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和马三立相比,你认为谁的相声艺术成就更高?

侯宝林和马三立都是相声发展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如果单论相声功底,马三立要更胜一筹,如果上升到相声艺术成就,侯宝林显然要有压倒性优势,可以说如果没有马三立,相声发展大概率没什么影响,而如果没有侯宝林,相声可能压根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发展与大繁荣。

马三立和侯宝林

马三立的相声功底更胜一筹

马三立生于1914年,是相声寿字辈演员,比侯宝林大师要高上一倍,马三立属于相声世家,其祖父是著名的评书艺人,而父亲则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大哥是万人迷李德钖钟爱的弟子马桂元,马三立出生在这样的相声世家,家学渊源自然是少不了的,所以马三立即便年龄不大,但一出生辈分就定了,而且有这样的氛围熏陶,功底自然不用多说。

解放前马三立就已经成名,其相声水平已经很厉害了,而解放后,马三立身处天津,专心研究相声,其曲艺相声更是发挥到极致,尤其是继承和发扬了马氏相声,为马氏相声赢得了“无人不宗马”的美誉。

马三立

马三立艺术生命很长,其潜心研究相声的技艺水平,到了晚年可以说是炉火纯青,随便登台一段话,都是单口相声,包袱设计更是巧妙,时隔多年,仍能让人回想起来一笑,这就是马三立先生的相声功底,从这点来说,马三立可以说是相声功底和技艺水平的顶峰。

侯宝林的相声艺术成就更大

侯宝林先生对相声是有大贡献的,其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提高了相声艺人的地位,在解放前,都是京韵大鼓演出攒底,可侯宝林大师通过自己努力,使相声成为攒底的曲艺形式,这贡献是对相声界的大贡献。

第二点是对相声进行改进。解放后,相声一度面临取缔的风险,侯宝林大师牵头组织了相声改进小组,对相声进行了净化,并进行了新相声的创作,因此相声不仅没有被取缔,而且得到了繁荣发展,这点功绩也是对相声界的一大贡献。

侯宝林

第三点,就是对相声进行曲艺理论研究。传统相声讲究口口相传,并没有多少理论研究,但是一门艺术要想发展繁荣,就不能没有理论基础,所以侯宝林大师晚年潜心曲艺理论研究,为相声这门曲艺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合来看,侯宝林大师胜出马三立

虽然辈分上侯宝林大师要低马三立一辈,但是整体来看艺术成就,侯宝林大师可以说远远领先马三立,马三立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继承发展马氏相声,其自身的曲艺水平功底炉火纯青,但是其没有对相声界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而且马氏相声可以说后继乏人,在马三立、马志明时代过后,马氏相声也就逐渐没落。

马三立和马志明

相比而言,侯宝林对相声界乃至曲艺界都有巨大贡献,其研究的理论基础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而侯宝林培养的新人,包括马季、师胜杰等不仅自己成为相声名家,而且还开枝散叶,相声马家军、东北相声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至今的相声舞台上,仍可以看到侯宝林大师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侯宝林和马三立相比,你认为谁的相声艺术成就更高?

都是相声界的艺术巨擘,分不出高低来

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只有小孩子眼里面才有胜负,成人的世界里没有高低

但是,两个人的成就倒可以浅谈一番

侯宝林把相声引入殿堂

做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当之无愧。相声在旧社会是下九流的行当,虽然有人从事,但是,艺人的地位相当的低下。既然是语言的技艺,逗笑别人一般也就靠一些自我调侃、黄段子、下流段子来吸引买主的赏赉。不然的话,哪来的吃饭钱?

但是,侯宝林的出现则很大的改观了这种现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要把相声带入到大雅之堂,和京剧等国粹成为一种艺术就必须摒弃一些不健康的段子和包袱。他们将这种相声称之为新相声。建国初期艺术的百家齐放也给相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侯宝林等一批老艺术家用自己的努力将相声带进了千家万户。

这一点来说,侯宝林功不可没

至于进入到90年代之后相声的滞后发展,只能怪当时的所谓的主流相声界艺人没有了最初的创作初心,生活的太安逸了就没有了创新、创作之心,着实不该!

再来说一下马三立

马三立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于传统的全面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自成一派。

另外一点就是,马三立追求相声的平民化,力求自己的相声要小孩子也能听得懂。通俗化、口语化、题材平常、内容朴素、语言平实、结构简单,也使得他的很多的段子妇孺皆知。

单口相声《逗你玩》,现在想起来也是会心一笑,这或许就是马老的功力所在。

看似平常又极不平常!

台风上来说,侯宝林占了一个“帅”字,台风的儒雅,语言的洗炼,与“学唱”的传神,使得侯宝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高雅的感觉。

而马三立则不然,朴实的作风一直伴随着马三立终生。特别是表演中的以“我”字开头的口语化叙述,给人的感觉就很亲民。

这或许就是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吧

侯宝林和马三立相比,你认为谁的相声艺术成就更高?

侯宝林和马三立先生都是相声界泰斗,国宝级人物,他们的相声各具特色,难分伯仲。

侯宝林先生,以他的《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多个相声段子,而享誉全国,并桃李满天下。

马三立先生的作品,风格独特,像如《逗你玩》《买猴》等一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从老先生嘴里说道出来,就叫不一般,就叫艺术。

作为相声前辈,两位老先生,造诣深厚,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度,是我们后辈敬仰的为数不多的相声大家,是值得我们尊敬长辈。

两位老艺术家,已先后故去多年了,但他们在相声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他们的音容,永远留给了后人。

他们高尚的艺德,永远值得当今社会的艺术家们学习,德艺双馨,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才是受人民欢迎的!

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我们必将永远怀念他们!

侯宝林和马三立相比,你认为谁的相声艺术成就更高?

虽然说艺术是很难分出一二的。不过相对来说,我更喜欢马三立的作品。侯宝林的相声雅字见长,而马三立的作品雅俗共赏,属于是百听不腻,越听越有琢磨头。不只是作品,人品上马三立也是完爆其他任何相声演员。

从家学上看,马三立要深厚得多。马三立的外祖父是恩绪,恩绪是相声的第三代传人,擅唱太平歌词。他的徒弟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都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的祖父马成芳是评书艺人,擅说《水浒》,也名噪一时。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也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的兄长马桂元也是相声界杰出的人才。

在父兄的熏陶下。马三立自小就打下深厚的功底。后拜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周蛤蟆)为师。文哏和贯口,在马三立这里得到了突出的发挥。马三立创立了独特的马氏相声,天津相声更是“无派不中宗马”。

马三立的经典段子有:《开粥厂》、《卖挂票》、《十点钟开始》、《查卫生》、《黄鹤楼》、《买猴》、《家传秘方》、《练气功》、《逗你玩儿》、《文章会》、《相面》、《开会迷》《八十一层楼》等。

《西江月》,在马三立之后,没人再说,用行话来说来是拿不起来。《吃元宵》在听别人说就索然无味了。《卖黄土》,讲了一对懒夫妻不愿意摇煤球,于是女的引小伙子进屋,男的闯进来,然后女的让小伙子装着摇煤球,白得200多斤煤球,后来女的又故伎重施,引小伙子进屋,小伙子说了句经典的话:“这么快就烧完啦”。这是马三立俗的代表,在侯宝林那里是绝对听不到的。

马三立的作品以自嘲和戏谑的方式刻画了诸多的小人物。马大哈,马大善人、马大学问、张二伯等等。虽然他的很多段子很俗,但是人品极为端正。他的搭档王凤山在嗓音失声后,马三立还是一直带着王凤山演出,听不到王凤山的声音,如果不是报幕的说,马三立王凤山合说,很多听众都误以为马三立说的单口。

这种对搭档的情谊,是其他任何演员也比不上的。包括他的儿子马志明人品也是无从挑剔的。现在火遍全国的郭德纲也是以马派相声为基础的。

侯宝林在自身和教育后代上是明显不足的,私生子不说,出了个侯耀华,就搅的狗屎满天飞了。

侯宝林和马三立相比,你认为谁的相声艺术成就更高?

两位都是我父亲非常喜欢的相声演员,从小也跟着听了不少。这个问题其实有些不妥,不过从称谓上来看,或许能对二人在观众中的地位做出一些评断。在观众中,马三立被尊称为“泰斗”;而侯宝林被尊称为“大师”。 当然从辈分上来说也有差别,马三立先生是相声第五代演员,而侯宝林先生是相声第六代演员,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跟侯宝林是一个辈分的。说起两个人不同,可以简单的总结为马三立擅长“人物”,侯宝林擅长“演绎”。马三立相声表演给人特别亲切朴素,通过声音来描摹故事、人物特别到位,给我回味悠长的感觉,给人印象是“听马三立怎么讲”,代表作《开粥厂》《卖挂票》《买猴》《逗你玩儿》可谓百听不厌。 侯宝林的相声总是谈笑风生,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婚姻与迷信》等是针对一个问题加以讲说,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侯宝林讲什么”。 话说回来,马三立为什么被称为“泰斗”,这与他的出身和师承有关系,马三立出生在北京,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钖,在父兄的熏陶下“说”“学”“逗”“唱”的功底十分深厚,师承周德山,文哏出色。另外,说到相声,单口、对口、群口中单口相声最难,而马三立则是单口最出色,他做到了同样一句话,从别人嘴里出来平平无奇,而从他嘴里讲出来就能把人逗乐。

侯宝林和马三立相比,你认为谁的相声艺术成就更高?

谢邀,这个问题在头条循环了多年了。这是有一股势力,或者一群人,准备好答题,依次答题,依次评论,依次点赞,又昧着良心准备下一个,如此循环不止。让两位大师相互争论。然后都不入郭德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