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
大家好,我是明仔,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谈论这个问题,我觉得曹操不是被高估了,而是被低估了。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饿一笔,提到古人物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人就是曹操。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那么咱们一起来聊聊。
首先,曹操最出名的角色就是军事家,他征乌桓,败袁绍,擒吕布,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够他吹的了。可见曹操的军事才能十分的出众,这些举措让曹操称霸中原,要知道古代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曹操的军事才能更体现在他的人员支配上,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依靠诸葛亮,孙权依靠周瑜,但是曹操很多时候自己拿主意的,很多时候他都是知道该怎么做了,然后去咨询一下下属,用来稳固自己的想法,这样具有战略性思考的人难道不具备更多的魅力吗?
其次,曹操也是政治家,会军事你就能当个将军,但是懂政治,你就能掌管天下。三国中曹操没有当皇帝,虽说比较遗憾,但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皇帝差不多,甚至比皇帝的权利还要大,其实在东汉末年,早已经是支离破碎,砖碎瓦落,不可挽救。曹操想要统一也并非易事,但是曹操最高的职称是魏王,没有称帝。称帝对于曹操太容易了,但是称帝的后果比打仗还要残酷,到那时候不知道中国有多少皇帝,从这也可以看到曹操的政治格局,非一般人能比的。
再者,除开军事家和政治家,曹操还是伟大的诗人,这个可是很多人无法比拟的,一般的人要么能文,要么能武,曹操可是文武双全,曹操的诗慷慨悲壮,豪迈奔放,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情真挚,挥洒自如。也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恢弘之志。他作为建安文学的领域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打开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新纪元,开创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新起点。
最后,这么有魅力的男人,能让典韦为其送命,曹操假如让许诸杀他父母,许褚不带眨眼的,可见曹操的人格魅力,麾下更有张辽,夏侯惇,曹仁,乐进,于禁,徐晃等名将,以及一系列谋臣,可见曹操的能力。虽然也打过一些败仗,喜欢少妇等恶习,丝毫不影响曹操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人们往往认为曹操是奸雄,是坏人,其实真的低估曹操了。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
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是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的最有政治眼光战略家!比刘备,他更坚决果断;比孙权,他更有创业精神;比袁绍袁术刘表刘璋之流,他看得更长远!
行刺董卓,是大义之举;寄人篱下,顷刻间便有性命之虞,故而杀朋友吕伯奢一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最为完美的出手,就算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刘备英雄非常,都没机会了,天子就一个,谁敢不服,就是反贼,人人可得而诛之!其远征乌桓,统一了北方。所以说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曹操的文学成就颇高,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例如《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曹操并非完人,他在镇压黄而起义和消灭群雄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十分残暴的一面。但总的来说, “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把曹操当作一个封建统治者中的英雄来评价,是公允而文恰当的。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
曹操一点没有被高估,相反是评价低了。
现实中的曹操雄大略,文治武功,在三国时代,无论孙权还是刘备,都无法与其相比。在政治手段方面,虽说是挟天孑以令诸侯,授人以柄,但不失一招高招,如他不挟,恐别人也会挟,只不过没机会,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罢了。
在战略上,先统一稳定了北方,然后再向南征讨,把北方作为大后方。用人方面,惜才如命,手下文臣武将云集,人才济济,赏罚分明,很多人原为他效力。
文学成就,甩刘备,孙权几条街,给后世留下不朽之作。代表作《长歌行》《观沧海》等大气磅博,荡气回肠。"老骥伏历,志在千里"成千古绝唱。
曹操在后代人心中的形象被矮化或丑化,完全是文学作品的偏面性惹的祸,一本《三国演义》让曹操成了人们心目中枭雄。据说作者罗贯中的先祖被曹操所害,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有意贬曹扬刘。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
我觉得曹操是被低估,之所以他只统一了北方,是因为他的对手都太强和太多。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
曹丞相乃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身于乱世有旷扶天下的雄才伟略,文治武功非三国中的袁绍,孙权,刘备,董卓可比,他的个人媚力无人能比,天下英才多归于其帐下,他在诛灭董卓的战争中看清楚了天下诸侯的各怀鬼鬼胎和斤斤计较,更看清楚了袁本初的悠柔寡断和妇人之仁,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他雄才大略,用人以贤,军事理论和谋略达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官渡之战是他安身立命,潜龙上天的惊天动地之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鬼哭狼嚎天地撼动。继而有平定了吕布之乱和袁术之祸,真可谓是人中龙凤,天上神仙也不及的奇才大贤。三囯中自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每读曹丞相的短歌行,总感天地宽广,宇宙浩撼。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
同样的时间长度,别的开国之君都一统天下了,他却只是统一了北方。前期能立住是多次靠袁绍帮衬(荥阳讨董卓、匡亭拍袁术、兖州讨吕布、迎天子等等),自己做大了就反噬袁绍。若不是许攸及时反水,在官渡占上风胜算大的仍然是袁绍。
说他用兵如韩白,韩白却没有他那么多败仗(徐荣、吕布、张绣、袁尚、昌豨、孙权、刘备)。打个颠沛流离的刘备,结果十多年后把刘备打成汉中王,连赤壁之战的时候帮他出兵的益州牧刘璋都连人带地盘被刘备拿下了,然后就是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要是孙权没阴关羽那一下甚至出兵青徐,就有意思了。
想吹他代表汉朝击破乌桓吧,他却把并州丢了。
如果要说他哪里被低估了,可能是道德素养吧,他可能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坏,虽然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但修缮洛阳北部尉官署这些细节可以让他显得有人情味一些,早期上疏灵帝屡屡无果也可以解释他最终放弃忠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