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与诸葛亮谁更胜一筹?
毫无疑问,当然韩信更胜一筹!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能够有此评价者,仅此一人,可见后人对韩信的能力是十分推崇和认可的。
来看看韩信的战绩:
韩信原本在刘邦手下并不受重用,是萧何力荐韩信,认为此人有担当大将军之才,于是刘邦就把韩信提拔为大将军,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
楚汉战争,韩信为大将军,他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击败秦降将章邯,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此后,刘邦仅给韩信三万兵马,就灭掉了魏国、俘虏了魏王豹。接下来又灭掉了赵国、代国,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代相夏说。
平定赵国后,韩信引军东进,在潍水东岸击败齐楚联军,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齐国全部平定,韩信受封为齐王。
垓下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楚军大败,被汉军重重包围,西楚霸王项羽自杀,十万军队被全歼。
从这一系列的战功来看,韩信未尝败绩,对得起“兵仙”、“神帅”的名号。
而反观诸葛亮呢?
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那些所谓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烽火联营等等,都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并没有多大成就,反而在北伐中一事无成。
所以综合来说,韩信比诸葛亮厉害的不是一星半点。
韩信与诸葛亮谁更胜一筹?
单从军事上讲,毫无疑问是韩信更胜一筹,但这并没有比较的意义,诸葛亮在正史里干了萧何的活,在演义里干了张良的活,在头条里还得干韩信的活,汉初三杰难道是三个臭皮匠?但且从军事方面解析一下此二人吧。
军事思想韩信最为出名的话就是“韩信掌兵,多多益善”了,被历史定义为“兵权谋家”。而韩信的军事思想里以大兵团合战为主导,也就是指挥大型战役的能力非常突出,这一点可以参考战国白起。指挥起十万以上的大兵团是一件非常考验主帅能力的事,从军事路线、后勤补给、协同作战、军队部署分工、据点牵制、分兵主将任用、战俘管理、伤员管理、粮草管理上,都是主帅要考虑和合理安排的事情。从其率军征服魏国、代国、赵国、燕国的攻城掠地来看,韩信名副其实的战争天才。当项羽大将龙且率军20万援齐之时,韩信其实是被刘邦削弱了兵权的,但韩信依旧于潍水全歼龙且大军。
诸葛亮见于正史中的作战经历为入蜀与刘备汇合之时平定沿途诸郡县,刘备去世之后平定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叛乱,以及最为著名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北伐。其实从全局看,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较为保守,且由于蜀国国力有限,诸葛亮北伐期间每次掌兵都不达五万,这个规模的指挥与韩信是没法放一起比的,而后世多以魏延子午谷奇谋被否定来评定诸葛亮一生不敢用险计,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实力不足以与魏国抗衡,所谓“兴复汉室,北伐中原”只不过是个口号,就其出兵规模来看,真实目的就只是意图扩大蜀国势力范围,控制陇右以及关中地区,但就其北伐成绩来看,国力衰弱,人才凋零的蜀国也确实成不了大气候,尚且为一城一郡做争夺,如何比的了韩信对诸侯国的吞并之势。
战术运用韩信用兵不仅是喜多,而且比较灵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三秦的计策就不需过多赘述,从韩信掌兵以后,攻伐魏国之时,以渡蒲坂口为幌子,声东击西的攻打魏国国都安邑,与取三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灭齐一战中,韩信引诱龙且援军渡潍河,再决堤溃其大军,也是将地里地貌运用的惟妙惟肖;而垓下一战,韩信命士兵夜唱楚歌展现了韩信的攻心战术,这一点体现了一个儒将的多谋。
攻心在于诸葛亮身上也有体现,那就是平定南中地区之时,采纳马谡建议,以安抚民心为上策,武力镇压为辅助,从而达到了南中地区短暂的稳定局面;而在北伐战场上,引诱魏国大将张颌入围从而斩杀,也代表诸葛亮对于地里地貌的运用之成熟;但最后一次北伐,由于魏明帝的干预,司马懿实际上与诸葛亮没有发生大规模战役,两军出于对峙状态,“上方谷”之说均由演义杜撰,不可为考。但从第一次北伐街亭用人的失误看来,诸葛亮在战术选择上稍微逊色一些。
战略高度韩信从军事方面给予刘邦的建议是其完成统一的基础,首先是占据关中之地,进可攻退可守,也让刘邦跳出了巴蜀汉中之地,具备了东出的实力;而在彭城一战大败之后,刘邦陷入被动,各方诸侯争相离开,刘邦独木难支,也是韩信从魏国入手,平定魏国后开始了北线迂回的大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行,不仅使刘邦灭掉项羽,而且在北线一并吞并了四大诸侯国,由此看来,韩信的战略高度是相当出众的。
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总设计师,“隆中对”足够体现其战略高度,蜀汉由荆州走向益州,由益州取得汉中,若非关羽之败,夷陵之失,蜀汉不至于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在其北伐事业上,只能说高度很高,但实力有限,并不能从北伐无功上来否定诸葛亮的战略思维,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吴国是铁打不动的“盟友”,蜀汉想要发展,就必须控制陇右、关中地区,这样才有争夺天下的资本,否则永远都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国。在这一点上,不否定诸葛亮借鉴了韩信平定三秦的战略思想。
虽然韩信在军事方面的能力要强于诸葛亮,但二人的角色和位置不同,韩信本就是大将军身份,诸葛亮对于蜀汉更多的贡献是“足兵足食”。因此二人没有必要放一起比较军事能力,如果这么比,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韩信就是天壤之别。
韩信与诸葛亮谁更胜一筹?
诸葛亮和韩信比哪个聪明?
回答这个问题须把眼界放宽再放阔,中华几千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无数,而有多少人是众所皆知,而整个三国史才不足百年历史,算吴国立国最长,只不过六十五年,不讲远的即是汉朝还四百年左右历史,而汉朝的帝王,文臣武将,又有那一个有三国演义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的名气响亮,即曹操,司马懿这样的大家还背着被骂的名声,到底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是罗贯中先竞生的三国演义把蜀国几人推向了神坛,要承认三国演义是一部不可多得好作品,旧社会就已搬上了舞台,从连环画开始,精典画像直止现在都被运用,自从三国演义拍成电视剧后,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特别是周愉,司马懿,曹操的五子良将,见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如同天兵天将,这不能不说这是罗贯中先生的功劳,但最终蜀国最弱小,灭亡最早,最惨的结局,还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韓信跨下之辱也是众所周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已成精典之中精典,自刘邦筑坛拜将后所带部队无往不胜,屡立战功,把最大最牛的楚霸王,这么强大的对手铲除,统一了国家,建立了大汉王朝,韩信劳苦功高,不愧一代杰出的军事家。
诸葛亮与韓信相比,怎么讲呢,讲军事诸葛亮在三国时代陈寿的评价是中肯的,军事并非诸葛所长,政治是他的强项。而韓信军事是一类顶尖军事家,政治上远不如孔明。再见!
韩信与诸葛亮谁更胜一筹?
如果单纯比军事能力,韩信强于诸葛亮太多,如果比综合能力,诸葛亮完胜韩信,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因素,除了军事能力,还有政治原因、时势原因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原因。
韩信是偏科生,军事能力超强,诸葛亮是全面生,综合能力超强,如果把韩信和诸葛亮的能力用数值来衡量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军事能力:韩信100分,诸葛亮90分
政治能力:韩信10分,诸葛亮100分
带兵治兵能力:韩信100分,诸葛亮100分
谋略水平:韩信100分,诸葛亮90分
内政能力:韩信50分,诸葛亮100分
治国水平:韩信20分,诸葛亮100分
当然了,一个能力强的将领带兵与一个能力弱的将领带兵交战,并不一定是能力强的就会赢,战争与历史是一样的,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曹操有赤壁之败,拿破仑有滑铁卢之败!
下面分别以井陉之战和卤城之战来分析一下,如果韩信与诸葛亮在战场上带兵作战的话,谁会赢谁会输?
另外,战场上的胜负与时势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韩信在井陉之战的对手是诸葛亮,那么这仗韩信能赢吗?
可以肯定的说,韩信赢不了。把井陉之战韩信的对手陈馀换成诸葛亮,我们来假设一下,这场仗会如何?井陉之战韩信大概有三万人,而且是远道,诸葛亮有10几万大军,并且是以逸待劳。
首先,诸葛亮不会像陈馀一样傻,直接把韩信放过狭窄的井陉口,而实施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的谋略,韩信的谋略是因人而定,韩信能够实施背水一战,就是因为陈馀的愚蠢和大意,诸葛亮一生谨慎,韩信这仗基本上没有取胜的可能。
韩信的每场战役取胜,靠的都是谋略,依据不同的对手,制定不同的谋略,可是终韩信一生,没有遇到一个谋略型的对手,韩信的对手是魏豹、夏说、陈馀、龙且,这些人要不就是庸才,比如陈馀,要不就是勇武有力,头脑欠缺,比如龙且。
井陉之战就连李左车都看出来了如何打败韩信了,就更说诸葛亮了,高手对决,一旦被识破谋略,或者看不透对方的战术,是很难取胜的。
李左车在井陉之战前,建议陈馀由他率领3万军队从小路出动打击韩信的粮道,然后建议陈馀不要急着出战,只需要消耗韩信,不要硬拼,等到韩信的粮草出现危机,再一举出击就能完败韩信,可是陈馀不听,偏偏中了韩信的计。
如果是诸葛亮领军,肯定会听从李左车的建议,以逸待劳,断其粮道,韩信军就不攻自破,就算诸葛亮没有听从李左车的计谋,也不至于被韩信这么低级的计谋给诱到全军出击,也不至于被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夺了城池。
再不行,就在井陉口设埋伏,或者设置堡垒,阻止韩信进军,或者以消耗战对待韩信大军,韩信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如果打成消耗战,就是拼实力了,实力不用看肯定是诸葛亮那边赢了,就算是用计谋诸葛亮也差不到哪里去,只是时势不同而已。
我现在反过来说,如果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也就是卤城之战,遇到的是韩信,而不是司马懿,那么诸葛亮可能也赢不了,虽然诸葛亮能赢司马懿。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以弱势兵力引诱司马懿出战,不惜自断退路,将蜀军粮道暴露给魏军,引诱魏军决战,结果司马懿大败,魏军被砍了三千颗首级。
如果是韩信是率领魏军对战诸葛亮,则韩信军的实力强于诸葛亮军,诸葛亮是长途跋涉,远道而来,韩信是以逸待劳,但是韩信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对于情报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很善于分析对手。
卤城之战,诸葛亮是远道而来,粮草供应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抢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可是也管不了多久,韩信如果是司马懿,肯定首战也是不出战,而是消耗诸葛亮,诸葛亮必须速战速决才能有机会取胜,时间拖得越多,诸葛亮越没有机会,反而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如果韩信在卤城之战消耗诸葛亮,拒不出战的话,诸葛亮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或者韩信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诸葛亮也是无法取胜的,只能迫不得及退兵,如果诸葛亮如果退兵,那韩信也是不敢追的,如果追,就是另一个张郃。
换句话说,如果卤城之战诸葛亮带兵迎战韩信的话,诸葛亮大概率就是无功而返,或者是被韩信消耗得后退,也就是诸葛亮会战败的意思。
如果单纯的比较韩信与诸葛亮带兵谁胜谁负,是很难确定的,在不同的时势、背景、实力下,都对战争最后的结局会产生影响。不是说军事能力强,就不一会赢,也不是说综合能力强,就一定会赢,而是说输赢要看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这么说吧,如果把诸葛亮和韩信放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背景,双方有相同的实力,也没有外部势力的干扰,如果这样的话,两人会打成平手。
韩信与诸葛亮谁更胜一筹?
从知名度上来讲,诸葛亮肯定要胜于韩信。一是《三国演义》受众于民间太深,诸葛亮的智慧与传说,家喻户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二是诸葛亮是病亡,而且是为国操劳所至。韩信是被朝庭整死,罪涉谋反,名气上也打了折。
单从军事功绩方面,韩信又胜于诸葛亮不少。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神帅’。他统军率卒: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西汉立国,其功至伟。诸葛亮出军北伐,终未光复汉室,不考虑对手的因素,军事谋略、功绩上,诸葛亮都比不了韩信。
诸葛亮治军行军,严律明令也有高于超人之处,但临阵谋措,多于变化方面,在韩信面前只能是小弟。人们多传诵诸葛亮运筹帷幄、料事如神,其实都是后世演义加工,艺术添花,不足深信。
但从全才上论,诸葛亮终还是强于韩信。因为诸葛亮在治政理民、制定科条律令方面,韩信又难能望其项背。韩信的强项单一,就是打仗、打胜。通俗换化下近代人物,韩信类比彭德怀、林彪帅才之人,诸葛亮类比周恩来式人物。这样就好理解了。
韩信与诸葛亮谁更胜一筹?
单论军事才能,史书上已经给出诸葛亮的答案了:“治戎所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才能主要在治国理政和治军上,论行军作战的才能是韩信强。
01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何评价?有不少人拿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时的例子来说明诸葛亮军事才能很高,但南中叛乱的朱褒、雍闿、高定、孟获并非谋略过人,善于用兵之辈,手下兵马也不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诸葛亮领蜀中精锐大军来进攻,自然手到擒来。况且,南中也并未得到彻底平定,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班师几年后,南中地区又发生多次叛乱。
北伐曹魏时,面对拥有精锐部队和名将的曹魏一方,诸葛亮五次北伐虽然打过几次胜仗,阵斩几名曹魏将领,但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以至于“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汉军队被死死堵在汉中一带,直至灭国。以至于司马懿对诸葛亮评价是:“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诸葛亮难道一点军事才能也没有吗?也并不是,而是他的军事才能在军队治理上。
从某些方面来说,军队治理和治国理政一脉相通,在军队治理上,诸葛亮以信义为本,纪律严明,制定了《法检》、《军令》、《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治军法规,使得:“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02韩信的军事才能如何评价?从刘邦对韩信的评价就可以得知了:“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诸葛亮之于刘备有隆中对,韩信之于刘邦有汉中对,确定了刘邦的战略方向。
韩信一生从未打过败仗,被刘邦拜为大将后,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之地,为刘邦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地。后又连灭魏国、代国、赵国,降服燕国,平定齐地,全歼项羽大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军。最后垓下决战全歼十万楚军,逼死项羽。
从这里看,韩信面对的对手每一个都强于后世蜀汉政权的南中叛乱军队,即便是面对项羽强悍的楚军,也打出了不止一次重大胜利,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史上列为经典的战役,以至于时人评价:“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书读得少君评说:之所以很多人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我认为还是《三国演义》的影响,把其他将领的胜仗归于诸葛亮,以至于“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军事才能方面,诸葛亮与韩信比较的话,自然是汉初三杰,国士无双的韩信比较强。如果论治国理政,那当然是“千古凌霄一羽毛”的诸葛亮出色。文中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通知后定当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