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以后,为何朱元璋要大力除掉开国功臣?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朱元璋的立场上,我们会怎么做呢?
为孙子扫清障碍其实朱元璋杀戮功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太子朱标死之前。这个时期其实洪武大帝对于功臣还是相对比较宽容的,没有动辄就处死功臣。但是朱标死亡之后,朱元璋的屠刀仿佛就收不起来了,功臣被屠戮一尽。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觉得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虽然够资格做一个好皇帝,但是他也看出了皇太孙个性中柔弱的一面,要他驾驭这些从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耆老宿将,这个很难。
所以朱元璋决定自己来背负这个骂名,铲除这些桀骜不驯的老臣,为自己的孙子铲平路障,给孙子一个没有后遗症的天下,让自己的孙子成为一代圣君。
在这种思想作用之下,朱元璋留下了守大于攻的耿炳文。他的想法很简单,不求自己的好孙子能够开疆拓土,只要有耿炳文这个老兵头在,守住江山,那是没问题的。更何况还他那些亲爱的叔叔们,能够帮他守住国门,尤其是他的四叔朱棣能征善战打仗是把好手。
唉,真可惜,洪武大帝愣是没想到,就是这个好叔叔抢走了他好孙子的岗位。
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其次,还有一点,和朱元璋的出身有关。朱元璋是社会最底层出身,从小就受够了贪官污吏的折磨,所以他的性格有些扭曲。他认为凡是官员必然是贪赃枉法的,所以为了避免在他的统治之下出现像小朱元璋这样的可怜人,他对于这些贪赃枉法的人员的处置,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杀。
尤其是在明初又发生了空印案和郭恒案这两件大案之后,更加坚定了朱元璋对于官员只要放松了控制,就会成为贪官污吏的看法。
他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没有往深层次去考虑。想方设法从制度上消弭贪官污吏的产生,而是采用了最简单的物理消灭的方法,一个官员只要贪污超过了60两就得斩首。在如此严苛的法治环境之下,很多功臣纷纷落马,这也不足为奇。
还有一点就是明朝的党争朱元璋的班底分为两大派系,一个是以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还有一个就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朱元璋自己出自淮西,他对于淮西集团更加偏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刘伯温这个人虽然很聪明,但有时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不懂帝王心术,结果他们浙东派倒了大霉。
不过以朱元璋这样刚强的个性,怎么允许朝廷内会有一个党派一家独大呢?所以最终淮西派的首领李善长也死于非命,淮西派灰飞烟灭。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很多功臣领到了朱元璋派发的盒饭,去阴曹地府单程游览。
正是因为这以上三种原因,使得朱元璋对于功臣集团进行了大清洗。
明朝建立以后,为何朱元璋要大力除掉开国功臣?
朱元璋之所以要大力除掉开国功臣,其初衷是为了要给继任者留下一个安定稳固的统治环境。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从1353年加入郭子兴义军起兵以来,历经大小百余战,诛暴元,灭陈友谅、张士诚,历时十五年,最终于1368年开创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从起兵到称帝,从弱至强,都离不开他身边的一大帮功勋彪炳的谋臣武将,因此,大明王朝建国之后,1370年,朱元璋就开始对手下的功臣论功行赏,共封了34位开国功臣,其中公爵6位,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还有以汤和为首的28位侯爵。同时也早早地就将长子朱标立为了太子,稳固了国本。历经近20年的征战,天下终于安定,民心归附,虽然北逃的北元时不时还进犯边境,但终究兴不起什么大浪了,帝国一切都在正常运转着。但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太子朱标竟先自己而去世,朱元璋深知,国无储君,国本必将动摇,无奈之下,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帝国继承者立为了皇太孙,但当时朱允炆尚且年幼,在朝中又没有什么威信,在朱元璋看来,太平年间,这帮开国元勋不再是社稷之福,反而是祸患,因为这帮人个个都能征善战,并且还手握重兵,平日里还耀武扬威的,也就只有自己镇得住,自己活着倒是好办,但人固有一死,自己去世之后,年幼的朱允炆肯定是镇不住这帮开国功臣的,到时候要是当中有人效仿自己,起兵造反,大明王朝说不定就断送在自己孙子手里了!
必须在自己去世之前解决掉这帮开国功臣,这样,自己才能放心地将大权交到孙子手里!这应该是朱元璋晚年考虑最多的事情了。
朱元璋可没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耐心,他的办法比较简单,那就是杀,首先倒霉的就是德庆侯廖永忠,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廖永忠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接着就是胡惟庸案、蓝玉案,杀了几万人,牵连了大批开国功臣,到最后,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杀殆尽,所剩无几。
这也产生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在后来的靖难之役当中,建文帝朱允炆陷入了一个几乎无良将可用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朱元璋当初没有想到的吧!
客观来讲,很多开国功臣不法之事是实,但谋反却都没有真凭实据,朱元璋之所以要这么做,完全都是出于继任者打算,这其中有段经典对话就可以看出其用意,有一次,朱元璋又准备杀掉大批功臣,太子朱标看不过眼,劝他:
“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天和。”陛下你滥杀无辜,恐怕会得罪老天爷啊!
对此朱元璋不作声,只是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傻,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
“汝弗能执欤?使我运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你不敢拿有刺的棘条,我帮你把这些尖刺除掉!我之所以杀掉这些猛将功臣,是为了让你稳坐江山,不用为他们日后造反而忧心!
从朱元璋父子两的这段对话当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他屠杀开国功臣的动机了!
结语:朱元璋之所以要大力清除开国功臣,主要是为了替继任者留下一个稳定的统治环境,从根本上消除将来开国元勋们造反的可能。事实上,这帮开国功臣中的很多人有罪不假,但罪不至死,有些甚至还是朱元璋的姻亲,根本没有什么谋反的理由,所以,应该说,大部分是被冤杀的。这些朱元璋也未必不清楚,但为了继任者考虑,他毫不犹豫地向曾经的生死兄弟、亲密战友举起了屠刀,下手毫不手软,最终,这帮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戮殆尽,得善终者寥寥无几。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帝功成,何止万谷枯!明朝建立以后,为何朱元璋要大力除掉开国功臣?
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大都没有好结局,他们追随君主打天下,但换来的不是自己功成身退,就是被贬杀,甚至灭族。
东汉是历史上少有的优待功臣的王朝,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封侯褒扬,给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让功臣居家静养,日常不任官职,多数功臣“委而勿用”,优游享乐以度天年。北宋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用一杯酒就解除了开国将领的兵权,这些功臣领取良田厚禄,置大屋,购美妾,享尽富贵,终老此生。但是汉朝和明朝的功臣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大多被杀、被灭族。那么这些开国功臣为什么大都是这样一个结局呢?
01功高震主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韩信功劳甚大,”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后来又参与垓下之围,彻底击败项羽,其将兵之能远在刘邦之上。天下初定,刘邦开始猜忌韩信,先是收夺了韩信的兵权,把他从齐王改封楚王,后来又降爵封淮阴侯。后来陈豨做反,韩信被怀疑做内应,被吕后设计杀死,并诛三族。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明朝的三十四位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了三十个,仅仅只剩下四个人继续为大明效力。
02贪赃枉法长孙顺德,唐朝建立的时候被封薛国公。李世民即位后,他贪污受贿,屡次犯法,最后被免除官职。在明朝,死于贪赃枉法的功臣就比较多了,朱亮祖、廖永忠、胡惟庸、蓝玉等都在此列。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元璋在为他的子孙铺路,他知道他的子孙即位后可能控制不了这些开国功臣,所以就借机削权打压,防止他们起来造反。
大部分开国功臣之所以落不下好下场,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功高震主。在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是一家的,天下是皇帝的,所以没有君主愿意被人夺权,天下改名易姓。他们也不愿意身边存在这种隐患,那种感觉如坐针毡,如芒在背。所以皇帝都会找巧妙的机会来消除威胁。
【这里是历史学苑。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以史鉴今,开创未来。喜欢的小伙伴不要忘记关注转发哦!】明朝建立以后,为何朱元璋要大力除掉开国功臣?
守业要比创业难,尤其是在封建王朝统治下,显得淋漓尽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跌宕起伏的人生堪称传奇。他之所以能成为九五之尊,是因为身边的患难兄弟做他坚强的后盾,即所谓的开国功臣。然而共苦容易同甘难,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本性表露无遗,曾经的生死之交都成了待宰的羔羊。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期,当时朝廷腐败,饥荒泛滥,朱元璋的亲人就因赈粮官们克扣灾粮,导致食不果腹继而离世。从那时起,朱元璋就对贪污腐败之举深恶痛绝。恰遇各路英杰纷纷起义,他也加入其中,在经过重重障碍以及兄弟们的协助下,成为了明朝的开创者。
刚荣登大宝时,朱元璋对那些开国功臣们还是顾念着兄弟之情,各个封官加爵,就连对士兵们都进行了嘉赏。细算当初与他义结金兰的兄弟共计三十四位,几乎都是草莽英雄,眼看大业已定,又当了官,不乏有些人开始恃才傲物,仗势凌人,认为自己是开国功臣便可以肆意妄为。一开始朱元璋任其发展,只待他们犯下更大的错,便可一举拿下。果不其然,洪武年间发生了“郭恒案”及“空印案”,这是事关贪污腐败的案例,朱元璋痛恨之余,也庆幸自己终于抓住了他们的把柄,开始抓捕屠杀的计划,最终34位兄弟,仅剩寥寥四位。
或许很多人认为朱元璋只是惩戒了贪官,做了应该做的事,可若是究其根本,他是为了替继承者扫除障碍,使大明江山得以永固。正好印证了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明朝建立以后,为何朱元璋要大力除掉开国功臣?
洪武元年(1368),经过16年的南征北战,穷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终于在应天府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后北伐西征,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政局趋于稳定后,朱元璋开始对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痛下杀手。面对这些曾经共苦过的臣子们,朱元璋为何会如此不念旧情,痛下杀手呢?
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大概是一个套路吧,开国皇帝总喜欢拿开国功臣祭刀。所有人都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太祖杀这些功臣是无法避免的――最高权力的世袭制度使然。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之时已经年老,前后八次北伐,60岁时才击破北元,直到去世前两年,还在北伐。面对外有强敌,内有功臣的局面,可是太子朱标性格又比较软弱,皇太孙又还年幼。而这班随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很多还年纪尚轻,更兼武将飞扬跋扈,自己在的时候还能压得住,要是自己死了,主弱臣强,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必定坐不牢固。这个原因可以从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对话中看出: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太子朱标性情温良,不忍,为功臣们求情,朱元璋沉默不语。第二天,朱元璋让人呈上一段长满棘刺的藤蔓,要求朱标拿起来,朱标犹豫而不敢拿。朱元璋因此对他说:我现在在做的,就是为你拔出藤蔓上的锐刺,你难道还不懂得我的用意吗?
二、权力滋生欲望,无论在什么时候反贪治贪都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来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由于元朝腐败的统治,在一次饥荒中,赈灾的银钱被官员们层层克扣,导致朱元璋父母兄弟在这场灾难中去世。而在洪武年间爆发的“空印案”与“郭桓案”更让朱元璋笃定了官员们都是腐败贪墨的蛀虫。朱元璋怎么也想不明白,文人们“朝闻道,夕可死”的高尚气节为何会在进入官场后立刻沦为“朝获官,夕腐败”的不良风气。但朱元璋一直是雷厉风行的人,他不懂这其中的原因,也无意深究,面对贪腐的官吏,他给出了最简单的惩罚方式:杀!只要贪银超过60两,一律斩首不赦。在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之下,大量开国官员纷纷落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党派之争的愈演愈烈,迫使朱元璋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党争。
明朝建立之后,朝廷中的大臣其实又形成了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以地域划分,进而又开始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这两个派别正是分别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作为淮西人士,在情感上,朱元璋自然更加偏袒淮西集团。再加上刘伯温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关键时候不懂得藏锋,在攻打陈友谅之时,朱元璋想到的,他想到了;朱元璋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以朱元璋的厚黑学功力来说,又怎会放任一个有如此才华的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呢?以党派之争为借口,朱元璋通过“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基本肃清了朝野内的开国功臣。这两场案件被后世称作“有预谋的剪羊毛”行动。
由此可见,朱元璋诛杀各位有功之臣,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为了江山稳固,为了下一任继任者考虑,为了大明江山永远属于朱氏一族,朱元璋不得不这样做。朱元璋大开杀戒是大势所趋,是政治需要,是必然结果。
明朝建立以后,为何朱元璋要大力除掉开国功臣?
在封建王朝,每一位能够成为九五之尊的开国皇帝,往往离不开身边一大批的患难兄弟,也就是所谓的开国功臣。但也要知道,打天下时可以风雨同舟的人,有朝一日一人坐登龙宝,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当初歃血为盟的誓言呢?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朱元璋出身贫寒,恰巧又生在腐败的元朝统治下,就在一次饥荒中,赈灾钱粮因被官员们克扣掉,导致其亲人们饥饿难耐而相继去世。这在朱元璋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之后便从军入伍,经过重重磨难和各位兄弟的帮助下,最终成为一国之君。但为何偏偏是朱元璋当上皇帝了呢?可能是由于他生于民,所以特别亲民,能一心为百姓考虑,才使得众人奉这个有能力、心里又装着民众的人为王。
其实细细算来,当初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兄弟共有三十四位,大多都是义薄云天的好汉。朱元璋刚登上皇位时,也是念及兄弟之情,对这些人分别进行大肆封赏。然而当中的某些人,受不了种种诱惑,又仗着自己是开国功臣,开始有点忘乎所以,变得嚣张跋扈。起初朱元璋并未采取措施,而是放任自流。直到洪武年间“空印案”和“郭恒案”的爆发,朱元璋忍无可忍,他最痛恨的贪污腐败现象却在他统治的范围内疯狂滋长,因此为了使辛苦打下的天下江山永固,便开始对开国功臣们逐步的进行杀戮。最终当年的34位生死兄弟,仅剩下区区四位。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残害开国功臣看似是惩戒了贪官,实则是为后人清除障碍,因为此时朱元璋已年老体衰,而那些开国大臣们大多年轻气盛,各个功高盖主,朱元璋为了不让大明江山换了他姓,逼不得已才痛下杀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