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国最后一统三国,诸葛亮会篡位吗?
如果在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汉最终完成了统一,为统一事业鞠躬尽瘁,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会不会篡位称帝呢?我想这应该是不可能的。
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首先,从文化上说,诸葛亮是一个深受儒家学说熏陶的人,他所受的教育不允许他做这种事情。同样,我们再看一看他的志向,他经常自比管,乐,管仲,乐毅这两个人物都是对主公忠心耿耿的人物。
尤其是这个乐毅,这个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在燕昭王,夺取了王位之后,帮助弱势的燕国,实现了对强大的齐国的军事报复,打的偌大的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这一点其实和诸葛亮他所效力的蜀汉帝国颇有几分相似,蜀汉实力在三国中居于末流,诸葛亮自比乐毅正是有为刘备报复曹魏的寓意在其中。当然,他借此也表明了对蜀汉帝国忠心耿耿的态度。
不具备篡位的土壤与舆论环境另外一方面,如果蜀汉帝国统一了中国的话,他诸葛亮不具备篡位的土壤与舆论环境。其实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叫做蜀汉的国家,刘备的国家旗号仍然为汉,就是大汉帝国的意思,如果这个汉统一了天下,我们应该认为是汉朝又中兴了。这也是刘备,诸葛亮等人北伐所打的旗号,他们的目标就是兴复汉室。
我想如果他们能够实现统一,在这一路上肯定有不少人是因为同情汉朝而向他们效忠的,这些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以说是大有人在,别忘了,曹操身边的首席内政专家荀彧就是一个兴汉派。他帮曹操做事,他可以自我麻痹是为大汉朝廷办事,相信在统一的过程中,这些人出力将会是相当大,这些人应该都是带路党。
随着军事上不断的胜利,地盘的扩大,这些人很有可能被授予一些新占领地区的行政军事主官的位置。如果一旦诸葛亮篡位,这些曾经支持他的基本盘,都会翻脸,成为他的反对者,这和诸葛亮能力有多强,功劳有多大,对老百姓有多好,没有关系。
只要他反对汉朝推翻汉朝,这些人一定都会反对他。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刚刚统一的国家,肯定将会再次陷入战火之中,诸葛亮没有了忠于汉室这个人设,号召力将急剧下降,有可能再次变成割据状态,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做一个真真正正的权臣来的舒坦!
综上所述,诸葛亮是不可能篡位的,手握大权,有功劳自己领,有黑锅阿斗背岂不妙哉。
如果蜀国最后一统三国,诸葛亮会篡位吗?
如果诸葛亮真的率领蜀国一统三国了,他不会篡位。因为篡位是逼迫着当时的执政者下台。但刘禅一定会禅让(不管他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下好了刘禅名字中的禅让倒是名副其实的。在这里我们不去论证蜀国是否能统一三国,我们只论证诸葛亮会不会在统一三国之后,谋朝篡位。
1.我们要相信一点:人的野心总是会逐渐增大的魏武帝曹操,一直在将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他的志向无非就是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但凡汉献帝能够争点气,说不定真的成就了曹操忠臣的美名。
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到打败张士诚,陈友谅之前,他的志向从来没想过一统天下,在元朝末世能够有一方根据地,他也就满足了。后来力克张陈二人,他也便有了向北统一天下的决心与意志。
千古大奸赵高,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兢兢业业,忠诚无比,而秦始皇死后,胡亥是这个草包上台,这反倒长了赵高的野心,于是几年将大秦的基业毁于一旦。
同样千古忠臣诸葛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他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在刘备死后,随着他统一天下,人心军心达到极点,我们不能保证诸葛亮不会生出谋朝篡位的心。
因为人心这个东西永远是最难测的。
2.历史上谋朝篡位的帝王,对于前朝的帝王貌似采取的都是怀柔政策,不杀。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对前朝皇族柴氏子孙用丹书铁券的形式,进行保存,不失为一代仁君;
魏文帝曹丕,三推三让逼迫汉献帝下台,完成了他爹一生都没完成的心愿,倒是赏了汉献帝一个善终,也不失为一代仁君。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灭了他兄弟的满门,让唐高祖李渊这个老皇帝不得不将皇位传给他这个仅剩的二儿子。一直到唐太宗做了9年的皇帝,李渊才寿终正寝。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失为一代仁君。
3.那诸葛亮真的一统三国,他一定会去刘禅而代之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虽然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但他骨子里是一位文人。文人士子的心,永远心怀天下。
同样文人的心永远是最狠的。将军用刀剑杀人,文人用笔杆子杀人。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的教训是以长辈教训子侄这种口吻来说话的。
从诸葛亮在蜀国实行的法治政策,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们都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心狠手辣(或者换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利益)的人。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上。
当诸葛亮真的一统三国后,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刘禅的能力能行吗?
当刘禅不能满足一个帝王的要求时,当仁不让便是诸葛亮唯一的选择。毕竟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就曾经有这样的话留给诸葛亮:刘禅能扶则扶,不能扶则取而代之。
4.如果诸葛亮会怎么逼迫刘禅禅让?诸葛亮统一了三国,打的旗号是大汉而不是大蜀。
而那时的大汉朝,唯一的正宗血脉就是刘禅。所以刘禅活着一日,诸葛亮则名不成名不正言不顺,他就是蜀国的曹丕。
这个时候笔杆子的用处就显现出来了:刘禅名字中的禅字,便会被人大做文章。
秦朝时候的:祖龙死而地分
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
元末农民起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明末农民起义:十八子主神器
这些迹象便会层出不穷。
说不定就会出一个:禅让禅让,诸葛重光;卧龙复生,大汉兴盛。
这样的民间谚语。然后笔杆子们便会层出不穷的向当朝,要求按照天意做事。于是刘禅禅让也成了铁板钉钉的事
如果蜀国最后一统三国,诸葛亮会篡位吗?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诸葛亮是忠义的化身、贤臣的典范。如果这样看来,即便是蜀汉政权最终能够统一天下,诸葛亮也不可能像司马懿那样篡夺蜀汉政权。
首先应该看到,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有很大不同的:诸葛亮起自基层,是受到刘备三顾矛庐的恩遇之后,才得以施展满腹才华的,这种知遇之恩对于诸葛亮这样重名节、守信义之人来说,是自当涌泉相报的。
再者说,诸葛亮并没有司马懿那样的世家大族背景,也没有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私党——诸葛亮所用之人,都是任人唯贤、量才取用的。而非司马懿那样精心培养私人势力,为日后实现野心打下了基础。
诸葛亮不仅在刘备生前受到重用,而且在其托孤白帝城时,也得到了重托——刘备不仅将辅政大权完全托付给了诸葛亮,甚至还令后主刘禅将其视同为父!这样的厚遇已经是人臣之极,诸葛亮也不可能不加以珍惜。况且兴复汉室江山,也是诸葛亮的毕生追求与人生理想。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和刘备、刘禅等人的目的是一致的。既然目的一致,而且又大权在握,更兼身居丞相重位,可以尽力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诸葛亮又何必另起炉灶,顶着叛臣的骂名去自立为帝呢?
而且即便是蜀汉政权统一了天下,那也是仍然是在名义上承续两汉的,天下人也自会认同汉政权的统治。假如诸葛亮冒险夺权(当然这不大可能)的话,休说刘备留下的蜀汉大臣们会反对,就是天下人也会愕然!那样一来,且不说诸葛亮能否成功,至少他的忠义形像会彻底颠覆!所以对于诸葛亮这样重名义、重气节的忠臣来说,即便是在天下归一之后,也是绝无可能去篡夺刘氏父子的江山的!
如果蜀国最后一统三国,诸葛亮会篡位吗?
换别人,很可能篡位。但诸葛亮,不会。
因为在用人这一块,刘备已经将诸葛亮拿捏的死死的。
三顾茅庐,刘备已经让诸葛亮死心塌地。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对于胸怀大志的诸葛亮,像荆州牧刘表这样的人,是完全不放在眼里的。尽管当时他就在刘表的地面生活,而且叔叔就和刘表有旧交,但是诸葛亮宁可在家种地也不去给刘表干。
换句话说,诸葛亮不是为那种五斗米折腰的人,他就算出道,也不是为了钱,否则跟着刘表就是。钱和权其实是一体的,因此也可以合理的推论,他对权力本身也没有兴趣。
他真正感兴趣的,是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施展,所以才在村里常常自比“管、乐”,即管仲、乐毅的水平。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志向,在三国范围内,很少有人人能出其右。别人武功再高,都是跑出去找东家,谋个乱世安稳,求个荣华富贵。只有诸葛亮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待在家里只等有眼缘、能识货的豪杰。
直到刘备三顾茅庐,双方交谈甚欢,相见恨晚,诸葛亮终于找到了能肯定他的才华、愿意给他一个大平台发展的、而且是有大志的人了。
所以,三顾茅庐这一件事情,就决定了以诸葛亮的性格,不会背叛刘备。
临终托孤,更让诸葛亮无谋反之心刘备在白帝城临死托付后事,对诸葛亮说了这样的话,阿斗这孩子“能辅辅之,不能辅,君可自取”。
意思让诸葛亮看情况,阿斗不行你就亲自上吧。
这样的托孤遗言,我们在历史上还没有听说过第二遍。古往今来绝对不会有一个皇帝对大臣说你自己想当皇帝当就是了。
诸葛亮当时听了立刻表明忠心,说一定尽肱骨之力,辅佐刘禅。
那么是当时刘备糊涂了吗,万一对方不客气,真的接盘,而且这是先帝亲口说的,一点毛病没有。
当然不是。其实,刘备并非真心想让诸葛亮上位,他只是临死前,测一测这位老部下的忠诚度而已。虽然是测试,但也冒了很大风险,当然,诸葛亮的表现,也绝对让刘备放心归天了。
同时这也表明,诸葛亮并不是像世俗对皇位流口水的营营之辈。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发挥自己的才华,而不是坐在一把龙椅上享受荣华富贵,这是诸葛亮不同于任何一个三国英雄的最大特点。
如果蜀国最后一统三国,诸葛亮会篡位吗?
先不说蜀国的国力导致蜀国一定不能一统三国,哪怕就是真的统一了,诸葛亮也不会篡位,原因有三:
第一,蜀国一统三国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出兵,而这个主帅一定是诸葛亮,常年在外征战会导致他无法参与朝廷的内政管理,而打下来的城池又要移交朝廷管理,这样哪怕想造反,连粮草都没有,怎么造反。
第二,诸葛亮后代能力有限,无论曹家还是司马家,能篡位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曹操和司马懿,是因为他们的下一代或者下几代能力都非常出众。
第三,开国功臣都没有好结果,如果蜀汉真的统一,估计第一个被杀的或者被收回权利的就是诸葛亮了。
如果蜀国最后一统三国,诸葛亮会篡位吗?
无论是从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观还是从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来看,他都不可能篡位!
首先他不会篡位。《三国志》里说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以管仲,乐毅自比。”为什么他要以管,乐自比而不是以齐桓,晋文自比?因为他的定位就是具有“王佐之材”的名臣而不是称皇称帝。
在《前出师表》里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存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其实这显得有点虚伪!古人讲究的是“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皇家”。他就是在待价而估,等待一个能重用他的人。结果等到了刘备。所以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如果诸葛亮人一篡了老刘家的位,就严重违背了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观了。
其次他不敢篡位!刘备利用荆州系入蜀后,却大力重用益州系的人。一方面是为了笼络人心,更重要的是制衡荆州系而诸葛亮是荆州系的,如果他要篡位。益州系的利益集团是不会坐视。
白帝城刘备托孤大臣有两位。《三国志》是这样写的“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副之”。如果真如刘备他所说:老刘家的子孙可辅则辅,不可扶则可废而自立!还有再安排一个不同派系的托孤大臣吗?显然刘备是在警告诸葛亮不要乱来。后来也的确证实了这一点,诸葛亮有一次北伐半途而废就是李严搞的鬼。刘备在死后的这些安排,都使得诸葛亮不敢乱来。
还有诸葛亮他不能篡位!这个不能是能力不够!刘邦在当不皇帝后,群臣都在大拍马屁,说什么皇上威震四海,德泽万方,你不当这皇帝就没天理等等。刘邦自己是鸡吃放光虫,心知肚明。他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比上张良。带兵打仗,攻城拔寨,我比不上韩信。保境安民,发粮纳税,我比不上萧何。但我能用这三个人,所以我就不皇帝。”这说明做一个君主,你可以没有谋略,没有勇武,但绝不可以不会识人,用人。而这一点恰恰是诸葛亮最缺的。刘备在死前就特意跟他说马稷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他偏偏还要重用。所以在用人和驭人方面,別说曹操,刘备这些,就是曹丕,刘禅这些“帝二代”也能碾压诸葛亮。所以诸葛亮会是一个将才,帅才,但不可能是一个王才。
综合多方面来讲,诸葛亮都不可能会篡位,如果刘禅不符他的利益。他最多也会像董卓,曹操那样扶植刘氏一个傀儡皇帝,再让其子孙篡位。这样既成全自己的美名,也得到了江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