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感谢邀请。
首先要知道血糖为什么会升高。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多少,也就是说,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超过了正常值,就是高血糖了,所以,想要控制血糖,最好的办法就是规划好富含葡萄糖的食物摄入量。
对于糖友来说,一般会通过摄入降糖药、注射胰岛素来辅助平稳血糖,所以,糖友并不是一点含糖食物都不吃,例如提供一天中最重要的能量的主食就是必须摄入的,不然糖友甚至可能出现低血糖,但主食不可过量,主食中由于富含淀粉,淀粉最终会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就是会影响血糖。所以,为了更好的平稳血糖,可以在白米饭中加入多种粗杂粮、杂豆混合,例如小米、黑米、紫米、绿豆、红豆等等,也可以用薯类食物代替白米饭,这些食物中富含膳食纤维,能够减缓糖分吸收速度,平稳餐后血糖。一餐主食最好不超过150~200g。另外,吃主食最好搭配肉吃一起吃,不用一口过多塞饭。
饭后不要立刻吃水果,水果中虽然也富含膳食纤维,但水果中糖分含量不低,餐后本来属于血糖升高阶段,在吃水果的话,血糖更容易飙升。糖友可以选择两餐之间血糖较低的时候吃水果。如果餐后感到血糖较高的话,可以选择散步,轻微运动来辅助平稳血糖,但千万记住不要自己重新服用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因为它们的药效是有延迟的,并且我们无法找你不知道到底应该加多少用量,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增减药量,自己调整的话很容易造成血糖的不稳定。
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对糖尿病人来说,对餐后血糖的控制不但要求要高一点,做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人体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餐后状态,而餐后血糖又与日常饮食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对血糖控制的影响较大,那么如何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呢?
糖尿病是由于自身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所致,所以要想把餐后血糖降下来,要么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要么是减少血糖的来源,前者往往需要降糖药的帮助,比如很多降糖药是通过刺激胰岛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达到降低餐后血糖作用的,也有些降糖药是通过抑制对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起作用,除此之外就主要需要通过控制饮食来提供帮助了。
在控制饮食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达到目的的,一是控制摄入的葡萄糖总量,降低血糖的总体水平,二是减慢葡萄吸收的速度,把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降下来,如何实现呢?
控制摄入总量的措施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对食物进行合理的选择。血糖主要来源于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即每餐吃的主食,不同的主食中含糖量多少不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种食物搭配在一起,利用不同食物间营养成分的不同,相互取长补短。
比如做米饭时,可以取一份米、配一份小米、配一份豆类来做;再比如把平时吃的米面减一半,另一半用红薯、南瓜、山药、土豆等根茎类食物来代替,这些主食替代品实际上比米面含糖量低几乎一半,并非很多人认为的吃了会升高血糖,那是因为没有把这些食物当作主食对待的结果。
减慢吸收速度的方法这一点对糖尿病人控制餐后血糖非常重要,可以采取的措施也有很多,比如在加工食物的时候尽可能粗一点,可以把菜切的大一点,增加咀嚼时间;炒菜不要过熟过软是熟了就行,能生吃的尽量生吃;吃饭不要过热,尤其是米面过热时其中的糖分发生糊化而加快吸收;吃饭的顺序变一变,先吃肉和菜,喝点汤,最后再吃主食,不仅可以增强饱腹感,还有助于减少主食量等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增加运动量的方式帮助降低餐后血糖,原理是运动可以增强组织器官生理活动,而血糖是维持生理活动的能量物质,由于糖尿病人机体胰岛素缺乏,所以餐后运动不如控制饮食的效果明显,但也是糖尿病人应当坚持的治疗措施之一。
需要知道的是:能降低餐后血糖要做有效运动,有效的条件一是运动时间宜在餐后30-60分钟血糖吸收最旺盛的时段进行,二是运动要有一定的强度,即运动时要能出汗,三是运动持续的时间应保持在30-60分钟。
总之,糖尿病人控制血糖其实是个“技术活”,涉及到很多生活细节,需要不断总结积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其实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需要。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血糖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我们进食10-15分钟后,血糖开始上升,在一个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但这是个大约估计,因为血糖峰值取决于几个因素,特别是吃的食物的种类。
如果是正常人,血糖水平在餐后1-2小时接近正常值7.8 mmol/L,这是因为胰岛素在完成任务,此外在餐后两小时内,正常的人血糖水平也比糖尿病患者低。
餐后2小时内出现9 mmol/L以内的血糖峰值是我们人体可以承受的正常现象,但如果这段期间血糖峰值达到10 mmol/L或者更高、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没有恢复到7.8 mmol/L,就是我们人体无法承受的异常现象。每一次出现这种现象都会对胰腺细胞和血管等组织细胞造成损害,长此以往,就从糖尿病前期走向糖尿病,然后出现各种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要注意控制餐后血糖,尤其是首先从饮食上入手。
导致血糖升高的是饮食,控制餐后血糖,必须要改变对于高危人群来说,饮食习惯。争取少吃碳水化合物,同时吃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比如玉米、红薯、全麦、全谷、麦片、豆类、酸奶、蔬菜,水果等。此外根据最近一项糖尿病前期患者参加的研究发现,在进餐的时候,将碳水化合物放在最后吃,可以将血糖峰值降低40%。
其次要坚持运动和锻炼,每周至少3次有氧运动和2次抗阻运动,最好每天坚持60分钟锻炼,平时也要多动少坐。
如果是糖尿病患者的话,必要时服用降糖药物,通过上述几点,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感谢邀请。
高血糖、糖尿病的朋友总担心自己的餐后血糖飙升,但如何才能刚好地来控制餐后血糖?
糖友需要多选择“质粗”、“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就餐,避免那些做工精细或者原料经过精细处理后的食材做的料理,比如土豆,从地里拔出来白水煮着吃是最好的,但如果把它碾磨成土豆泥,用较多的油脂调味,那土豆泥的升糖速度可能就会从原本的中等水平成了高水平。又比如白米饭,本来它的升糖速度就算较高程度,如果再长时间熬煮,做成煲粥,如果把它碾成米酱团做成麻薯,这升糖速度就是哗啦啦啦的了。所以,糖友烹饪的时候“简单清淡”就是最好的烹饪方式。
一般来说,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就是“质粗”的食物,它们吃起来可能口感没那么顺滑、蓬松和柔软,正是因为它们需要更多咀嚼和肠胃更多研磨,所以才能拖延消化速度,延缓糖分吸收,从而达到平稳血糖的效果,比如我们吃糙米饭,或者加了很多杂豆杂粮混杂的五谷杂粮饭,虽然吃起来有点粗糙口感,但就好过吃白米饭,白馒头。所以,三餐糖友们在主食的选择上,注意多避免吃“细粮”,比如白米饭、白馒头、面条,可在米饭里加入杂粮杂豆混合,如红绿豆、黑豆、薏米、还可以用糙米类混合,如小米、红米、黑米、紫米都可以。用膳食纤维更丰富的薯类代替主食也可取,比如一餐吃一个50~60g的土豆,半个红薯等。 吃饭时可以先喝一碗蔬菜汤、先吃一些蔬菜类食物做铺垫再吃饭,这样淀粉摄入后会滞后被消化,让血糖不会突然飙升。
吃主食多搭配肉菜一同食用,不要一个劲儿就按着饭刨。食材的烹饪方式注意清淡为主,避免油炸、爆炒、烧烤等火大油多的料理,它们虽然不一定会让血糖上升很快,但油脂较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同样可能会让胰岛素变得更难控制。另外就是饭后最好不要立马吃水果,餐后本来血糖就处于上升阶段,而水果本是富含糖分的食物,如果立马吃水果,血糖必然会飙升,建议餐后2~3小时候再吃水果为宜。如果感觉餐后血糖上升较快,可以借助散步来增加葡萄糖消耗,做家务也能有此效果,总之,餐后不要立马坐、躺。
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很多糖尿病人是空腹血糖不高,但是一吃了饭血糖就会立马飙上去。其实,控制餐后血糖是有很多技巧的,下面小糖就来跟大家分享几点实用技巧。
1.主食粗细搭配,想必很多糖友都知道粗细搭配好,粗粮与细粮的比例可为1:3或1:4。
2.烹饪的时候懒一点,有些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能切大块就切大块,大火快炒,缩短烹饪时间。这样能够减少营养流失,还能够增加咀嚼时间,从而减缓了消化吸收和升糖速度。
3.巧用调味料,有些调味料如醋、大蒜、生姜、青椒、茴香、肉桂等是可以帮助控糖的,还能够提升食材味道,帮助减少用盐量。
4.使用小号餐具,能更精准的掌握食用量,不至于一次吃得太多。
5.用餐之前可以先喝杯水或喝点清淡的蔬菜汤,这样能够提升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
6.学会食物搭配,升糖速度减半。比如米饭和豆类搭配做主食,蔬菜和肉类搭配降低胆固醇吸收,吃得食物越多种多样越有利于血糖控制。
希望小糖的回答能够帮到朋友们,更多糖尿病饮食知识我们在后期问答中分享!
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针对饭后血糖,其升高主要是由于吃饭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成分,再肠道中比较快地分解成葡萄糖,然后被肠道吸收所出现的短时间血糖升高趋势,针对这个血糖升高,身体会代偿性的分泌胰岛素以控制血糖水平,如果患者本身的胰岛功能不是特别强,就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从而出现餐后血糖异常升高的情况。针对这个特点,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着手控制。
首先,就是限制当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吸收入血的葡萄糖量减少,血糖升高的幅度就不会很高,同时为了避免下一餐前低血糖,一般建议在两餐之间加餐少量水果。
其次,针对肠道对碳水化合物吸收这一因素,可以使用糖苷酶抑制剂,在这个药物的帮助下,可以让淀粉食品分解的速度变慢,从而延缓血糖升高的峰值。
第三方面针对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来进行治疗,可以使用短效胰岛素促泌剂也可以使用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需要患者关注的是,血糖控制是一个整体,当餐后两小时血糖达标之后,一般还需要观察下一餐前的血糖情况,以避免药物因素所诱发的下一餐前低血糖。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