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西部小国的秦能统一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魏国开文明风气之先、富庶安康歌舞升平,齐国“稷下学宫”网罗天下英才,赵国势力雄厚、是山东六国巍巍屏障……曾是西部边隅弱小治国的秦国却最终统一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的这首诗是描写强势无比的大秦帝国,它的建立可以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我们现在来看,曾经这样一个小国,能够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秦孝公时期,为了谋求强国战略。开始任用了商鞅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设置郡县,废黜井田制。实行军功爵制。变法内容看着虽然少,但是每一项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例如郡县制的实行改变了秦国原有的面貌,使原来松散的封地整合到一起,凝聚了秦国的力量,而井田制则是整合了秦国的所有土地,发现了许多谎报,虚报,漏报的土地,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存积极性。

军工爵制度则是改变了秦国士兵的构成,不再是贵族子弟当兵把握权力。从下层崛起的农民也有了机会。团结大多数,打到少数。这句话深刻的体现在了秦国的身上。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秦国大部分的领土位于关中平原,北边是大漠,南边是蜀中绝道,西边也是青藏高原,东边是函谷关。这样的国家在古代叫做四塞之国,放在具有现代化武器的今天也是易守难攻。更何况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呢?

秦国凭借地势的险要,在经历商鞅变法后又排出了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可以一心一意的谋求发展,就算他国来攻打也可以凭借函谷关距敌于千里之外。例如楚考烈王曾经在战国末期力图反抗秦国,集合了六个国家对秦国进行围剿,可是最后还是在函谷关下面折戟沉沙,含恨败北。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对秦国做出了多大的帮助。

国君贤明,勤勉治国

从秦孝公以后到秦始皇,七个皇帝,七代明君。这在昏君迭出的战国时代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秦孝公商鞅变法奠定强国基础,秦惠文王吞并巴蜀设置汉中郡。一直到秦始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着,最后不消灭六国,一统天下都没有理由。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能够以西方一个小国进而席卷天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的综合实力,使得秦国成为了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农业与商业都为军事战争服务,整个国家成为了一个战争机器,最后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曾是西部小国的秦能统一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豹眼一向认为成功者的道路基本是相似的,有想法的带头大哥,完美的团队,正确的方向,具体可行的战略规划,严格的纪律等等,几乎不犯致命的错误,发现问题迅速调整,取得阶段性成绩及时总结。只有失败者,才有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原因。

作为西部小国的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具备了成功者几乎所有的条件,那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呢?

01

景公问政孔子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適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大约三十岁的时候,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访问,慕名请教孔子,问:“以前的秦穆公国家很小,而且地处偏僻,他如何能成就了霸业呢?”

孔子回答道:“秦国虽然国小,但他的志向远大(有目标);地处偏僻,但行政非常恰当(正确的战略规划)。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赎回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一连三天与他交流,随后就把执政的大权交给他(重视人才)。有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做个霸主还小了呢。“

此时,距离秦始皇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大约三百年。孔子真是一言中的。

齐景公听了很高兴,看来这事很简单哦。

景公认为孔子说得很好。既然认为说得好,那么照着干就完了。

可是,景公仅仅高兴一下也就完了,不了了之。再好的事不去做,看来是没有结果的。

孔子三十五岁时,来到了齐国。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说:“说得好啊,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粮食满仓,我也吃不到嘴里啊。”

景公希望,社会秩序稳定,我永远做国君,你们永远做臣子。没有人惦记我的位置,更不能起来造反,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也就不必担心有粮食还会被饿死,岂不善哉。

景公死了后,他的子孙后代永远做国君,世代相传,永不变更。这多好,谁不想啊。

就这点志向,还想称霸,你能做几天国君都难说。就豹眼这点眼光,看着也悬。

齐景公本想重用孔子,准备把尼溪的土地分封给孔子。国相晏婴就极力阻止,景公也就作罢。景公依然对孔子很尊重,但不再向孔子咨询礼仪的事。

景公对孔子说:“让我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您,我做不到。”于是,就用季氏与孟氏之间的礼节对待孔子。

齐国的大夫想要杀害孔子,孔子知道了这事。景公说:“我老了,不能再任用您啦。”

孔子就离开了齐国,回到了鲁国。

当时的鲁国,是季氏、叔孙氏、孟氏三家执政,但以季氏为主,为上卿。晏婴是齐国国相,是主政者,他自然不希望孔子取代他主政。晏婴也是个狠角色,二桃杀三士就是他办的。

景公看到晏婴不同意,就不把主政权交给孔子。齐国的大夫也怕孔子执政,瓜分了他们的奶酪,就联合起来发对,要杀死他。景公就以自己老了为借口,下了逐客令。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没有远大的志向,不能任用人才,岂能称霸?就是生存下去也很困难。

公元前490年,景公去世。仅仅不到十年的时间,齐国就有晏孺子荼、悼公阳生、简公壬相继为国君。齐简公时,田常与监止一起担任左右相,田氏逐步主掌了朝政。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田和正式成为齐侯,至此齐国的吕氏政权完全被田氏所取代,这就是田氏代齐。

从齐景公问政孔子到田氏代齐,仅仅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太公姜子牙建立的吕氏齐国就彻底灭亡了。

而从秦穆公称霸到秦始皇,经历了四百多年才一统天下。这是一段相当漫长、艰难的历史。但秦国历代国君,不忘初心,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终于实现了孔老夫子的预言。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孔子所言:“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秦国很厉害,但孔子的确不是凡人哦,高瞻远瞩,金口玉言。

这绝非偶然。

了解了齐国这段历史,再看秦国称王称霸的过程,就清晰多了。

02

秦穆公称霸

秦人地处西域,其实是汉族西迁的一支。其先祖为先贤伯益,是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舜时赐伯益姓嬴。

到了秦穆公(?--前621年),就想恢复祖上的霸业。得知百里奚是天下难得的人才,就用五张黑羊皮把已经进入楚国为奴的百里奚赎回,通过连续三天不间断的交流,然后把国政交给了他。

秦穆公在百里奚等人的辅佐下,逐步强大,成就了五霸之一的霸业。

在以分封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之下,能够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这是秦穆公成功的关键。

对比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就看出秦穆公具有远大志向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人才并不缺乏,关键是发掘、放手使用。像孔子这样的人都不能放手使用,只有理想是不行的。

03

秦始皇一统天下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年仅十三岁的秦始皇被立为秦王。

始皇志向更加远大,眼光并不满足于祖先成就的霸业,还想一统天下。

前239年,二十一岁的始皇开始亲政,首先把独揽大权的吕不韦除掉,掌握了朝政。

其后,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

李斯上《谏逐客书》极力劝阻,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重用尉缭、李斯等人,开始了兼并六国的征程。

驱逐食客,等于是杜绝了天下人才。好在始皇及时发现了错误,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做出了正确的调整。

是人都会发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将错就错。

因此,在豹眼看来,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根本而言在于始皇具有吞并天下的雄心,才会网络天下的人才;具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具体的战略规划,才能够组织实施,一步步达到最终的目标。

只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团队建设好,带领他们不断前行,不忘初心,至关重要。

这个题目太大,无法更加详细地去分析,简单地阐明一下豹眼的观点,敬请有兴趣的友友一起交流吧。

曾是西部小国的秦能统一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战国七雄:

楚国地大物博;

赵国兵强马壮;

齐国国富民强;

魏国地广人众;

燕国历史悠久;

韩国……没什么可说的。

为何只有秦国能一统天下?少校总结了16个字:

坚守法制,代有明君,广纳人才,名将辈出。

坚守法治。

自孝公赢渠梁与商君携手一同变法以来,铁腕护法20年。为了护法,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太子老师公孙贾被流放;以至于商君本人,最后都因护法而惨遭车裂之刑。 秦朝的商鞅变法,其变法的主要思想一共三条:

第1条军功制,以斩首记功,明明白白。

第2条授爵制,让平民有了可以授爵位和土地的机会。

第3条,法不避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秦法的精髓,公平,公正,公开。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变法20年,是战国末期最深彻的一次变法。最终让法治精神深入民心。

2.代有明君

孝公去世后,惠文王嬴驷继位。嬴驷杀了商鞅,但坚守了商鞅的法治,最重要的是他夺取了巴蜀,为秦朝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赢驷之后的武王嬴荡,在位三年举鼎而死,但临死前将王位寄托给了后来的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的昭襄王,打了一场长平之战灭了赵国40万大军。把对秦朝最有威胁的一个国家,打得元气大伤。

赢稷之后的嬴柱以及嬴异人,在位时间都很短,二者相加只有4年。虽然没有出彩的地方,但也是没有犯错误。

嬴异人的儿子,千古一帝嬴政继位后,大秦帝国终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也就是我们说的振六世之余烈

3.广纳人才

战国末期的秦国,是包容性最强的一个国家,天下英才皆为我所用。

孝公用商鞅,卫国人。

惠文王用张仪,魏国人。

武王用甘茂,下蔡人。

昭襄王用魏冉(楚国人),范睢(魏国人),

异人用吕不韦,吕不韦是卫国人。

始皇帝用李斯,李斯是韩国人。

这些千古大才,并非为秦国所有,皆为山东六国之人。最后却都在为秦国卖力。这就是秦国自穆公起延续尽300年的广纳人才。

4.名将辈出。

要想一统天下,必少不得帅才,惠文王时期的司马错,昭襄王时期的白起,始皇帝时期的王翦王贲父子,蒙骜蒙恬父子,李信,赵佗等武将云集,英雄辈出,再加上强大的国力支撑以及战无不胜的大秦锐士。

大秦必一统天下

曾是西部小国的秦能统一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制度取胜。这里的制度就是法制,就是自秦孝公以来推行的商鞅变法,并一直维持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法制永远比人治更先进、更合理。

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而被周天子封在了秦地,这里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古人有以地名为国号的传统,这也是秦国之名的由来。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为救援周朝,并且派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秦国才真正开始被称为诸侯国,秦国才开始以诸侯国的名义屹立在华夏的西垂之地。

秦国经过多少代国君的奋斗,才在秦穆公时期达到最辉煌的顶峰,秦国所谓最鼎盛的辉煌不过是称霸西戎而已,即使是最强大的秦穆公时期,秦国连函谷关也出不去,称霸西戎与称霸中原相比,显然差了十万八千里。

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别说统一天下,能打出函谷关,都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秦国有了商鞅变法,并在后来的历朝历代,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才有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六国,否则秦国永世只能在西戎称霸。

并不是只有秦国才有变法,东方六国都曾有过变法,比较有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赵武灵王变法,但只有秦国的变法最彻底,并一直贯彻执行,其他国家的变法,都是随着灵魂人物的去世而烟消云散。

并不是秦国第一个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和楚国的吴起变法都比商鞅变法要早,商鞅甚至都要学习李悝与吴起的变法,但最终成功的只有商鞅变法,而就是秦国与众不同的地方。

商鞅在秦国变法之前,秦国先是被晋国堵在了关中,出不了关东半步,即使是三家分晋之后,秦国照样被魏国打得没有脾气,割地求和,委曲求全,商鞅在秦国变法二十多年,秦国人,无论是国君还是普通百姓,都支持了商鞅之法,而不是商鞅这个人。

商鞅在秦国变法二十多年,让法制成为整个秦国上下一致遵守的制度,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敢守法,商鞅打破了自夏、商、周以来数千年的“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给了所有秦国人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这是何其的伟大。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条,在那个奴隶制社会中,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可是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办成了,当秦孝公的太子嬴驷犯了法,商鞅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割去鼻子,另一个在脸上刺字,让秦国天下为之震动,没有人敢不守法,创造了守法的良好条件,这就是制度。

商鞅之法让秦国真正强大起来,让国君看到了秦国实实在在的变化,看到了秦国在变法之下的强大,国君当然就会一直支持变法,商鞅变法让老百姓得到了一个阶层上升的空间,在那个世袭制度仍是主流的奴隶制社会,这样的变革简直是石破天惊,老百姓当然一直拥护了。

所以即使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但并没有废除商鞅之法,商鞅的变法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力量,而形成了秦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制度,形成了让每个人都会遵守的制度,形成了秦国的一种习惯和力量,形成了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这就是制度。

人可以犯错,但制度不会犯错,国君可以昏庸,但制度不会昏庸,以法家的制度来治国,比仅仅依靠国君的贤能治国要先进、合理得多。

东方六国并非没有明君,从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魏国国君魏文侯开始,江山代有明君出,但没有一个先进合理的制度,明君不过是昙花一现,比如赵武灵王,楚怀王等等,仅仅靠人治是无法使国家强大的,明君治国只不过能维持一时的繁荣,一旦明君去世之后,各国就陷入了黑暗。

秦国难能可贵的是一直坚持了制度,并非秦国代代都是明君,而是秦国自秦孝公之后的历代国君都无法更改商鞅之法,因为商鞅之法在秦国已经溶入了生活,形成了制度,习惯成了自然,不是那么容易更改的。

当然了,每个诸侯国都想学秦国变法而强大,不断地试图变法,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持之以恒地形成制度,万世不变地流传下来,唯有秦国才做到了,所以是秦国最为强大,自然也就是秦国统一六国了。

每个诸侯国都在不断招揽人才,人才固然重要,但没有形成一种让国家强大的制度,再多的人才也是徒然,而且人才多了,不是团结一致对外,反而更多是窝里斗。

人性有弱点,制度有不足,但一个合理先进的制度,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的制度,永远是取胜的法宝,即使到了现在,仍然是制度取胜的年代。

曾是西部小国的秦能统一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先生专门论述过,是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文明根基。秦本来是地处偏远的贫弱之国,商鞅一方面把山东六国先进的制度,比如丞相开府制引入秦国,一方面又提出开创性的举措,率先实现了文官制度,实行郡县制、军功爵位制,使秦成为区别于六国的现代国家。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王权,奖励军功制度极大调动起了人们的作战积极性,形成良性的人才调配机制。商鞅变法以后,秦与六国的对立更多是文明理念的对立。用现在的话说,一种新的国家模式出现了。与山东六国相比,秦王和贵族的依附关系渐弱,其作战组织动员能力加强,人们的精神风貌展现也完全不同。

曾是西部小国的秦能统一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多民族国家。虽然这个王朝存在时间极短,但是它对我们历史塑造的贡献是巨大的,那么问题来了,当年发迹与西部的秦国,它为什么能从春秋战国脱颖而出,它最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最根本:商鞅变法奠定实力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卫国没落贵族之后,法家。秦孝公嬴渠梁,其父秦献公一生致力于收复秦河西失地,还没实现愿望就去世了,孝公虽然年轻,但是深感秦国的弱小与贫瘠,立志强国,发布求贤令,力求变法。经过引荐,秦孝公与商鞅惺惺相惜,一个需要人才帮他强国富国,一个需要能让他施展抱负的国家和全力支持他的君主,两人一拍即合,秦国开始变法。

这里我们先不谈论商鞅变法的内容,来谈谈他为什么可以成功?商鞅变法的成功取决于两点:①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②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变法图强大势所趋。后来商鞅虽被处死,但是他的变法却被秦国延续使用,使秦国迅速赶上并且超过了山东六国,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的地理位置

秦国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不受其他诸侯国重视,正因如此也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优势:东边是潼关,函谷关,南面是大山,处于由黄河而形成的汉中平原上,有此地形秦国与六国相比,秦国不用担心其他国家的进攻,先用商鞅搞经济军事偷偷发家。

统一六国其功劳不可不说秦所处的位置,若把秦放在魏国或者韩国的位置,一打仗就容易腹背受敌,更惨一点可能会被围剿。良好的位置给了秦国发展之机。

亲贤远佞,重用贤臣

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的出现,将秦国一步一步推到了一统天下的舞台。

秦穆公时期,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扩大疆土,与晋国结好。

秦孝公励精图治,重用商鞅变法,孝公用他的谋略,为一统天下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孝公死后,其子惠文王继承其志,虽然处死商鞅,但是法令还在继续使用,重用嬴华、公子疾、公孙衍、张仪、魏章,攻打魏国,灭掉蜀国,打败楚国,把义渠制服,惠文王时代的辉煌可以说是大批能臣造就的,也体现了惠文王的识人善任,审时度势之王者风范。

继承惠文王的是秦武王,秦武王公元前310年—307年在位,天生力大好武,志在问鼎中原,虽然仅在位3年,但他设立左右丞相,左相甘茂,右相樗里疾,稳定周边各国,制约楚国,平定蜀乱。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是昭襄王在位时发生的。昭襄王重用白起等,长平之战大破赵军,灭东周,消灭义渠,侵占赵、魏、楚的城池。此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力量,灭掉东周也代表秦要将整个中原重新洗牌。昭襄王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重用白起等名将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也可以说是昭襄王时代造就了秦始皇的时代。昭襄王去世,其子孝文王嬴柱(嬴政的爷爷)在位仅三天就去世了。

公元前250年,秦庄襄王即位,庄襄王是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继承王位的,任吕不韦为丞相,铲除了周朝最后的残余势力,后而在位3年英年早逝。太子嬴政即位,除掉吕不韦、嫪毐,重用李斯,尉缭,制定统一计划,秦始皇十年之间灭六国,开疆拓土,统一度量,修筑长城,大统一,进入了大秦帝国时代。

秦民好斗

秦人本身勇武,加之赏爵,在打仗时不退缩,从失败中奋起,为秦国统一提供了锐不可当的“秦国铁鹰锐士”和勇猛部队。

六国互相防备

日益强大的秦国是六国的心头之患,那么来看,楚庄王曾有问鼎中原之势;“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韩国;赵国邯郸之战的胜利;魏国称霸中原近百年;田单也曾复齐国;燕昭王千金买骨聚才,各国也多次结盟攻打秦国。

五次攻秦,有胜有负,六国被灭的最终原因是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国力的弱小,联盟各国同床异梦,都为了自身的利益,无法团结一致的以秦国覆灭为目的,不能建立坚不可摧的灭秦联盟。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和远交近攻战略,所以秦国获得最后胜利。

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绝对不是偶然之举,而是一切建立在准备和实力之上发生的。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