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妈妈产后应该如何防止子宫下垂,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感谢邀请!

很高兴为产后的妈妈们回答这个问题。要想不让子宫下垂,最好尽快回复孕后适当运动,不要总是久坐久躺,这样不仅人的精气神越来越差,形成惰性,而且身体赘肉也会累积,肌肉含量越来越少,也会影响子宫的恢复。内脏器官中也是有肌肉的,大部分属于平滑肌,子宫中也富含平滑肌,坐月子前两周可以静心休养,二周过后孕妈妈就可以适当多下床走动,甚至可以做一些轻微锻炼。另外,很多孕妈妈产后依然不碰凉水,认为一个月内都不能碰凉水,其实适当喝一些室温、凉水(但最好不要喝冰水),可以刺激子宫收缩蠕动,有利于肌肉恢复动力。

女性在分娩过程中会增加妇科疾病危机,可能会损伤子宫导致子宫下垂,因此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处理好各步骤。哺乳期应该做好保健工作,哺乳期卵巢功能容易下降,如果发现子宫下垂应该及时接受一些雌性激素的代替治疗,这样还能够改善一些更延期提前来到的症状。另外,适当的运动不等于过重的体力劳动,过度体力劳动可能会加重子宫下垂的危险。

保证饮食均衡,做好定期检查,定期的妇科检查不仅能够预防子宫脱垂,及时发现并且代替治疗是一种很好预防子宫下垂的方式,还能够发现妇科各种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及时串号收腹带,收腹衣把骨盆收紧,6个月内骨盆进行收紧,不要耽误了时间,宝宝出生后,子宫腾空,内脏失衡,会导致自然下垂,因此一定要注意收腹衣和收腹带穿着。

哺乳期妈妈产后应该如何防止子宫下垂,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妊娠和分娩后盆底器官容易下垂,不仅仅是子宫容易下垂,阴道前后脱垂。 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膨出。

阴道前壁脱垂容易引起尿失禁,也就是当你打喷嚏或咳嗽,大笑时,就容易尿裤子。非常的尴尬。

「症状表现」轻度子宫脱垂常无明显不适,劳累后可出现腹部下坠感、腰骶部坠胀痛。中、重度脱垂时处上述症状外在腹压增加或站立过久时脱出阴道口外,休息后可缩回,严重时不能回纳。由于子宫颈长期脱在外面,受到摩擦常常会分泌物增多、出血甚至溃烂。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的,还会有尿频、尿急或排尿、排便困难,反复发生尿路感染现象,部分患者可发生压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给女性朋友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那产后如何早期干预和治疗呢?如何做学习更科学呢?

一,月子内自己学会做凯格尔运动。

有节奏的收放来锻炼盆底肌,目的是增加盆底肌肉的肌力。每次盆底肌肉持续收缩3-5秒,然后放松3-5秒钟。时间安排:15-30分钟为一组训练,每日进行2-3组锻炼。

小贴士:

Kegel运动时,尽量减少大腿、臀部和腹部肌肉力量的参与,保持正常呼吸。每次Kegel运动前排空大小便,以保证锻炼的正常进行。

二,到医院做生物反馈治疗。

这个治疗可以在满月后先到医院评估再治疗。

由于很多人不能正确的找到盆底肌并锻炼,常常做的盆底肌锻炼是错误的,最后起到了反效果,所以通过医生的正确指导和治疗,效果会大大提升。

生物反馈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它通过模拟视觉或听觉信号反馈异常或正常的盆底肌肉活动状态,从而对患者盆底肌收缩提供正确的指导,并对盆底肌收缩的强度进行记录,有助于掌握患者的盆底肌情况。

本文作者蔡珠华 妇产科主任医生,浙江医学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喜欢把深奥的妇产科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科普。欢迎提问讨论,想了解更多科普知识,可关注"蔡珠华大夫"头条号,点击右上角就可以关注哦

哺乳期妈妈产后应该如何防止子宫下垂,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患子宫下垂程度较轻的患者仅感有小腹下坠感,平卧休息后即可消失,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对于本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如能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重视预防,完全可以避免发生本病,故此我提出一些可行的预防子宫下垂的方法,和女性朋友们共同分享。

1、要有计划的生育子女,提倡少生优生,避免生育次数过多过密,或避免小产或人工流产过多过频,防止耗损气血,损伤充韧。

2、医务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各个产程,保护会阴,及时缝合会阴,及时修补阴道裂伤。

3、产后要紧绑腹带,防止子宫下垂。体型太瘦或髋骨突出的产妇,腹带无法贴紧腹部皮肤者,需先垫上棉毛巾再绑腹带。为了防止汗湿可以准备两条腹带交替使用。

4、产后注意卧床休息,建议产妇可以把下肢稍微抬高一些。

5、产后不要过早下床活动,特别是在产后两个月以内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

6、产妇要喂养宝宝,照顾宝宝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站立或下蹲屏气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7、饮食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大小便通畅。

8、有些慢性疾病能增加腹压,例如咳嗽便秘等,产妇要及时治疗增加腹压的慢性疾病。

9、哺乳期不要超过两年,以免子宫或支持子宫的组织出现萎缩。

10、产后两周,产妇可以适当的下地活动或做做产后体操,这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张力,防止子宫下垂。根据产后的恢复情况,适当增加一些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产妇的体质。

哺乳期妈妈产后应该如何防止子宫下垂,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你好,非常高兴为你解答问题, 产后预防子宫脱垂关键是要让产妇在产后得到充分休息,使盆腔组织及时复原。不要长时间站立,不要过早提重物。不能长时间的站立和蹲着,长时间站立或蹲着是导致子宫下垂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生产后初期最好不要长时间站着,静养为主,需要充分的休息,避免过早和过度操持家务与体力劳动。

从产后第三天起,可以在床上做一些腹部、四肢和盆底肌运动的保健操,有利于产后的康复。在流产后或因其他原因引起盆腔感染,并形成粘连时会促使子宫后位的形成,故应及早积极治疗。严格执行产后检查,对产后子宫恢复不佳的,应及时纠正。

妇女做超负荷运动,特别是举重等训练会使腹压增加,引起子宫暂时性下降,但不会出现子宫脱垂。若长期超负荷运动,就会发生子宫脱垂。有人试验,子宫位置正常的妇女负重20公斤时,宫颈位置没有明显变化;负重40公斤时,宫颈就明显地向下移位。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哺乳期妈妈产后应该如何防止子宫下垂,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生完孩子的产妇,在产后检查的时候,很多会发现,自己有子宫有下垂、轻微尿失禁的情况,针对这些产妇,医生都会建议做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这种训练比较有效。

一般来说,女性在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重力作用对盆底的慢性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增加了子宫下垂的风险。此外,女性在分娩时盆底受胎头挤压,盆底拉伸延长,肌肉高度扩张,使盆底发生去神经改变,结缔组织间连接发生分离等变化,很容易引起盆底及尿道周围组织的损伤、膀胱颈位置及活动度改变、尿道闭合压下降,导致尿失禁的发生。

在国外,生产后的女性进行盆底训练是很普遍的事情。产后42天的女性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可以大大减少了子宫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进行盆底训练的女性,还可以减少体重5%-10%,尿失禁的次数将减少50%以上。可谓一举多得。

哺乳期妈妈产后应该如何防止子宫下垂,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我邻居顺产后,子宫下垂,平时她的感觉就是下腹、外阴阴道有向下坠胀感,并且腰酸背痛,如果平时活动量大或者长时间站立,这种症状更加明显,但是躺一会或者坐着休息一会,就会感觉好一些。

重度子宫下垂,会整个子宫颈与子宫体全部暴露于阴道口外。

造成子宫下垂的原因:
  • 急产,骨盆组织和阴道肌肉没有经过渐进扩张;
  • 滞产;
  • 月子里没有休息好,如长时间站立,或者下蹲以及提重物;
  • 便秘,排便困难时间长用力;
预防子宫脱垂的方法:
  1. 不要过密、过多的生育,以免影响母体健康;
  2. 产后如有组织破裂,必须及时修补;
  3. 做月子期间充分休息,避免过早过重的参加重体力劳动,如手提重物,以及长时间下蹲;
  4. 睡觉的时候,不要总仰卧,经常变化休息姿势;
  5. 母乳喂养,有利于子宫收缩和恢复;
  6. 运动锻炼,产后2周,可以做缩肛运动,用盆底肌肉收缩法将肛门向上收缩,就如同大便完了收缩肛门那样,每天做数次,每次收缩10--20次;
  7. 充分休息,生殖器官恢复需要42天以上,避免过早同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