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真的可以有效减肥吗?

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真的可以有效减肥吗?

少食多餐其实是针对血糖平稳的效应来谈的,这种方式很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或者正在控糖的人士,“少食”在单位时间内补充的能量不多,升糖情况不会很严重,糖分在血液中累积的不多,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血糖就会很平稳,“多餐”在能保证血糖波动不严重的情况下不减少总热量的摄入,保证热量和营养都充足。所以,这是一种控糖很有效的做法。

那控糖有利于减肥吗?还真有利于减肥。

如果短时间内我们血糖上升得过快,胰岛素就会分泌积极,胰岛素的作用会促进糖元和脂肪的合成,短时间内如果我们不能利用完这些葡萄糖,他们就会被储存为糖元当成能源备用或者储存为脂肪,所以升糖过快其实是不利于减肥的。但如果能量(糖分)能慢慢释放出来,每段时间都得到充分消耗利用,那它们也不会储存起来,而且胰岛的负担也会减轻,有利于胰岛健康。

多餐的方式能保证肚子不至于由于长时间不吃东西而饥饿,即使补充能量,不仅能提高饱腹感,而且能量能得到最有效利用,也不会缺少总能量和营养的摄入。就不会突然由于肚子饿去暴饮暴食,不会去选择吃那些高热的食物。

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总能量自己心里要有数,每一顿摄入多少食物也要有效分配,而且要有节制。如果每一餐都吃的肆无忌惮的话,那也达不到少食多餐的效果,最终还会由于热量超标造成肥胖,适得其反。

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真的可以有效减肥吗?

少食多餐对于有些人可能是有减肥效果的。

现在大部分减肥用的方法一定是形成热量差,只要造成能量亏空就能达到减重的目的。少食多餐如果每天的热量是满足热量消耗多于摄入的,就有减肥效果。与此同时少食多餐它常作为血糖偏高,糖尿病人的一种饮食方式,在减重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它的原理,那就是能平稳血糖,减少对胰岛素的刺激,这也是有利于减肥的。

只不过为什么少食多餐有时候达不到减重目的呢,除了与能否形成热量差有关,还与人有关,有太多人哪会每餐只吃一点,要么不吃,要么吃很多,对于这类人不适合这种。

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真的可以有效减肥吗?

多餐制是一直被误传的减肥方法,在此,我会用权威数据与文献推翻一直以来存在的错误认识。

肥胖似乎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一种趋势,长期的低活动量再加上夜宵烟酒的大肆摄取,导致都市人越来越胖,脂肪越来越多,胖了人自然要减肥,于是就开始抓取各路的信息来希望达到自己减下脂肪的信息。这其中有一个观点从我开始接触健身就流行至今“少食多餐可以帮助你提高代谢降下体脂”,据称少吃多餐可以提高你的饱腹感然后控制你的食欲,使你的血糖在一天内保持平稳,提高了新陈代谢,自然也就能消耗更多的热量,当然这个说法理论上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说得通的“道理”并不代表“真相”。

摄入食物经过消化吸收需要消耗热量——称为“食物热效应”,相传“多餐制”能增加“食物热效应”,但事实上并没有。

2010 年,Cameron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时间跨度是 8 周,饮食热量低于每日所需热量,受试者为超重的男女,受试者分为两种饮食模式:一天摄入 3 次或 3 从以上,该研究将两组人群的热量限制规定成等量(700 大卡/天),最终发现两组人群都失去了 5%的体重,另外,两组人群的瘦体重,脂肪以及 BMI 的降幅都类似。

Verboeket-van与Wsterterp发现每天等量摄入2次与7次对比,脂肪与体重变化没有区别。

少吃多餐的关键点不是“多餐”而是“少吃”,一个是减少总体热量,一个是增加热量消耗。多少餐并没有问题。

这里我在举出一个颠覆你“三观”的研究,发现多餐制更能刺激食欲。

权威机构研究:

实验随机把15名受试者(7男8女)随机分成2组:3餐组与6餐组

2组总体热量与食品成分相等,发现:两组的体重与脂肪氧化程度并无不同。

但是,6餐组的饥饿感与进食欲望更高!!过去认为多餐制的胰岛素水平更高,但是该实验去发现6餐组的胰岛素浓度反而更低!

跟多的进食次数可能换来更好的食欲与饥饿感,似乎多餐制更适合“增肌人群”。因为在日常没有办法准确计算热量的情况下,所谓的“少吃多餐”很容易让你变成“多吃多餐”。

关于减脂的饮食,我在之前的问答与文章有写过,更重要的是保证蛋白质与膳食纤维,并不是“少吃多餐”这种自以为是的取巧之作。多项研究证明,要达到最好的减脂效果,就是“抗阻力训练+控制饮食”。

我们要通过实验与证据去了解真相、接近真相,而不是单纯通过“我觉得”“我认为”没有任何证据的理论性“因为。。所以。。”去了解一件事物,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特别鸣谢:夏良田老师、FitnessViews文献提供

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真的可以有效减肥吗?

因人而异的,我少吃也没瘦

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真的可以有效减肥吗?

『少吃多餐』是很多人推荐的减肥方法,很多人认为这样可以维持新陈代谢,不让自己饿肚子,还可以过嘴瘾,简直太完美了。

这个传统的减肥观念,是各种古老的瘦身方法,营养师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这个观念被很多没有任何经验的媒体,和零食公司大力宣传。

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认为,减肥就要『少吃多餐』。

今天我告诉大家真相,『少吃多餐』可能只对很少一部分有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少吃多餐减肥,简直就是一个大坑。

下面请听我慢慢说来,为什么『少吃多餐』是一个减肥的大坑?

很多人相信,吃一些小零食,可以让降低自己进食的欲望,不会饿到自己,会让自己吃得更少。

在国外,零食公司最喜欢推广『少吃多餐』的理念了,很多人喜欢吃零食,觉得『少吃多餐』有利于减肥,就不正常吃饭,每天就吃零食。

这样的少吃多餐,不仅仅无法减肥,还会导致食欲大增,而且,大部分零食不仅仅不健康。

你可能会说,我不吃零食,我吃健康食品,我『少吃多餐』可以吗?

其实,我也不建议,因为很多研究发现,『少吃多餐』不会让你吃得更少,少食多餐还会增加食欲,让你吃得更多。

一个有关『一日三餐』和『一日六餐』的对比研究发现,高蛋白进餐,三餐和六餐相比,三餐更加容易降低食欲,吃得更少。

如果你是那种『一开始吃就管不住嘴』的人,千万不要少食多餐,要养成饿了再吃的习惯,不饿就不要吃,这是减肥最基本的要求。

很多时候进食都是非生理性饥饿进食,情绪,压力,无聊,习惯,都可能导致进食。

如果你一天吃一顿大餐,和一天吃6顿小餐相比,食物热量一样,一日一餐减肥效果要好很多。

这就是轻断食的作用,可以增加棕色脂肪,这个脂肪是帮助燃烧脂肪的,还有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度,提高细胞自噬,健康,长寿。

古老的营养师会给你们说过,一定要『少吃多餐』,不仅仅有利于减肥,还可以让你每天不饿肚子,吃得好,还能健康的瘦下去。

其实,很多研究发现,『少吃多餐』真的没有减肥效果。

最著名的研究是一个针对『少吃多餐』和正常三餐的对比研究。

研究内容:为期八周的低卡路里减肥研究,分为两组,卡路里摄入一样,一组吃三餐,一组吃六餐。

研究结果:两种方式的减肥效果基本上没有区别。

还有一个研究,一天两餐和一天六餐相比,对于改善糖尿病人的健康水平来说,一天两餐更加高效。

所以说,有人说,『少吃多餐』更加利于控制血糖,这也是不成立的。

『少吃多餐』能解决饥饿问题?

这也是一个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一般人认为,吃,能解决饥饿问题,但是,吃一点点只会刺激食欲,不会解决饥饿问题。

试想一个场景,如果你憋尿很久了,你能不能做到一次尿一点,然后hold住,等一会再尿一点?

对于正常人来说,只要一开水龙头,你就关不住了吧?

第二个场景,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互撩,当别人把你的欲望撩起来的时候,然后把你仍那里,不理你了,你是什么感受,是不是要奔溃?

我们都知道,人的欲望是很奇怪的,有时候本来没什么欲望,但是一旦被撩起来的,被触发,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自己最后得到满足,性欲是如此,食欲也是如此。

吃西餐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有一道菜叫做开胃菜,什么是开胃菜,就是你吃一点点,就会想要吃更多的菜。

很多人想通过『少吃多餐』减肥,其实理论都是基于控制卡路里。

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

受试者通过少食多餐,控制卡路里的方式减肥10%,然后,一直检测他们的激素水平,其中控制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的两个激素:

1,饥饿素,饥饿感激素,越高你就越饿。

2,酪酪肽,满足感激素,越高你就越满足

研究发现:他们的Ghrelin水平都升高了,PYY水平都降低了,它们变得越来越饿了。

结果是,因为激素的变化,食欲的变化,他们吃得越来越多,他们又一点点胖回来了。

很多人都觉得,减肥减下去了,又胖回来了,都是因为意志力不行,没有自控力,其实不然,只是方法不对,策略不对。

我们的意志力只能用一阵子,控制卡路里确实可以瘦下去,但只是短期,意志力不能用一辈子,长期控制我们行为的是,身体里的激素。

那么,如何减肥能不让饥饿素降低,不提高食欲呢,那就是轻断食,还可以配合低碳饮食。

总之,要减肥,不饿就不要吃,这是底线,甚至每天你可以尝试饿一会会,不仅仅有利于减肥,还有利于健康,长期饱腹绝对是不健康的。

还有,你要先学会判断自己是否真饿,你想吃东西,不代表你真饿,很多时候都是心理性饥饿,情绪性饥饿,你要的是安慰,是满足感,是缓解无聊,你要的不是食物。

如果你可以做到,一天两餐最好,如果你要减肥,一日一餐也没有问题的。

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真的可以有效减肥吗?

原则上是能的,但是实际上成年人是不能的,因为很多人只要让自己不饿就会能量超标或刚好。还有已经肥胖的人减重需要消耗多余能量,形成能量差,如果吃的太少,长时间会营养不良,影响健康。最有效合理的方法就是七分饱加足量运动,足量运动就是每天运动1小时,每周5天以上,坚持2-3个月一定有效,而且对健康也好。维持身材是终身的事情,养生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时尚,精致生活的标志,加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