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晚年为什么大肆诛杀功臣?如果采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形式是否可行?
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同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为什么一个人能杯酒释兵权,空前绝后。而另外一个则是杀尽功臣。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果采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形式是否可行?
出身环境和地位不同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军功之家,自己本身就是贵族,这和五代每个王朝的开创者都很像。当时赵匡胤经过自己的打拼成为了后周的一员大将,在朝廷内举足轻重。更是和当朝皇帝柴荣有兄弟的关系,他目睹了后周的建立,也看见了亡国之君刘知远滥杀功臣所遭到的反噬,这些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得后来仅仅是解除众大臣的兵权,并没有大杀特杀。
朱元璋从小出身于贫农家庭,父亲病死连安葬费都没有,只是用草席卷着草草的埋了,后来恰逢元末天下大乱,在尸山血海中杀出了一条至尊之路。建立国家后面对功臣并没有手软,而是通通杀掉。
性格使得决策不同朱元璋从小的经历与出身使得他清楚的了解下层劳动人民的需要。当政者的残暴逼得他连和尚都做不成,多年的艰苦生活更是使他养成了坚毅果决的性格。从他对自己儿子的态度可以看出来:朱元璋二儿子死的时候有劣迹,埋葬的时候朱元璋不仅没有像常人那样悲伤,而是列举他的十大罪行,让他在地下痛改前非。连对自己儿子都下的了手,更别说那帮功勋元老了。
赵匡胤年轻的时候便是过得是放荡不羁的生活,逍遥江湖,凭借着自己的魅力与财力,结交了一帮又一帮的朋友,为以后登基称帝打下了基础。所以在后来也并没有做出赶尽杀绝的事情。
皇位获得方式不同二个人虽然都开创了一个王朝,但是皇位的获得方式并不相同。朱元璋是从元末天下豪杰手中杀出来的,手上沾满了无数人的献血,他的对手不仅有国内的汉人英雄,更包括北方的北元朝廷。皇位可以说得到的十分艰难。
而赵匡胤自己做到后周的大将之后就已经是心满意得了,柴荣的英明更打消了一些小人的非分之想,可是柴荣却离奇病死,由四岁小儿继位,面对孤儿寡母,一帮武将兄弟在陈桥发动了兵变,给他披上了皇袍,就此登基。
他的皇位可以说是来的非常容易,恐怕自己做梦都没想过会是这种方式。就像清朝的金圣叹所说,自古得天下之易者,未有如隋文帝与宋太祖也。皆从孤儿寡母所得。这样的获得方式,虽然到了后来对弟兄们不放心,但也下不了杀手。
如果朱元璋采用赵匡胤的做法,结果绝对不是和平解决的。赵匡胤能够做到那是因为地位经历不同,而朱元璋和他那帮打天下的兄弟都是泥腿子出身,如果用这种做法的话,难免不会让手下寒心,日久天长生出反心,大家都是穷苦出身,为什么你能做皇帝,而我们却不能呢?而此时,朱元璋直接把他们全部杀掉则一绝后患,没有这种顾虑了,因此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并不适合朱元璋。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大肆诛杀功臣?如果采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形式是否可行?
朱元璋晚年诛杀功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骨子里的农民意识
说这句话并不是对朱元璋有任何诟病,只是分析、还原当时的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民,所以他比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更能知道底层老百姓的艰苦,也更能知道底层老百姓对于贪腐的痛恨。这也是他当上皇帝后铁腕反腐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要说的这个农民意识了,从一无所有的贫民到富有四海的皇帝,财富在朱元璋心里地位极重。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官员待遇特别的刻薄,多花一分钱都心疼;另一方面对子女及皇族待遇极为优厚,生怕后代受一点儿委屈。
这一点当时的所有的大臣也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从内心来说,大臣们对朱皇上的这一点也是极为不满的。大家伙跟着你一起出生入死打下的江山,凭什么我们就天天萝卜白菜,你的后代就顿顿山珍海味?
所以,既为了生活的必须,也为了内心的不平衡,贪污就成为了功臣们的首选。你不给我们钱,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弄钱。所以,即便是朱皇上用重典治世,依旧没有刹住贪腐之风。一场贪污和反贪污的战争在洪武年间轰轰烈烈的打响了。
面对这样的一场战争朱皇上自然是不甘示弱的,套用郭德纲老师的话就是:”你要舍得死,我就舍得埋。“所以政策也由最初的”凡贪污六十两以上者,剥皮楦草“到后来的”今后犯赃的,不分多少都杀。“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的死,更是将功臣们推进了一个深渊。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为自己培养的接班人。朱标的死直接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不得已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15岁的朱允炆继承皇位。那么问题来了:
15岁的朱允炆既没有理政能力,也没有资历威望,他能震慑这些骄兵悍将吗?为了保证帝位的平稳过渡,朱元璋不得不再一次举起了屠刀。关于这一时期的杀戮,我在上文《傅友德之死》里已经做过说明,大家可以参考。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面对这些功臣,只有杀一条路吗?就不能像宋太祖一样来场和平演变吗?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明和宋的得国方式大的不一样。北宋的开国功臣们只是陪皇帝搞了一个改朝换代的仪式,没有动一兵一卒就将后周改成了北宋。而大明的江山是军士们出生入死打下来的。所以宋、明两朝功臣们的付出相差很远,心态自然也不能同日而语。
其次,宋朝的开国功臣原本就是官宦贵族,而大明从皇帝到开国功臣全是贫民出身,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相差颇大。
还有一点就是国力也不允许,给那么点官俸,朱元璋都要弄一本《醒贪简要录》一头牛、一粒谷的算细账,花那么多钱去恩养功臣,那朱皇帝得多心疼啊?
就算这个钱花了,那些从尸山血海里爬出的功臣们就安分了?至少朱元璋是不信的。还是死人最安全。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大肆诛杀功臣?如果采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形式是否可行?
朱元璋的性格和赵匡胤不同,朱元璋更狠一些。
两位开国皇帝的接班人也不同:
朱元璋内定的接班人,一开始是太子朱标,后来是皇太孙朱允炆,这两个接班人都相对比较懦弱,没有经历过打江山时的辛苦,在驾驭朱元璋手下一帮能臣的能力堪忧,说白了就是朱元璋在世时,谁也不敢有其他想法,要是朱元璋死了,不管是文臣中的宰相还是军师,武将中能征善战的大将,都是接班人控制不了的,所以朱元璋为了他的子孙后代能够稳妥的继承皇位,不得不对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们下杀手。
赵匡胤的接班人是弟弟太宗赵匡义,是跟随赵匡胤打天下的,不管是领军作战还是牧守一方都做得不错,而且威望也够,即使赵匡胤不在了,他的弟弟也可控制手下群臣,不会产生谋反、叛乱的事情,所以采取了相对平和的手段杯酒释兵权,皇帝放心,功臣们也可以做个富家翁,安享晚年。
明朝和宋朝在对待大臣时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明朝更狠一些,说杀就杀了,有明一朝杀死的文臣武将数不胜数,而且有些都是小过错,只要悖逆了皇帝,当庭打死的都很多。而宋朝对官员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好的时代,治国理念是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国家,对待官员也很客气,“刑不上大夫”就是那个朝代的写照。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大肆诛杀功臣?如果采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形式是否可行?
朱元璋晚年性格多疑,自幼历经苦难,从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到开国之主,经过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坚毅、冷酷而果敢,马皇后在世时,二人同甘共苦,朱元璋对其礼敬有加,马皇后仁慈、宽厚的性格,时时劝勉朱元璋施以仁政,太子朱标性格仁慈,相传,朱元璋拿根挂刺的木棍,交付太子朱标,太子困惑,朱元璋用刀削掉木刺,授以治国之策。马皇后、朱标死后,朱元璋立皇长孙朱允玟为储君,尤太孙年幼难以服众,功臣宿将功高震主。性格多疑而暴烈,大肆诛杀功臣。
宋太祖赵匡胤兵不血刃,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善待前朝君臣遗老,性格宽容,为了不重蹈唐代藩镇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弊病,不忍加害功臣,遂自导自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巩固了宋王朝的统治,实行强干弱枝丶重文抑武的国策,也为宋朝埋下了终其一朝处于挨打受气的地位。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大肆诛杀功臣?如果采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形式是否可行?
明朝封赏功臣,形成勋贵特权阶层,这些人可比赵匡胤的手下多多了。他们在完成从反元义军到新朝勋贵的蜕变后开始串联结党,欺压百姓,甚至妄图对抗皇权谋取私利,这都是朱元璋不能忍的。
而且说大肆屠杀也太夸张了。朱元璋只是收回了勋贵们的大部分特权,处理了一批民怨较大的。毕竟,如果朱元璋是个残暴的人,也没人愿意追随他。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大肆诛杀功臣?如果采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形式是否可行?
谢邀!凡是被朱元璋所杀的功臣,都是为朱元璋打江山建元朝个个可说是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个个地被朱元璋封臣身加特权都成特权阶层。但这些功臣利用特权过着花天洒地丶欺压良民百姓,结党营私、妄抗皇权、牟取暴利,民愤极大、罪行滔天。朱元璋这时已处晚年之际,为使天下江山永撑朱家之手,朱元璋就来放弃旧情、实施沫杀,对有犯此错者,不留情面,杀头问斩一个不留。为什么朱元璋没用杀人不见血的阴招,以赵匡胤用酒释兵权的形式将所有犯罪功臣屠杀呢?从这点上看,可说朱元璋是位光明磊落,执法严明,不留后患,斩草除根,顺得民意,深得人心可赞之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