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该如何应对?

感谢邀请。

糖友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尽量控制自己的血糖平稳。首先很多糖友患上糖尿病后就开始自暴自弃了,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只是如果不控制好血糖,后期爆发出并发症,这才是它的可怕之处,所以,其实能控制好血糖,糖友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按照医嘱服用降糖药、注射胰岛素,日常饮食注重一些,糖友的生活可以很美好。

糖友由于是糖代谢出了问题,体内的胰岛素无法有效工作,或者一道无法正常释放胰岛素,因此导致葡萄糖游离在血液中,血糖一直维持较高状态,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糖友们最好是不吃直接人工添加了蔗糖的食物,如甜食、冷饮、糕点、糖果巧克力等食物,如果真的是忍不住想吃,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更改降糖药量或胰岛素注射量,但是你这样很容易出现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所以最好不要吃。

主食类(富含淀粉)和水果类食物可以适量吃。虽然主食中富含淀粉,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还需要少量时间,另外主食中含有膳食纤维,能够减缓糖分吸收速度,糖友们也会吃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所以适当吃主食是没问题的,但不要超量过多或者不吃足够,不如容易低血糖或高血糖;水果虽然也含有葡萄糖,但水果中容易富含膳食纤维,能减缓糖分吸收速度,另外水果宅含有果糖,升糖速度低,是一种健康糖,但水果也不能吃太多,一次不要超过100g,尽量两餐之间加餐用。

糖友可以正常吃蛋奶,吃蔬菜、豆制品,肉类(多选择瘦肉)这些都不用严格限量,日常应该均衡营养,适当锻炼,辅助血糖平稳,还能增强体质。

糖尿病该如何应对?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梁性疾病,病因不明,但可防可控。首先是一级防治,也就是尽量不得或延迟得糖尿病,主要防治措施一是在全民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减盐减油减糖,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顿顿有蔬菜,天天吃水果。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根据自身状况,确定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心理平衡,调节情绪,减轻精神压力。二是加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这类人群是指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父母是糖尿病者,高血压高血脂者,空腹血糖≥6.l≤7.0mmoI/L者,代谢综合征者,是一级预防的重点人群,定期监测血糖,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是糖尿病的二级防治,也就是确诊了糖尿病,采取了运动加饮食控制,同时使用了降糖药物,防治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采取主要措施一是运动加饮食疗法。运动根据自身素质,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安全第一的原则,确定运动量。饮食根据自己的体力活动的轻重,确定主食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即能保证能量的需要,又能没有过剩。二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三是学会自我血糖监测,保持血糖稳定在一个水平。四是同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第三是糖尿病的三级防治,也就是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后,及时采取综合措施,减轻并发症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该如何应对?

糖尿病不是一个马上致人死地的病,但也是比较麻烦的疾病,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 糖尿病基本就是终生性疾病

基本上来说,糖尿病没有所谓的治愈一说,大部分糖友都需要终生监控血糖,甚至于终生服药。

糖尿病是仅依靠自身胰岛无法正常控制血糖的病,大部分前期根本就不知道,等到发现了已经是比较严重了,这时候胰岛功能可能已经受损,或者对其他器官已经出现了影响。

所以,被诊断为糖尿病之后,做的事情应该是用药和饮食来控制血糖,不要追求一劳永逸的治愈。

  • 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饮食

就像开源节流一样,糖友要控制血糖,只是借助于药物是不行的,因为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会不断加重,等到最后血糖会愈来愈难控制,对身体其他器官的损伤也越来越大。

所以,糖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从源头上控制血糖,就是控制饮食,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降低自己食物的升糖指数,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认知。

  • 糖尿病要及时用药

别怕用药,越早用药血糖越容易控制,胰岛功能也容易挽回。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并发症,尽早地控制血糖,也有利于减缓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别自欺欺人以为不用药就说明自己的情况不严重,硬拖着不用药,这是不对的。

总之,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一旦发现自己糖尿病了,就应该马上调整饮食,及时用药,做好终生与之搏斗的准备。

赵伟,注册营养师,营养百事通成员

糖尿病该如何应对?

夏天虽然多雨但仍是炎热的季节,很多人都喜欢在夏季喝一些冰镇的饮料,味道甜美之余还能让自己的身体迅速降温。

现在市面上的饮料包装华丽且主打酸甜可口的味道,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甚至也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关注,但是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喝饮料吗?

狂灌饮料导致急性糖尿病发作

年仅二十八岁的小赵属于中度肥胖的人群,并且已经确诊有II型糖尿病的问题,但是小赵又十分的喜欢喝饮料,国庆的时候因为口渴而猛喝饮料,最后直接喝进了医院,经医生详细检查后发现小赵的血糖值已经升至60毫摩尔/升,明显超过正常值的十倍! 

针对小赵的案例,来自营养科室魏医生就不赞成糖尿病患者通过饮料来缓解口渴症状或补充水分。魏帼医生认为含糖饮料进入糖尿病患者体内会产生无用的能量和糖分,不但无法缓解糖尿病患者的体内缺水症状,反而会增加糖尿病患者体重并导致血糖失控,而目前也有资料显示每摄入0.5瓶含糖饮料就会将糖尿病的风险提高至14%。

糖尿病患者难道真的不能喝饮料吗?

糖尿病患者其实明白自己的确不适合喝饮料,但是有时会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并选择“铤而走险”,以一杯水果茶为例其含糖量量甚至过百并属于糖量超标饮料,糖尿病患者饮用后无疑会导致血糖失控。其实饮料并非必须的食物,这些饮料只是刺激我们的味蕾并增加愉悦心情而已,对此糖尿病患者也许会“控诉”除了白开水到底还能喝什么?其实四种饮料糖尿病患者可以喝

一、茶水: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糖尿病患者适度的饮茶可以补充水分并有降压降脂的功效,比如绿茶富含儿茶素可以延缓糖分的吸收速率,能够防止餐后血糖快速升高,而红茶中的酚类物质也有控制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不要喝浓茶,且注意睡觉前不要饮茶

二、豆浆:

豆浆是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料之一,豆浆中的膳食纤维可以阻止患者过度吸收糖分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而且糖尿病患者可以从豆浆中获得所需的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等,不过要注意喝豆浆时不要加糖。

三、牛奶:

注意是天然牛奶制品而不是奶饮料,糖尿病患者适度的饮用牛奶可以补钙并预防骨质疏松的问题,同时牛奶营养成分充足也容易吸收。在《中国营养科学全书》中也提及到糖尿病患者每日牛奶摄入量控制在200ml为宜。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脱脂或者低脂的牛奶,注意不加糖。

想要稳定血糖?糖尿病患者需要牢记三个进食原则

目前临床并没有能够完全治愈糖尿病的方法,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的药物,生活中除了要少喝饮料以外,日常严格的控制饮食也是让血糖稳定的重要举措。

首先是干食优于稀食。日常生活中建议糖尿病患者吃馒头、米饭等偏向干燥的食物,而不要吃粥、面汤等稀烂的食物,因为稀食的烹饪时间较长且比较软烂,糖尿病患者进食后会快速消化并迅速升高血糖。

其次是绿色优于红色。糖尿病患者有时候会被众多食物给搞混淆,甚至无法正确区分哪些可以吃而哪些不可以吃,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参照“绿色优于红色”的原则,例如绿色青瓜富含叶绿素而有利益健康,而红色西红柿就会明显的升高血糖。

最后是少量多餐优于一日三餐。很多时候都会建议糖尿病患者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这样做能避免血糖快速升高的同时又可以避免降糖药物引发的严重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或注射降糖的药物才能稳定血糖,但其实生活中“管住嘴”与“迈开腿”才是控制血糖的最有效办法。

参考资料:

1.刘潇 蔡春凤 余立平,《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研究进展》,中国健康教育,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2019年06期.

2.庄文兵,《老年糖尿病患者营养保健饮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9年18期.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糖尿病该如何应对?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长期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治疗原则

1.教育与心理治疗。让患者真正知道如何对待与处理

2.饮食治疗与辅导。少量多餐,多食清淡高纤维富含维生素食品,减少脂肪摄入

3.运动治疗,长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血糖正常水平

4.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出现。

那么临床上诊断糖尿病的监测项目都有哪些临床意义呢:

我们来看看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作为常见用的胰岛素,我们需要简单了解的有:

那口服降糖药的普遍应用,也要知道它们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在运用合适的药物后,血糖能够控制的标准是:

其实关于糖尿病,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在里面,只是对于我们大众人群,先了解最简单的理论知识,拥有最基本的医学常识,才能在疾病面前沉着应付,作出正确的决定。

糖尿病该如何应对?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比如严重的代谢紊乱、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但这些疾病的发生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前提下。

很多人检查出血糖异常,很不以为然,想着不就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让控制饮食、锻炼都不配合,吃药更是排斥,尤其是用胰岛素,但是胰岛素的应用可以让我们的胰腺歇歇,恢复恢复功能。只要有效控制血糖,才能把并发症扼杀在摇篮里,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糖尿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