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习惯,是这样的吗?
不能说是最好,但肯定是最适宜的,其实每天早晨排便主要是让我们养成一个“定点排便”的习惯,这个定点并不一定是要在早晨,也可以是中午,也可以是下午,还可以是晚上,这要针对每个人的情况来看了。这对于预防便秘来说很重要,因为肠道习惯排便时间后,它自己也会形成习惯,在某个时间段蠕动更频繁,增强便意,让我们能更好地排便。
当然,为什么说早晨排便是“最适宜”的呢?根据肠道的消化速度来看,大概是6~7小时肠排空,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吃的食物转化成便便堆起来了,如果是晚餐6~7点来吃,那么早晨这个时间肯定已经有成型的大便而且足够产生便意了,所以这个时间再不排便的话,就可能容易加速大便被吸收水分,让便便硬结,容易便秘。
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卯时(早上5~7点)是大肠经,这时候大肠主要开始工作,蠕动最频繁,是最容易产生便意和排便的时间段,所以这个时间段排便的话可能会更轻松一些;另外,上学或工作的朋友们可能很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在中午或下午的时间来排便,晚上回家虽然有足够时间,但这时候几乎没什么便意,所以总体来说,可能早上的时间来排便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还是上文所说,因人而异,我们大部分朋友可能是早上七八点就要出门上学上班,但有一些朋友可能是夜班晚班,或者特殊工作需要白天休息,晚上工作,他们的生物钟有差别,早晨也不可能单独设闹钟起来排便后又去睡回笼觉吧,这样的朋友不可能要求他们还要养成早起排便的习惯,不过无论是什么时间工作或什么生物钟的朋友都应该注意一定给自己找一个定时排便的时间段,养成在这个时间段排便的习惯,让大肠有蠕动习惯,产生更强的便意,让排便更通畅,这样能更好地预防便秘。
在这里不方便的人群我首先可能会想到刚生完孩子单独带娃的女性朋友,因为娃的各种时间点不固定,她们很难养成早起排便或找时间点排便的习惯,大部分可能是憋得不行必须排便,只得抱着娃去厕所,或者某一次趁娃睡熟了逼着自己去厕所蹲坑酝酿,她们很容易便秘,可以对自己“狠一点”,晚上不要熬夜,和娃差不多的时间一起早睡,早晨趁娃还没醒,6点左右起来排个便,再回去睡个回笼觉,这样可能会好很多。
都说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习惯,是这样的吗?
可以说大部分人排便习惯,都是在早上,如果你是有其他排便习惯,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这里我要重点解释下为什么早上排便时比较健康,比较好的,下面我通过中医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提倡早上排便我们中医说,早上五点到七点这个时间段,是人体大肠经当令,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传化糟粕与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所以说每日早上正常规律的排便,十分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早上七点到九点就是胃经当令,我们就该吃早饭了。很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也是顺应天时的一个方面。
怎么促进排便更顺畅要想每天都能正常、规律、顺畅的排便,和我们每天的饮食、饮水、运动都是由直接的关系的,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自然有利于排泄,吃一些辛辣刺激上火的食物,像辣椒,火锅和烧烤这些,大概率是对排泄不利的,我们日常可以多吃一些杂粮,粗纤维和健脾胃的食物。其次就是每日的运动锻炼也很重要,千万不要一直坐着或者躺着,运动有利于人体的代谢,一些拉伸经络的运动,像八段锦,太极拳,瑜伽都可以通过梳理经络来调整脏腑功能。
都说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习惯,是这样的吗?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肛肠疾病诊疗工作的医生,如果大家对我的医学科普感兴趣,可以点击右上方关注,谢谢!
“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习惯”这句话不能算完全正确。
首先,我要肯定一点,一天一次大便是很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不便秘是有益于肠道健康的。
并且,在早晨排便,也符合我们的生理要求。因为大肠有一种强烈的蠕动叫做“集团蠕动”,能驱使粪便进入直肠产生便意。每天晨起时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饭后的胃肠反射,就可以促进大肠的“集团蠕动”,有利于粪便的排出。
但健康的排便习惯不是说必须“一天一便”或者必须“在早晨排便”,这与上厕所的频次或时间并无关系。排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刻意规定在某一时间,无论是“一天三便”还是“三天一便”,只要符合个人常规排便习惯,并且大便的颜色、性状是正常的,那就不用担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排便习惯,如果有晨起排便的习惯,那就顺应习惯;如果晨起不想上厕所,那就按自己养成的规律办事。最后提醒: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间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不要玩手机久蹲;有了便意,就要及时上厕所,不要刻意憋着;若是有便秘问题,可以先酝酿便意再去厕所,避免久蹲(不超过10分钟),以免诱发痔疮等肛周疾病。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肛肠疾病诊疗工作的医生,如果大家对我的医学科普感兴趣,就请帮我点个赞或加个关注吧。如果还有什么别的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为大家一一解答。
都说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习惯,是这样的吗?
大家好,我是医疗工作者张,是一名执业医师,可以为大家普及一下健康知识,若了解更多,请关注我!
人生在世,不提高尚的品格和行为,最基础的要顾及的就是吃喝拉撒睡,许多人吃喝有问题,胃不好;还有些人睡眠不好;有些人就是小便的问题;还有些人就是肠道的问题了。大便说是小事就是小事,但是真的几天不来大便,它又不是小事了。
都说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习惯,是这样的吗?以前解大便就是单纯为了排出人体内的代谢废物,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排大便是个活动,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手机是必不可少,或者有的人喜欢带本书去厕所看,还有的人喜欢喊着别人一起去上厕所,上厕所的气氛得搞起来,以至于很多人上个厕所20-30分钟,久而久之痔疮、便秘的问题全出来了。
有人说每天早上起来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习惯,其实也不尽然,在我看来,一天有一到两次,每次时间3-5分钟,每天的时间基本固定,都算是正常、健康的排便好习惯,但是要保证规律性,不能今天一次明天两次,最好就是一次就一次,两次就两次。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一天三次的,如果大便性状、颜色、气味以及排便时长都没啥问题,这样的排便习惯也算是正常的。
那么什么是不正常的排便呢?一、排便时长 如果每次大便超过10分钟,甚至达到20-30分钟,已经是不健康的排便习惯了,更有可能会导致便秘和痔疮的发生。
二、排便次数 如果一天排便次数4-5次,甚至超过5次:1、急性或慢性肠道感染,急性肠道感染一般起病较急,病程短、腹泻次数多,大便稀薄或如水样,若为急性痢疾则还伴里急后重感,大便中常有脓血黏液。2、肠道蠕动过快,如肠道易激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这样病人大便次数增加,大便较软,但不伴脓血及黏液,也很少水样便,肠道易激症还常以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3、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肠道的结核、肿瘤,可刺激肠道蠕动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4、消化不良,饮食过多或过硬,食物消化不良,吸收较少,未消化吸收的食物在肠内形成高渗环境致使体液向肠腔内大量分泌,形成腹泻。5、肠道寄生虫、蛔虫、血吸虫等刺激肠道也会出现愎泻,观察大便次数增多应联系有无腹痛、大便性状,伴随症状等综合分析。如果几天才排一次:1、进食过少或过精,如禁食、厌食或其它原因引起,或进食少量高蛋白食品,食物残渣较少,故大便次数减少。2、肠蠕动减弱,铅、砷、汞、磷等中毒,长期卧床或活动量太少,都可以导致肠道蠕动频次减少,力量减弱,出现排便困难。3、不完全性肠梗阻如肠道肿瘤、息肉、肠粘连、巨结肠,以及肠道外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腹腔内巨大肿瘤或大量腹水)压迫,都可使大便次数减少。同时伴腹胀、恶心甚至呕吐等。4、年老体弱、久病之后,因体力下降。排便无力,即使大便不干时也无法正常排出。
三、大便性状 1、大便呈稀水样,可见于消化不良或肠滴虫所致的腹泻,如同时有粘液、脓血则可能是急性肠炎或痢疾。若大便呈米汤样,次数频多,短时间内出现失水,体重减轻,可见于砷中毒、霍乱。2、大便溏薄,多见于慢性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症,中医认为多为脾虚或肾阳虚所致,食入较多含脂肪的食物也会出现大便溏薄。3、大便呈冻状,过敏性结肠炎常于腹部绞痛后排出粘冻状、细带状大便;若在干结的粪便表而附有少量粘冻,则是痉挛性便秘的特征。;此外,部分慢性菌痢者也可排出冻状大便。4、脓血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阿米巴痢疾的大便以血为主,呈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粘液脓血便为主,血色较鲜;肠道癌般侵蚀肠壁血管才会排出鲜血便,伴有感染时也会排脓血便。5、大便干结,多见于高热、长期高蛋白食物、肠粘连、痉挛等,大便甚至如羊粪样,常伴有便次数减少。6、大便变形,排出细条状或扁带状便,表示直肠或肛门狭窄;大便一侧有沟纹,说明直肠或肛门有赘生物。
四、大便颜色 1、太便颜色变白,若大便质地未明显改变,提示各种原因引起胆道梗阻,如胆结石、胆道肿瘤和胰头癌压迫;白色而如淘米水样,量和次数急剧增多,常见于霍乱;量多色白如脂状,恶臭,常见于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综合症所致的脂肪消化吸收不良;2、红色便,淡红色如洗肉水样,大便次数增多,多为饮食不洁所致,如沙门氏菌感染等; 鲜红色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和痔疮出血;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为肠道息肉、肿瘤、肠套叠等,多为血粪混和,或伴有便次增加、大便稀溏;痔疮出血量较少,多附于干燥的粪便表面,或于大便后滴出少量鲜血;若伴有便时剧烈疼痛,便后疼痛消失则多为肛裂;暗红色大便是由于血液与粪便均匀混合而成又称果酱色,常为阿米巴瘌疾的特症,在结肠息肉和胂瘤也可见到;全身性疾病尤其是血液病所致的出血也可与大便混合而成暗红色,这类疾病主要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常伴有全身多部位的出血。3、黑色便,生理性大便色黑,一般在食肉过多,食入动物血、动物的肝脏、菠菜后出现,口服铁剂、铋剂、活性炭等也可出现。病理性黑便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其大便色泽如柏油样,常见的疾病有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出血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等出血挺大时常伴有吐血;肝硬化所致食道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因其发病突然,出血量大,主要表现为吐血,血止之后可以会有一段时间的黑便。4、绿色大便,消化不良可能出现绿色水样或糊状便;急性肠炎或菌痢也常出现混有脓液或粘液的绿色便;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是较为特别的一种肠炎,主要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后或使用广谱强效抗生素治疗的病人,其表现是突然出现暗绿色水样便,带有明显腥臭味,混有灰白色片状半透明蛋清样伪膜。
结语:从大便也能得知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的身体到底怎么样,只不过许多人都不以为然而已。正常的排便习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人而异的,只要没出现上述的不正常的排便情况,一般都是健康的。都说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习惯,是这样的吗?
都说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习惯,是这样的吗?
晨起排便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习惯,一般也建议养成晨起排便的习惯,这是因为早上起床后会产生起立反射,有助于排便,并且可排空整晚代谢产生的“废料”,有助预防肛肠疾病。
当然早餐后再排便也是可以的,因为人在且早餐后胃结肠反射最强,会刺激结肠蠕动,形成排便反射。
养成固定的排便规律对身体健康是有利的,可以缓解便秘,长期便秘会增加结直肠癌等疾病风险,且用力排便时,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压升高,易引起脑出血等意外,因此对于便秘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都会建议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此外规律排便还可以预防肛肠疾病等。
当然并不是说就必须要在某个时间段排便才是最好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养成每天固定排便的习惯当然最好,但是也不是必须严格固定的,研究发现,两三天排便一次或一天1~3次都算正常范围,清晨、饭后等等都是可以的。
想养成排便规律,就要从调整生活方式着手。
1.培养排便反射。可以固定每天清晨或是其它的某个时间,去厕所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久而久之,身体也会形成固定反射,到时间自然就会产生便意,但是要注意,如果确实没有便意,就不要一直坚持,大概5~10分钟左右即可,如厕时间过长,反而会对身体不利,甚至会增加患痔疮的风险。
2.合理饮食
每天合理饮食,不要吃得过于精细或是过干,以免导致便秘,适当的补充膳食纤维,多喝水。也不要经常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是生冷的食物,以免引起胃肠到不适,导致腹泻,这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调整自己的情绪
经常压力大、精神紧张等状态下,也不利于排便,因此最好是放松自己的心情。
总之,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是好的,不一定必须是清晨,根据自己的情况即可,有自己的排便习惯,一旦习惯发生改变,便于及时发现身体的状况,比如正常排便者突然出现腹泻或是便秘,平日排便正常,出现排便费力等问题,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诊治。排便时还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等等,发生改变时要及时寻找原因。
我是黄志艳大夫,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都说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习惯,是这样的吗?
你好题主,关于排便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下面就从几个方面为您解释一下什么样的排便相对健康,而且便便跟健康有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什么时间排便应该是因人而异,由于每个人的作息时间不同,饮食生活习惯方方面面都有差异性,有人早上、有人中午、有人晚上,甚至有人在夜里。所以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排便频率上,通常来说健康成人第天1-2次都是没有问题的,老人可以能2天1次,儿童或更小的孩子一天3次也是有的。
再来说说便便,有的人排便少排便难很可能是便秘了,这时不能盲目的多吃蔬菜,应该吃些杂粮,将精细粮食换成粗纤维的粗粮。因为构成粪便的主体还是谷物,所以,缓解便秘并不是不吃细粮,而是要吃点粗粮。饮水量也是关键,喝水太少大便不膨胀也不利于排便,健康的便便应该是悬浮于水中,如果沉底了说明便便的密度大,水份少。如果漂浮着可能就是稀便便了,说明肠道可能会有炎症。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