打下安市城,再加上辽东的仓储粮食所剩无几,士兵们从夏天打到秋天,天气寒冷,于是下诏班师。
第二次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薛万彻的攻打,薛万彻度过大海到达鸭绿江,攻破高句丽的泊灼城,俘获十分多。唐太宗让江南造大船,派陕州刺史孙伏伽招募士兵,莱州刺史李道裕运粮及器械,储藏在乌胡岛,但是这个计划随着唐太宗的去世而终止。
唐高宗对于高句丽的征讨唐高宗曾经派任雅相、苏定方、契苾何力依次征讨高句丽但都是无功而返。但是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发生了内斗,高句丽的权臣渊盖苏文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渊男生代为莫离支,元男生和他的弟弟渊男建、渊男产发生权利矛盾,他们直接划分党派,相互攻击。渊男生被两个弟弟打跑了,跑到了国内死守,但是两个弟弟依旧不愿意放过渊男生,于是渊男生派自己的儿子渊献诚到唐朝求援,最后唐高宗派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率兵接应。渊男生最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玄菟郡公。同年十一月,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裨将郭待封等人开始了最后一次讨伐高句丽的军事行动。
乾封二年(667年),李勣攻破高句丽西部重镇新城,此后所向无敌,此后攻打平壤城,高句丽王高藏和渊男建派渊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投降唐朝,但是渊男建拒不投降,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将领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渊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李世民都拿不下的高句丽,李治为何能解决掉?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搞笑啊!老子比儿子的能力要强,但是老子没办成的事被儿子给办成了,这很奇怪吗?
刘邦都请不动商山四皓,但是他儿子刘盈做到了;成吉思汗都灭不掉的西夏和金国,但是他的儿子却完成了;朱元璋都没法迁都北京,但是他儿子朱棣迁成了;皇太极做梦都想入主中原却不得,但是他儿子顺治6岁却成了北京城的主人;康熙都剿灭不了的准格尔,但是他儿子雍正搞定了。看到这么多的事例,好像也不奇怪啊!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看到事情的表象,而不去深入其本质。李世民和李治的目标都是消灭高句丽,李世民都灭不了的高句丽而他的儿子却办成了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消灭高句丽这个目标太宏大,积一代人之功根本难以完成。而事实也确实如此,高句丽是个什么性质的国家?他跟唐王朝一样,也是农耕国家。农耕国家有一特点,就是抵抗战争的风险要比游牧民族强大的多。唐朝可以一战灭突厥,但是不能一战灭高句丽。而且在李世民攻打高句丽之前,隋王朝的杨坚,杨广也多次征伐高句丽,但是都无法灭其国!高句丽正是在中原王朝数代人不停的进攻下被搞的疲惫不堪,而李治的顺势一击灭亡高句丽那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要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都说,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了以前那些巨人的肩膀上。而李治灭掉高句丽正是因为他站在了杨坚,杨广还有他爹这些巨人的肩膀上!
李世民都拿不下的高句丽,李治为何能解决掉?
高句丽不是朝鲜半岛,更和现在的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非说有,和高句丽并存的两个小国百济和新罗,非常委屈的,拥挤在韩国现在的位置上。
隋唐两朝,先后八次对高句丽大规模用兵,阵亡将士超过200万,大隋帝国更是因此亡国,足见当年战事之惨烈。
为什么隋唐两朝都如此热衷于攻击高句丽呢,首先它不是想象中的弹丸小国,辽河以东的地区都被高句丽统治者,包括现在辽宁和吉林一部分。是不折不扣的地域大国。
而且高句丽很无耻,他们和突厥联合,互为犄角,对中原王朝图谋不轨。和后来满清入关前的态势一般无二。只是朱明王朝的皇帝太蠢,缺乏隋炀帝,唐太宗的战略眼光。
中原王朝一旦取得对突厥的优势,腾出手来就会去收拾助纣为虐的高句丽。
中原王朝对高句丽作战之所以经常处于劣势,并不是对手战斗力有多强,主要原因还是气候的原因。
高句丽是寒温带气候,中原王朝缺乏御寒的棉衣,再加上劳师袭远,后勤补给困难。
冬季温度太低,每年适合中原王朝作战的时间只有七个月,如果不能在几个月内解决战斗,中原王朝的军队就会深陷在冰天雪地里损失惨重。
虽然隋唐两朝在四十年里八次征讨高句丽都无功而返,但每一次也会让高句丽无论是人员,还是经济上损失惨重。
尤其是太宗年间持续征讨,培养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将士,比如说李绩(徐茂公),薛仁贵等,和高句丽的战斗中成绩一次比一次更出色。
到唐高宗年间薛仁贵征服高句丽,高句丽已经是油尽灯枯,被大唐征服只是水到渠成,如果就据此说唐高宗的能力超过唐太宗,纯属无稽之谈。
李世民都拿不下的高句丽,李治为何能解决掉?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的一个政权,在隋炀帝时期、唐太宗时期和唐高宗时期均进行了数次征伐行动,但只有高宗时期才成功灭亡高句丽。
之所以中原王朝多次的攻打高句丽,主要是因为高句丽自身实力强大,且野心勃勃,拒不进行汉化,对中原王朝政权也极为强硬,数次挑战中原王朝的权威。并且高句丽所占领的辽东地区是战略要地,所以中原王朝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拿下他。
实现灭亡高句丽的功绩是李治而不是李世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唐太宗已经基本消灭高句丽的有生力量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率军进攻高句丽,先后攻克盖牟城、辽东城、白岩城等数个城池,基本收复辽东地区,并在安市城一战中,歼灭救援的十五万高句丽士兵。
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十九年……丁未,车驾发辽东,丙辰,至安市城,进兵攻之。丁巳,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
后因安市城主殊死抵抗,天气寒冷粮草耗尽,唐太宗才下令班师。但是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战果颇丰,基本消灭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高句丽精锐部队大部分被消灭,自此已无力对抗中原王朝。
高句丽自身发生内乱公元666年,抵御大唐数次进攻的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去世,随即高句丽发生大规模内乱,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权发生内斗。唐高宗趁机派兵进攻高句丽,唐朝的将领有李绩、薛仁贵等名将,由于高句丽自身发生内斗,且精锐力量被李世民消灭的差不多了,因此各路唐军虽遭到抵抗,但也比较顺利的会师于平壤城下,在数个月的攻城战后,平壤被攻克,高句丽灭亡。
唐平高句丽后,设立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建立安东都护府统治此地区,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