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称汉贼却终生未称帝,刘备忠于汉室,为何在汉献帝死前称帝?

在封建时代,皇帝这个位置人人都喜欢,你以为曹操不称帝,他就不想当皇帝吗?

曹操并不是不想称帝,是他太精明

曹操是个正常人,皇位对他的诱惑也是非常大的,他之所以没有取代汉献帝称帝,并不是他的道德高深,而是他比较精明。

曹操在控制汉朝朝廷之后,名义上各项政策都是由汉献帝签发的,但是这些政策如果没有曹操点头去,是绝不可能颁行下去的。汉献帝就是曹操手上的橡皮印章。

我们现在的话说,汉献帝就像伊丽莎白二世一样,作为国家元首,却没有丝毫权利,是虚君。而曹操类似英国首相,大权在握,而且曹操还没有议会掣肘,专断独行。曹操当时的处境是他没有皇帝的名义,却有皇帝的权利。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曹操的地位,距离登基也就一步之遥了,但是这一步曹操是绝对不会跨过去的。

原因很简单,一旦曹操称帝,他就没有办法扛着汉献帝这面大旗,以讨伐汉贼的名义,对各路诸侯进行收割。反而使得曹操自己坐实了汉贼的称号,成为各路诸侯讨伐的对象。

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虽然在当时汉朝皇室,威望已经降到谷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对其忠心耿耿,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能力很强或者是有一定号召力的人,如荀彧就是这样的人物。

而曹操面对东吴孙权,四川刘备这两大劲敌时,他必须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才能在这一场PK战中存活下来,那么不称帝,不触及这些汉朝死忠的底线,这些人仍然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为曹操效力,使得曹操利益最大化。

综上曹操没有必要迈出这最后一步。而曹丕则不同,他没有军功,没有威望,只是一个二代,一个文青。所以他必须将君臣名分定下来,依靠君为臣纲,这个道理,继续驱使手下那些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们,继续为自己效力,而不被取而代之。

刘备是有野心的

对于刘玄德而言,他在内心深处早就觊觎皇位。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这只有皇帝才能举行这样的大典,这还不够暴露他的野心吗?

刘备对于皇权的渴望,远远超过曹操,他一边利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着忠于汉室,复兴汉朝的旗帜,到处招揽人才。另一边刘备对于有地盘的汉室宗亲,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团结一致,枪口对外,他的地盘都是从这些宗室兄弟手中抢来的,这可真是忠心的很啊!

正是因为刘备的忠心有限,所以当汉献帝被曹丕废了之后,刘备根本就没有想过去营救汉献帝,把这位大汉朝正统天子带到四川来,继续维持汉朝的正统。而是制造了汉献帝已经死亡的假象,利用谣言的力量,为自己登基称帝造势。

所以说刘备这个汉朝忠臣,成色有限,比之曹操,50步就不要笑100步了。

曹操被称汉贼却终生未称帝,刘备忠于汉室,为何在汉献帝死前称帝?

首先曹操,刘备一开始都是汉臣,当时汉献帝还是名义上的国家主人,但是随着天下割据纷争,汉献帝刘协也无能为力,做了曹操的傀儡,曹操称魏王,刘备称帝。但是你从有没有称帝来说一个人是不是汉贼,其实是不合理的。

首先,这一切并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已经有了汉贼之实,不一定是要称帝。用司马懿的话来说,曹操不需要称帝已经有足够的恩威,可以说天下半壁江上都是曹操的,傀儡皇帝根本拿他毫无办法。

至于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是因为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在他封魏公时,荀彧案发,封魏王时,崔琰案发。如果再称帝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站出来,一想到这些多少为自己打江山出了不少力,于是曹操就放弃称帝,美其名曰要学习周文王,反正天下大权已经落到曹家了。

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有一群汉臣为了讨好曹操劝他称帝,其中包括孙权,杀掉关羽之后一连上奏希望曹操称帝,但是被曹操拒绝了。因为曹操明白如果自己称帝了,蜀国刘备便有了开战的理由,不利于曹家的发展。从曹操官位一直上升,最后坐上诸侯就可以看出来,其实他很想做皇帝,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不称帝却同样行使皇帝的权利,对于曹操这种务实的人来讲是可以接受的 。

至于刘备是不是称帝就是汉贼呢?其实怎么说呢首先刘备是中山晋王之后这是毋庸置疑的,其祖父还被举孝廉。而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刘备称帝的时间是在曹丕称帝之后,此时传闻汉献帝已经死去了,刘备祭奠先帝追谥号孝愍皇帝,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完了之后昭告天下,曹丕杀死了献帝,自己为了中兴汉室,必须要称帝。因为曹丕一旦称帝,刘备不称帝则处于被动局势,在和曹丕的较量中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同时给孙权压力,如果孙权称帝也就驳了曹丕的面子,只能孙刘联盟了。不得已而为之。

喜欢的可以点赞关注!

曹操被称汉贼却终生未称帝,刘备忠于汉室,为何在汉献帝死前称帝?

汉室不可复兴,其实已成事实

▲汉桓帝

经过汉桓帝、灵帝两位奇葩皇帝的折腾,东汉王朝大厦摇摇欲坠,将要倒塌,加之黄巾军起义、董卓乱政,其实东汉王朝只是名存,没有实际控制的一寸土地和一个属民,其皇帝就是各个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罢了。

中平元年(184),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谋士许攸等连结豪杰谋划废除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初平二年(191),关东军盟主袁绍及冀州刺史韩馥等计划抛弃献帝,另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的等事件,足以说明东汉王朝“皇帝”已成为,各个诸侯以个人意愿任意摆布的傀儡,且诸侯心目中东汉王朝只是为个人利益利用的工具而已。

▲韩馥

不仅是诸侯,还有些士族中已形成“汉室不可复兴”观念。如鲁肃第一次与人主孙权相遇的时候,直截了当地说,“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夏侯惇劝导曹操称帝之时就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

故此,不管是诸侯还是开明的士族都心知肚明,所谓扛“匡扶汉室”旗帜,只是美化自己行为,包装成正义行动而已,当时因儒家所推崇的忠义仁孝观念,大多数世人心目中正统还是汉室,想推翻汉室就是“逆臣贼子”行为。

英明的曹操是不敢称帝

▲周瑜

赤壁之战前夕,东吴君臣商讨抗拒曹操对策之时,文武兼备的“完人”周瑜称曹操为“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大佬孙权称之为“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孙权和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有意贬低曹操,他是不是汉贼,不同立场有不同见解,说不定曹魏集团人士们在内部还称孙权为“汉贼”。

曹操是不是汉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称呼上的问题而已,关键问题是曹操心里有没有称帝之心。一代枭雄曹操可不是仁慈的慈善家,他是有野心的一方诸侯,肯定有称帝之心。

▲袁术

只是当时称帝道路上阻碍太多,聪明绝顶的曹操不想重蹈覆辙勇敢无谋的“仲氏皇帝”袁术之路,而是想当“周文王”,为儿孙们清除通往权力巅峰道路上的各种障碍物而已。

于是建安十七年(212),痛下决心逼死统一北方第一功臣、王佐之才、一心匡扶汉室的荀彧,次年封为魏王,加九锡、建魏国,设置百官。

▲荀彧

建安二十一年(216)封为魏王,虽说是“王”但实际行使皇帝权利,只是没有皇帝称号罢了。次年,立嫡长子曹丕为魏王世子,逐步为儿子铺设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孙权上书称臣,建议曹操称帝时候就对大臣们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贸然称帝就是引火上身自取灭亡。

▲曹丕

曹操立曹丕为魏王世子不久,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叛;魏讽、长乐卫尉陈祎袭击魏都邺城,反叛原因就是心系汉室而讨伐“反贼”。

此种情况下,曹操不称帝只愿当“周文王”,足以反映曹操的英明一面和过人之处,不愧是三国时代头号枭雄。

刘备的崛起不是光靠皇室宗族身份

▲刘备

其实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的“刘皇叔”称号是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里,虚构的子无虚有身份,刘备创业过程中其皇室宗族身份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但绝对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倘若,当时宗室身份作用甚大,则身为刘邦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后,扬州牧刘繇不可能轻易被“小霸王”孙策打败;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刘璋、刘琮不可能轻易相让祖上家业,还是跟个人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刘琮投降(剧情)

刘备年少时候,“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就是孩子王,说明从小开始就具有领导能力,不然当时超一流猛将万人敌关羽和张飞怎能死心塌地跟随刘备一生?

一方诸侯陶谦病危中对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陆逊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周瑜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陶谦委托徐州(剧情)

从而可知,刘备不是《三国演义》中爱哭鼻子、仁慈有余才干不足的主儿,而是确实有真本事的枭雄。其实他也如同其他诸侯,只是扛起“匡扶汉室”旗帜,为自己争夺天下赢得正义之名,赢得世人支持而已。

刘备抓住机会赶紧称帝

▲曹操

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入主益州两年后,其强劲对手曹操,立曹丕为魏王世子,做好接班工作;东吴经过孙坚、孙策、孙权二代三人经营,从最初的江东六郡,已经把岭南、荆州纳入其势力范围内;可是刘备为巩固地盘,还在荆州、汉中两地之间来回跑。

建安二十四年(219),平定汉中,确保大本营益州安全的刘备,在一百二十多名属臣的拥戴下,自立为汉中王,立其子刘禅为王世子。

▲曹丕称帝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斗了半辈子的死对头曹操命归西天,曹丕继承其位。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曹丕称帝,改年号为黄初,东汉王朝正式灭亡。

当时的蜀地满城风雨,传言汉献帝刘协已经遇害。于是先主身着丧服讣告全蜀为献帝发丧,并追谥为“孝愍皇帝”。群臣纷纷上书,说有很多吉祥之兆,请求刘备即位称帝,也有反对之声,如前部司马费诗。

▲汉献帝禅位

汉中王对此很不高兴,将费诗降为州部永昌从事。魏黄初二年(221),四月汉中王刘备在成都西北的武担山之南登基称帝,大赦罪犯,改年号为章武。

其实刘备登基是早晚的事情,“汉献帝已死”是刘备加快登基时间的千载难逢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然会出现很多像忠于汉室的“费诗”们出来阻碍。

▲刘备称帝

若汉献帝正常在世情况下,刘备称帝等于是反叛汉室,会背上“逆贼”之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岁月不等人,什么时候再出现此种佳机,谁也说不好,于是刘备硬咬牙豁出去,曹丕登基仅六个月之后,马上登基。

刘备清楚,登基后会失去不少忠于汉室人们,但早晚要抛弃“匡扶汉室”旗帜,最好是自己抛弃。蜀汉情况跟曹魏不同,曹丕精明能干,刘禅则相对差一些,万一让刘禅抛弃,则将大概率出现祸乱,这也是尽早登基原因之一。

总结

忠于汉室是表象,真相是自己称帝,这是不仅仅刘备,还包括曹操、袁绍等其他诸侯的共同想法,身为凡人谁不愿意当九五之尊,天下第一人皇帝?故此,刘备借“汉献帝已死”传闻赶紧称帝是明智之举,也是情理之中事情。

曹操被称汉贼却终生未称帝,刘备忠于汉室,为何在汉献帝死前称帝?

首先我觉得要搞清楚两个概念,曹操是不是汉贼和刘备是不是忠于汉室。其实这两个概念应该都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大家必须清楚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不是历史。是小说,就必定有主线,有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恰好罗贯中的整体构架和思路就是褒刘抑操的,所以才会出现曹操是汉贼,刘备是忠于汉室的说法。

我反倒认为曹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比刘备更忠心汉室。在当时的情况下说曹操是汉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一点都不为过。如果没有曹操,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刘协连后面的几十年好日子都不会有,汉朝早就得灭亡了,最起码从这点来看他是有大功于汉朝的。他也没有像董卓之流那么欺凌皇室,淫乱宫廷。到死也没有称帝,仍然是以汉臣自居。

反观刘备,一个破落的皇室偏远亲戚。连远方亲戚都算不上了。他忠于的一直都是自己。汉献帝禅让后,他如果真的忠心,还是用建安年号,遥尊汉献帝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自己称帝呢。包括他之前的王位都是自己封的,根本没有把当时还在位的汉献帝放在眼里,何谈忠心。结论很明显刘备压根就没把自己当做是汉臣,哪来的忠于汉室一说。沿用汉的名号也只是为自己寻找一点舆论支持,掩耳盗铃而已。

曹操被称汉贼却终生未称帝,刘备忠于汉室,为何在汉献帝死前称帝?

本人一直以为,刘备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伪君子,他口口声声的忠于汉室,不过是邀约人心的口号和招兵买马的幌子。正如鲁迅所批评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他落难之际投奔曹操,曹操收留并且款待了他。不思回报,却反目成仇。刘表收留他,结果被他得了荆州。刘璋是他同室宗亲,请他帮忙打击张鲁,结果被他夺了益州。

刘备醉酒说漏了嘴,庞统看穿了他的假仁假义,他顿时恼羞成怒。庞统不得已以身死,换取了夺取益州的出师之名。刘备方才得到西川。

刘备取得成都后,放纵士兵劫掠成都的行为,简直如同鬼子进村、土匪进寨,与他之前所标榜的仁义大相径庭,可谓大失民心。请问,仁义何在?

汉献帝禅让曹丕,被封为“山阳公”,好好的活着,并不是保密的事,天下皆知。你刘备既然忠于汉室,就必须把皇帝接到西蜀供起来,而不是自己称帝。毕竟,汉献帝才是正统,他禅让曹丕,从法理上来说,曹丕就是合法的皇帝继承人。你称帝也是伪帝,或可说是篡位。

曹操被称汉贼却终生未称帝,刘备忠于汉室,为何在汉献帝死前称帝?

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阴险狡诈,是个小人,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但历史上,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作为一方诸侯占据中原,又将汉献帝接到他的地盘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极大的掌握了主动权。曹操虽然掌握着实际大权,但是名义上他却只是丞相,始终没有把傀儡皇帝取而代之。

曹操致死不称帝的原因,曹操认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能称霸中原、名垂千古,不光是他们的兵马强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供奉周天子。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吸取历史经验。曹操挟天子就可以用天子的名义发动对外战争,发动的战争在名义上就可以说是正义的,这种正义是任何诸侯(包括董卓)都不具备的,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曹操可是再精明不过了,他自然看的更为透彻。既然已经掌握了国家大权,就运用这些便利的权力实现自己统一全国的霸业吧,皇帝的虚名不要也罢。

         刘备称帝时天下已经三分,不用担心什么成为众矢之的,就他们三个在争,没有十八路诸侯了,况且他称帝比曹操和孙权之流更合理,如果三人都称的话,获利最大的也是刘备,损失最小的也是他,何乐而不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