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历史上,蜀国君主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真的好吗?
我们读三国演义,深为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君臣关系所感动,这两个人的关系堪称历史楷模。可是演义毕竟是演义,不是历史,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呢?
首先个人感觉,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不特别密切一开始诸葛亮给刘备的感觉是很惊艳的,毕竟诸葛亮给刘备带来了隆中对,让他有了奋斗的明确目标。在此前就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到处碰壁,归根结底就是缺少战略目标。可是很奇怪的是,此后,刘备对于诸葛亮不咸不淡。
刘备并没有特别看重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定位,不像后世小说中写的那样。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一个内政型官员,对作战以及谋略方面,刘备认定他没有太大的天赋,刘备此时更看重的是法正。
这从诸葛亮在刘备的几次关键性战役中,并没有过多的参与,而法正则和刘备一直待在前线,形影不离就能看出。在夺取西川的战役中,刘备带去前线的军师是庞统和法正,而诸葛亮则被留在了荆州。
虽然荆州也很重要,但是比之前线而言,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可以说,从刘备的这个人事安排中就能看出诸葛亮和法正在他心目中孰轻孰重。
而在汉中战役时,在前线辅佐刘备的依然是法正,诸葛亮还是没有得到机会,他没有起到一个军师的作用。这点连诸葛亮自己都承认,他在夷陵之战后曾经哀叹,若法孝直在此,必不时主公伐吴。从中也能够看到刘备对于法正的信任,是多过对诸葛亮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认为主要是刘备和诸葛亮在这里思想上有一定的差距诸葛亮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忠实履行隆中对,占领荆州,夺取益州,和孙权交好,控制好境内的蛮夷,确保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之下,北伐曹魏帝国,确保汉室能够中兴。
可是刘备就不同,他是嫌一天太长,最好一步蹬天,希望走捷径,恢复大汉的荣光。在他的脑海中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蓝图,这就是刘备戎马半生,一直吃败仗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刘备偏偏还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在诸葛亮的盘算里,要想复兴汉室,必须要联合孙权,可是刘备偏偏被关羽的死亡,以及张飞的死亡冲昏了头脑,他一心想报仇,顺便夺下荆州。
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他对于隆中对的执行就不那么坚定了,这让诸葛亮在心中也有一些不满,两个人就此结下了一些芥蒂。
而且刘备在内心深处对诸葛亮还是有很防范的最主要的就是诸葛亮有海外关系,他的哥哥诸葛瑾在孙权那里,可是核心人物,而诸葛亮的政策中的核心之一,就是联合孙权,这让刘备很难不产生一些其他的想法。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信任,远远不如孙权对诸葛瑾的信任。
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刘备托孤也只不过考虑到党派制衡的因素,所以才安排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位派系大佬,作为顾命大臣。他就是想防着任何一个内部派系做大,颠覆他的政权,让他们互相制约。
这样一来,皇帝就成为了最后的仲裁者,双方都要拼命拉拢的对象,这才能确保天下的长治久安。
在真实的历史上,蜀国君主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真的好吗?
真实的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君臣关系还是很凑合哦。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确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样的话。都清楚那是人家刘备会做人,也不必苛求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定要如鱼得水一样。
究竟关系如何,还得看诸葛亮跟从刘备之后,发生了哪些事。
第一,《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先取荆州,后取益州,三分天下的战略,令刘备茅塞顿开。真正是“听君一席话”,才知“瞎忙大半生”。由是对诸葛亮佩服的不行不行的。
第二,曹操南征,刘琮投降,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刘备以同是刘氏宗族不忍为由拒绝。由此可知,刘备并没有对诸葛亮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第三,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了荆州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也就是主管后勤保障工作。
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川,使者法正力劝刘备趁机谋取西蜀。刘备故伎重演,以刘璋也是刘氏宗亲不忍抢夺为由,犹豫不决,诸葛亮保持了沉默。此时,庞统站了出来,力主刘备入川。于是,刘备就把诸葛亮留在荆州,带领庞统入川啦。
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工作关系,说不上很好,但也不坏。
第四,刘备入主成都后,对诸葛亮封赏很厚,与法正、关羽、张飞一样为第一等。赏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这既说明诸葛亮很能干,也说明刘备很信任。
刘备听从法正的建议,进攻汉中。刘备带领法正去了汉中,而把诸葛亮放在成都负责后勤保障。夺取汉中,这不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步骤。诸葛亮设想的是,取得荆州、益之后,静待天下有变,然后两路出兵争夺天下。取汉中不在这一战略计划之内,此时,诸葛亮认为应该休养生息,发展实力,等待机会。
在汉中之战最胶着的时候,刘备命令诸葛亮迅速增派兵力。此时诸葛亮却去征询功曹从事杨洪的意见,杨洪认为到了“男兵女运”的时候,力主全民抗战。
诸葛亮不可能不清楚汉中对蜀中的重要性,但此时他还有放弃汉中的想法。刘备野心勃勃,不会听从诸葛亮的战略设想。这就说明诸葛亮与刘备在战略上是有分歧的。
第五,刘备称王称帝,诸葛亮是支持的。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得不到刘备的支持。在这一点上,诸葛亮与刘备保持了高度的默契。
刘封从上庸败逃回到了成都,刘备责备刘封,但并没有决意要杀死他的意思。但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烈勇猛,刘备之后很难驾驭控制,建议刘备趁机杀死刘封。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赐死刘封。
在刘备建立独立政权及维护政权稳固方面,诸葛亮与刘备保持了高度一致。刘备给与了足够的信任,但不是绝对的信任,任何帝王不会对任何臣僚以绝对的信任。
第六,刘备临终托孤,以诸葛亮、李严为托孤大臣,把行政交付诸葛亮,把军事交付李严。称不上信任,也说不上不信任,更确切的说,刘备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备不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还能托付给谁呢?谁还能维系蜀汉这个濒临灭亡的政权呢?
诸葛亮的政治品行绝对是杠杠的,但刘备临终绝不会完全信赖诸葛亮。刘备在世,几乎没有让诸葛亮参与军事。
夷陵之战,也没有看到诸葛亮劝阻刘备的只言片语。用“相敬如宾”来形容他们的关系,比较确切。犹如夫妻二人,不吵不闹,客客气气,未必就是最理想的关系;整天吵闹,也未必关系不好,反而更像真实的生活。
彼此都是明白人,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点到为止,心知肚明。相互尊重,又保持足够的距离。既不是言听计从,也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诸葛亮不负刘备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辅佐刘禅,恐怕是刘备没有想到的事。刘备到了破罐子破摔的时候,才不得已交付给诸葛亮。如果刘备一开始就绝对信任诸葛亮,蜀汉的命运绝不会如此悲惨。
刘备从小家境贫寒,但喜欢华丽的衣服,宠爱犬马,这种人最是爱慕虚荣,不做皇帝决不罢休。豹眼认为,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刘备就算跑到交州去,他也会称帝的。
豹眼还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称帝的事跟袁术差不到哪里去。
如果蜀汉能够一统天下,也很难说诸葛亮最终是董卓、曹操还是周公?
历史没有如果,就事论事,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但与曹操跟郭嘉相比,还是差得很远,与曹操跟荀彧相比恐怕也不行。不太确切,但很相似于曹叡与司马懿的关系。曹叡并不很信任司马懿,但最终不得已还是把江山托付给他。
不同的是诸葛亮的政治品行高于司马懿,但也是因为司马氏有能力一统天下。如果诸葛亮换作是司马懿辅佐蜀汉,没有任何统一天下的可能,司马懿还会篡权吗?得不到实际的任何利益,却徒留千古骂名,他会如何呢?
在真实的历史上,蜀国君主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真的好吗?
大家都知道,刘备误进水镜庄,得到水镜先生推荐,把徐庶推荐给了刘备,后因曹操用计把徐庶骗入曹营,徐庶在进曹营之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才有后来“三顾茅庐”隆中对。未得出山三分天下。
这个时候,刘备只是很欣赏诸葛亮之才华,天下大事,易如反掌,韬略过人。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借荆州,孙刘联盟火烧赤壁,这时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有进一步,如鱼得水吗。
不但这样,诸葛亮还得处理好与关、张之间的关系,关羽傲气,刚愎自用,张飞骄横无比,所以说诸葛亮智慧过人。
刘备夷陵大战,兵败白帝城,才有白帝城托孤。这说明刘备最了解诸葛亮,绝无二心,能担当托孤之重任。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愿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诸葛亮为实现报复,托孤之重任,为兴复汉室,统一华夏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终大志未成,带着遗憾病故五丈原。
在真实的历史上,蜀国君主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真的好吗?
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向都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好不好来形容,如果一定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作一个评价,我认为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
中国历史上诸多有名的君臣关系,比如齐桓公与管仲,刘邦与萧何,唐太宗与魏征,都不如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间,是处于四处流动的浮萍,别说建立政权,就连生存下来都有问题,刘备是个极度渴望建立政权的人,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如何规划,是诸葛亮的到来,为刘备解决了战略问题,刘备才会恍然大悟。
难以想像一个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枭雄,当他从诸葛亮身上得到他毕生梦寐以求的战略规划,那种喜悦不亚于金榜题名时和洞房花烛夜,这个时候刘备对诸葛亮那是相当的好,你能想像一个48岁年过半百的中年人对一个年仅28年的年轻人毕恭毕敬的样子吗?
刘备起初得到诸葛亮时,两人的关系胜过“如鱼得水”和“如虎添翼”,或者是用“如漆似胶”来形容也不为过,就连与刘备亲如兄弟的关羽、张飞两人,也因为刘备对诸葛亮过于亲密,而感到吃醋,这个亲密程度在基情满满的蜀汉,应该算得上是最和谐的关系了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两个人关系最亲密的时候,往往就是在刚刚相识不久的时候,如同热恋中的情侣一般,这个时候两个人没有过多的了解,只有志同道合,只有互相吸引,只有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感慨,而没有彼此熟悉的磕碰。
从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到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取得荆南四郡建立政权后,刘备与诸葛亮算是热恋期,这个时候的刘备还没有称帝,只能算诸葛亮的主公,所以这一段时间的关系是最亲密的时期。
刘备在建立政权的这一段时间,基本上全是依靠诸葛亮的能力,诸葛亮治理内政的能力,足兵足粮的能力,战略规划的能力,基本上是得到了刘备的肯定,而诸葛亮在刘备的心目中,俨然成了一个丞相应该有印象,而这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定位。
换句话说,刘备将诸葛亮定位为自已的丞相,如果刘邦将萧何定位为丞相和曹操将荀彧定位为尚书令一样的道理,无论是萧何还是荀彧,在刘邦与曹操的眼中,都是手底下的头号大臣,第一功臣,与社稷之臣。
同样的道理,刘备也是将诸葛亮定位为自己的头号大臣,第一功臣,与社稷之臣。
如果清楚了定位,再来看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就非常简单明了了。刘备入川留诸葛亮镇守唯一的根据地--荆州,而带了谋士庞统入川,不是刘备不重视诸葛亮,因为定位的关系,诸葛亮必须在荆州镇守刘备这个唯一的根据地,如果刘备连诸葛亮也带走了,那么谁才能是在后方留守的人才呢?
刘备是用人高手,高手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世人往往看到刘备在前方征战,从来也没有带诸葛亮一起,就认为刘备并不重视诸葛亮,这是极端错误的看法,照这样理论来看的话,刘邦也不重视萧何,曹操更不重视荀彧?
刘备称帝,诸葛亮是丞相,丞相这个官职自从被发明出来之后,就成了皇帝之后,万人之上的整个天下头号官职,除了皇帝之外,天底下丞相的官职最大,刘备会不会将一个不重视的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当然不会。
个人觉得诸葛亮是刘备一生中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超越了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信任,刘备对关羽张飞的信任,更多是个人情感上的信任,而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则是全方位的信任,是将老底托付的信任,是把举国托付的信任,是为托孤天下的信任,在蜀汉政权中,除了诸葛亮,还有谁让刘备如此信任?
刘备拥立荆南四郡时,诸葛亮驻守荆南四郡,刘备定都成都时,诸划亮驻守成都,刘备永远将自己所有的身家都托付给诸葛亮来管理,这不仅仅对诸葛亮是信任,更是对诸葛亮能力的肯定。
刘备如此信任诸葛亮,诸葛亮如此尽心尽力辅佐刘备,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如果你一定要问到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如何?那么我会告诉你:这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
这种君臣关系,已经超越了兄弟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成为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帮忙、互相支持、默默奉献、至死不渝的君臣关系。
在真实的历史上,蜀国君主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真的好吗?
刘备早年,将寡势微依附于刘表,为生存发展,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诸葛亮感其诚意,出山效命,刘备对诸葛亮礼遇有加,引得关羽、张飞等心生不满。刘备对关张等人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你等不必多言了!诸葛亮助刘备,“联吴抗曹”收到荆州。
刘备占据荆州后,为实现《隆中对》跨有荆、益的计划,于214年围困成都,刘璋投降。刘璋部属以法正为代表多归降于刘备,这样刘备的部属就有了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刘备在官员和将领的使用上,需要考虑平衡。这一时期后,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有所减弱。
刘备称帝后,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为东吴斩杀。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执意伐吴,被陆逊击败,退至白帝城病亡。临终前,刘备召诸葛亮托孤时,言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能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见,刘备此时对诸葛亮并不完全信任。
在真实的历史上,蜀国君主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真的好吗?
单从史实来看,我以为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是很好的。刘备方面有“孤之有孔明者犹鱼之有水也”、白帝托孤、任命为相等言论和史实为证;诸葛亮方面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等等作了说明。这主要是两人在奋斗目标上有共识,那就是匡扶汉室。不管这是口号也罢,真心也罢,两人都说要兴汉灭贼,这种“志同”把他们二人扭在了一起。加之诸葛亮也实有才学,刘备也确实需要智能之士,两者各有所求,相向而行,从而维系了一生的君臣关系。
有人说,刘备白帝托孤说的话是考量诸葛亮,刘备怕亮篡权,我以为这只是一种推论(或假说),纵观他两人一生,信任大于猜忌,共处大于争斗。两人在处理对东吴的关系上态度有别,但那不能代表二人和睦相处的大趋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