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否将隋炀帝“污名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隋炀帝是一个背负着千古骂名的皇帝,他为了当上天子,竟然对自己的老爸下手,他不惜民力修建大运河,只是为了自己到江南去享乐,他三征高丽,搞的国家最终分崩离析。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认为,杨广是被后世污名化的。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有时在他的思想中还有一点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都说杨广杀了自己的父亲,才成为了皇帝,可是证据呢?证据在哪里?史书上也没有这样写。

杨广当时已经是太子了,他的爸爸杨坚已经没有几天活头了,就算杨坚想要重新立杨勇为太子,他也已经做不到了。一个垂死的皇帝,没有人会为他卖命,更何况在他的周围负责保卫的人都是杨广的亲信。杨勇如果敢来,保证他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所以杨广有必要杀害自己的父亲吗?

再说杨广修建大运河,被大家认为是为了个人享乐,其实不然,他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南方自从衣冠南渡开始,就处于与北方平行发展的状态,当地的世家大族实力很强,不服王化。在隋朝攻灭了南陈之后,南方地区日中央政权之间显示出了一定的离心倾向。在隋朝初年,就曾经爆发过一次大的反叛事件,甚至还立了一个豪门大族的人,当了皇帝。

叛军仗着南方水网密集,和官军好好周旋了一番。隋文帝派了他的得力爱将史万岁带兵征剿,方才摆平了叛乱。当时南北交通不便,从北方的京城调兵到南方很不容易。

如今,京杭大运河开通彻底改变了这样的局面,沿着运河从北方调兵至南方,变得很轻松。这就如同一把利剑,时时刻刻地悬挂在那些不安分的豪门人士头顶。大运河修好以后,整个南方确实平静了很久,两晋南北朝屡屡发生叛乱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

其次,杨广开创并完善了科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打通了上升通道,基本上的官场生存空间,为后世李世民以及武则天消弭世家大族对国家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杨广对外非常的强硬,灭吐谷浑,驱逐突厥人,南下攻灭林邑,将隋朝的赫赫天威传遍了天下。三征高句丽确实是杨广帝王生涯的一大败笔,他没有考虑到自己修建大运河,以及南征北战对于国力的消耗,悍然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

但是如果不是杨广自己太过迂腐,在军事上,爆发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提出了,只要敌人投降就停止进攻的天真要求,这无疑是给敌人穿上了一件假投降牌防弹衣。

如果是让隋军正常发挥,没有杨广的指挥,相信能征善战的隋军,在第一次攻击高句丽的时候,就能够让这个国家凉凉,而不是连打三次,把大隋朝给打完了!

应该这么说,杨广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建立起属于他的大业,他也在为此疯狂的工作。只是他个性实在太急,明明可以花30年办好的事情,他非要集中在十年内搞定。

比如是他修完了洛阳宫就紧接着上马大运河工程,这样使得人民疲弊,怨声载道,到了后期又遇到军事上的连续失败。所以在大隋朝最强大的时候整个国家大厦突然崩塌!

所以应该这么说,杨广是一个非常想要有作为的皇帝,而且他也为此付出了努力,后来证明他的道路是正确的。

唐太宗的那一套对外政策不就是他这个小表叔的翻版么,只是唐太宗找到了比隋炀帝更好的方法,所以大唐朝才成为了天可汗之国,才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

历史是否将隋炀帝“污名化”?

其实历史并没有污化隋炀帝,只是后人理解的方式不同,导致对隋炀帝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历史就是根据当时的事实进行记载的,不存在污化与不污化之说。对隋炀帝这个人,我觉得用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评价他的功绩,那就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过分理想主义,忽略掉现实因素,导致当时人们根本无法理解其所作所为。为什么这样说呢?且听我继续分析。

一、争夺太子之位

关于隋炀帝杨广获得太子之位,很多人也是存在一些误解,其实历史记载很清楚,并没有进行污化,只是后人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当时杨广与哥哥杨勇两人争夺太子之位,原本杨勇已经成为太子,本没有什么可以继续争抢的意义,为何杨广还要争呢?

那并不是因为杨广心眼多,而是杨勇的很多行为引起母亲独孤皇后以及父亲隋文帝杨坚的不满。他平时穿着出行都比较奢侈,让杨坚觉得这个太子过分追求享乐,担心他成不了大事。

而独孤皇后呢,则是觉得杨勇妻妾过多,影响他做正事,更主要的是,杨勇的正妻还突然去世,独孤皇后觉得可能是他的宠妃阿云所为。原本希望杨勇对此事能够有所领悟,可是他依旧没有意会,正妻死后,还与阿云你侬我侬,引起独孤皇后不满。

睍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竟不闻作夫妻,专宠阿云,使有如许豚犬。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投药,致此夭逝。

因为正妻去世,并且没有留下嫡子,这个问题也很严重,要是成为皇帝,未来太子继承人选择将是一大难题,当时秉承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没有嫡子问题就要复杂很多,而自古皇位之争,对一个家族发展影响是最严重的,独孤皇后以及隋文帝心里都清楚。

正是因为杨勇出了一些问题,杨广才看到机会,从而积极表现,不仅把自己的小妾都闲置不闻不问,专门宠幸自己的正妻萧氏,还将家里以及衣服等都弄得很朴素。

其后晋王来朝,车马侍从,皆为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这样一来,母亲独孤皇后对杨广很满意,觉得以后他不会像杨勇那样因为女色影响判断,父亲杨坚也很满意,认为杨广是一个勤俭朴素的皇子,国家江山交给他没有什么问题,不会因为铺张浪费与奢侈导致国家衰败。

杨广就这样得到太子之位,可以说其实并没有动过太多手脚,主要原因还是他的哥哥杨勇不争气,即使杨勇登基称帝,也很难说他就能改掉那些坏毛病,在两个能力都差不多的人之间,杨坚自然会选择稍微强一点的杨广,换做谁都会这样。

二、后世认为的功劳

我们今天评价杨广,经常拿大运河还有科举制这些东西来进行标榜,今天我就深入分析一下。有人说当时杨广修大运河是因为贪图享乐,其实并非如此,大运河早在杨广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着手,当时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运河修通对军事与经济发展都能产生很好的作用。

隋朝大运河以会稽、洛阳、涿郡为三点,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这是对当时经济的促进,后人都说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杨广也是明白的。

大运河除了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之外,还可以稳固当时隋朝的统治,因为当时门阀贵族很多,而且大多还比较难管理,杨广把大运河修通,以后想要调兵或者什么都方便了很多。

这些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杨广的规划就有问题,原本他可以慢慢来进行建设,可惜他当时是这样操作的,一边找人去修宫殿,一边叫人去修大运河,还有一部分人在打仗。这种安排明显就太过于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这就是他自己的能力问题。

杨广完全忽略了一个自古统治者最主要也是最需要在意的问题,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天下哪怕到今天,还是普通百姓人口占比最大,当时隋朝也大同小异。普通百姓人口占比最大,要是你做的事情得罪了平民百姓,让他们感觉生活彻底没有希望,自然就会选择起义造反之类的事情来反抗。

要是当时杨广在进行这些工程的同时,能够多少关心一下工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内心需求,而不是只顾自己所谓的宏伟理想,那断然不会导致农民起义增多,内部将领造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广自身确实存在问题,即使当时他进度慢一点,协调好各方面问题,大运河这样的工程一样可以完成,自己也不会沦落到那番模样。

我们今天回头去看那个时候的历史,更多看到的是一种结果,比如大运河,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以及后来的影响,但是总容易忽略当时的过程,你说杨广的失败,肯定是有原因的,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就有人要造反。

科举制度也是之前就有过雏形,杨广进行一下继续传承,后来唐朝逐渐完善,你说完全是杨广开创的,那也有些不符合历史。

三、征战不断

杨广在位期间,曾让军队去攻灭吐谷浑、攻克占城、征讨契丹、突厥、流求等地,并且都取得相应的巨大胜利,可以说最开始隋军的势力还是很不一般,基本可以说在周围地区中数一数二,战无不胜。

可是为何后来攻打高句丽就要失败了呢?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第一次攻打高句丽是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带领113万大军亲征高句丽,如此巨大规模的部队,战斗力还很强,高句丽仅仅六十万军队,还基本上是全民皆兵才有那么多,为何杨广还会失败呢?

原本隋文帝时期就已经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攻打高句丽,到了那里,士兵生病严重,最后没有胜利就回来,高句丽派人来请和,隋文帝也就没有继续追究。高句丽原本距离隋朝都城距离就十分遥远,再加上高句丽地势独特,易守难攻,感觉形势不对就投降,投降一段时间又继续偷袭,这样对隋军影响颇大。

但是杨广没有总结父亲杨坚当时战争失利的经验教训,贸然带兵前往,还是113万,经过第一次亲征,军队受损严重,再加上亲征的同时杨广还叫200多万百姓继续修大运河,引起民愤。

所以杨广第二次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就有吏部尚书杨玄感谋反一事,弄得杨广只能匆匆赶回,无法对高句丽进行毁灭性打击,第三次亲征更不用说,国家经过修宫殿、大运河等工程的消耗,早已经十分衰弱,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人心更是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取得胜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说明,杨广在派人攻打高句丽的时候,要求将领必须任何决定都要先跟他汇报取得自己允许才能施行。打战这种十万火急的事情,还要将领请示一下才能做决定,明显要错失良机,这是杨广决策性的失误。

结语

如果非要对杨广进行评价,那就是我开始的那句话,弊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是一个人如果连眼前的事情都把握不好,还说什么未来,似乎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历史是否将隋炀帝“污名化”?

存在这种现象。我们过去常常拿隋炀帝作反面典型,把隋炀帝说的一无是处,现代对隋炀帝有了客观评价。隋朝灭亡隋炀帝有不可推卸责任,但他的历史功绩也应该肯定的。例如:修大运河,现在青海土地基夲是隋炀帝时纳入中国版图的,科举制度也是他在位实施的。隋炀帝是想做事业的人,只是好大喜功,三征高丽操作不当导致隋帝国崩溃,他应该比秦二世等一些祸国殃民,无作为的皇帝强。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高祖李渊给的,是贬义词,其实他的真正庙号谥号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简称隋世祖或隋明帝。

杨广和李渊虽然有亲戚关系,但两人关系好像很僵,杨广杀了很多姓李的大臣,李渊对杨广很反感。一般来说,后朝对前朝末代皇帝评价都不高,都带有色眼镜。

朝代时间短,皇帝评价容易受污。皇帝在位政敌多,得罪人、伤人对,评价容易受污。像雍正帝。反对派,敌对派喜好污蔑对方皇帝。像对方文人污蔑曹操和武则天。

同样,各路群雄敌对派,反对派污蔑杨广。污蔑杨广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印象。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人,写作品下结论也有人为喜好因素,也受许多政治言论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隋炀帝被“污化”了。

历史是否将隋炀帝“污名化”?

历史并没有污化杨广

杨广是名副其实的暴君昏君

杨广本身就有很多过度残暴、昏庸的行为,而杨广那些所谓的功绩很多是被过度的夸大,其实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绩被挪用给了杨广,这不仅是唐代史料证明的,也是五代、宋代等等历代史料证明的,古代史料、现代历史大家的考证都证明了的。

杨广靠的是挥霍前人留下的丰厚遗产去做事,才有了点作为。

开凿大运河、发展科举制度等的主要工作是其他朝代做的,主要功绩也是其他朝代的,并不是隋朝杨广的。即使把那些丰功伟绩都算作是杨广的,杨广仍是造成了当时华夏面临灭亡恶劣局面的罪魁祸首。

都说杨广在抗击外敌有功绩,就拿打击突厥来说,杨广不但没有功绩,反而是无功而返,最终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突厥不仅拥有西域到东北的广大疆域,而且还把河西、河北、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纳入势力范围,杨广对此无可奈何,反而在江都醉生梦死。多亏后来李渊李世民击败众多强敌,改变了恶劣局势。

看百家讲坛中的蒙曼教授所说:“他(杨广)是个暴君。为了征讨高句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顾客观条件,任性妄为,把百姓和国家都拖进了灾难中,所以叫暴君。在这第三时期,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也不想履行什么责任了,只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所叫昏君。”

仁寿四年至大业六年(604一610年),隋炀帝不断征发农民掘长堑,筑西苑,营洛阳,缮离宫,伐木造船,凿山通道。在修筑长城和开凿运河等国防、交通工程中,也役使了大量农民。每项工程,大的要征发一二百万人,较小的也要征发一二十万人。

同时,农民所负担的兵役和其他徭役也极为繁重,也就导致出现 “丁男不供,役及妇人”的情况。大规模的修建和远征,也经常是在农忙的季节进行。官吏强迫农民做过度的劳动,先后有上百万的壮丁死于徭役。为了躲避徭役兵役,农民不惜伤残自己的肢体,称作“福手福足"。

为了准备远征高丽,全国大量农民被征集去当兵服徭役。民间的车、牛、船只也被大量征用。

在东莱海口造船的工匠,被迫昼夜赶工,水中站久了,自腰以下都生了蛆,死者有十之三四。转运兵甲军粮的民工,在路上不停往返,昼夜不歇,也出现了大量死亡。

大业五年(609年)到武德元年(618年),短短的九年时间全国人口从890万户锐减至180万户。从此可见隋炀帝的昏君行为到底给当时的百姓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在数年间,强盛一时、不可一世大隋王朝就土崩瓦解、二世而亡了。隋炀帝杨广究竟是怎样的人,我相信那些死亡的百姓最有发言权。

历史是否将隋炀帝“污名化”?

谈不上对隋炀帝的“污化”,因为隋炀帝本身确实存在“污点”,而且确实因为隋炀帝的错误的做法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所以才会重点的突出隋炀帝的“污点”用来警示后人。

污点一:弑父杀兄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讲究“孝道”和“亲情”,所以隋炀帝通过“弑父杀兄”夺得皇位才遭到了后人的唾弃和批判。

这是人的“道德”层面的东西,是最大的历史污点,不是别人给他加上去的。

污点二: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隋炀帝登基以后兴建东都和开凿运河征发了大量的民夫日夜赶工,徭役繁重,给老百姓增加了极大的负担。

虽然他的目的是巩固隋朝的统治和交通南北物资,但是其中也掺杂了游玩享乐的心思在其中。

污点三:三佂高丽、穷兵黩武

隋炀帝为了开疆扩土,三次征伐高丽,三次失败,加剧了阶级矛盾,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后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所以这三个“污点”就成为了隋炀帝被贬低的主要的罪行。

历史是否将隋炀帝“污名化”?

历朝历代后朝对于被推翻的前朝在历史记载上基本都是抹黑以及污蔑的。

作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也不例外,虽然唐太宗是一位治世明君,为大唐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对前朝隋炀帝的抹黑却是一个事实。

隋炀帝继位后做了几件大事,短期内来看都是劳民伤财的事。

首先迁都洛阳,洛阳粮食产量大,远离西安门阀,利于统治,不过迁都工程量巨大,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不过对于当时的统治者隋炀帝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紧接着就是修建京杭大运河,连通南北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不过隋炀帝当时主要目的却是下江南游山玩水,京杭大运河的实际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造成的影响就是劳民伤财。

另外对于长城的修建也没有停止,前后征调数百万的民夫。接着又是远征高句丽,耗费了无数的钱粮,连武器器械都消耗一空。

除了劳民伤财,对于经济、文化上隋炀帝仍有着巨大的贡献。隋炀帝创建科举制,而科举制的创立,众所周知,对中国历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外向西拓宽疆域,打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域各国的经济发展交流。

以上几件事从长远来看其实都是对国家有利的,错就错在同时进行,以隋朝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这么多庞大的工程,如果能够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或许历史就会改写了。

而唐朝却将隋炀帝描绘成一个千古暴君,也是有失史实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