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不先灭了刘备,而要先打江东?

孙刘联军,诸葛亮舌战群儒前。

自古天下大乱之后必定会呈现出一股乱世分裂的局面,而其中成气候的诸侯势力必将成为下一个朝代的开创者,而开创新朝代必将设计到到底是以南统北还是先强后弱的问题?

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这样,他在平定北中国以后迈出了统一天下的步伐,可为什么曹操不先灭了刘备,而要先打实力较强的江东呢?

刘备不成气候,不值一提

东汉末年,帝国统一的局势被打破以后,各地军阀割据,刘备,曹操,都是其中的军阀势力,可是刘备和曹操简直不能比,当时曹操已经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事业,而刘备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还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

虽然说刘备也是曹操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但是实在是不值一提,当时的刘备还不能和后面的三分天下相比,当时曹操统一天下最大的敌人是江东的孙氏,而不是刘备。但凡军事战争必定是先攻打强势力,而弱小势力必将土崩瓦解,出于这样的考虑,曹操并没有先打刘备,而是先打江东。

从战略上威慑刘备,使其不敢妄动

自古以来,打仗都是战略战术二手抓。当时整个传统意义的天下局面是这样的,自陕西以东,东至大海,北至幽州辽东,都已经北曹操纳入麾下,只有西北的西凉马超势力和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彰,江东的孙氏政权,以及流浪的刘备。

曹操攻打江东,其他势力不敢轻举妄动,战略上是击败江东,平定江南,而战书上又可以起到牵制其他割据势力的作用,这种好事实在是人心所向。

刘备势力飘忽不定,江东孙氏有迹可寻

当时刘备势力在汉末群雄中可以说是十分弱小的一个了,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军队,走到哪里就依附哪里的豪强,就像是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了后来也是这样。

曹操如果派出大股军队去追杀刘备的话,刘备知道消息后肯定会率先逃跑,到时候人没抓到,自己的士兵却白跑了一趟,还有可能会中埋伏。

而派遣少量部队去截杀刘备又打不过他手下的精兵强将,所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留在后面解决,才会一劳永逸。而孙权盘踞江东多年,具有固定的地盘和土地,完全有迹可循,完全可以先消灭孙权后再灭刘备。

曹操的预想是十分美好的,但是人算终究不如天算。他没有料到孙权和刘备最后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再加上以往胜利太多,士兵养成了骄傲轻敌的习气,最后在赤壁大败于孙吴联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令人惋惜不已。

在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不先灭了刘备,而要先打江东?

其实关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战略和规划,我们熟知的是蜀国的“隆中对”,其实吴国还有著名的“江东对”,魏国也有“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样的基本国策。

《三国志》记载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 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对于孙权提出的策略,后称“江东对”

“隆中对”提出的天下三分之国策与“江东对”不谋而合,而实际上鲁肃的“江东对”还要早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以荆州、益州为根基图伐天下,还要联合东吴抗曹;而鲁肃为孙权提出以江东、荆州为根基图伐天下,要联合强援以抵抗曹操。因此可见蜀吴两国对于荆州归属问题是扯来扯去,甚至不惜大动刀兵,这是基于基本国策的资源争夺和抢占先机。

曹操的国策其实就源于谋士茅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之说。根据《三国志》记载,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曹操面对吴蜀两国东西两线作战的形势下,中线属于重兵对峙状态,西线重镇汉中一直是易守难攻,就连三国后期强弱两极分化之时,魏国二十万大军攻打剑门也无功而终,不得不偷渡阴平这个无人区。相对来说,合肥一线攻守形势相对平衡,只要以合肥为据点,在徐州、淮南、扬州一带屯兵就会对东吴首都建业形成有效威胁,虽然有长江天堑,但比蜀国汉中北境的崇山峻岭要更容易征服。因此这一线两国的争夺很多,魏国南部边境线与吴国接壤的更多,因此两国的博弈也更为频繁。若魏国吃掉吴国,从荆州进攻蜀国的涪陵、巴东一线就比从汉中进攻容易的太多。

而从吴蜀联盟的稳定性来看,两国根据国策指定的战略布局,向荆州之地的争夺向来都很激烈,曹操在襄樊一带、江夏北部地区布防重兵,坐观时变就是上策。本来就强于蜀国的吴国也最有可能吞并荆州,后来结果也确实如此,只是曹丕的反应慢了半拍,也就没有捞到好处。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魏国不可能坐视吴国壮大,夷陵之战后吴国的疆域甚至比魏国还大,任其发展的话,魏国的优势将在此消彼长间慢慢消亡。

魏国一直将吴国当做首要目标,在东线作战中,蜀国是无法派兵援助的,如果救援必须得让蜀君进入吴境,吴国是不会同意的。正如后来蜀国成都被围一样,永安的罗宪也不敢放吴军进蜀国境内救援,导致罗宪所部还得做布防东吴的工作,无法抽身回援成都。

因此魏国没有先消灭刘备的原因在于,前期没把刘备当回事,后期又不能没有蜀汉对东吴的相生相克,于天下形势来看,吴强蜀弱的局面对于魏国来说必须要先遏制吴国。

在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不先灭了刘备,而要先打江东?

曹操雄才大略,在煮酒论英雄时刘备被打得到处乱窜,投靠曹操时谋士程昱建议扣压软禁刘备,曹操纵观全局,想感化刘备为己所用,杀了刘备等人谁还再敢投靠他呢?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曹操眼里是不足为患,东吴才是心腹大患,又有长江天险,东吴是富饶之地,江南水乡是块大肥肉,曹操当然先途东吴,东吴拿下了刘备自然归顺,也无立足之地,是赤壁之战后,天不佑曹,大部队赶上瘟疫,东吴联刘备加上此后北方出了点小乱,曹操身体欠佳,才让三国成了鼎立之势,刘备借了荆州,再途益州。

诸葛亮献计用一个《扡》字就是不还荆州,才有了白衣渡江,司马懿献计曹操一封书信,让东吴偷袭荆州,斩杀关羽,守回荆州,这里可以看出,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的道理,这个扡字,扡掉关羽几万人马,也让诸葛亮的隆中对流产,从此蜀汉龟缩益州,再无所发展。

这就是曹操先灭东吴的理由,灭掉东吴蜀汉当然就不存在了,困也得困死,曹孟德利害着呢!

在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不先灭了刘备,而要先打江东?

简答:在当时刘备的势力根本不足以对曹操构成威胁.要先谋划啃硬骨头江东.若江东顺利拿下.曹操军威必然大振.料想刘备必然望风归顺.纵然不降灭刘备亦是手到擒来的事.所以先打江东!谁知孙刘抱团取暖.奇能异士献策.三军将士效命力抗曹魏.结果使踌躇满志声势浩大的曹操最终赤壁怀古!

在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不先灭了刘备,而要先打江东?

曹操一代枭雄,英才盖世,志向高远。有统一天下雄心和能力,只是天不佑曹操,功败垂成,遗恨一生。

公元208年九月,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旌旗招展,刀枪林立,浩浩荡荡,声势浩大。荆州牧刘琮见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只能乖乖的投降了。曹操接收了荆州的人马,水陆大军数十万之多。

刘备为避锋芒,弃樊城而走。兵分两路,关羽率一万水军 奔江夏。刘备领诸葛亮,张飞,赵云,及黎民百姓走陆路。行走缓慢,一天一夜仅走二十余里,很快被曹操追上击溃。好在张飞在当阳桥边设疑兵挡住曹操,否则刘备惨了。刘备新败,打算南渡长江,在当阳和鲁肃相遇,双方一拍即合,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拜见孙权。孙权派周瑜、程普,率三万大军,让他们和刘备联合迎敌,与曹操赤壁对峙。

曹操自废武功,重用水军,北方人马水土不服,发生了瘟疫,初次交战就失败了。曹操只好驻兵北岸,两军隔江相望。时值冬季,天气干燥。黄盖献火攻计,都督周瑜采纳了他的计谋。周瑜选用几十条大船,装满了沾了油脂的柴草。黄盖诈降曹操,乘东风,火攻曹军。一把火把曹操战船烧个精光,殃及岸上营寨,曹操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赤壁之战完败。

曹操壮志未酬,轻敌失算。又年事已高,北方末平,再没能力一统江山了!!‘

在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不先灭了刘备,而要先打江东?

曹操不先灭刘备这是战略上的考虑,先灭了孙权,刘备自然无寄足之处,新野的地方很小,刘表之妻已把荆州献给曹操,如果曹操灭了孙权得了吴郡与荆州连成一片,诸葛亮再有能耐也很难改变战略格局,因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太大,所以曹操的战略意图完全正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