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会以胖为审美取向?
我是历史评说,资深历史爱好者,我来回答。
此胖非彼胖所谓以胖为美,其实并不是越胖越好,所谓的胖只不过是丰腴罢了。
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朝代,那个时候的女性,是允许袒胸露背的。
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据说就是一位“胖”的女人,据考证,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69公斤,与其说是胖,似乎“丰腴”这个词更能够代表杨贵妃的身材。
民族传统唐朝的开国皇帝和初期君主,其实都是胡化了的汉人和鲜卑贵族女性的混血儿。唐高祖李渊的生母、皇后、一个儿媳均为鲜卑人,而以胖为美正是鲜卑族的传统。
所以说,唐朝以胖为美,可不是和想象中的一样,如果胖成水桶,唐朝也是不受欢迎的。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唐朝为何会以胖为审美取向?
唐朝人喜欢的是五花肉,肥而不腻,别拿一大块猪肥膘说唐朝人喜欢这样的。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唐朝时期的审美都有个很大的误解,那就是所谓的“以肥为美”,但实际上从各种记载与实物来看,唐朝人喜欢的是丰腴,而不是肥胖。
对于唐代“以胖为美”的论调,大多数来自于当时的画作与陶俑之类,在唐朝时期的很多图画与其他艺术作品之中,女子的形状的确是以壮硕为主。
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比如著名的《步辇图》,是当时将作大监阎立本绘制,吐蕃禄东赞前来长安求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见。
画中,李世民身边的宫女清一色都是体态清瘦婀娜的模样,跟胖完全扯不上关系。
《步辇图》所反映的也是初唐时代的主流美学,当时仍旧是以清瘦为美,而到了盛唐时代经济繁荣,可那时候的女子也并没有说就以长得胖为美。
盛唐时期,不管是《唐宫仕女图》、《捣练图》还是《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些化作都成为了后来人们将唐代女子以胖为美作为标杆的一个依据。
但是,仔细看这些画作就会发现,画中的女子压根儿就没有那么胖。
之所以让人看上去比较胖,主要是因为穿着与发型的关系,当时的贵族女子都有极其夸张的发髻,穿上齐胸襦裙,身体整体呈现出圆桶状态。
如果仔细看画中的女子,她们的身材还是十分婀娜多姿苗条优雅的,而且富贵人家的女子就算是身上有点肉也没什么,但也与肥胖扯不上什么关系。
不仅仅是当时的各种画作,敦煌莫高窟之中,也有很多同时代的壁画与雕塑。
比方说敦煌第321窟里面的飞天图,根本就说不上胖,而像是同时代的菩萨、迦叶之类的雕像之类,也就稍稍丰满健美而已。
中晚唐时期,像是《都督夫人礼佛图》等作品,仍旧是如此的风格。
实际上在中国宋代以前,绘画艺术主要以写意画为主,并不会完全写实,因此很多的人物从绘画上表现出来,往往都会显得比较夸张,以突显人物的地位、性格之类。
唐朝时代大多数比较“丰满”的画中女子,基本都是贵族女眷,她们因为富贵的身份还有优渥的生活,所以要相对夸张一些,这只是一种艺术手法而已。
除了绘画艺术,再看看当时人们的诗歌,到底是以胖为美还是瘦为美。
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两个美人侍奉,这两人一个叫樊素,一个叫小蛮,当时的诗歌描述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两个都是清瘦的美人。
贯休在诗中写道“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反应的是当时的人,觉得肥胖是很不好的。
而《次柳氏旧闻》中记载,李林甫掌权时期,玄宗的儿子李亨生活清苦,玄宗有一次看到了就让人选了五个美人送去,要求是“细长洁白”,玄宗压根儿就不喜欢胖的。
唐朝诗歌当中,用来形容美人的词句,几乎都是形容清瘦或者丰艳的,当时的人们觉得皮肤白皙身材清瘦苗条的,这才是美女。
说起唐代的美人,肯定有人要提起杨贵妃,说杨贵妃是个胖美人,但是,任何唐朝时期的典籍都没有说过杨贵妃是个胖子,说杨贵妃胖,都是宋朝开始的事情。
不管是《开元天宝遗事》还是《后唐书》,抑或是《杨太真外传》等等,形容杨贵妃的句子普遍就是“素有肉体”、“微有肌也”、“丰艳”之类。
说白了,杨贵妃最多就是比较丰满,该有肉的地方有肉,十分匀称。
杨贵妃的“胖”其实就好像是今天男生们喜欢的那种微胖,但是如今的人们却误以为杨贵妃的胖是现在女孩子们以为的那种微胖,这就是差距。
那么,为何许多人觉得唐朝人以胖为美呢?第一,艺术表现方面的错觉,唐朝时期的绘画、雕塑等等仍旧是以写意为主,其展现出的模样比起实际要夸张不少,以此展现人物的个性与地位等等,这其中基本都是贵族。
第二,杨贵妃的传说出现偏差,宋朝时期杨贵妃因为祸水之名,形象逐渐污化,不少人都传来传去,将压根儿没见过的贵妃给说的越来越胖。
第三,盛唐时期生活条件非常好,这一时期的确出现过微微的“以胖为美”,人们都觉得长得肉肉的是富有的体现,但也就是微胖,并不算是以肥为美这种等级。
唐朝为何会以胖为审美取向?
唐朝不是唯独胖为美的朝代。而是,北方民族几乎都是胖为美不喜欢瘦为美,北方民族近几十年才有苗条腼腆为美的概念。瘦的为有病或者形容:春草中打拐秋草中打跟头。这就是北方人古代到近代的胖瘦的认知。
唐朝为何会以胖为审美取向?
我认为唐朝之所以会出现以胖为美的现象,这主要是出于当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的原因吧。因为胖子在乱世中是无法逃命的,但是在安宁的时代,胖子却是社会安定富裕的象征。因为一个人家里面如果穷的话,他肯定是没有钱去吃饭的,那么也不可能会变胖的。
而且当时唐朝的佛教十分的盛行,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时候的佛教里面那些雕塑的菩萨中都是体态丰盈,体型优美的。可以说和我们记忆中的唐朝美女的形象十分相似的,有人猜测就是因为佛教中这样的菩萨都是一些体态丰腴的人,因此到了唐朝,这样的审美观也就流行了起来。
还有一个原因有人认为就是与当时的影视文化有关,唐朝是以高蛋白食物为主的,比如一些肉和羊奶这些,这些食物都是一些高蛋白质的食物,因此人吃了就很容易变胖的,而唐朝人都是有钱吃这个的,因此唐朝的美女大多有一点胖的。
但是唐朝人所谓的以胖为美,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胖。在唐朝的流行的那种胖大多都是在说一个女的体态是以丰腴为主的,而不是在说当时的审美是现在的那种过度的肥胖。毕竟体态丰腴和肥胖是不一样的概念的,真正胖的人到什么时候也是不会好看的。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唐朝越往后期越是以胖为美,可以说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安定与否也是有着一些关系。
唐朝为何会以胖为审美取向?
胖不是肥胖,而是丰满健康,发达国家都有同样的审美取向。今天的欧美不也以健康运动为美吗,男人大部分肌肉发达,看着勇猛刚健;女人大部分身材丰满,看着就是健康体质好。肤色也崇尚古铜色的健康肤色。再看看汉唐时画的马,身体就是圆润有肌肉感,这充分说明一个国家发达,不光科技文化军事发达,教育体育等也很发达,只有国民身体和心理都健康,都积极进取,崇尚竞争,那这个国家必然会强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