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是怎样的?
我是历史评说,一个资深历史爱好者,我来回答——
香妃这个称呼其实只不过是影视作品杜撰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香妃。虽然没有名副其实的香妃,但是其实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容妃,这是目前公认的说法。
容妃是乾隆皇帝的妃子,乾隆皇帝有40多位妃子。影视剧中的香妃是维吾尔族女子,而这个容妃呢,也是乾隆皇帝这40多位妃子中唯一的维吾尔族女子。
历史上的容妃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当年新疆阿睦尔撒纳叛乱,容妃一家反对,在清政府平定叛乱之后,配合清军平叛有功的容妃家族被召进北京,封官晋爵,容妃也因此来到了北京,成为的妃子。
乾隆对容妃也还是比较宠爱的,乾隆第四次南巡的时候,容妃是仅有的几位随从的妃子;乾隆三十六年,容妃随皇帝东巡,拜谒了孔庙,一同登上了东岳泰山;乾隆四十三年,容妃又随皇帝拜谒了盛京,在这次随行的6位妃嫔中,容妃已居第二位。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55岁。她一生并没有留下子女,死后葬入裕陵妃园寝。
历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是怎样的?
关于香妃的传说可谓层出不穷。这其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大约在乾隆年间我国新疆地区的一个维吾尔部族中生活着一个浑身散发着奇异香味的女子。乾隆二十二年(1757)新疆地区的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军随即入疆平叛,在这一过程中定边将军兆惠俘获了这名会散发异香的女子。兆惠回京献俘时乾隆皇帝对此女大为倾心,于是将其册封为香妃。香妃因为部族被清军屠灭的仇恨、自己被掳的耻辱,因此对清王朝深怀仇视之心,于是她在身上暗藏利刃,准备在乾隆宠幸她时伺机刺杀,如果失败就自寻短见。乾隆似乎是知道香妃的心思,因此他命人严加看管,以防香妃自杀。与此同时乾隆想方设法讨香妃欢心——他命宫人按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伺候香妃的饮食起居,又按伊斯兰教的风格在宝月楼(就是现在西长安街中南海的新华门楼)对面盖了一座礼拜寺。此后每当香妃思念家乡心切之时就叫宫女陪着登上宝月楼,向南眺望对面的这座仿照她家乡样式盖的礼拜寺,香妃看着身穿民族服饰、出来进去的家乡同胞也算是对思乡之情的一种慰藉,后来这座楼被叫做望家楼。此事为太后得知之后召见香妃问道:“你不肯屈志,究竟作何打算?”香妃以“唯死而已”相答,太后怒道:“那么今日就赐你一死。”于是趁乾隆帝单独宿斋宫之际命人将香妃缢死。关于太后处死香妃的原因有说是太后担心乾隆帝为香妃所害;也有说是由于香妃受乾隆帝宠爱使诸妃妒忌,于是向太后进谗言所致。关于香妃系清军虏获,入宫后为诸妃妒忌,最终被太后所害的说法流传甚广。在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和琼瑶的《还珠格格》中都采纳了这一说法,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香妃和传说中的有出入吗?
事实上乾隆皇帝一共有四十多位嫔妃,这其中并无一人被册封为香妃,但却有一位容妃和卓氏来自叶尔羌(今新疆莎车)。乾隆皇帝的后宫嫔妃之中来自新疆者仅此一人,历史上的容妃和传说中的香妃均来自新疆、都是维吾尔族、都信奉伊斯兰教、封号都是妃,也就是说家乡、民族、宗教信仰、封号是一样的,因此史学界一般认为容妃应该就是香妃的历史原型。那么这位容妃究竟是何来历呢?事实上容妃并非清军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时俘获的。清军入疆平叛时得到了世居叶尔羌的图尔都台吉的支持,叛乱平息后乾隆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图尔都则送妹妹伊帕尔罕入宫,以示联婚友好。这位嫁入清宫的维吾尔女子伊帕尔罕随即被册封为和贵人。显然这是一场出于巩固民族团结的政治联姻。贵人在清朝后妃的八个等级中属于第六个等级,在其之前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五个等级,而在其后还有常在和答应。据说和贵人入宫时从南方移栽到宫内的荔枝树结出了200多颗荔枝,因此被视为祥瑞,而和贵人也由此得到乾隆皇帝和皇太后的垂青。和贵人入宫后的第三年乾隆皇帝再次嘉奖她的哥哥图尔都当年的助战之功,因此将其加封为辅国公,太后也下旨晋封和贵人为容嫔。乾隆三十年春乾隆携皇太后、皇后、庆妃、容嫔、图尔都以及大学士傅恒等王公贵戚1000余人第四次南巡江南。一路上乾隆对容嫔格外恩赏:前后赐给她80多种口味适宜的饭菜,其中就有名贵的奶酥油野鸭子、酒炖羊肉、羊池士等。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皇太后再下懿旨:容嫔晋升为容妃。三年后乾隆又携容妃等六位妃嫔东巡游历泰山、拜谒孔庙。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皇后亡故之后乾隆声称不再立后;乾隆四十年皇贵妃又病死。至此容妃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时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时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容妃已48岁,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容妃离世,享年55岁。
容妃是否如传说中的香妃一样浑身散发异香如今已不可考证,不过容妃貌美当属确凿无疑,否则乾隆皇帝即使出于政治联姻的目的而迎娶容妃,也不至于在后来一再晋升其地位。当然乾隆皇帝之所以宠幸容妃除了天生的美貌之外,可能也和容妃的异域风情或多或少有些关系——毕竟后宫之中从来不乏美人,但这种迥异于满洲女子和汉族女子的异域美人却仅此一人。也许正因为这一原因才使后来无数文人墨客围绕她编造出诸多的传说故事。至于容妃到底有多美,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流传下来的画像进行判断了。目前流传于世的容妃画像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手提花篮、一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其中旗装像流传最广;戎装像曾于1914年古物陈列时所展出,据说出自郎世宁的手笔。关于香妃的传说即使是在其历史原型容妃死后也没终止,这也因此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她的埋葬地的谜团:传说香妃死后乾隆皇帝本想遵从香妃生前遗愿望而将其归葬喀什,然而清代祖制却规定后妃只能葬于皇家的东陵后妃园寝中,绝不准移送原籍。陷入两难境地的乾隆冥思苦想之后命人仿照香妃生前的体型相貌加工了一个与真香妃一模一样的“香妃”。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家人现瞻吊唁。这居然蒙过了一大家族人。此时被册封为辅国公的香妃的哥哥图尔都亦已去世,乾隆便传旨将其兄妹俩一真一假两具遗体同时迁葬喀什,由香妃的家人护送灵柩回新疆。乾隆用这种办法将香妃的遗体安葬在了清东陵,而那个用檀香木雕制的香妃遗体则被安葬进了如今新疆喀什的香妃墓中。
历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是怎样的?
我国西北的回疆,有一部落酋长之妻产下了一个奇异的女婴:肤色浅褐,浑身带有一种异香。众人甚为珍奇,称她“香香公主”,其名黛丽丝反而很少人知道香香公主长成窈窕少女,她容貌秀美,身带异香,倾倒许多优秀青年。她不苟言笑,看似弱不禁风,其实是位性情刚烈,很有主见的姑娘。部落中的纠纷,大都由她调解,公正严明,有理有节,众人无不拜服。一时,她的芳名传播遐迩。清乾隆皇帝对香香公主其人其事早有所闻,极想占为已有。当他派兆惠将军出征回疆时,特意叮嘱兆惠要千方百计夺得香香公主。兆惠大肆征伐,粉碎了回部的抵抗果然不负君命,掳获香香公主归献乾隆乾隆大喜,册封香香公主为“香妃”,禁闭在太极宫中乾隆十分宠爱她,日日前去纠缠,可是她始终不肯屈服,乾隆稍一接近,香妃即掏出贴身携带的匕首抵抗。太后得知这情况,大惊失色。她一方面担心乾隆会有生命之虞,一方面怕这消息传出宫去,对朝廷不利。于是,她趁乾隆不在时,召香妃入慈宁官,花言巧语地劝抚香妃,并把一盅下了迷药的茶让香妃饮下。香妃察觉到太后之歹意时,已四肢无力,头晕眼花了。太后这才亲自用双手掐死香妃。乾隆闻讯赶回,见此情形大恸。所谓“香消玉殒”的典故或许就出于此。大家怎么看啊?
历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是怎样的?
民间有传闻说,香妃是新疆当地大土匪的老婆,后来被清军俘虏才入的宫;也有人说,香妃入宫后,终不得志,最后被皇太后赐三尺白绫上吊自杀;还有人说,香妃做了乾隆的妃子后,替乾隆生了多个子女,一生安康,寿终正寝。那么,清朝历史上,真正的香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香妃的原型是容妃,容妃(1734年09月15日-1788年5月24日),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维吾尔族人。她的父亲是阿里和卓,哥哥叫图尔都。
香妃是被哥哥送给伺候乾隆帝的乾隆24年(1759年),容妃的叔叔额色尹、兄图尔都、堂兄玛木特配合了清军平定了新疆阿睦尔萨纳的叛乱。被乾隆帝召进入宫觐见。额色尹被封为辅国公,图尔都和玛木特被封为一等台吉。
乾隆25年(1760年)的元宵节,容妃的叔、兄都参加了清皇宫举行的元宵宴会。叔叔和哥哥为了表达对乾隆帝的忠心 ,决定把心爱的妹妹容妃,送给乾隆皇帝。不久后,容妃被召入后宫。
容妃深受乾隆帝的宠爱,地位尊贵本年之内,就从贵人上升为皇妃。乾隆25年(1760年)刚进宫时就被封为和贵人,一年后,就晋封为容嫔。乾隆33年(1768年),晋封为容妃。
自从乾隆31年(1766年)皇后、和乾隆40年(1775年)皇贵妃去仙逝,之后乾隆一直没有另立皇后和皇贵妃。此时后宫,就是妃子最大,而容妃就是当时后宫六妃之一。
多次随乾隆帝游玩、南巡、东巡乾隆30年(1765年)正月,容妃随同乾隆帝第四次下江南。途中,容妃浏览了祖国南方美景,使得久居深宫的她大开眼界。
乾隆36年(1771年),容妃随乾隆帝第三次东巡,攀登泰山、拜谒孔庙。
乾隆43年(1778年),随同乾隆帝拜谒了乾隆帝先祖:盛京祖陵。
乾隆53年(1788年)容妃去世,终年55岁。她一生没有给乾隆帝生育过儿女。(香妃墓)
容妃是和亲的政治牺牲品在清乾隆时期,仍然有北部边疆部落叛乱,乾隆帝为了平定这些少数民族的叛乱,实行了“怀柔”政策,其中之一就是联姻。
乾隆帝将自己心爱的女儿远嫁给新疆头领图尔都(容妃的哥哥),以此来维护国家统一,给他们封地、封爵。而图尔都同时也将妹妹容妃送给了乾隆帝。使得新疆此后的60年内,都没有向南进犯。这就是容妃的和亲政策发挥的巨大作用。
容妃在后宫中历经了28个年头,深得皇帝宠爱,临终时被葬入了皇陵。容妃是清朝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牺牲品。
文图:搞史人
欢迎关注,若有谬误,请指出
历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是怎样的?
对于“香妃”这个名称想必小伙伴们再熟悉不过,在《还珠格格》、《如懿传》、《延禧攻略》等影视剧中都有这个人物的塑造,而据史料记载,乾隆执政年间也确实迎娶了新疆和卓族的一位公主,可谓是这位香妃的原型,那么历史上的这位“香妃”真的身怀异香吗?也真的能招蜂引蝶吗?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有关这位香妃的记载吧。
历史上乾隆迎娶的新疆和卓族的公主被赐封为“容妃”,可以说是影视剧中香妃的原型,而容妃也确实如影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拥有绝世容颜和异域风情,在史料记载中乾隆对这位容妃是万般宠爱,丝毫不吝啬于影视剧中的编写,那么这些客观描写均有据可查,香妃天赋异禀且能招蜂引蝶的香气也是真实存在的吗?
考古学家曾探究过容妃墓,据相关考古人员记载,在打开容妃棺木的时候确实有一阵清香飘散而出,这让在场的很多人都惊诧,难道容妃真的身怀异香?
在探究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容妃的身上有着一个奇特的香囊,而仔细闻一闻才发现,原来开棺后飘散出的淡淡幽香是来源于这个香囊。虽然古人都有随身携带香囊的习惯,但是容妃身上的香囊是新疆独有的香料,再加上此香囊是容妃自小贴身佩戴,几十年如一日的“人香合一”,让此香气沁入容妃机理而形成了“香在腠里”的现象,所以有了容妃周身飘香的记载,至于“香妃”能够招蜂引蝶确是戏剧编排的夸张效果,历史上的容妃并没有这等“奇功”。
这就是乾隆的“香妃”真实的历史状况,而且很多史料都有这位香妃的相关记载,出身确实、宠爱确实、香气也不是杜撰,只有这招蜂引蝶是不存在的。小伙伴们对于“香妃”还了解多少呢?欢迎给小编补充,一同分享吧。
历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是怎样的?
有关香妃事迹仅为传说而已,并非历史事实,根本不存在香妃其人。
乾隆帝先后有嫔妃 41人,唯一一位来自维吾尔族的女子是容妃和卓氏,她来自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回部,一般认为她就是传说中所说的香妃,但实际上容妃并不是被掠进宫的。
和卓氏是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 九月十五日,属和卓旗。
乾隆二十五年( 1760 )二月,定边将军兆惠平定回部,和卓氏亲属因配合清军作战有功而受封,并到京师定居,和卓氏也随同到京师。后来和卓氏被选入宫,乾隆二十七年五月被封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晋升为容妃,时年 35 岁。
容妃深得乾隆帝宠爱,曾随乾隆帝东巡、南巡,特别允许在宫中穿着本民族服装,专配回回厨师。
有史料证明,乾隆帝下令在西苑建宝月楼,并不是为了容妃或者香妃,从时间来看,宝月楼建在容妃进京之前,当时乾隆帝怎么知道和卓氏进京并能为己所爱? 所以香妃事迹纯属子虚。
据考古发现,河北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裕妃园寝中,有一座容妃墓。1979 年 10 月被发掘,地宫有两个券堂组成,均为拱券石结构。 在金券的宝床上,停放一红漆棺木,棺帮为盗墓人砍开一大洞,棺中已空,棺头正中有回文文字,棺木西侧有一头骨,西北角又有一根 85 厘米长的花白发辫、青缎衬帽、包头青纱等,还有一些龙袍残片和几件织物,织物上织有“江南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字样,墓中还存有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 棺头文字表明墓主为伊斯兰教信徒,龙袍和猫眼石等证明其身份为妃子, 由花白发辫推断死者为 55 岁左右, 织物上“四德”、“成善”皆为乾隆五十三年的织造官,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容妃墓。
可见,历史上这位香妃的真正面目就是容妃,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回族王妃,根本没有那些离奇的传奇故事。 这些都是人们牵强附会的说法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