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算得上三国第一谋士吗?
算!
导语所谓乱世之中出英雄,英雄也同样生之于乱世中。
在那东汉末年,天下是所谓乱世,各家拥兵在厮杀驰骋,一如董卓、袁绍等谁不是大权在握、重兵在手,但这些还不足以使其在这乱世中成就霸业,更为重要的是手下是否有骁勇善战的大将与才智盖世的谋臣。
恰好此时又逢这一乱世,武将与谋臣更是数不胜数,卧龙、陈宫、徐庶、奉孝等都是才智盖代,而说起武将则更是数不胜数,五虎将、张辽、甘宁等更是骁勇善战。但在这众多的谋士里,要么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要么就是没有能见证所侍之主功成业就抱憾而终。
可在这其中还偏偏有那么一个人善始善终,他就是贾诩。虽然历史对其褒贬不一,但他的老谋深算真的堪称无人能及。
一、自幼聪颖,保身之智令人皆惊;长安之乱,虽是大错但也无奈他出生于凉州,少时的他便向人们展现了惊人的智慧与胆识,早年被奉为孝廉,后因病辞官,在返乡的途中忽遇一伙马贼,同行的众人瞬间就开始慌不择路。而只有他冷静的和那伙马贼交流,谎称自己是段氏的公子,请求马贼不要伤害他,家里人会带重金来赎。
由于当时的段颎戍边已久、威名远扬,果不其然就镇住了那伙马贼。最后只有他一人得救,其余的人都被马贼给杀了。由此可见当时的他是多么的善于明哲保身,这份保身的智慧与谨慎对于他后来的安身是不可或缺的。有的时候谨慎小心是一件好事,毕竟小心驶的万年船嘛。
在投入董卓部下后,他只是做了一个小官。王允等人计杀董卓后,原先的各部都开始四下逃窜,而王允等人也开始步步紧逼清理各部,在李、郭等人准备逃往关外时,他提议反戈一戟,反正横竖都是死,不如放手一搏转攻长安。结果他们攻下了长安,不仅保住了性命也让自己有了些许安身之地,虽然这也导致了长安万众百姓遭到屠戮。
但在这个乱世中又有谁的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凡能掌握自己命或者是命运的人,有谁不是有着过人的才能呢?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这是规律也是法则,古时如此,当今也是如此,只不过是表现的没有那么残忍罢了。既然是战争,那就会有流血牺牲,一将功成万骨枯,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几经辗转,毒士谋臣已无谓;眼光独到,于乱世中立命安身长安乱过之后,他被世人所不齿,有的人说他是毒士,甚至扣上了“乱武”之名。但这些又有什么所谓呢,只有活下去的人才有资格谈别的。那时的他其实早已看透了李、郭两人,都不是什么好货色或是可成大业之人,像他这样深谋远虑的人又怎么会在一棵树吊死呢?
但在这个时候便迎来了那场让大汉威严扫地的悲剧,可东归不仅是一场悲剧,还是一场各方势力勾心斗角的权谋大战,可能在那个时候,忠臣不忠臣大概已经无所谓了,忠臣是有,但寥寥无几,多的都是心怀鬼胎的人。
东归之后,李、郭劫持了献帝,在拉他入伙时,他果断的拒绝了,他选择做那为数不多的忠臣。要是他是个野心家的话,可能但是便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但他不是,以他的眼光有怎么会看不到这背后的危险呢?
后来张济来劝降时,也是他安抚了李、郭两人,促成和解他是功不可没的。有的时候,人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真的需要某个人给些建议或者意见,人活一世,草木一生,没有人可以真的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毕竟谁也不是圣人,谁都会有迷惘与犯错的时候。
和解过后,他便投向了张绣,因为李、郭二人不过是乱臣贼子,这是他在就了然于心的,他的深谋远虑也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投靠之初,张绣是孟德主攻的目标,在他眼中已经敏锐的看出,归顺才是最终的目标。
此后多次的进攻都被他的妙计与部署打得孟德大败而归。后来孟德多次反省以及不断的改变,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果不其然,后来他便劝说其主归降于孟德。这可谓是神来之笔,但这不仅仅是他自己眼光如何或者是他的心思又多么深,这还得归功于曹司空广阔的心胸。
曹司空虽有些霸道,但不失他为一个礼贤下士之人,对待人才那是十分的以礼相加、谦和有度,一如郭奉孝、杨修等等,哪怕是后来下决心杀杨修的时候,他心情都是悲痛不已的。如曹公这般惜才之人,自然会舍不得,就像一位英明的领导,对有才之士定是千万般呵护。因为可以帮自己有所建树的必然是那些有才能的人,领导之所以可以领导一些能人,不是因为他有比那些人还高的才能,而是因为他深谙其道,懂得如何抓住这些能人志士的心。
三、归降之时方见远虑之智,独善其身方显立命之忧。解决了劝降的事情之后,他本想应该可以安稳一整子了,可谁知局势表面虽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当时袁绍与曹司空皆有意招降张绣,就在张绣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便劝说张绣归降于司空,他早就看出袁绍此人刚愎自用,不懂得礼贤下士,也没什么雄心壮志。
在司空听说张绣来降之后,不禁大喜,亲自接见了他,实则曹司空更加看重的人是贾诩,不仅当场就为其封侯,而张绣也被封为大将军。当时便发生了在史上十分著名的官渡之战,而曹军与袁绍一直在僵持不下,当粮草用尽的时候,曹司空也慌了,问计与他,他也不慌不忙,只是和司空简单的说了几句:您在用兵、用人、治军、统将都要比他厉害,这一直坚持不下只是因为您不够果断,没有能够抓住决胜的机会。
不久后,司空便抓住机会,偷袭了袁绍的老巢,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平定了河北。可能几句话,一条计策,便可左右与改变战局,这便是才智最大魅力,也是谋士最大的魅力,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的时候谋士们的战场,虽然没有硝烟,但也并不代表它就不惨烈,没有硝烟的战场,其实更加惨烈与无情。
当时的曹军可谓粮草充足、兵强马壮,这也使得司空萌生了想要南下的想法。当他向贾诩问起时,贾诩只说现在虽看似局面大好,但司空的基业还不算稳固,应该先安抚百姓,等社会稳固之后再南下也不迟。但司空没有听他之言,随即就出发南下,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能够深刻的洞悉天下的大势,能于百密中看到那一疏,或许也只有他一人罢了。毕竟那时的百姓也是受战乱折磨已久,好不容易平定下来,又加之军队也是疲累而且北方的军人也不太熟悉水战,这些都是司空没有想到的,而他想到了。但他又怎么刚说呢?
他知道司空不喜欢有人质疑和揣测他,这就可以说是很恐怖了,可能如果后来司空若是得知当时的他如此这般深谋远虑,可能也早就留不得他了。这便是他那极致的做人智慧的体现,审时度势方能进退自如,这个道理哪怕是再过多少年也是不会变得。
从古至今,能得自己一方天地的,大多都是审时度势之人,审时,审天下之大势,度势,接势而起,趁势而行、伺机而动。这就是他的聪慧与敏锐。
四、计策入神,谋略无双;功成时,身退日。时正值西凉军来犯,西凉军在当时的战斗力那可是人皆有闻的,而且还有那神勇无比的马超,计策方面也有韩遂,所以打的曹军一直节节败退。而马超更是愈战愈勇、无人可挡,哪怕是当时司空账下大将许褚也只能和马超来个五五开。一路得胜的马超还不时到曹军前挑衅,司空可算是气的不轻,但又毫无办法。
这时他来献了一计,对司空说让他用上一招离间计,因为他本是西凉人士,对西凉军也是了如指掌,更是因为他看透了马超的有勇无谋以及他与韩遂间实则不是那么的信任。他并没有派出过什么探子或是什么人收集过情报,只是仅凭几个照面便一语中的。如果这还不能体现他惊世的才智的话,那可能世已无有才之人,他看人的眼光是如此的老辣,对事情的分析与处理又是如此的深邃与老成。
一个空有计谋的人不可怕,因为你总可以找到理由处理他,而一个才智与世故兼具的人简直就是无懈可击的。果不其然,司空采用了他的离间计,西凉军就分裂了,战力也大打折扣,曹军也乘胜追击把它们打回了西凉,北方也就此安定了下来。
而后征战数年的曹公已垂垂老矣,也差不多到了立储的时候了,但这个问题也是让曹公伤透了脑筋,因为曹公更加喜欢的是其实是曹子建,并且有很大的意向立子健为储,但子桓毕竟是长子。
就在曹公犹豫不决时,问向了贾诩,他没有直白说什么,和曹公说话时更是毫无半点凝重,云淡风轻的说他想起了袁绍。这一语可谓惊醒梦中人,因为当时就是因为没有提早立长才导致袁绍内部因为夺长而大乱,最终被曹公一举歼灭。随后曹公便立了子桓为长,而殊不知,他早已经站好了队,早早便和子桓说让他一定要尽“孝”,这也让曹公对子桓的看法不断变好,最后也助子桓登上了皇位。
他的这次站队,不可不说其审时的老辣,他其实早已看明白曹操的想法,但他不能说,就想你看透了领导的心思,但你能把它公之于众,这就是人情世故。它与才智虽也有一定的关系,但那更是看透世事后所得的一份睿智,而人最难懂得便是人情世故。毕竟上一个当面揭穿曹公的人已经与世长辞了。
子桓继位后对他更是委以重任但手握重权的他并没有想再进一步了,只是一直称老,而且不与那些权贵有来往,闭门不出,这也减少了人们文帝对他的猜忌,也是最后他得以善终的一大原因。
总结他就是那个看似有点毫无存在感的谋臣,曹公出征时,他也只是留守后方,曹公大胜时,也不见他在身侧。但每每重要关头,总能得见他的身影,官渡之战也好、离间计也罢、哪怕是立储都处处得见他的才智。因为他知道,引人注目虽可一时风华,但再漂亮的花也会有谢的时候。得功不自恃,功成身也退,世故人情能拿捏到这样的程度,真乃一代才智绝世之人。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后汉纪》
《品三国》
贾诩算得上三国第一谋士吗?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贾诩是不是三国里最聪明的谋士不好说,但起码是最聪明的谋士之一。
就题主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一起与大家交流。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01
“毒士”贾诩
贾诩少年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的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有张良、陈平的智慧。
贾诩早年被举孝廉为郎,因病辞官。
董卓专权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为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部下辅军。
王允、吕布诛杀董卓之后,要肃清其余党。
李傕等人打算逃走。
贾诩阻止他们,建议说:“不如收敛士卒,带兵杀入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侥幸成功,就尊奉国家,征服天下;如果不行,再逃走不迟。”
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计谋,杀入长安,击败吕布,诛杀了王允等大臣,控制了朝廷。
一时间,京城血雨腥风,朝野大乱。
贾诩此计过于凶狠,也因此被称作了“毒士”。
汉室唯一复活的希望,也被贾诩这一毒计扼杀在摇篮之中。
虽然贾诩下手是狠了点,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主持朝政的王允身上。
当时的儒学大宗蔡邕,由于听到董卓被杀,轻轻一声叹息,就被王允缉拿下狱,最后死在狱中。
王允如此不能容人,缺乏政治家最起码的妥协与怀柔,必然导致政敌强烈的反弹。
在处理蔡邕一事上,许多大臣都向王允求情,但不允许。而且狂妄地说:“就董卓这样的,我都把他杀啦,我还怕谁啊!”
当初,董卓跟袁绍商量要废掉少帝刘辩,袁绍不赞同,董卓大怒,要杀袁绍。
袁绍说:“天下强大的人,难道就只有你董公一人吗?”说罢,握剑长揖而去。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令王允想不到的是,还有个贾诩,下手比他还狠。
贾诩“毒士"的恶名,也由此得来。
李傕等人以贾诩的功劳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可言?”坚决不接受。
李傕等人又让贾诩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之长,天下的榜样,我一向没有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图虚荣,但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哪?”
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
李傕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忌惮他。
李傕、郭祀、樊稠三人把持朝政,相互猜忌,争权夺利。贾诩每次都以大体责备他们,三人虽然心中不和,但表面还过得去。
献帝东归,贾诩也做了许多协助,也保护了一些大臣。
无奈,汉室太弱,在朝堂上贾诩得不到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又因为名望太低,得不到外部诸侯的拥护。一起起事的李傕等人就是一群兵痞土匪,毫无政治智慧可言。
贾诩也是无力回天。
不久,贾诩之母去世,于是辞掉官职,回家守孝,被拜为光禄大夫。
贾诩不得已而出“毒计”,但还坚守起码的君臣道义,心里还有国家社稷一念,就当时的社会状况而言,也算难能可贵。
贾诩不是圣人,只是高明的谋士,后世不能以大义强求贾诩归隐或者另求明主。
02
张绣谋主
当初,攻入长安的四军阀之一张济,由于势力最弱,在朝廷上没有发言权,只得屯兵在外。
贾诩辗转成为了张济的谋士。
张济由于进攻刘表的地盘抢粮,被流矢射中死亡,其侄子张绣接管了部队。
贾诩劝说张绣依附刘表,与之联合,屯兵宛城,北据曹操。
曹操南征,贾诩劝说张绣投降了曹操。
贾诩代表张绣去曹操处通款,曹操对其十分赏识,就想把他留下来做自己的谋士。
不料贾诩却说:“以前我跟从李傕等人,得罪了天下;现在,我追随张绣,言听计从,不忍心背弃他。”
贾诩既向曹操说明了以前所做的那些事,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现在很懊悔;同时,又表明自己不是那种“有奶便是娘”的见利忘义之徒。
看看贾诩有多么聪明。
之后,由于曹操抢占了张绣的婶婶,张绣一怒之下就反叛啦。
曹操侥幸逃脱,但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士典韦为此战死。
张绣采用贾诩的计谋又两次打败曹操。
贾诩本来是一心要投靠曹操的,可曹操不识货,没有认识到其能力。
贾诩只好再出“毒计”,让曹操付出代价,替自己再做次广告。
投靠一个新东家,不拿出点真本事,是得不到老板青睐的。
贾诩深谙此道,世道如此,也别怪贾诩每次下手太狠。
油不榨不出,大老板油水更大,就得下狠手才行。
第一次下手,差点把献帝办啦;第二次下手,差点让曹操挂啦。
这就是贾诩厉害之处。
03
投靠曹操
官渡之战前夜,袁绍派人到穰城联络张绣欲一起收拾曹操。
袁绍也非等闲之辈,知道贾诩是很角色,不是省油的灯,不敢轻视。专门给贾诩写信示好。
张绣准备答应袁绍,还没等开口,在一旁的贾诩就开腔啦,对使者说:“回去告诉你家主公,连自己的亲兄弟都容纳不下,还能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吗?”
于是,张绣就拒绝啦。
袁绍要下手啦,贾诩看到火候到啦,就对张绣说:“袁绍不能容人,而曹操却不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总之,张绣降了又反,反了又降。张绣是言听计从,贾诩说啥就是啥。
都清楚官渡决战对袁绍和曹操来说,其意义之大。
在这个时候,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时机。
别人不知道,但贾诩知道啊。他等的就是这一天,他知道这一天早晚会到来。
贾诩被称为“军事战略家”,不是浪得虚名。
要卖身自然要找个好人家,想要个好价钱,就必须选择一个好时机。
聪明的贾诩不仅为自己,也为自己的老板一起找了个好归宿。
“毒士”贾诩,又是一句话,把袁绍做掉啦。
试想一下,如果张绣答应袁绍,在官渡最胶着的时候,背后给曹操来一下,恐怕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啦。
曹操尽管反应迟钝了些,但到底还是精明的老板。
张绣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大喜,不喜那是面瘫啊。
曹操亲自接见贾诩,激动地、亲切地握着贾诩的手,语无伦次地说:“使我的信誉扬名天下的人就是你啊”,没好意思说,没想到你小子下手比我还狠啊。
于是,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当时冀州还被袁绍占据,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
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贾诩想,这是曹操叫我再出把力,不把袁绍做掉就没地办公啊,就只能在官渡河边临时凑合啦。
官渡最艰难的时候,曹操想到了撤军。
贾诩一看就急眼啦,心想这不行啊,不把袁绍赶走,我咋去上班啊。
于是,极力劝说曹操顶住,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取胜,是您想顾及周全。只要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
贾诩这顶高帽一戴,曹操又来了精神。
刚好荀彧也力劝曹操坚守,等待时机。
最终幸运女神眷顾了曹操,袁绍被击败啦。
河北平定以后,曹操自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这就不清楚贾诩咋想的啦。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而下。
贾诩劝阻,说应该先安抚百姓,等待时机。
曹操不从,结果赤壁大败而归。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
贾诩建议曹操采用离间计,大败马超、韩遂,平定关中,大胜而归。
试想一下,赤壁之战前,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稳扎稳打,三国的历史又要改写啦。
04
位列三公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尚未确立世子人选。
曹丕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啦。”
曹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刻意磨炼自己。
后来,曹操私下询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谈。
曹操问他为何不回答,贾诩说:“我在考虑袁绍和刘表啊。”
曹操哈哈大笑,最终确定曹丕为魏太子。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远,怕曹操猜忌,于是采用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
当时,喜欢谈论天下智谋之士的人,都十分推崇他。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暗中相助之恩,拜其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黄初四年(223年),曹丕首征东吴,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应该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
曹丕不听,结果无功而返。
同年六月,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贾穆袭爵。
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曹丕庙。
纵观贾诩一生,屡出“毒计”,但总能成功实现人生的跨越,实现人生的价值。
更难得的是,贾诩能够平稳着陆,寿终正寝,的确是非常高明,不愧是聪明之士。
为人若此,可谓登峰造极。
贾诩算得上三国第一谋士吗?
贾诩生於147年,卒于223年。原系董卓门下,董卓之乱后,曾建议李催、郭汜攻打长安,李、郭败后,在张绣帐下设谋。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机变、老道,忠直。是北魏开国功臣。在张绣与曹操的对战中,张绣两次彩纳贾诩的谋略,曹操败两次,后建议张绣投降曹操,被曹操重用。在曹操收复关中的征战中,贾诩献离间计,平定了马操。后在曹操立世子时,曹丕曾问计于贾诩,而且贾诩用哀绍、刘表立世子的事例说服了曹操,最后确定了长子曹丕为世子。贾诩一身多次设谋,是当时了不起的战略家,智慧人,最聪明的谋士。
贾诩算得上三国第一谋士吗?
谢谢邀请。
阿呆认为,贾诩一直被低估了,其实这个人是个真正的顶级谋士,绝对碾压诸葛亮、司马懿的。
贾诩之所以没有诸葛亮、司马懿等那样轰轰烈烈,那样出名和受人瞩目。那是因为他的出身和经历。贾诩是出身在普通家庭,没有显赫的身世和背景。他只能一步一步往上爬。
贾诩的才智是非凡的。
大的方面,他把宏观局势看得非常清楚,判断的非常准确。他一句话,就改变了局势。正是他给李傕、郭汜的一个建议,导致了三国的群雄混战开始。正是这个建议,也使得他被后人责骂,称为“毒士”。但作为一个谋士,他的这个建议对于他的主人来说,却是个非常绝妙有效的。
在官渡之战之际,袁绍派人来劝降张绣,张绣很高兴,却被贾诩一口拒绝了。贾诩反而让张绣投靠曹操。这看似很不明智,第一,张绣是曹操的仇人,杀了曹操的大儿子和侄儿,以及爱将典韦。第二,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差很多。第三,官渡之战的形式上,袁绍占上风。张绣还是听从了他的建议。事实也正如贾诩所料,张绣被收到厚待。官渡之战也是以曹操完胜结束。
曹操在选立太子的事情上很纠结,也是贾诩的一句话,“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让曹操豁然开朗,让一切尘埃落定。
小的方面,他把人心看得很透,把事情猜得非常准。从李傕、郭汜那里出来后,贾诩投奔过他的老乡段煨。段煨对他是相当热情非常好。贾诩却要离开。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对他“执子孙礼”。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劝说张绣投降曹操时候,准确地把握了曹操的心理:收买人心,做榜样。也猜出了袁绍是锦上添花的虚荣。所以,果断地作出惊人的决断。
军事方面,他把人心和局势结合起来,出手非常准。张绣和曹操交战,贾诩有一段著名的“追不追”的精彩判断。
《三国志*贾诩传》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张绣第一次没听贾诩的“不追”而追之,大败。第二次听从贾诩的建议“追”,大胜。足可见贾诩这个谋士的厉害。判断的精准。
曹操和马超韩遂在渭南交战。曹操潼关大败,又在渭河畔对峙。僵持不下。曹操求教贾诩,贾诩的一句:“离间”。使得曹操豁然开朗,迅速扭转败局,大败马超韩遂。
那么,贾诩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同时代别的谋士名气大?
1、出身。在那个讲究出身的时代,出身决定一切。贾诩不是官宦子弟,也不是士大夫的望族,出身平民,也没有大儒的举荐,全靠自己打拼。不引人瞩目。
- 2、低调。贾诩非常低调,从不宣扬。他即使出谋划策,也就是一两句话。从不多言。听与不听,是你的事情。
- 3、降士。贾诩知道,自己的跳槽投降,是会被防范和怀疑的。所以,他从不主动出主意。只有你找到他,他才说出自己的建议。
- 4、过失。贾诩给李傕、郭汜的建议,导致天下大乱。这也是他的心病,让他抬不起头。也让他成了历史的罪人。所以,被后人和史学家不齿。
但是,贾诩却是三国时代最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样得到。所以,在那个乱得一塌糊涂的时代,他也结局最好的谋士。
对比诸葛亮和司马懿等人,他们的起点都远远高于贾诩。但真正能一句话改变整个局势,甚至是中国历史的,只有贾诩。
阿呆是这样认为的,欢迎商榷。
贾诩算得上三国第一谋士吗?
谢谢朋友邀请!
贾诩是三国里最聪明的谋士吗?
看过三国都能知道贾诩在三国谋士中最聪明的其中一员,三国的聪明人很多,比如:诸葛亮,司马懿,郭嘉等等。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构成,也是源于那个时代的背景所需,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造就了天下英雄豪杰和聪明人才,贾诩就是其中最聪明的谋士。三国演义里的贾诩原为董卓爱将,董卓死后,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谋两次打败曹操。比如: 官渡战暴发之前,袁绍和曹操同时派出人员去拉拢张绣投靠为自己所用,可张绣想投靠袁绍,被贾诩拒绝选择了曹操,并且和曹操还有以往的深仇大恨。贾诩的独特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和先见之明,这不是常人能具备的。凡事聪明的人都具备先天的预测能力,后天的谋事计巧,以及智商的灵感性应用。比如: 诸葛亮的"借东风"就是最好的实际应变效果。
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各有千秋,各有特长,但相比对绝,胜利永远属于运气加人格魅力。没有人品道德,如何聪明,最终也是失败。三国里的周瑜也很聪明,他的不良计谋,永远都是诸葛亮的败将,导致周瑜的"即生瑜,何生亮"给三国留下这句明言。那么诸葛亮同贾诩这两个聪明人相比,综合素质,还得是诸葛亮聪明,刘备临死能把权力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利用这个权力来辅佐刘备的继承人,这就是聪明的忠于主子的人格魅力,释放留给世人的佳话。谢谢!
贾诩算得上三国第一谋士吗?
贾诩在三国时确实是顶级的谋士,不过他和诸葛亮并非同类型的人才,因此两人之间不适合比较。
现在网上很多人把郭嘉当作曹操的首席谋士,不过严格的说荀攸、贾诩两个人才更接近谋主的角色,《三国志》里称他们两个人“算无遗策,经达权变”,把他们比作张良和陈平。郭嘉虽然能力出色,但是毕竟寿命较短,因此在正史里表现机会相对反而不多。贾诩先后辅佐过李傕、郭汜、张绣、曹操等人,多次帮他们出谋划策,像说动李傕、郭汜兵进长安,协助张绣多次大败曹操,劝阻曹操攻打江东,离间马超韩遂等都是出名的事例。
贾诩唯一一次失误大概就是劝张绣归顺曹操,张绣曾经杀死曹操长子,贾诩认为曹操会“将释私怨”。不过根据《魏略》记载,曹丕后来还是把这事翻了出来,张绣自杀,他儿子后来也被控告谋反诛杀。这事贾诩多少要承担一点误主公的责任。
诸葛亮在正史里和《三国演义》里描述的不同,在前期他除了为刘备做战略规划外和谋士工作有些接近外,更多的是从事政务工作,协助刘备管理地方,并负责后勤工作。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长期执掌蜀汉的军政事务,此时他的工作更是和谋士无缘,一切需要自己下决定,倒是他的身边肯定有人协助参谋事务。
所以说贾诩和诸葛亮所侧重的方面其实并不一样,各有侧重,贾诩要比较的话,还是和荀攸相比比较合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