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今年6月份装修完的,一直开窗放味!家里有一个3岁女婴。10月中旬可以入住嘛?

雨哥是一个装修工人,按理说如果新装修的房子存有装修污染,最早的受害者应该是我们装修工人,但我们却并不受其害!

或者有人会说我们在房子里面呆的时间不长,只不过是一个装修期间的时长,而不是像业主一样长期居住,但雨哥想说的是我们装修工人中不乏那些工龄20年以上的存在,都还好好的!所以对于新房的入住标准不必太过于担心装修污染问题!

不过说完全不用担心哪也未免太心大了!毕竟总有报道说“别的星球”的人深受装修污染毒害,作为地球的统治者我们能不害怕吗?

所以房子装修好了之后心里肯定有一股激动的成就感!恨不得站在高处向全世界大喊:我有房子啦!我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了!

因此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择日乔迁!完全忽略了装修污染的问题,甚至有很多人把开窗通风晾房的过程都忽略了,可以说他们是心大,也可以说是百无禁忌!

就像我们这帮整天与装修污染源接触的装修工人一样,心大到无所畏惧!

然而心再大也总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就像题主说的一样家里有3岁的宝宝,为人父母者肯定总想为子女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古语有云: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嘛!

既然是为了孩子,那么新房装修好之后就必须要走“晾房”的过程,不能说只要挑个黄道吉日入住就能逢凶化吉?为了不受装修污染的危害,入住标准应该以污染程度来判断。

所以说像题主说的房子6月份装修好,想在10月中旬入住是否可以?雨哥认为晾房时长并不是评判入住的最佳标准,虽然晾房期间有开窗通风透气,但要知道装修污染物质中甲醛的潜伏周期可以长达十几年,单单是靠开窗通风来清除不是三五个月就能做到的?

为了孩子评判新房的入住标准应该以室内的污染指数来决定,只要污染指数低于国家规定的安全指数(0.8毫安/立方米)才可以放心入住,而且入住之后应该时常保持室内通风透气,或者利用一些绿植和现代科技继续与装修污染做斗争,放宽心态过日子幸福自然来敲门!

为了孩子是不是该检测一下新房的污染指数,再做入住决定呢?

房子今年6月份装修完的,一直开窗放味!家里有一个3岁女婴。10月中旬可以入住嘛?

是什么样的勇气让你4个月入住?老公装修设计师9年,自己房子才装完,我们用的梦天门,冠珠瓷砖,华润漆,相对来说比较可以的材料了,老公不相信任何材料任何品牌,只相信通风,年底入住,儿子4岁跟随爷奶住老小区,不敢拿他做实验,因为身边有一对很有钱的夫妻装修急着住,10岁孩子得了白血病,不能说直接有关系,谁能保证,我每次看到这种父母都觉得可恶,

房子今年6月份装修完的,一直开窗放味!家里有一个3岁女婴。10月中旬可以入住嘛?

我的房子,今年4月份全部装修好,然后一直开着窗通风。上周去测甲醛两个卧室一个2.2一个1.6,都是致癌级别。无奈只能继续放着到年底看看。顺带一提我的是海景房17层南北通透无遮挡,每天24小时海风不停的吹,用的装修材料也都还不错都这样,我建议你三思。

房子今年6月份装修完的,一直开窗放味!家里有一个3岁女婴。10月中旬可以入住嘛?

不同材料中甲醛的释放周期不同,胶粘剂中的甲醛释放周期一般会很长,长达3-15年。其他材料中的甲醛释放属于缓慢衰减型。

而TVOC、苯系物的来源主要是油漆、涂料等,因为大部分是液体,所以在装修施工之后,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的挥发,在变干之前的这个时期内,是一个高峰的挥发期,等到材料干透之后,挥发浓度会降下来。一般这种液体材料干透的时间为1个月-6个月之间。

房子今年6月份装修完的,一直开窗放味!家里有一个3岁女婴。10月中旬可以入住嘛?

我们当时9月初装完,10月底就入住了,孩子当时3岁多……我用的材料都是环保的,也没有复杂装修,每晚关窗开暖气,第二天一早来打开,如此反复一个多月,入住以后也是全屋不关窗,主卧的床是拆得旧的带过来的,没有什么多余的家具,现在入住马上两年了,一切正常……

房子今年6月份装修完的,一直开窗放味!家里有一个3岁女婴。10月中旬可以入住嘛?

这个我具有发言权,因为去年我刚翻新了一套老房子。也是6月初完工,我们年底才搬过去,说下我的几点小建议。

1、开窗通风肯定是最重要的,6月装修完,正好遇到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候,这有利于甲醛和有害物质的挥发。

2、建议购买一些绿植养在室内。比如绿萝,龟背竹,卵叶鹅掌,杜鹃,吊兰,虎皮兰,常春藤,芦荟等。虽然说绿植吸收有害物质很有限,但是如果你养在里面的绿植都能很好的成活,那么说明室内的空气质量不算差。

3、建议购买活性炭或者空气净化器。我家就使用的空气净化器,感觉效果很好。

5、说实话,新房通风的时间偏短,建议如果有条件,尽量多敞些日子。

4、入住前可以请专业的甲醛测试机构进行测量,达到安全标准了才进行入住。

总结:因为甲醛的挥发是个持续的过程,空气净化器的使用再加上适当的绿植,应该是比较安全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