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餐喝二两白酒一瓶啤酒,这样算是酗酒吗?对身体有害吗?
感谢小助手邀请!
过度酗酒也不算,不过如果再坚持如此的话,不久后估计麻烦就会上门了,如果题主是如此,还是劝题主尽快改善这样的行为。首先,如果是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酒精摄入量限定,已经超量了不少,膳食指南建议大家如果饮酒,1日中成年男性的酒精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内,成年女性则应当控制在15g以内,如果把它们折算成酒类的话,25g酒精大概是750ml一瓶大淡啤含有量,450ml高脚杯的红酒含油量,2两左右的白酒含油量;女性的话大概减半,而且最好选择低度数酒精,避免烈酒、白酒。所以如此看来,一天酒精的摄入量二两白酒+一瓶啤酒是已经超量了,虽然这对于大部分爱酒人士来说简直是皮毛都没喝够,但很可惜的是已经让你的身体加重不少负荷了。
另外,即使咱们一天的饮酒量控制在25g/15g,但依然是不推荐大家天天都这么喝的,因为其实无论喝多喝少,对我们的肝脏都是有负担的,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先被脱氢合成乙醛,乙醛是有毒物质,无法在体内大量储存,否则可能会出现酒精中毒的情况,一些朋友过度饮酒后酒精中毒,即是因为乙醛无法顺利代谢;乙醛必须再次脱氢生成无毒的乙酸排泄出体外,所以,乙醛的脱氢过程就显得十分紧急。为了快速处理酒精,肝脏很可能会搁浅一些自己的其他工作,比如脂肪的合成、代谢过程,还可能奉献出自己的蛋白质载体材料,优先合成脱氢酶,如此一来,肝脏中的脂肪就很可能堆积下来,时间一长,即使堆积量少,但积少成多,最终就会成为阻碍肝脏功能的存在,诱发高血脂或脂肪肝。很多每日仅仅晕而二两白酒的大哥们,40岁后的体检,基本都发现有轻重不同的脂肪肝,甚至是重度脂肪肝,所以为了多呵护一下我们珍贵的脏器,大家还是不要想着每天都拿着啤酒瓶的景象。
当然,这并不是让大家完全就要去戒酒,酒的文化在我们已有千年了,这是一种传承,特别是我们的餐桌文化,也经常需要酒的融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脏器也不是脆弱到一击就倒的程度,如果需要我们喝酒杯的时候我们去痛饮一次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千万不要把喝酒当成一种习惯,肝脏害怕的是每日像蚂蚁一样的侵蚀,即使它再强,也承受不住这样日积月累的摧残,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天天饮酒,偶尔小酌怡情就好,饮酒量最好是不超过膳食指南推荐量,但如果偶尔需要我们去畅饮一回的话,那就千万注意不要超过自己的饮酒底线。
每天晚餐喝二两白酒一瓶啤酒,这样算是酗酒吗?对身体有害吗?
酗酒对身体有害,这点毋庸置疑。
大量饮酒,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但什么才叫酗酒呢?
医学上有个定义,一次性喝5瓶或5瓶以上啤酒就叫酗酒。一次能够喝5瓶啤酒的人应该有不少吧。一瓶啤酒大概有600ml,酒精含量大概2%~4%。含有的酒精也就是12g~24g。5瓶啤酒大概就是60g~120g,这就是酗酒时的酒精含量。
每天晚餐喝二两白酒一瓶啤酒,这样算是酗酒吗?简单计算一下,白酒的酒精含量大概是40%~50%,二两(100g)白酒含有的酒精大概就是40g~50g。每天二两白酒一瓶啤酒的酒精含量也就是56~74g。所以可以认为,这就算是酗酒。
那每天可以喝多少酒合适呢?虽然适量饮酒可能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但证据并充分,所以不要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而去喝酒,已经在喝酒的人一定要适量。如果已经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人,能戒就戒掉吧。
我国膳食营养指南建议,一成年男子一天的饮酒的酒精含量不要超过25g,成年女子一天的饮酒的酒精含量不要超过15g,折算成白酒就是一两(50g),葡萄酒就是二两(100ml),啤酒就是半瓶(300ml)。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我是医师杨浩,专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
篇幅有限未能面面俱到,如需了解更多医学知识,欢迎关注“医师杨浩”
每天晚餐喝二两白酒一瓶啤酒,这样算是酗酒吗?对身体有害吗?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曾经与每天都要喝点酒的朋友聊天,说起喝酒是什么感觉,回答是喝酒特别是喝多了烧心、胃也不舒服,从身体上来更多的感觉是难受,但是喝酒讲究的是一种感觉,那种精神情绪上得到释放和获得的满足感却是无以言表的,所以每天都想喝点酒。
这或许代表了很多喝酒人想法,如果从酒对身体的影响来看,无论喝多少都是伤害大于获益,且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从维护健康的角度讲,不应饮酒,而且一口都不要喝。为什么呢?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身体后会在肝脏中被分解成乙醛,乙醛是一种可刺激血管的活性物质,能扩张血管而使血管容纳血液的容积增大,通过减轻血流阻力的作用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这也是很多人在饮酒后血压会有所下降的原因。
随后乙醛在流经肝脏时又会被分解成乙酸,乙酸对血管无刺激,作为代谢产物很快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说点题外话,由于不同的人体内参与乙醇分解成乙醛、乙醛分解成乙酸的酶含量有多有少,所以酒量也有大有小,这些酶的多少是先天决定的,所以人的酒量大小也是天生的,是练不出来的;有人会说,有些人喝的时间长了,确实比以前能喝了又怎么解释,其实这只不过是最大限度把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酶激活了而已。
回到正题上,乙醛在扩张血管的同时,对血管内皮也会造成损伤,这种损伤的作用与糖尿病的高血糖以及高血压的血压升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为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创造的条件和机会,糖尿病和高血压最基础的治疗就是把血糖和血压降下来,同样的道理,要避免乙醛对血管的损伤,就应当做到戒酒。
至于很多人说的少喝点酒有好处,可以活血化瘀、疏通血管等,上面已经讲到了,是在损伤血管内皮的基础上,通过扩张血管而实现的,扩张血管可以有很多方法,而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则是不可逆转的,两者比较就会知道,戒酒应当是明智之举。
综上所述,避免身体受损应当戒酒,且一口都不喝,因此天天喝酒无论喝多少都是应当避免的,更不能无限制地酗酒。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每天晚餐喝二两白酒一瓶啤酒,这样算是酗酒吗?对身体有害吗?
谢谢邀请,聊到“酗酒”,其实并没有人(组织)对其下过严格的定义,一般而言指的就是“无节制地过量饮酒”。其实在我看来,连续饮酒(无论您喝了多少)和大量饮酒其实都属于“酗酒”,二两白酒、一瓶白酒的饮酒量同样会给身体带去较大的威胁和伤害,只要有酒精摄入,就会给身体带去一定的伤害,饮酒量越大,对于身体的伤害自然也就越大。言于此,如此饮酒一定对身体有害,把饮酒当成一种习惯就是所谓的“酗酒”。天气寒凉之日,仅以饮酒之基础话题与您“戒陋习,促健康”。
如此饮酒同样会给身体带去“威胁”;首先想说一句话:您可能觉得这杯酒不喝就是不给朋友面子,您一定认为宁可伤害自己的身体也必须不能得罪朋友;但请您明确,我们国家每年有70多万人因为喝酒“把命喝没了”,更为关键的是其中有65万人是男性。
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指出,饮酒和200多种健康(疾病)问题存在关联,这其中包括肝硬化和肿瘤等疾病。
具体而言,您可能觉得一次过量饮酒对于身体并没有多大伤害,但其实一次过量饮酒就等同于“一次急性肝炎对身体造成的肝损伤”。
酒精进入身体后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于身体存在健康威胁,酒精(乙醇)进入身体后首先会通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醛,接下来继续通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酸,最后通过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值得注意,乙醛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的“一类致癌物”。
如果您坚持每天饮酒,无论您是喝二两白酒还是一瓶啤酒,饮用频次越大、饮用量越多,就越会增加喉癌、口腔癌、结肠癌、肝癌等七种癌症的发病风险,饮用量越多,风险越大。
另外,经常饮酒还会增加暴力事件、酒驾等危险问题的发生风险,很多真实危害事件都是由于饮酒而发生。
对待饮酒,各位要明确两件事情:不可劝酒,无论你们是多好的关系:
过度劝酒,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如果您在生活中经常用“不喝不够朋友”等言语强迫性劝酒,如果你总是明知道朋友亲人不能喝酒还去劝酒,如果您喝完酒之后并没有将醉酒者安全护送至住所,如果饮酒后您的朋友酒后驾车,而您又没有劝阻导致车祸等事件发生,这些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所以,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亲人朋友,都不该劝酒,劝酒对谁都不利。
无论您喝了多少,只要是喝了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只要您喝酒,无论您喝了多少,危害一定存在。危害的大小和饮酒量的多少呈现正相关关系。建议各位在生活中最好可以不喝酒,如果饮酒务必限量,成年男性单日摄入酒精的剂量不建议超过25克,女性则不建议超过15克。
饮酒,如果您已经把其当成了一种习惯,这就是“酗酒”。不过度(坚持)饮酒,这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不去劝别人饮酒,这是对其他人生命的负责。
注:王思露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天晚餐喝二两白酒一瓶啤酒,这样算是酗酒吗?对身体有害吗?
酗酒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但一般是指长期过量饮酒,按照国内的建议,男性每天最大饮酒量为25g酒精,女性为15g酒精,也就是说,你每天所喝的酒加起来,所含的酒精,如果男性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就可以认为是适量饮酒,超过就算过量。
二两白酒+1瓶啤酒,就算是低度白酒(按38%酒精度算),也含38g酒精,就算不加啤酒,都超过了男性每天25g酒精的限量,已经属于过量饮酒了,再加一瓶啤酒,就是雪上加霜。
因此,如果你坚持长期每天晚餐二两白酒+一瓶啤酒,就属于一般认识上的过量饮酒了,除非你只是偶尔过量,平时喝的不多。
至于酗酒的危害,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痛风、脂肪肝(酒精性)、多种肿瘤的发生,都与过量饮酒有关,戒酒,或者不经常过量饮酒,就可以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
每天晚餐喝二两白酒一瓶啤酒,这样算是酗酒吗?对身体有害吗?
每晚喝二两白酒就不少了,还加什么啤酒啊,你可是挺美啊!确实是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