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那么大,为何连一间厕所也没有?

在正规的房产公司卖房,必须明明白白的写清楚几室几厅有几个卫生间,这都是现在的说法,在我国古代压根儿就没有卫生间这个概念。我们的故宫号称有9999间半房间,我们楞是在里面找不到一个厕所,那么故宫中人是怎么解决生理问题的呢?

有专业的铲屎官

虽然故宫没有厕所这个概念,但是我们可是有专门的铲屎官的,这些人负责收集众人产生的粪便,将他们运送出城。这可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果做的不好的话,很有可能紫禁城将会变成一座臭城。

使用移动厕所

我们再来看看紫禁城的主人,皇帝是怎么上厕所的?

皇帝如厕的过程比较复杂,他有一套专用工具,包括便桶,恭桶,凳子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跟着皇帝到处跑的。皇上只要有了感觉随时随地可以解决,所以对于皇帝来说根本不需要厕所,换句话说偌大的紫禁城到处是厕所。

当然了,为了掩盖排泄中产生的气味,皇上使用的各种方便设备是经过事先加工的,天子他老人家上厕所的时候非但没有臭味,还有异香扑鼻。

当然能够享受这个待遇的,也只有皇帝和皇帝身边的人才行,那些底层的宫女太监们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

太监宫女们使用的就是粗瓷便盆,里面可没有那种会散发出异香的香料。这些器具统一存放在净房,在皇宫这个极其强调个人卫生的地方,有专门的太监团队,宫女团队他们负责清洗这些排泄物的。在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就曾经干过这个活,这是整个故宫众生相中最底层的行当。

紫禁城中有类似厕所的设置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移动的厕所,所以故宫对于正式厕所的需求就没有那么迫切,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固定的厕所。在整个紫禁城中,就有两个地方,具有厕所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乾清宫的东夹墙,西夹墙,在那里有小便区,还有特制的粪桶。

在慈宁宫也有类似厕所的设置,他服务的是所谓的宫眷内官,这两个地方来往的人很多,所以特地修建了这样两个设施。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遇到重大的节庆或者寿辰,同时出现在这两个地方的贵宾可能会超过这个厕所设计承载的上限,这时候就会搭建起临时厕所,这就是所谓的围屏,等到喜庆活动结束,也就随之撤销。

总结

所以虽然在故宫中没有一个正式的厕所,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仍然能够妥善的解决个人卫生问题,我们不能用现在人的眼光来衡量古代人的智慧。

故宫那么大,为何连一间厕所也没有?

故宫有两大怪,一是诺大的紫禁城里没有一根烟囱;二是,故宫9999间半宫殿,却没有一间厕所。

没有厕所,皇上、皇后、嫔妃、大小太监、老少宫女等一干人等是怎么上厕所的呢?

尤其是,遇上内急时,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三悟频道和大家一起分析故宫没有厕所的原因。

1.将厕所设在房间里,容易臭气熏天。

在当时的环境中,排污设施落后,没有水冲式马桶,如果将厕所设在房间,防范措施做得再好,也容易臭气熏天,如此一来,高高在上的皇上、皇后以及后宫嫔妃们,岂能愿意闻这气味?

2.传统建筑格局里,没有在房间留设厕所的习惯

不管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我们农村的家庭院落,都没有在建筑内留设厕所的习惯,一般是将厕所设在院子的西南角或者东北角。

因此,讲究传统布局的故宫,纵然有9999间半房屋,也不会在房间内留设厕所。

那么,皇上、皇后、嫔妃们是怎么上厕所的呢?

请代皇宫里,虽然没有厕所,但是,有“净房”,这是专门存放便器的地方。

而便器就是众皇室成员和宫女太监解手的工具。

比如,大便时,要用装满炭灰的便盆,解完后,要用碳灰盖住;小便时,直接倒进恭桶里,用盖盖好就行了。

不过,上“净房”是非常讲究的,身份尊卑不同,所用的净房配置不同,甚至,连名字都不同。

1.皇上、嫔妃使用的便器叫“官房”,配置高,用工巧妙

皇上和嫔妃们使用的“官房”,由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就可以了。

说起官房,做工非常巧妙。

皇上和嫔妃们使用的官房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长方形的,另一种是椭圆形的。

这两种样式的官房根据材质不同,做工又不尽相同,主要有木、锡或瓷做成。

木质的官房是长方形的,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装着软和的衬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

为了防止污物渗漏,这种木质官房的便盆里面,都装着锡质内里。

锡质官房也是椭圆形的,盆上有木盖,要与便凳配合使用。

说起便凳,也是非常的讲究,后面安着靠背,周围包着软衬,坐在上面,犹如今天的豪华大沙发一般,非常舒服。

以慈禧太后“出恭”为例,当太后,要传官房时,几个宫女就要立马去准备,其中,一个要去叫管官房的太监,另一个要去拿铺垫,还有一个要去拿手纸。

至于太后使用的官房,更是别具一格。

太后的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是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肚子就是便盆,尾巴是后把手,下颚是前把手,壁虎的嘴里就是放手纸的地方。

太后传官房后,保管官房的太监要在官房里放好干松香木细未,然后,用绣着云龙的黄布包裹好,再用头顶着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

在门外,太监给太监请安后,打开黄布,取出官房,由宫女送进太后的寝宫里,寝宫里的角落里,留设一处净房,专为解手使用。

太后解决完后,宫女再用双手捧着官房送到寝宫门外,交给太监,太监再次用黄布包好,之后,用头顶着送出去,然后,清除完污物,擦洗干净,再次放入干松香木细未,以便下次使用。

2. 宫女、太监等下人的便器叫“便盆”

宫女和太监也有专门的净房,通常是在宮院配房的小屋内,这种小屋里有恭桶、茅凳、便盆和灰槽等工具。

宫女和太监使用后,要把污物清洗干净,并把便盆放在茅凳下,以便下一位使用。

以上就是偌大的皇宫里没有厕所的原因,以及皇室成员和宫女太监上厕所的方式方法,如有不当之处,欢迎粉丝朋友们在评论区补充、吐槽。

故宫那么大,为何连一间厕所也没有?

关于这个问题的精辟之处,就在于现代人与古代人的生活差异,对于古人的奇怪传统,我们或许很难理解,但只要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现代人的思想差异,就可以得到尽善尽美的解释。

厕所作为现代人生活必备,但按照当时古人的理解,尤其是贵为皇宫贵族的栖息聚集地,厕所难免有失大雅风范。

厕所,也算是一个藏污纳垢之所,但不管是对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尤为重要。

皇宫之所以高贵,高大雄伟的城墙就显得尤为重要,皇宫的修建位置,也都是经过风水大师精挑细选的,自然其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如此风水宝地,在此地上厕所是不是有点浪费了呢?

但是既然在这里住着,无论是皇帝,妃子,还是宫女,太监,对于基本的排泄生理需求必不可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当时皇宫的设计者已经早有考虑,但他并不同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厕所,既有皇帝妃子单独使用的标间,也有太监宫女一起使用的公共卫生间,但也仅限于隐蔽的方便使用,最终的排泄物并不会长期存放在这里。

首先就是皇帝妃子的方便方式

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其实也要面临着被尿憋死的困境,偌大的皇宫,也并不见得随处可便,自然皇帝方便,必定有其专门的方便场所。

身份尊贵的皇帝妃子,是有专门的坐便器的,其他皇帝皇后暂且不论,就拿我们最为熟悉的慈禧太后来说,他的坐便器都是紫檀木的,精美的雕刻,有时候甚至会让人将其当做一件艺术品。

皇宫之中,除了移动的坐便器,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基础设施。

官房,或许其大小也就跟我们现在所说的试衣间相仿,也可能更大,总之就是提供一个方便的隐秘场所,毕竟这样的是大庭广众之下,一是有伤风化,二来也没有那个胆量。

关于这个坐便器中,也会有香灰这样的填充物,方便掩盖异味,关于当时的厕纸,也相当有讲究,是用专门的花露水浸泡处理过的,如果你要以为,皇帝和贵妃们会自己动手擦屁股,那就大错特错了。

关于日本的相扑高手,由于苦于那肥胖的身体,自己擦屁股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只能依靠别人解决,但是古代的皇帝妃子,为了彰显其独特的身份地位,自然也需要专门有人擦屁股。

当然你还是相当讲究的,这门专业技能不仅需要专人练习,而且还要分三次,可能对于古人是享受。

对于我们现代人,估计就是折磨了,得亏小便有专门的夜壶,不然那样的场景真的不堪设想,但其实要是遇上肚子疼这种紧急状况,我相信皇帝,他们也会破例吧。

说完了皇帝、贵妃,那就不得不提宫女太监。

毕竟他们作为底层的劳动者,如厕过程就简陋而方便了,但是也并不见得随心所欲,宫廷当中也会有固定的场所,供其方便。

但在当时并不分男女,也并不是专人专桶,许多人共用一个大桶,方便玩,用沙子或其他东西掩埋,最终会有专人清理运出皇宫外。

究竟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还是因为古人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不得不说,有时候我们在既羡慕皇帝奢华享乐的同时,也不禁为他们感到痛苦,要面对那样多的规矩礼仪。

我觉得自由可能更是我所向往的,除了有固定的方便之处,其实皇帝有时候也会偶尔粗糙一下,拿个屏风挡一下什么的,人有三急也算人之常情了。

关于宫廷如此有趣的上厕所过程,不知您有何见解呢?

故宫那么大,为何连一间厕所也没有?

故宫,一般指北京故宫。

它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也叫紫禁城。故宫有房屋九千余间,大小宫殿七十余座,其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15万平方米,然而就是这么大的地方,不仅没有烟囱,而且连厕所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先来聊聊为什么故宫没有烟囱吧。

故宫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这种结构的建筑非常害怕火源,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火,同时为了防止烟尘污染和保持建筑美观,故宫就使用一些上等的木炭作为燃料,因而目前在故宫就基本上看不到烟囱的存在。

那么,故宫为什么没有厕所呢?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

古代的厕所主要是旱厕,因为旱厕没有冲水设备、下水道以及能分解排泄物的设备,加上没有经常清陶,因此,这种旱厕一般都有臭气熏天的气味,往往会招来蚊蝇以及滋生大量的蛆虫。旧时的故宫往往住着皇帝、妃子、太监以及宫女、侍卫合计有数千人。

如果故宫修建旱厕,那么这数千人所需要的旱厕数量自然是非常多的,而一到夏天,故宫就可能到处弥漫着各种难闻的气味。

所以故宫就没有建造专门的厕所。

所谓人有三急,生活在故宫里的人自然也需要如厕,也有如厕工具。皇帝和妃子用的叫“官房”,宫女和太监用的叫“便盆”,而不管是官房还是便盆,说白了都是木制的马桶。

而大臣们在上朝时,因为故宫里没有一个统一的厕所,因而他们往往会在轿子或者马车中自备一个木制马桶,以备不时之需。

另外,皇帝和妃子们的排泄物往往由太监负责集中处理,一般就是运到宫外作肥料。

故宫那么大,为何连一间厕所也没有?

故宫有两大怪事,第一件怪事:在这座古老的紫禁城里,站在高处只能看到金色的琉璃瓦,却看不到一个烟囱;其实没有烟囱并不妨碍古人取暖,因为古人在这些房屋底下建了有地道,还准备了烧炭的大炉子,冬日里的地炉道,就像北方的烧炕取暖,所以有没有烟囱对于取暖,并没有太大影响。

第二大怪事,紫禁城里面竟然也没有厕所,要知道除去那些皇帝妃子,伺候他们的人上上下下有数万人,这没有厕所又是如何解决方便问题的呢?

故宫

平日里在看清宫剧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宫人清洗粪车、粪桶的镜头。这一幕场景,其实就可以窥见明清皇宫是如何解决如厕问题的。

故宫成形于明朝,所以在《明宫史》一书中,就能够寻得古人如厕的蛛丝马迹。这本书中记载,紫禁城的外朝与内廷之间,修有半间房,这半间房被称之为“东、西夹墙”,其实就是供宫眷和内官所使用的“便溺之所”。

这些房屋里头放有木桶,其实就是用来如厕的工具。由此可见,这些便溺之所,其实就是宫廷里面的厕所了。

现代的厕所

这些茅房里所放的容器,主要就装一些污秽之物,平日里更会有专门的太监在茅房外边值班,他们被称之为“净军”,随时负责这些厕所的清洁卫生。这些太监,是皇宫里面所有太监中地位最低的一种,他们干的活也是最苦的,无论是春夏秋冬何种季节何种天气,他们都要在厕所的外面伺候。

干这种活的太监,一般只有触犯了宫规,或者得罪了皇帝妃子等贵人们,才会被发配到这里来。文献中还有记载,每个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都会有专门抬运污秽物的粪车,将这些方便物清除出宫。

清朝便器

所以明朝的紫禁城,其实是有厕所一说的。然而到了清朝,这些厕所反而没有了,这是因为清朝帝后上厕所的形式发生了改变。清朝的皇上、皇后不会到指定的地方去上厕所,他们想要方便,就会通知下人会为他们送来便器具,平日里这些便器具不使用的时候,便存放在“净房”里。

如果是解大便,宫人就在器具里面盛满香炭灰,待主子方便完毕,他们用灰将大便盖严实端出。如果是解小便,只需将小便倒进恭桶,盖好木盖里面提出即可。这些便器具,每天都会有专门的人进行清刷打理,然后再交给专门的人保管。皇帝妃子想要上厕所,就告诉下人“传官房”即可。

清朝便盆

太监、宫女上厕所,同样也是使用便器具,但是他们用来如厕的这种器具,并不是每人专用的,而是每个大院分配1~2个,放在“净房”附近,每天也会有专门的人负责清洗。

清朝宫廷中,仍然沿用了明朝收取粪便的差役,就连收粪便的时间也没有发生改变。至于为何现在的故宫中,连清朝的“净房”都不复存在,其实是因为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以后,那些放在净房里的便器具被通通清除,这就让那些原来的“厕所”与普通房屋看起来没什么区别,这才让后人觉得故宫中没有厕所。

故宫那么大,为何连一间厕所也没有?

其实紫禁城没有“厕所”,这件事本身并不奇怪。

紫禁城建于明代,当年紫禁城的设计就是仿造南京城的格局来建设的,但因为一系列的“因缘际会”,明代自成祖之后,都城一直都是在北京,所以北京城长久存在着。

关于明朝的紫禁城里有没有“厕所”,这件事不好追溯,因为还经过了清朝的改造,里面丢失的历史成份很大,而清朝的主体民族满族,最初是信仰“萨满”的一个民族,信仰萨满的他们,对于皇宫的认知“十分神圣”。

譬如满族人认为每一个“宫殿”里面有“神”,是守护着每一个人的重要神灵,因此在清宫里面,睡觉不允许“四仰八叉”,不许把腿张开,睡觉之前还有些人会要求“祭拜”,这里面注重的,就是“殿神”。

那么根据这个逻辑,再来说说“茅厕”的问题。

茅房在古代,其实是不常有的,古代人的“茅厕”,一般是移动的,譬如后世人经常能看到的“夜壶”。

甚至在如今很多乡村地区,还是保持着“夜壶”的习惯,古代人的数量还远远没有那么多,地广人稀,排泄物处理得好,还能肥沃土地,古人可舍不得把“它们”给冲掉。

再者来说,对于排泄物,古人的内心是很排斥的。

自古以来的皇宫深院里,记载的“茅厕”真的是很少,而且即便是有,那也只是最顶级的统治者能够使用,皇帝可以,皇后可以,但是太监宫女不可以,因为皇帝皇后“用厕”之后,大家还得说“香”。

那如果是太监宫女呢?

不骂他们那都算是脾气好了。

回到清宫本身,也是如此的。

大清建立的宫殿很多,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清的宫女制度,和前代是不一样的,唐代最顶峰,光是唐玄宗的皇宫宫女就高达“四万”,清宫却没有那么多。

因为清朝有个“宫女退休”制度。

以前的宫女都是皇帝的私产,终生几乎没有机会再走出宫墙,但是清朝雍正却是改变了这种旧俗,让她们年老了可以退休回家,这里面正反映了清宫的一个逻辑:保证清宫的人口循环。

人口循环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最根源的“卫生”。

古代宫女、太监人老了,会造成很多生活上的邋遢,其实反而是“累赘”,清宫人相信“神灵”,有些事情是不允许亵渎的,因为清宫宫女几乎都是“上三旗”的女子,她们本来的信仰就类似,而且在外的地位也不低。

因此她们也很理解退休制度。

看,连老了都不建议继续待在宫里,可想而知,清宫对于循环的逻辑,是很重视的,可想而知,为了整体的“卫生干净”,大清统治者是有着很多的办法的,反正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弄得皇宫臭烘烘的,也不能亵渎神灵。

那这些人该怎么“如厕”?

其实也不复杂,也还是那个“神器”,夜壶!

按照设计逻辑来说,清朝人更早用上了“坐式马桶”,但是不是真的坐式马桶,就仅仅是光有其形,没有其神,这种“坐式马桶”,本质上更高级的“夜壶”,一般来说,是大宫女、大太监才可以用。

最高统治者们却是真的有“茅厕”,但这个茅厕,夸张地来讲,就是个移动的“房子”,譬如清朝最奢侈的那个慈禧太后,她的“茅厕”,真的就是带着墙壁,带着封闭设施的“移动房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喊“官茅房”的时候,就有宫女太监抬过来组装。

不过和民间人的“夜壶”不同,这些清宫里的人,一般都会“除臭”。

平常人用夜壶,一般都是用一些泥土垫一下,然后再覆盖上泥土,回归大自然,但这样做的话,“异味”就很重,生活但凡优质一点的人,都是接受不了的,清宫人就是如此,不管自己能不能接受,最高统治者就不能接受。

在清宫里,上至皇帝下至宫女太监,方便的时候,都要用点香料。

而这些香料,最常见的就是两种:

一个是蜜枣,另一个是香灰。

其实香灰在民间也是有一些贵族人家使用的,香灰这东西还算比较常见,人们把它铺在夜壶底部,然后再开始方便,一般来说,这些香灰的等级较高,即便仅仅是灰,香味都还是很浓郁,也十分能遮盖一些臭味。

宫里也是这样的,这些香灰是有得领的,主要就是为了用来方便,宫女也好,太监也罢,一律都是这样使用,如此一来,清宫里就有一种奇特的香味了,这奇特的“香味”,也让人想象不到它们的背后竟是人类的陈旧物。

这是香灰,价格不算贵,真的算贵的,乃是“蜜枣”。

用蜜枣来作为“香料”,这是一般人不敢想象的,不夸张地说,要是时节不景气,皇帝都是不敢用这些东西的,只能用香灰来铺盖夜壶,不过富裕的时候,宫里大多数人都是用这些蜜枣的。

之所以用蜜枣,就是因为蜜枣捣碎之后的某些状态和泥土和相像,而也会引来很多“蚂蚁”、“昆虫”之类的动物来“舔舐”,这样就加快了排泄物的循环的清洁,整体的设计理念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就是有些麻烦。

在清宫里,一般新进来的宫女就要负责这一块工作,每天固定时间要清理这些“夜壶”,不是清理一个两个,而是批量清理,特别是早上和晚上的时候,清理起来更是工作量庞大,所以为什么清宫宫女不允许吃饱,这里面也有一定的原因。

就是这么个逻辑,将偌大的清宫给“流水线”运作起来了,不需要什么茅厕之类的建筑,就光是人力就能够完成一切的工作,虽然很费力,但的确在没有现代城市排污系统的环境下做到了环境卫生,更没有异味熏天。

在后世很多西方人眼中看来,这是奇迹的,因为清宫没有茅厕,但是人数却很多,这里面不可避免的“如厕”问题就是个大问题,本以为会臭气熏天,反而却是神圣典雅,因此西方人都一致认为紫禁城的寸寸土土都是“艺术品”。

所幸这种畸形的“处理方式”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的,有一些开放的时代,并不会如此极端地处理这些人之常情的问题,不过这种事情只能依靠“考古”来发现,文献因为文雅的缘故,记载起来的并不多。

当然啦,凡事也是没有绝对,根据一些清朝灭亡后流落出民间的太监和宫女等人的描述,其实清宫里面也曾有“茅厕”,只不过此茅厕与彼茅厕又大有不同,譬如慈禧的“官茅房”,也是有着移动式与固定式的。

所以啊,不怕没有,就是怕用不起,要知道,一般的王公贵族,除了在自己的家里能够享受茅房以外,其他的人要不就是没有,要不就是统治者不允许,因此慈禧的“官茅房”的等级及规格,还是非常之高的。

再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桶进入了中国,贵族们又开始了追求洋人的生活方式,这个时候就真的有了“厕所”了,不过清朝也在固步自封中迎接着自己的即将灭亡,乃至于整个大清,几乎没有人用过正常的马桶。

而“马桶”的确也如其的名字,仿若是“马”,给人方便,可谁能想到,两百多年的大清历史里,却是不需要它。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