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吃肉又想减肥怎么办?

每顿都要吃肉,可又想减肥,纠结……

感谢邀请。

可没有人说过减肥就不能吃肉,每顿吃肉也没什么问题,就是需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小馋嘴,不要过量食用就行了。减肥的条件并不是不吃肉,而是“摄入的热量小于消耗热量”,能量支出大于收入,自然就能达到能量负平衡而增加脂肪供能比的条件,达到减肥效果。所以不用纠结,减肥中是完全可以吃肉的。

倒是有很多朋友在减肥中舍弃肉类摄入,大家都觉得吃肉就长肉,要是要减肥那么肉类就最好不要吃了。实际上肉类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价值,例如植物性食物中无法得到的优质蛋白质,血红素铁,还有更丰富的锌、钙来源,只要适当摄入肉类的话,并不会影响减肥。其实肉类的热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100g猪肉的热量大概是271大卡,如果是精瘦的猪里脊肉甚至只有155大卡热量,这样说大家可能并不太能想象出大概是多少的热量,如果用我们爱吃的汉堡、酸奶、冰激凌、巧克力来对比的话,我们吃一个汉堡的热量就等于是吃了五两左右猪肉,喝一瓶酸奶相当于要吃三两猪里脊肉,那可是相当多的猪肉了,所以我们平时愿意少喝一杯奶茶,少吃一块蛋糕,我们甚至可以吃好几大坨的猪肉。

猪肉在肉类中脂肪含量不低,我们还可以选择脂肪含量更少的兔肉、牛肉等适当代替。减肥期间我们可以保持肉类摄入量45~70g,不过量就好,禽肉、鱼虾肉脂肪含量少,热量更低的肉类我们可以多吃一些。肉类最好吃加工程度低的肉,避免高度加工,看不见原料的肉类,例如火腿肠、牛肉丸、鱼丸、午餐肉等,这些肉类中混合的淀粉或其他成分较多,肉类本来的含量并不是100%,吃了它们可能会摄入更多热量、糖分,油脂,对减肥可能不利,而且它们中的添加剂较多,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不利之处。

当然选择肉类我们多选择瘦肉,避免五花肉、肥肉过多的摄入,虽然它们很香,但控制控制自己的馋嘴,不过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它们,吃个一两口,保证自己的热量摄入在规定的范围内就行。肉类的烹饪方式也比较重要,如果用油炸、红烧、爆炒、烧烤的油多方式来烹饪,自然我们摄入的油脂、热量也会更高,可以多采取清淡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焖、焯水凉拌等方式,这样可能是更利于减肥的做法。

又想吃肉又想减肥怎么办?

减肥完全可以吃肉,而且吃肉有助于减肥。不要陷入吃素减肥的误区,和尚都是纯素食者吧,胖和尚却很常见。减肥要多选择瘦肉,瘦猪牛羊肉、鸡鸭鹅肉(不吃皮)、鱼虾贝类等脂肪含量低的肉。

瘦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吃肉可以给身体提供大量必需氨基酸,防止肌肉流失。瘦肉在消化分解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有利于减肥。瘦肉的饱腹感更强,不容易饿。瘦肉与菜、饭等一起吃,餐后升血糖较慢,不容易长肥肉。

不要选择加工肉,如火腿肠、培根、腊肉、腊肠、烧烤、油炸肉等加工肉类,一个原因是这些加工肉能量高,含钠量也高,不利于减肥,另一个原因加工肉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致癌物,不利于健康的食物,尽量不要吃。

当然肉也不是多多益善,每天二两左右即可,优先选择鱼虾鸡鸭鹅等白肉。

作者:秦玉静,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注册营养技师,九维健康学习讲师

又想吃肉又想减肥怎么办?

我来说几点,首先我是二胎妈妈现在产后4个月,产后两个月我就开始减肥(本人没有喂母乳)我身高是170cm,产前体重是133斤,怀孕后体重直升到180斤,整个孕期胖了47斤。生完第三天体重是160斤。坐完月子我体重还是维持160斤,我是从3月26号开始减到现在体重是146斤。我和大家说说我的三餐饮食,早餐:两个水煮蛋和一杯酸奶,午餐:青菜,猪肉,牛肉,鸡,鸭,鹅,虾,鱼我样样都吃,但不吃主食(午餐吃饱但不吃撑)。晚餐:青菜(三分饱)。不过要特别说明一点是,减肥期间一定要戒糖戒淀粉只要做到这两点减肥吃肉是没有影响的。

又想吃肉又想减肥怎么办?

基于日常生活体验,我们很自然地认为,胖是因为吃多了,那么反其道而行之,少吃就能瘦。吃肉会变胖,则是这种观点更进一步的演绎。

然而,观察一下健身房的健身教练们,许多都是肌肉男,他们吃得可不少,尤其在增肌期,甚至可以用”食量惊人“来形容他们的饮食,而且饮食中会包括大量的肉类。诚然,在增肌期,确实会伴随体脂率的上升,但这种体脂率的上升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接受的,可以在刷脂期很快地消耗掉,从而获得更理想的体形。另外,基于”糖类是使人发胖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低碳饮食法根本不限制减肥者吃肉,却可以取得惊人的减肥效果。显然,吃肉和肥胖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减肥之道,只要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做好功课,肉可以照吃,好身材同样可以拥有。

饮食方面的功课

方法1:控制热量,而不要控制食量。盲目节食,企图依靠饥饿达到减肥的目的,不可取。这会导致几个问题:营养失衡,严重的反弹,身体的适应会逐步消弱减肥效果,不一定减肥而是减重,并不能长期实施。

举一个常见的节食减肥的例子:不吃晚餐减肥。通常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晚餐往往是最丰盛,肉类食物最多的一餐。从主流的”热量负平衡“减肥理论来看,砍掉晚餐并一定就减少了总的热量摄入。因为在其他时段,你可能因为饥饿吃得更多,还有甜品、饮料、点心、零食等等,都可能使总的热量处于”摄入大于消耗“的状态,那么就算你不吃晚餐,以及大幅减少了肉类的摄入量,你也不会瘦下来。所以,控制好全天总的热量摄入的差值、确保能量缺口的存在才是重点,多吃几块肉无关大局。

方法2:控制碳水。如果有兴趣,可以专门去了解一下阿特金斯减肥法,它是低碳饮食减肥法中较来严苛的版本。对于喜欢吃肉的朋友来说,这种饮食减肥法简单就是梦寐以求的最理想的饮食法。它对于高脂高蛋白食物没有任何限制,当然包括各种高脂肪的肉类、肥肉,你可以畅开肚子吃。唯独对碳水化合物严格限制,这其中甚至包括了牛奶,因为牛奶每升含有约45克碳水,就这种饮食法的标准来说,碳水超标了。这种饮食减肥法的效果非常好,但它的安全性仍旧没有定论。

或许喜食肉类的朋友可能觉得,阿特金斯这样能大吃肉类也能实现减肥的饮食法太棒了,但如果真正实行起来,一点碳水也不能碰(或者极少量,顶多也就是每天几十克),这将严重挑战你数十年的饮食习惯。越严苛的饮食法,越挑战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这种饮食法就越难以被有效执行,这是基本规律。

如果你能将每天摄入的热量来源大致保持在蛋白质30%、脂肪30%、碳水40%,那么这种低脂均衡碳高蛋白的饮食法,对于减脂是非常有效的。不过研究表明,它和其他饮食法一样,也有有效期,大致在半年后,它的减脂效果就不怎么样了,需要切换到其他饮食法。

从低碳饮食减肥理论的角度来看,吃肉根本和减肥之间没什么关系,少吃碳水,特别是主食、饮料、高甜、淀粉类食物才是需要严格控制的事项。

运动方面的功课

方法1:坚持长期规律运动。如果饮食法能够单独实现减肥,还需要运动吗?不需要。但就现在多数人的饮食情况来说,想只是依靠控制饮食来减肥,不太可能。因为现代食品工业制造的各种美食越发诱人,而越好吃的食物,几乎注定越高热量,从巧克力至泡芙,从炒面到东坡肉,无外如是。所以,必须在采取饮食控制措施的同时,积极参加运动。

运动提升减脂效果的办法很多,然而许多人却忽视了”长期坚持运动“的重要性。长期运动当然是持续保持较多热量消耗的关键,但这一措施本身也会让身体提升燃脂效率。举例来说,一个已经坚持运动5年的人,和运动没多久的减肥者,同样做一小时有氧运动,两者的燃脂效率是不同的。所以,即便你不并非运动专家,只要能长期坚持运动,这一行动本身就能有效燃脂。你可以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坚持运动的时间越久,越有资格吃肉,而不用担心肥胖问题。

方法2: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本身可以让身体更好的适应运动带来的影响,确保运动安全。同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逐步提升,也是实现持续减肥的有效手段。为什么有些人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减不下去了?因为身体已经适应,而你却固守原有的运动方案。

当运动量较小时,提升运动量。当运动强度不够时,提升运动强度。当跑步很轻松时,去参加力量训练。总之,始终要循序渐进地调整运动方案,离开舒适区。

做好这四项功课,你不仅可以抛开”吃不吃肉“的纠结,还可以时不时地放纵一下你的食欲,却仍旧可以保持美好的身材。很赞是不是?那就开始做功课吧!

又想吃肉又想减肥怎么办?

想吃肉又想减肥!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如果想吃肉,又控制不了自己,那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胖下去了!

如果想减肥,说简单点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如果没有自制力是没有办法减肥的!任何事情都是双面性的!想要得到就必须付出!!

其实说到底,不管胖点瘦点,健康最重要!

又想吃肉又想减肥怎么办?

吃肉和减肥并不矛盾!肉肉富含优质蛋白,是减肥人群必不可少的食物。减肥期间摄入足量的肉类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鸡蛋,瘦肉,牛奶及豆制品(豆浆、豆腐、腐竹等),还能防止因体重下降而导致的瘦体组织的减少,保护机体的健康!但肉的选择和烹饪的方法是大家需要关注的,具体该怎么做呢?

①尽量不吃含脂肪较高的肉类,如:五花肉、羊脑动物肝脏等,或避免吃过多动物脂肪,如肥肉、羊尾油等。

②注意选择适宜的烹饪方法,尽量避开油炸,油煎等,选择蒸、煮、汆等烹饪方法。

③吃肉的量和时间。

肉肉富含优质蛋白质,但也不能过量食用,根据膳食指南的建议,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的总肉量大概100g左右,也就是一个掌心大小和厚度的肉类。如果,运动量没有增加的话,过量的食用可能就会带来更多的代谢负担!

还有就是吃肉的时间,在早餐、中餐及运动后吃,由于肉类相对于而言消化时间较长,所以晚上吃过多的肉类,有可能会增加消化上的负担,建议肉类最好在早、中餐来吃。另外运动后,更适合补充肉类等蛋白类,运动后机体代谢加快,机体蛋白需求量也同时增加。运动后吃点肉类,是减脂增肌塑形的最佳时机!

总之一句话,肉肉在减肥期间可以吃,但要会吃!

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如有需要请转发给你的家人及朋友![比心][呲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