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中,明朝关宁军主力为何会惨败清军?

明朝后期至天启皇帝去世以后,国力日下,与此同时,蜗居东北的女真人却日益强大起来。崇祯皇帝继位以后急切改变国家现状,力图重振国威。在袁崇焕许下五年平辽的诺言后,便任命袁崇焕为蓟辽总督,总领辽东军事。

在崇祯迫切的要求下,明朝与清军在松山,锦州之地爆发了松锦大战,最后明朝以失败收场令人叹息不止,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关宁军主力会惨败给清军呢?

庙堂决策不当,指挥失误

一场战争是否能够胜利除了军队本事的问题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央的决策了,就算你打的再好,可是如果朝廷不明局势,胡乱指挥,也会以失败收场。而松锦之战就是重复了这样的败例。

本来主帅洪承酬率领明军于松山下于清军混战,明军以小胜收场,保持着一些优势。可是后方御史却以兵坚响少为由劝皇帝督促洪承酬迅速出兵,崇祯竟然还相信了这种不知军事的鬼话,一再督促出兵。

前方明军迫于旨意不得不匆忙出兵,而清军则以逸待劳,正等着明军送上门来,明军的这次出兵正中他们下怀。于是在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被誉为精锐的关宁军主力就这样败给了清军,造成后期明军再也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事战役。

明军各自为战,不听号令

明朝末年的中央权威大幅度下降,军队里面派系林立,每次打仗时候都是以自己利益为主,争取保存自己实力,根本不把国家存亡放在心上。松锦大战时也是这样,各路将领见有功可拿则争先控后,轻兵冒进,只怕别人把功劳抢完了,可是一遇到逆风或者不顺利的时候就畏首畏尾,跑的比谁都快。

而清军则是在皇太极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明军,适合打顺风战的明军在清军面前败的也不冤枉。

全军畏战,缺乏勇气

明朝自从萨尔许大败后便没有什么像样的胜战,整个明朝军队中谈敌色变,对清军形成了一种恐慌的情绪,全军上下弥漫着这种氛围。每次朝廷用兵征战的时候大家不是想到如何胜利,而是如何在失败后保住自己的小命,安全跑回老家。

松锦之战的时候,洪承酬明明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却因为畏敌情绪不敢进攻,此时清军首领皇太极听说明军击败清军后反而急得要命,带病支援。

双方一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巨大的差距,这样的精锐关宁铁骑不败才怪。

松锦之战中,明朝关宁军主力为何会惨败清军?

松锦大战,明朝投入兵力13万,清军大约10万,光从数量上看明军有优势,但质量上,明军以步兵为主,清军清一色骑兵,骑兵和步兵战斗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明军是洪承畴从陕西带来的,兵员大部分来自陕西一带,他们内心里十分不情愿到辽东与清军作战。而清军作战目的很明确的,他们就是要掠夺大明朝的人财物。从军队士气上看明军不如清军。

综合考量,清军占优势,明军处于弱势。

弱势的军队不见得一定打败仗。明军主帅洪承畴对双方的优劣是清楚的,清军骑兵长于野战,明军步兵长于守城。所以,开战之初,洪承畴坚守宁远,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向东推进。清兵没有机会发挥优势,双方处于胶着对峙状态。

战争的费用是相当大,而且当时处于小冰河期,大清和大明一样,灾荒不断,经济都很困难。最后是谁挺不住了,谁就会败下阵来。结果崇祯挺不住了,他再三催促洪承畴发兵解锦州之围,快速解决问题,尽早结束战争。洪承畴无奈,只好改变战术,主动出击解锦州之围。

皇太极围困锦州的目的,其实就是采取围点打援战术,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明军主动出击,正中皇太极下怀。

清军作战粮草都随马携带,明军是步兵,粮草要靠运输保障,随身携带的口粮十分有限。洪承畴这次出击只带三天的口粮。

皇太极抓住了明军的弱点。他先是派人抢了明军在笔架山的储粮,然后又在锦州、松山城以西,一直到海边挖三道壕沟,截断明军运粮通道。

明军因为断粮,军心不稳。洪承畴叫来各位总兵研究对策。洪承畴的意思是背水一战,但大部分总兵的意见是撤回宁远,洪承畴无奈只好同意撤兵。计划撤兵时间是第二天上午,有两位总兵带着自己部下头天晚上就开撤,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吴三桂,不明真相的明军士兵,以为败逃,也加入了逃亡队伍。士兵相互踩踏,死伤无数。皇太极料到明军会趁着夜色退兵,埋下伏兵,趁机追杀,明军大败。

战争打的不但是军事,还有经济,如果大明经济能坚持住,崇祯能坚持住,按照洪承畴的战术打下去,明军不会输。可惜崇祯没能坚持住。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松锦之战中,明朝关宁军主力为何会惨败清军?

松锦之战对于明清双方来说都是豪赌“国运”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双方都将举国所有的有生力量。此战清军调动了满、蒙、汉军的全部能战兵员约12万人。明军调动了全部九边精锐,合步骑13万,加上尚在锦州的祖大寿守军约2万人,合计15万人。这场战役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经过惨烈拼杀,最终以清军几乎全歼明军而告终。

此役对于明军来说可谓是精锐尽失,靠着压榨出来的“练饷”,多年培养的重兵集团全军覆没,失去了仅有的战略力量,再也无法与清军相抗衡。

《清太宗实录》崇德六年八月壬申条:是役也,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七百四十四,骆驼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飘荡,多如鴈鹜。

而对清朝来说,经过此次战役,不仅歼灭了明军大量野战兵团,还正式占据辽西走廊,打通了进兵明京师的战略通道。所谓“明国精兵已尽,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北京可得矣”。

其实纵观整个松锦会战,明军的失败虽然有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相对于清军确有不足,洪承畴确实也犯过一些错误,但是我认为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毕竟在崇祯十四年八月松山大崩盘之前明军打得也有声有色,让围锦清军遭受了相当的损失,可见明廷征收练饷抽练精兵的政策还是很有效果的。

就在崇祯十四年松山会战爆发前五个月,明军对围锦的清军发动一系列攻势,让清军蒙受了重大损失。

《国榷·卷九十七》崇祯十四年三月辛丑条:……,祖大寿合诸军击建虏于锦州,斩三十六级。明日再战,建虏退。《国榷·卷九十七》十四年四月庚午条,……,官军击建虏,斩三十九级,以水师夺朝鲜饷道。《国榷·卷九十七》十四年五月戊戌条:官军击建虏,斩四十一级。

而在战斗趋于白热化的七、八月份战斗最为激烈,明军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就在八月初,明阳和总兵杨国柱与清军进行激烈的交锋,在锦州城内的祖大寿也趁势突围,此役据明军战报共斩杀固山、牛录二十余人,斩首130级。而阳和总兵杨国柱战歿。(从侧面反应出清军战斗力确实厉害,明军优势兵力里应外合,居然还无法破围)。附图。

以后,在松山会战之前,明清双方迭有胜负,但占据优势的依然是明朝一方,随后几番接触之后,清军干脆闭门不出,固守待援。

从清方史料也可以看出战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在这一时期清军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士气不稳,军心不振等问题也不断凸显。

多尔衮在入关后回忆当时的情况就传递出松山鏖战的激烈情况,清军所遭遇的凶险局面跃然纸上,“洪军门于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寿从城头向南放炮,我兵存身无地,神器实为凶险”。而在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七月份的战斗中,清军在明军的攻势下失去三营驻地,“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令右翼兵击之,失利,山顶立寨,两红旗、镶蓝旗驻地为敌所夺”。在战斗过程中,不得不承认人马死伤惨重,“人马被伤者甚众”。

皇太极在松锦会战时期也不经意间透露,当时身处前方八旗主帅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对洪承畴所率领的明军有畏惧之心,或欲逃跑,或欲远避。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且和硕郑亲王、多罗武英郡王、豫郡王,尔等明知洪军门十三万兵来援,竟急走还,甚属不合。

所以如果没有松山之战的惨败,明军在这一时期的战斗真的是打出了威风,至少可以算是宁锦之战之后打得最好的一次。但是这次战役,最后以虎头蛇尾而告终。明军惨败。

我认为松锦之战明军最后惨败的原因有如下两点:

首先从根本原因上来说,明朝的整个形势糜烂,无法支撑正确的战略战术,被迫与八旗军速战速决,这是最为致命的。这个死结不能归咎于全体明军将士和洪承畴,甚至也不能归咎于催兵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无奈。

就当时的主帅洪承畴提出的“守而兼战”这个策略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可以说明军在野战水平无法与八旗军争衡的情况下,这是最为稳妥的方法,所谓“久持松杏,以资转运,且锦守颇坚,未易撼动。若敌再越今秋,不但敌穷,即朝鲜亦穷矣!此可守而后可战之策也”,主张以兵护粮饷辎重,由杏山输松山,再由松山至锦州,步步为营,徐徐推进。

在正常情况下,清朝的人力物力根本无法与明朝相比拟,事实证明,洪承畴这个战术在松山决战到来之前搞得清朝捉襟见肘,确实掐中了清朝的软肋,由于物资短缺,清朝不断向朝鲜索取战备物资,朝鲜早已不堪其苦,朝鲜国王不得崇德五年九月上书皇太极“虽欲勒调夫马载运粮饷,而计穷力竭,无可奈何”。

而据记载,从清军营地逃出的辽人所言,由于长时间围锦不得,清军缺粮状况已经非常明显,有力不能及之势。

《国榷·卷九十七》:彼云今秋不得锦州,议撤兵回,因朝鲜粮尽,骑日二餐,步卒一餐。

所以,从辽东战局上来看,久拖有利于明,速战有利于清。但是,俗话说“形势比人强”,明朝偏偏在关内也不是太平盛世,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早已四处燎原,如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崇祯十三年六、七月间进入河南,崇祯十四年初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中原局势也到了吃紧的地步,如果与清朝战事久拖不绝根本就无法腾出手来解决农民起义军,所以崇祯和陈新甲催战也有他们的无奈。

形势如此,洪承畴不得不将大量的粮饷在宁远、杏山、塔山的笔架岗,全军携带少量粮草与清军速战速决,这无疑就是一颗雷。而后率大军参战的皇太极正是夺占了明军粮草,切断了明军饷道,导致明军军心浮动。

其次,就是决策层的失误加上诸将不服指挥,号令不一,导致全军战心顿失。当饷道被切断的时候,明军决策层不少人第一反应居然是回宁远就食,当时担任监军的职方郎中张若麒说道:“我兵连胜,今日再鼓,亦不为难,但松山之粮,不足三日,且敌不但困锦,又复困松山,各帅既有回宁远支粮再战之议,似属可允。”而洪承畴一开始决定既然被包围,就应该死战到底的决心,“当各敕本部力斗,予身执桴鼓以从事”,在诸将的议论下开始动摇,轻率的决定去宁远就食,明军心怀去意,士气陡然崩溃。这个事件谈迁在《国榷》中评论道“大敌在前,岂有退师就饷之理”,可谓至论。

松锦之战以明军失败而告终,明朝最后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从自己手中溜走。此后,再无力量可以阻挡清军的步伐了。

引用文献:《国榷》、《清太宗实录》、《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多尔衮摄政日记》

松锦之战中,明朝关宁军主力为何会惨败清军?

松锦之战,发生在明朝末期,是明朝与后金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均超过十万,历时两年(1640至1642)。

战争最终以明军惨败而结束,伤亡近半,九关边军,精锐尽失!

“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清太宗实录》

更为严重的是,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并与祖大寿先后投降后金,袁崇焕打造的关宁防线名存实亡,关宁铁骑尽乎全军覆没。吴三桂和山海关成了明朝最后的防线,这便是为何后来吴三桂倒戈会让李自成如此被动。

总而言之,这一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谈迁

事实上,单从兵力上和当时形势来看,明军并不劣势。主帅洪承畴,军事能力很强,关宁防线更是袁崇焕一手打造,作为防守一方,明军更是有着城墙优势。

那么为何会败得如此之惨?

首先一点,崇祯“不自量力”。

如果按照能力来说,崇祯是典型的才华撑不起理想!

这位君主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虽然不是什么昏君,但实际的才能也就一般水平。

特别在作战方面,崇祯跟先祖们根本没发比,甚至一次正规的战斗都没有参加过,对于战争局势已经战斗策略等各方面部署,他的眼光都有看不到的地方。

如果说他明白自己有多少“斤两”,完全把权利放给手下,那也能说崇祯是个有用人之明的好君主。不过后期洪承寿提出先稳定防守,而后寻找反击机会的战略以后,崇祯并没有听从这位将领的建议。

其实洪承寿本人很有大将之才,在前面镇压起义以及对抗清军的过程中已经有很大功劳。当初他把李自成打得仅剩18骑兵,闯王一度怀疑人生,就差出家当和尚了。

就算是松锦战场上,在他的指挥下明军也没有落于下风。不过崇祯却不接受他的战略,不断派人去前线催促他主动和敌人交战,以至于大军没有找到合适的出战时机,在决战的时候被敌人打的打败。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事儿崇祯没少做,孙承宗一样事载在自己这个老板手里。

当然,在硬实力方面明军弱点也还是比较明显。

在军队方面,清军一直以来都是以骑兵为主攻力量,明朝的军队虽然在人数上高于对方,而且这些士兵还都是明军中最顶尖的精锐,不过骑兵和步兵在开阔地带交战基本上没胜算的。

前期的明朝众将在抵抗敌人时,往往都是依靠着高墙和大炮做坚固的防守姿态,清军面对这样的战术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不过松锦大战之时,明军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把被包围的锦州解救出来,这样就没法避免和清兵在平原地区展开大战,其结果自然是明朝落败。

更何况当时明朝的军队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大明王师了,拖欠军饷,腐败滋生,士兵们都没有勇猛作战的决心,战斗力直线下降。

他们的思想普遍是反正国家会发放粮饷,活着回去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这些人打仗的时候往往都有退缩的行为。

而女真人在那时可没有多少官方粮饷供应,所有的物资(也可以说是奖励)都需要兵士们自己进行抢夺,双方在对比之下,很明显是清军的作战积极性更高。

这次大战基本让明朝认清了事实,虽然兵力完全不在下风,不过从具体的实战中来看,双方的实力有着不可填补的差距。

松锦之战中,明朝关宁军主力为何会惨败清军?

松锦之战明军是败了,可吴三桂指挥的关宁军的主力倒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关宁铁骑指的是被围在锦州的祖大寿部和前来解围的八总兵之一的吴三桂部。

清军为入主中原,皇太极决定先控制辽西走廊。皇太极于1640年开始围困锦州。将明军祖大寿部困在城中。1641年,锦州告急,明朝调集九边诸镇人马,共计八总兵十万人马,号称一十三万,由洪承畴率领前往解围。

洪承畴采取且战且守的战法,步步为营,逼迫清军。在开始的战斗中,数次击败清军。但崇祯皇帝心情急切,逼迫洪承畴速战速决。洪承畴被迫放弃自己的方案,急进解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将辎重放置在宁远、杏山和笔架山等地,亲率八总兵十万人马北进,击败多尔衮部。

皇太极得知前线危急,将全部可上阵人员全部带领增援锦州。经过观察,他发现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有前权,无后守可破也。对明军进行包抄包围。并挖三道壕沟围困明军。然后又夺取笔架山明军的粮草。明军因粮道断绝,粮草将尽,丧失与敌决战的勇气,决定突围。但在突围时损失惨重,只有吴三桂所部三万人损失较小,突出重围。洪承畴退入杏山,城破被俘,后降清。锦州随之投降。此战后,清军控制了辽西走廊。

此战,明九边兵马丧失殆尽,倒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损失最小,成为明朝最后的支柱。

松锦之战中,明朝关宁军主力为何会惨败清军?

本来就赢不了。即使洪督师顶住了,也就是保住锦州而已,不可能继续去犁庭扫穴。

最关键一点:

守住关宁锦的意义本来就不大,史料中记载:

上曰:“奴围锦州已久,近洪承畴虽报两捷,围尚未解,奴亦不多,只是更番取胜。万一锦州有事,七城亦难固守,如何而可?”新甲迟未对。上曰:“卿部有何方略?”新甲言:“关外虽报两捷,亦未敢堂堂一战。还须多方以误之,或夜斫其营,绝其粮道,解得锦围才好。”上曰:“洪督师久在行间,他岂不晓得?今只粮饷缺乏,须要火速接济,他本色米豆十分吃紧。督师在关外一年有余锦围未解,松杏诸处亦戒严,须如何退得奴去?”新甲奏:“奴只用炒米吃水度日,我兵却要银米,所以接应为难,现今祖帅在锦亦尚支持得过。”上曰:“奴酋前攻锦城,挖其东关,夷丁叛去,亦是可怪。且奴自送死,尚无奈他何,还说怎么犁庭扫穴?”

明廷的高层知道满清八旗的后勤也难熬,但就是忍不住要逼洪督师快点进攻。

大明军力13万,大清军力5万。洪承畴虽然带着八总兵奔赴松山杏山地带,并且在乳峰山重挫清军,但是自己也不敢冒进,只能驻扎宁远。就算有粮秣供应锦州,可是锦州此时已经被围,而且别忘了还有义州这个八旗基地,明军也不太可能能把粮秣送入锦州城内。至于洪承畴所说“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我相信他当时是做过战力分析才敢这么说的。毕竟明军人多,而且新近胜利,士气高昂。确实非常乐观。但是按其稳扎稳打的路线,可能会超过一个月,锦州可能撑不住。就算粮草吃光战马屠尽,又能支撑多久?

随后大明思宗烈皇帝再次重演对孙传庭将军的套路,兵部尚书陈新甲和马绍愉、张若麒应该也在敲边鼓催促。结果,明军的下场大家都知道了。一战过去,九边精锐尽失。

每一次明清决战,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是围绕八旗围城,明军救援,八旗打援,明军溃败......如此这般的套路戏码一次次重演,明军一次次重沓覆辙,重复丄一回的失败。每一个关宁防线的城堡,都是明军必救之地,清军一攻,明军就完全失去主动性,被动地必须去救,然后一次次被围点打援再失败.......

关宁锦就是清军的诱饵,吸引明军一次次往里填人。锦州等地八旗兵打下来多次,但满清就是不去维持占领,打下来就放弃,为什么?就是满清看到了这个诱饵的作用。

明军只要不能在野战中决定性击败八旗军,而又想守住关宁锦,那只有靠人数填无底洞。随着满清八旗得到乌真超哈重火器汉兵,这个填无底洞的代价对明朝而言越来越大。这就完美达成了满清一步步逐渐消耗明朝实力的目的。

松锦会战的明军之失败,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仅是文官的捣乱和最高层的乱作为,主要还是根本的战略失误。

还不如把关宁锦所有兵力撤回山海关,保住这最后的十几万明军精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