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老大为什么是一个不会武功的宋江担任?

土匪的圈子里是不是也是以文制武。

排在梁山好汉第一把交椅的呼保义宋江说起他的武功来远远不如林冲,董平,鲁智深,李逵等人,说起他的智谋,也远远不如吴用,朱武这些军师。而且在晁盖临死的时候,在他的心目中,合格的接班人也不是宋江,而是刚刚上山的卢俊义。卢俊义人才一品,还长得特别帅,武艺超群号召力也很强,作为梁山之主,应该完全没有问题。

可是没想到,晁盖尸骨未寒,林冲等人便拥立宋江成为梁山之王,这是为什么呢?

宋江影响力最大

因为在整个梁山好汉中,宋江的影响力最大,在江湖上山东及时雨,好汉宋公明的名头可算是非常的响亮。当年宋江只是郓城的一个小小的押司,他就以自己的仗义疏财,结交好汉,乐于助人,而天下扬名。

江湖上无论上不上梁山,只要是好汉,都愿意结交宋江这个朋友。在古代,这个信息流通不太顺畅的年代里,有这样的影响力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宋江这个人对待自己的朋友,可谓是极为上道,有的时候甚至利用自己职务之便为那些,和朝廷作对的英雄好汉的大开方便之门,受过他恩惠的英雄好汉不在少数。

宋江和武松结识的时候,他看到武松的衣服旧了,马上就拿钱出来给武松做一件衣服。尽管这些钱都是小钱和柴进花在武松身上的赢梁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宋江胜在细节,他是真的关心武松这样的英雄。在细微之处,无微不至的关心武松,所以才赢得了武松这个非常有傲骨的人的尊重与友谊。

正因为如此宋江的名声才得以口口相传,越来越大,在江湖上也算是顶天立地的一号人物,影响力极大,所以才有很多人愿意为宋江赴汤蹈火,这才有了众多英雄好汉自发前来劫法场救宋江。这得益于宋江的人脉基础,宋江的人脉之广。

人脉资源最广

还有一件事情得到了体现,段景柱在祝家庄偷来一匹马,送到了梁山,并不是要送给梁山好汉的大当家,托塔天王晁盖,而是要送给宋江哥哥。这就能够看出宋江,在这些江湖儿女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当晁盖死后,统领梁山的有且只能是宋江,只要宋江不死,你选其他人,作为梁山泊的大头领,肯定就会有人跳出来不服,怎么能够让名满天下的宋江哥哥屈居人下呢?原本晁天王时代,名分已定,宋江上山的时候,晁盖就已经做了第一把交椅,既成事实,没有办法改变。

如今,晁盖天王已经去世,重新选举带头大哥,众多受过宋江恩惠的好汉,毫无疑问的都选边站在了宋江这里。还有一些虽然没有受到过宋江恩惠,甚至之前都没有和宋江见过面的英雄好汉,因为江湖上传颂的宋江的英雄好汉事迹,也愿意支持宋江,这才保送宋江成为了梁山头把交椅的拥有者。

总结

所以宋江能够坐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不是偶然,他极其强大的影响力,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亲和力,都为他登顶梁山做下了铺垫。

  

梁山老大为什么是一个不会武功的宋江担任?

宋江为何能当老大?原因多方面,无法逐一概括,但从宋江最初解救,而后杀掉清风寨知寨刘高妻子的桥段中,我们就能一探究竟!

宋江,为人狠毒,凡有挡路者,一律“闪开”!

离别了武松,宋江独自走向清风寨,路上偶遇一位妇人的马车,刚要询问“清风寨怎么走”,只见那夫人掀开帘子,嗔怪道:

什么人挡路,闪开!

请注意这位妇人的这句话,请记住这位妇人的这句话,因为这是宋江在整部《水浒传》中始终如一的初心——谁挡路,谁挡了自己对体制内的追求,都要“闪开”,哪怕是战力恐怖的林教头!

只是,此地乃系盗贼盛行的混乱地界,独行的宋江、俏丽的妇人很快便被抓到了清风山。

抓来妇人何用,我们暂且不表;抓来宋江却要按照清风山的规矩予以常规处理——挖心做汤。来人甚至还为宋江科普了一下“醒酒汤”的正确做法和注意事项:

今日大王有口福啊!新鲜的人心做醒酒汤吃,这汤啊,就讲究鲜嫩,今天就看我的了!但凡人心,都是热血裹着的,非得呀,用水泼散了,才是脆的!

就这段话来看,挖心做汤肯定为清风山的惯有操作,如此清风山已经不能简单划为盗贼,而是一帮杀人吃肉的嗜血狂魔。这样的强盗,朝廷不应该追剿吗?可等到这些强盗汇聚梁山,形成了势力,拥有了能够对抗朝廷的武装力量,就可以逼着朝廷下令招安,免除过往罪过并给予官爵安置。

所以,世间从来不公道,公道只能实力换!

马上就要被刨开胸膛,挖出心脏的宋江,万念俱灰,想到了阎婆惜,想到了黑白通吃的逍遥日子。越想越不甘,越不甘越胆壮,越胆壮越冷静,冷静下来竟然一下想到了自保办法——想我“及时雨”宋江的名号,天下闻名,自报家门试一试:

老天不容我宋江,竟死在这里!

一听这个名字,矮脚虎王英立马醒了,经过反复确认,最终问及了这样一句:

莫非,你就是那义杀阎婆惜的宋三郎喽!

注意了,又是一句“恐怖如斯”的细节处理:江湖上,宋江拥有三个响当当的名号,分别为“及时雨”、“呼保义”和“孝义宋三郎”,可王英为何就记住了宋江“义杀阎婆惜”的事迹?

因为他是王英,因为他好色之心甚重,只会对江湖上的花花事儿分外留心,看到宋江,他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阎婆惜!

落实了宋江的身份后,王英赶紧招呼手下前来拜见,恰好赤发鬼刘唐亦在清风山,宋江赶紧询问了梁山兄弟的近况:

梁山的兄弟们可好?

刚刚劫后余生的宋江,还有心思关心梁山兄弟的近况?

心理学上讲,这是恐惧经历以后的应激反应、本能反应,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宋江此举在于宣扬自己的江湖地位和兄弟众多,目的在于平复自己内心的恐慌,掩盖自己刚刚的惊慌失态。

刘唐答道:

晁大哥得知公明哥哥吃了官司,日夜寝食不安,叫兄弟们四处寻找!

注意,刘唐此言非虚,晁天王非但派了吴用亲往宋家庄恭请宋太公,还遍撒兄弟于江湖上寻找宋江。这才叫兄弟义气,这才叫江湖道义,不似宋江一般满口仁义满腹心机。可这是江湖,如果只讲兄弟情义和打打杀杀,也就只会落得一个下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就此来看,如此晁盖注定会败给这般宋江!

众位兄弟相见,自然要把酒言欢,王英作为东道主,首先发言:

大哥呀,你若再晚来几日啊,我们几个弟兄便一起合伙去了梁山了!

初听这句话,宋江并没有多想,因为他此时只想投奔清风寨花荣处,就只想等着天下大赦,自己能够重归郓城,然后再使钱买个“胥吏”,继续自己黑白通吃的逍遥生活。再不济,宋江也能做个有钱的“宋员外”,县衙有旧同事,江湖有好兄弟,照样能够逍遥一生。

可等到刘唐问出下面这句话,宋江的心思就开始变化了:

哥哥,你是如何来到此地的?

我们先来看宋江的回答:

正要去投清风寨小李广花荣,早有书信相约,不能不去呀!

宋江只是回答问题,为何还要强调“不得不去”?

既然是逃亡,宋江为何不前往梁山避祸,非要前去距离更远的清风寨?宋江解释是早有书信相约,不能违约;但刘唐会怎么想,晁盖知道了又会怎么想?你这分明就是瞧不上梁山,不愿与我等强盗为伍啊!

要知道,宋江对体制内的生活虽然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但黑白通吃才是宋江的终极梦想。所以,此时的宋江即不愿理会清风山和梁山之间的收购合并,也绝不会得罪梁山的任何言行。

众人谈及花荣射得神箭,是条好汉的时候,刘唐本着壮大梁山的念头,打算拉花荣入伙的时候,宋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花将军是朝廷命官,前程似锦,如何肯轻易落草啊!

意思很明确:人家身在体制内,生活逍遥乐无边,脑子被门挤了才会落草为寇!

这句话,宋江为何就不怕得罪梁山兄弟了?

因为,此时的花荣乃系宋江回归正常生活的唯一希望,他绝不允许花荣落草;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他还会想办法清除一切阻挡自己的“障碍”。

回到最初的那句话——什么人挡路,闪开!你品,你细品!

所以,等到宋江得知王英独自行乐,而且对象就是清风寨知寨夫人的时候,宋江便赶紧前去营救“花荣之妻”;就算这位妇人并非“花荣之妻”,而是知寨刘高之妻,宋江仍然给出了这样的劝说:

王头领,就放了这夫人回去,毕竟是花荣兄弟长官之妻啊,也算送他个人情,如何?

当然,宋江认为放走这位妇人不仅能给花荣一个人情,还能让自己更有资格留在清风寨。只可惜,宋江错误估计了这位妇人的阴险,更不懂大宋女性为保护自己的名誉会有何种表现。

唯恐王英不答应,宋江还给出了这样的承诺:

看我薄面,就放了她吧,日后,宋江给你找个好的。

千万不要小瞧了宋江的这句话,这几乎是人情世故的巅峰,有了这句话,宋江能够达到两方面的目的:

1、有了承诺,就能占据道德制高点,就能对王英造成巨大压力;更会引起其他人的积极响应。这句话以后,围观的群众大概率出现这样的观点:人家都答应给你再找一个了,你就放了她吧!

2、如何和别人建立密不可分的关系?最便捷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交换人情”,“人情”又分为两种方式:“你欠别人”和“别人欠你”。

只是,“别人欠你”,你可能会不好意思要求对方“还人情”,但如果是“你欠别人”,你就能光明正大的“还人情”。如此一来,反复再三,关系自然就能建立!

和王英建立关系,乃系宋江结交江湖人士的惯有手段,也是宋江一直都有的退路铺设!

仅此一个“请求”,宋江就能达到几多目的,这位爷能在梁山牢固掌控一群刀口舔血的江湖悍匪,还觉得奇怪吗?

当然,宋江并非天神,也有失误的时候,知寨夫人返回清风寨以后,很快便出卖了投奔花荣的宋江,那知寨刘高正想找机会除掉花荣,于是,刘高将两人抓捕下狱,准备送给太守大人邀赏请功。

好在,清风山的好汉半路劫救下宋江和花荣,杀了刘高,再次抢走了刘高夫人。

好了,再次回到刚开始的那句话——什么人挡路,闪开!刘高夫人一举毁了宋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甚至还连累宋江再次惹下大祸,宋江会如何处理刘高夫人,可想而知。

只是,这一次,宋江又该如何从王英手里夺走刘高夫人呢?

宋江带着众位兄弟,直接闯进了王英的卧房,再次利用了人多优势,花荣首先发难:

就是这个没廉耻的妇人,恩将仇报,险些害了我哥哥的性命!

同样是受害人,花荣为何只强调了这个妇人“险些害了我哥哥的性命”,而不表现自己的委屈?

因为宋江是大哥,因为这样才能争取大家的共鸣,建立统一战线,将矛头一致对准刘高夫人!

争取了大家的支持,还需要宋江下达指令:

你这贼妇人,如今又来祸害我王英兄弟,我定不饶你!

好了,宋江连“自己被害”都不强调了,直接将刘高夫人说成了祸害王英的贼妇人!

为了自己,叫自私;为了兄弟,才叫大义,才能服众!

行了,啥也不用说了,刘唐一把大刀直接捅了过去——凡有挡路者,死!

梁山老大为什么是一个不会武功的宋江担任?

宋江是《水浒全传》里的核心人物,水泊梁山的大BOSS。但是读者对他的印象却说不上佳,因为他各方面都资质平平,招安这步棋走的又颇受争议。

论武,宋江早年虽习得些枪棒,但在高手如云的江湖中又实在拿不出手。书中基本没见过他打什么人,更别提打老虎了。杀阎婆惜还属于“过失杀人”。

论文,没见他考科举,只见他耍了把文艺青年,仗着酒胆,抒了下胸中块垒,结果还成了惹来杀身之祸的“反诗”。

论聪明,他的智商似乎还不能与吴用、公孙胜等人相比,起码不值得特别强调。

论出身,他既不是关胜、呼延灼这种将门之后,又不是柴进这种前朝皇帝遗留的嫡派子孙。家里虽有些钱财,但和大财主卢俊义相比也属九牛一毛。

论工作,他不过是个县城小吏,还属编外人员,和林教头、鲁提辖这种国家干部相比又逊色一截子。

论颜值,宋江不过是个“面黑身矮”的主儿,“高富帅”三字与他无缘,“土肥圆”倒是做实了。

但是,就是这么个资质平常的宋江,却成为梁山108将的首领。仔细读原著,你会发现宋江的优点是一般人难得的,能成大事者非得有两把刷子才行。宋江有三方面的能力绝非常人所能比的。

  • 宋江非常了解自已的优劣势并能扬长避短

宋江的个人SWOT分析中,“ W”象限里的劣势诸多。但是,他的强项“S”却是具备极高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也知道自己有着上文所述中的那些不足。所谓“知人难,知己更难。”宋江对自己的认识全面深刻,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他的“长”在于将封建社会最推崇的“孝”与“义”作为自己处世立身的第一准则,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且懂得自我经营,不断完善。

在书中第十八回宋江出场时,作者禁不住赞扬了一番:“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便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称他做及时雨”。紧接着更有诗来赞:“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由此可以读出如下信息:在官场上,宋押司吏道纯熟;在江湖上,仗义疏财;在行动上,充满了侠义精神,喜欢为他人“排忧解难”、“周全性命”,因而声名远播,获得广泛点赞。他通吃于“黑白”两道,日子过得挺滋润。

但是,当朋友晁盖等人智取了“生辰纲”,身处危难之时,宋江本可置身事外,继续过他的安稳日子,但是他却“义”字当先,冒着性命危险通风报信,使晁盖等人躲过此劫。而宋江却因此事被阎婆惜抓住了把柄,接着犯下了“冲动是魔鬼”的错误。怒杀阎婆惜后,宋江沦为杀人犯,落得刺配江州。他永远失去了从正道迈入仕途,光宗耀祖的机会。

当朋友危难之际,宋江不计自己得失,义字当先,可见他的“义”是真“义”,不是浪得虚名。仅凭这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非同寻常之举,试问常人有几个能做到?他这点就秒杀诸多虚情假意的芸芸众生。宋江虽因此丢了前途,但却在江湖上折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书写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看宋江之“孝”。宋江有老父需供养。当他逃命在外时,听闻老父病重,立刻冒着被捕的风险回家探父。当他在梁山安顿下来后,立刻接父亲上山,在身边尽孝。并且支持李逵等众人都将家亲接上山来,一起分享梁山福利。

宋江始终坚持“孝”、“义”为先,言行合一,做人处事光明磊落,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这就是他有别于常人之处,也是他能够在江湖扬名立万,立足巅峰的制胜法宝。

  • 宋江有着契合时代特点的自我规划

宋江对自己人生有着明确规划,绝不是浑浑噩噩混日子。这与梁山上许多随大流的人不同。宋江始终坚持“忠君报国”的思想,虽有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忠君报国”的理念和人生规划是建立在符合时代特点、符合自我价值认同基础上的。

宋江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步入社会后,在封建社会最低一级行政机构县级机关做押司。虽然只是体制外的“吏”,不是体制内的“官”,但在县里却是实实在在的坐地户,属地方实力派,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由于宋江为人正派,处事周全,能力突出,业绩较为优秀,深受县令赏识和信任。

同时,在当朝皇帝沉溺于花鸟书画,疏于朝政,吏治极为松散腐败的北宋末年,宋江能够体验和理解百姓疾苦,在官场上基本能够独善其身,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宋江本人意志坚定,虽处未入流小吏之远,居山东郓城之偏,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已的理想信念,自始至终坚持忠君之念、报国之志。假如不是因为被逼上了梁山,以宋江坚韧的性格和他的年龄来看,仍然有通过科举正规渠道步入仕途的可能。从当时官场生态看,也具有因表现突出而由吏转官的情况,宋江实现鲤鱼跃龙门的胜算还是不小的。但是这一切只因怒杀阎婆惜而不得不终止。即使在被发配江州之后,宋江也依旧不抛弃、不放弃自已“忠君报国”的理想信念,固执地认为“落草为寇”不是正途,依然企盼着能够通过皇帝“大赦天下”的优惠政策,让自己回到“为国尽忠,堂前尽孝”的正确轨道上来。

宋江命运再次发生转折是在浔阳楼酒后乘兴题诗却被通判黄文炳诬为反诗时,差点人头落地。经过晁盖、李逵等人营救,才上了梁山。宋江先为副寨主,晁盖去世后,又被推为寨主。

这期间他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军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识人之明、用人之能、容人之量充分体现。他带领兄弟们攻城拔寨,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通过“三打祝家庄、攻陷高唐州,两破童贯,三败高俅”,打出了梁山的赫赫威名,宋江的个人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来投靠,一时间梁山兵强马壮,事业红红火火。

  • 宋江对梁山事业有着缜密的思考

当梁山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宋江作为大BOSS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认真思考着自已和梁山的未来。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的日子,并不是永久之计,也不可能这样过下去。所以,梁山事业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历代农民起义,结局无非三种:昙花一现,然后失败了;改朝换代,成功了;中间路线,招安了。为了避免失败,那么就去奋斗成功。但是凭梁山的实力想改朝换代,还相差甚远;只有招安这唯一的选项了。“招安”说出去会遭非议,必须要先包装一下。宋江很自然想到“忠君报国”这个包装壳。

就“招安”一事,宋江最初的投石问路也仅有李逵、武松、鲁智深三人明确反对,其他头领都默不作声。位居第三把交椅的吴用更是甘愿为招安出谋划策、跑前跑后。由此可见,宋江对团队人员心理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

梁山本就是个江湖,由各种派系势力组成:老梁山系、晁盖系、二龙山系、青龙山系、旧军官系等等。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宋江对各个派系和各个头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逐步给各位洗脑,将“忠君报国”的个人理想信念成功转化为梁山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

一是他把准了众多梁山头领的脉。这些头领中很多重量级的人物都出自朝廷的旧官僚、旧地主,与宋江一样大都是迫不得已上了梁山,但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回归到“正常体制”中来。所以宋江的“招安”迎合了他们的内心想法。

二是梁山中有一部分头领,如王英这种,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想法。宋江以他的个人威望就能成功地引导这部分人。

三是宋江选择在梁山最为鼎盛的时期与朝廷谈判,加重了谈判筹码,这也是招安的最佳时机。

在统一了梁山好汉的思想后,宋江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与朝廷的谈判工作。招安后的结果有其复杂性,要另当别论了。但是,宋江为整个梁山事业所做出的思考和尝试,无疑是重要和必要的。如果晁盖还活着,不知道他会不会也是和宋江一样的选择?但除此之外,再难有其他选择。当“草寇”的日子毕竟不是能与天地同寿的。

文:刘樱姝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山老大为什么是一个不会武功的宋江担任?

不让宋江当老大《水浒传》还会写成?不会有一百零八将?作者著出立传必须得有一个中心人物~主角,围绕主角拉配角,层层展开,故事一环扣一球,有骨头有肉,才会引人入胜。

让宋江当老大就确定了小说的中心人物,通过这个人物的特性去体现作者的精神意志。看书既要看书内的东西,也要看书外的东西。只看书内的,那是书呆子;没有弄清书中内容就胡乱发表评论,那叫狂妄。

《水浒传》是前半部描写农民起义,后半部却描写招安后成为皇家鹰犬,反过来镇压农民起义。为什么?第一农民起义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历朝历代从没有停止过。毛泽东他老人家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起义本是《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可是皇帝允许宣传这些吗?尽管这是不容更改的历史事实,但必须唯皇家是用。于是就有了后半部的招安~投降,替皇家平叛。这样的书哪家皇帝不喜欢?

民间有俗语言,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为什么?《三国》通篇都是对智谋的运用的描写,对老者来讲,一生的历练有多少不含智慧,来时不多,夕阳西下,要谋何用?经验教训足矣!同样,《水浒》到处充持着血腥拼杀,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讲,不求甚解的看如同火上浇油。这如同让少儿常玩武侠拼杀的游戏。时间久了小儿把杀人当作自已玩戏,痴迷之中后果十分可怕。

建议,我们在写文章搞宣传时应注意社会效果,要多为社会负点责任,不能只顾个人痛快而忽略消极作用。

梁山老大为什么是一个不会武功的宋江担任?

宋江篡权

文/晏建怀

宋江为了获得这头把交椅,可谓殚精竭虑,煞费心机。

第一步:谋功劳。为了站稳脚跟,在逼上梁山后、英雄排座前这段时间,宋江一连领导了六大战役,即三打祝家庄、智取高唐州、大破连环马、聚义打青州、大闹华山和芒肠山降魔。上山伊始,宋江急于建功,恰杨雄、石秀失利祝家庄,经戴宗举荐上得山来,宋江决定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从攻打祝家庄入手争得头功。于是,拔梁山泊十八位头领,兵分两路,杀奔祝家庄。谁料,因为急躁输了第一场,杨林、黄信被捉;因为鲁莽输了第二场,王英、秦明、邓飞被擒,还伤了欧鹏,幸亏林冲勇猛,活捉一丈青扈三娘,否则真是灭尽威风,折尽锐气;最后只得吴用下山,用病尉迟孙立为间谍作内应,巧施连环计,才在第三场战役中出奇制胜。

纵观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宋江本人的功劳并不多,但他在整个过程当中,却表现得出奇的主动和活跃,要说没用心机,断不可能。细细梳理,你会发现宋江着实老谋深算。为了表现自己的领导才能、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宋江在此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首先是越俎代庖,兀自主张。大小六次战役,没一次是得晁盖的将令,次次都是宋江主动请缨,甚至晁盖暗示他“连次多遍下山”时,他都用“这个是兄弟的事”等理由搪塞,强行下山。后来晁盖见阵阵不离宋江,宋江的心思他也猜出个七八分。为了挽回面子,晁盖坚持要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这时,宋江竟还再三阻拦,不让成行,弄得晁盖忿怒不已,点起五千人马就走。但即便弄得如此尴尬,除林冲、呼延灼等二十一位有勇无谋的头领外,吴用、公孙胜、朱武等军机人员宋江却一个也没让其同行助战,注定了晁盖这一次战役的失败,中箭丧命,也在情理之中;其次是借风使船,善用良谋。六场战役打下来,捷报频传、屡战屡胜,但稍稍细心,就会发现没一场胜仗是因为宋江的谋策。智取高唐州得益于入云龙公孙胜玉雷天罡正法和松文古定剑的威力;大破连环马是因汤隆献计、赚徐宁使钩镰枪之功;聚义打青州全亏吴用设计智擒呼延灼;大闹华山也是吴用妙借金铃吊挂骗贺太守上山,乘机关门打狗;至于芒肠山降魔,那更是公孙胜大摆长蛇阵,杀得樊瑞、项充、李衮之辈抱头鼠窜、屁股尿流。刀光剑影间,作为三军主帅的宋江小小失利就忧闷不乐,眉头不展,稍稍受挫便惊慌失措,毫无行举,不过,他对于部下的建议倒确实言听计从。再次是招降纳叛,网罗人才。六场战役中,他不仅场场得胜,而且借机招降,广纳豪俊。只是手段明明暗暗,白白黑黑,有的好言相劝让其归顺,有的欺瞒拐骗赚其入伙,有的干脆采取断子绝孙的办法逼其落草,一连引得柴进、呼延灼、鲁智深等四十余位钢筋铁骨似的好汉上山。这些人都是他钦点的,自然俯首听命。于是,宋江大权独揽,唯我独尊。晁盖处处受阻,当然不见寸功,而宋江要的就是功高盖主,以便寻找机会,取而代之。

第二步:表心迹。要成为万人之上的梁山泊主,光有战绩不行,还要使人心悦诚服。为此,宋江用自己的行动写好了两个字,一个是“仁”字,一个是“义”字。为了写好一个“仁”字,他屡屡假意让贤:呼延灼青州城外中计被缚,他便对呼延灼说“宋江情愿让位与将军”;卢俊义被吴用等救上梁山,他又“要卢员外为尊”;为使双枪将董平上山入伙,宋江道:“倘蒙将军不弃微贱,就为山寨之主”,可见宋头领总是把让位当作口头禅挂在嘴边,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实,但他毕竟在梁山好汉面前刻意表现出了仁仁之心。为了写好一个“义”字,他从晁盖手中救下了借梁山之名伙同时迁偷鸡的杨雄、石秀;为了写好一个“义”字,他无视梁山赏功罚罪的已有定例,多次纵容他的铁杆兄弟李逵凌辱百姓,滥杀无辜;为了写好一个“义”字,他甚至把如花似玉且与梁山有杀父灭门之仇的扈三娘下嫁给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的王矮虎。

宋江真的仁且义否?他的仁字,实在虚情假意;他的义字,往往血迹斑斑。连他对待解他杀戮之危、救他水火之中的晁盖也从来都是假仁假义甚至不仁不义。晁盖曾头市被史文恭毒箭射中一命呜呼后,宋江表面上如丧考妣,号啕大哭,但实际上只是守寨居丧,并无引兵复仇之心,更无聚众征讨之举。而涉及宋江自己的事,则往往睚眦必报,如在江州劫了法场后,他与晁盖等好汉杀得江州尸横遍野、血染江红犹自不够,硬要把那曾说过他坏话的黄文炳一家男女老幼四五十口赶尽杀绝,最后还对黄文炳施以酷刑,剜出心肝炖汤吃了,典型的外君子而内小人。

居丧时期不打曾头市也罢,但也正是这一时期,宋江反倒因为一个前不带故后不沾亲的玉麒麟卢俊义,舍近求远地攻打了北京城。晁盖头年春天死于箭毒,宋江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因为曾头市再次夺了他二百余匹骏马而决定血洗曾头市,顺便为晁盖报仇,仁义之心,可见一斑。不仅如此,晁盖死的第二天,他就在少数几个人的唆使下,坐上了梁山头把交椅,急不可耐地排了座次,并把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仓促之中,宅心毕现。宋江的仁义,真是让人心寒的仁,让人心惊的义!

第三步:应天意。要顺理成章地成为梁山霸主,最大的难题是如何避过晁盖“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的遗言。因为人言可畏,不按晁盖的遗言办那是有悖先主,于情于理于仁于义上说不通的。要消除口舌,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天意难违的借口。

当然,先得让生擒史文恭的卢俊义坐不成头把交椅,因此,当卢俊义果然活捉史文恭后,他便和吴用唱了一出“双簧”:宋江假意与众兄弟商议立梁山泊主(晁盖有遗言在先,何需商议),吴用到底深谙宋江心迹,抢先请宋江为尊、卢俊义为次,说宋江若推让,“恐冷了众人之心”,并对其他兄弟频使眼色。武松、刘唐、鲁智深乘机咆哮起来,左一句不让别人,右一句不从别人,大有火并之势。面对这些狼头虎将,卢俊义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坐这头把交椅了,赶紧说宁死不从。这时,宋江才顺势慢条斯理地说“尽看天意如何,方才可定”。其实,晁盖心明如镜,早就看出了宋江的司马昭之心,从头到尾就没打算让宋江坐梁山泊头把交椅,否则,他何不临终就把主位禅让宋江呢?还何必矫情地说谁捉得史文恭谁就坐头把交椅?他知道,凭宋江的武功和谋略,是断不能活捉史文恭的。不难看出,晁盖临终给宋江的谋位之举设下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但晁盖到底小瞧了宋江。人力不成,宋江自有“成事在天”的机巧。宋江先杜撰个还道村巧遇九天玄女赐予三卷天书的故事,为篡权夺位埋下伏笔。后又与卢俊义商定分别攻打东平、东昌二府,约定谁先打破城子谁就做梁山泊主,并故意把吴用、公孙胜拔予卢俊义帐前调遣,表面上让卢俊义尽得先机,但实际上吴用、公孙胜之流只会为卢俊义抢得头功设屏置障。卢俊义深知此中玄奥,所以他“提兵临境,一连十日,不出厮杀”,直到宋江攻陷东平府、收得双枪将董平之后,才让白日鼠白胜一惊一乍地来向宋江求救。其间,宋江一句“卢俊义直如此无缘”,真是饱含千番意蕴,着实让人抚卷叫绝。

这样宋江还嫌不够,为了万无一失,东平、东昌之战后,宋江又请得道众四十九员,设二十八宿、十二宫辰,让公孙胜煞有介事地做了一个罗天大醮,香腾瑞霭,钟鼓齐鸣,千呼万唤,天眼顿开,遂得龙章凤篆字如蝌蚪的石碣天书一块。宋江连忙请何姓玄通道士装神弄鬼地悉数翻译出来,原来,天罡地煞一百零八星应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宋江应了铮铮佼佼的天魁星,既然是上苍分定的位数,那各位就不必再为这头把交椅争执不下了。于是,众好汉都说“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至此,宋江总算大功告成,称心如愿地坐上了梁山那万人景仰的头把交椅。

梁山老大为什么是一个不会武功的宋江担任?

宋江本来就当不上老大,全仰着晁盖的军师吴用的卖身投靠,晁天王临终遗言谁捉住史文恭谁当老大,这分明就是要把权利还于林冲,压根没有看得起宋江,但是由于吴用从中作梗,费尽心机把卢俊义诓上梁山,这才使得宋江得以老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