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守街亭,是不是必败?

以马谡的才智为什么他会选择占据高点扎营,而不是当道扎营?马谡在战略上犯了什么错?

马谡守街亭,难度极小,所以诸葛亮才会动用私心,让几乎不带兵的参军马谡去守,其用意就是让马谡立下战功;然而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却出乎意料地丢掉了街亭,彻底葬送了诸葛亮北伐的命运,如果诸葛亮派去的是带过兵的其它蜀汉将领,则街亭完全可以守得住。

马谡

守街亭只是阻挡魏军,而不是击溃魏军

马谡守街亭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当时诸葛亮出其不意进攻魏国,并派遣赵云佯做主力,从箕谷进攻,吸引曹魏主力,而诸葛亮派大军主力进攻陇西,此计谋成功骗过了魏军,诸葛亮大军顺利攻入陇西,而当时陇西三郡响应诸葛亮北伐,归顺蜀汉,诸葛亮大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第一次北伐局势

此时曹魏觉察到诸葛亮的意图,派遣张郃率军救援,街亭是蜀汉大军运粮通道隘口,地势险要,诸葛亮派遣将领镇守街亭,其意图是阻挡张郃救援,给自己部署兵力的机会,所以诸葛亮派遣将领的目的是守街亭,阻挡曹魏军队,而不是击溃。

诸葛亮派遣马谡有私心

马谡字幼常,其和马良是亲兄弟,荆州地区所言“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便是马良和马谡五兄弟,而马谡和诸葛亮在荆州就相识,两人情同父子,所以诸葛亮很是器重马谡,即便刘备托孤时,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仍坚持重用马谡。

马谡跟随诸葛亮平定孟获时,提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谋,顺利平定了南中地区,可以说马谡是一个有远谋的政治家,但是政治家未必可以打仗。

街亭位置

由于镇守街亭难度不大,诸葛亮出于私心,也想要让马谡镇守街亭立下战功,所以参军马谡率领1万军队,在副将王平的辅佐下,镇守街亭,王平久经沙场,马谡几乎就没上过战场,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让马谡立下战功。

马谡如何守住街亭

按照诸葛亮的部署,马谡只需要听副将王平的意见就可以了,自己做好主帅就行,到达街亭之后,其地势险要,王平立马指出:在两山之间的险要道路上扎下营寨,阻挡张郃军,这是很常规的作战部署,也完全可以达到战争目的。

但马谡久读兵书,没上过战场,坚持将部队拉上山,道理是“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而面对张郃围困,马谡则言到“置之死地而后生”,这都是纸上谈兵,也为街亭战败埋下了隐患。

马谡兵败

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由于私心重用马谡,导致自己满盘皆输,因此,马谡守住街亭并不难,只需要听从王平建议即可,可谁知,马谡刚愎自用,才最终导致了街亭的丢失。

马谡守街亭,是不是必败?

马谡守街亭肯定是必败,其他的人守也一样守不住。《三国演义》纯属杜撰,真实历史的街亭之战,马谡只有几千人马,是诸葛亮用来阻止魏国援兵的一道防线。街亭这个地方距离秦安县城40km,在东北方向的陇城镇。宽6km,长约15km。是一个开阔的地形,唯一有一点险要处,就是马谡后来防守的南山。几千人马,防守6km宽的开阔地形。除非有坚城深沟,就算在道路上立寨,原地坚守。被张郃5万人马攻击,恐怕也就只能坚持两三天。马谡把军队放在南山上,也是无奈之举。而且魏军来的太快,只相差一天,就到了街亭。蜀国军队连修个坚固的营寨的时间都没有。如果将营寨修建在道路上,抵挡一阵后,再结阵缓缓后退,这样坚持的时间能长一点,损失也会少得多。因为张郃的军队,日夜兼程,强行军前来。马军在前,步兵粮草在后。首尾相距,估计至少也是几十甚至上百里。先头的马军,也只有几千人。马谡没有这个胆色和能力,困守南山,然后因为水源断绝,造成士兵体力下降,最后几乎被全歼。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有责任的。

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本就是个错误,而且错过了一个绝佳的战机。他本身应该做的,应该是集中主力,在街亭与张郃决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估计兵马有八九万,天水三郡应该也有一两万降兵。魏军在陇右的兵马估计还有两三万,并且还有一些城池没有攻下来。从这里看,诸葛亮的战略重心有问题。重心没有放在东来的魏国援军上。而且他对这支援军到来的时间,严重误判。古代的军队,通常一天行军40到60里。我按照现在的公路里程,算出张郃从洛阳到街亭的时间为15天,每天行军103里。古代的道路肯定曲折、起伏远多于现在。实际每天至少行军110里以上。比诸葛亮的估计,至少快了好几天。他的估计,在张郃到来以前,应该可以拿下整个天水三郡,驱散郭淮的军队。然后集中兵力,击败魏国援军,攻入关中。派马谡守街亭,真实的目的恐怕也就是起个警戒的作用。结果就是造成兵力分散。街亭失守后,顾此失彼,全盘被动,只能仓皇撤军。并且因此被敌军乘胜追击,造成很大损失。从这一方面看,诸葛亮的战略构思能力不足。对战机和危险的敏感性也不足。

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诸葛亮本来还有一次绝佳的机会,但是他没有抓住。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估计不足,张郃来得太快。但是他的机会也在这上面。他如果留下3万军队,再加上天水三郡归顺的军队。可以拖住郭淮,以及其他魏国残兵。集中5万主力,可以在街亭和魏军决战。结果可能会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从关中方向过来,先越过一道山脉,然后到达街亭地区。此处宽6km,长15km。完全可以设伏,先俘获魏军的几千先头骑兵。张郃的军队,每天强行军110里以上,连续走了15天,可谓神勇。但也有致命的弱点,这样的军队实际上已经疲劳至极,如果不休整一两天,是根本无法作战的。毕竟那时候是冷兵器时代,厮杀是需要体力的。有运动经验的人应该知道,一个人长时间大量运动,如果停下来。一两个小时内,身体就会充斥大量乳酸,全身酸软。这时候不要说战斗,连站立都困难。历史上,张郃解决马谡也用了几天时间。他也没说是马上冲上去,把马谡解决掉。他的军队实际上也是需要进行修整的。更何况为了赶路,马军在前,步兵粮草在后,估计首尾相差,至少几十甚至上百里,说不定还更远。诸葛亮解决了张郃的马军,还可以顺便获得一些马匹。可以一路席卷过去,死死咬住不放。张郃的军队分散而且疲劳,必定不能抵挡,会一连串的溃败,整个崩溃。因为体力不支,连逃跑都困难。大多数都会被消灭或者俘获。这时候,再向西回师。郭淮和其余的陇右魏军必然军心动摇,不是投降就是逃窜,不足为患。魏国的军队,当时大多数都在东部和北部,与吴国和北方少数民族对峙。关中空虚。蜀军可以拿下关中,夺取潼关、武关、蒲津渡黄河渡口,关上关中的门户。然后就可以如探囊取物一般,夺取整个凉州,获得马匹。在关中屯田,修生养息。利用关中易守难攻的优势,逐渐向东蚕食,最后夺取天下。就如当年的刘邦一样。

马谡守街亭,是不是必败?

这是一个警醒世人应该谦虚谨慎的故事、 马谡应该算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但其丢失“街亭”有其必然性;原因如下:

尽管马谡在七擒七纵孟获前曾规谏过诸葛亮“攻心为上”的正确主张、也因此一度与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谋而合、有助诸葛亮平定南蛮孟获一臂之力的功劳、从而赢🉐️军师的赞誉和信赖。

但其恃才自傲、目中无人的一面也不容小觑!

《三国演义》有一段这样的情节:“火烧连营”刘备大败而归……临终前曾经对诸葛亮🈶️过遗训:“马谡徒有其表、紙上谈兵尔……”

此时此刻诸葛亮也许是浮想联翩地沉迷于七擒孟获时曾经的美好回忆、或是厌恶刘备的不听忠言规谏(“火烧连营”之败前、诸葛亮曾竭尽全力规谏刘备不要意气用事、君子报仇 十年不晚、但刘备因桃园结义兄弟感情的縁故、痴迷于为关羽报仇、置军师再三忠言相劝于不顾、一意孤行的东征战略意图难以撼动和逆转)……在此背景下、军师渐行渐远地置先主刘备的临终遗言不屑一顾加以淡忘……刘备死后不久,诸葛亮在北伐魏国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失误、也许与此有一定的关联?

…… 从而形成了本不该选择的马谡这个“徒有其表、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来驻守、最终导致战略要地“街亭”丢失……起初、马谡与副将王平领将士刚到街亭、🈺️寨究竟应该驻扎在低谷还是高处位置、在这个问题上俩人存在争议和矛盾、主要是马谡自恃清高、不按客规律的变化而变化、更不懂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此关键时刻、主帅的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状况发挥到极致、他罔顾事实、紙上谈兵、按部就班地置军师和副将王平的:“低处安营、以免被切断水源”正确主张于不顾、死搬硬套地痴迷于自己所谓的“居高临下、置死地而后勇”的错误做法(信条)。

……王平拗不过主帅马谡、无奈之下、只好自领五千人马离开、独自到低谷地域安营扎寨……

后来这个战况的结果印证了军师和王平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意忘形、骄傲自满、麻痹松懈、必败无疑……

反之亦然……

马谡守街亭,是不是必败?

马谡是参谋参座型,纸上谈兵滔滔不绝,但一到亲身带兵参战,却令人大跌眼镜。实战经验欠缺不算,连身边王平的意见都听不进,一意孤行,让街亭失去外援,断水断粮痛失街亭。

街亭是战略要道,守住街亭就能掌握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关乎全局。诸葛亮在平蛮夷孟获之役,马谡可是鞍前马后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建树颇丰。本想重用马谡,配之一员良将王平,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担负重任。可没想到,马谡固执己见,听不进王平片言只语,没有及时在山下布置一军,好成犄角之势,遥相呼应,防止水源被切断,不成为困城犹斗的局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紧急情况下,多亏王平及时将街亭布防图送到诸葛亮处,让诸葛亮提前一步做好退路,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局。

马谡之失在不尊重将领,骄傲、狂妄,本来参照王平意见,立体式布置,做到前后、左右、上下多层次防守体系,能够有效地阻挡司马懿的进攻。待到后援赶上,可以帮助诸葛亮大军展开猛烈反击,战局在握,说不定开创北伐新局面。

可一失足,成千古恨。诸葛亮无奈折兵折将大后退。失街亭,对诸葛亮和蜀汉的打击是巨大的,辛辛苦苦的努力都毁于一旦。诸葛亮自惭自贬三级,而挥泪斩马谡也是马谡咎由自取,悔之莫及。

马谡守街亭,是不是必败?

不是

马谡守街亭,是不是必败?

先要明确一下,马谡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站在蜀汉的角度总结是:违亮节度。具体便是舍水上山、举止烦措。

站在曹魏的角度总结是: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因此,马谡的败因一是不据城,二是舍弃了水源地,逆推便可确认所谓诸葛亮的节度。

街亭又称街泉亭,顾名思义,以城中有泉而名。易言之,诸葛亮原本的布置应当是拒守街泉亭城,如此依托城池,又有水源补给,很难发生大规模溃败。

从全局看,诸葛亮一次北伐的目标便是断有陇右,而塞绝陇道,隔绝关中救兵至关重要,如游楚所言: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

按理说,如此重任非诸葛亮本人莫属,故毛泽东总结街亭之战,亦称亮宜自临阵。然而,此时汉军仍然面临另一个重大课题,即:攻克祁山。

祁山与襄阳、合肥并称曹魏国之巨防,又当汉军入陇要道,是一等一的军事要地。故而一次北伐,诸葛亮身攻祁山,此地不克,则汉军粮道不畅,骨鲠在喉。街亭之战发生时,祁山守将高刚面临汉军的强大压力,已坐不专意,打起投降的算盘。

明确大局,诸葛亮对马谡的节度安排也便一目了然——街亭之战就是拖时间,拖到诸葛亮解决祁山,亲帅主力来援。一言以蔽之:守住就是胜利。在此大前提下,依托城池布防自然是最优解。

然而,马谡显然没有理解孔明的良苦用心。虽然史书对于马谡移防的考量未加解释,但从动机判断,依托城池利于守,依托山势利于反击,加之马谡熟读兵法,恐怕认为张郃军远道而来,自己以逸待劳,准备打一场防守反击,冀获大利云云。只能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综上而言,马谡如果依托城池,照本宣科,现下的几个败因即都不存在,在王平等人的辅佐下,拖住张郃恐怕是个大概率事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