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如果弃东征孙吴而北伐曹魏,是否能拿下关中统一中原?

先说结论,如果刘备放弃东征孙吴,北伐曹魏,是极有可能拿下关中地区的,至于能否统一中原,刘备估计是很难看到的,如果刘备继任者励精图治,还是有希望统一天下的。

刘备东征时候势力如何?

刘备执意东征发生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距离荆州战役关羽被杀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这两年内刘备集团厉兵秣马,时刻准备着杀向东吴,名义上是为关羽报仇,其实是为了夺回荆州,此外,刘备集团还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是称帝,由于曹丕篡汉,为了保证政权的正统性,刘备称帝,仍用汉国号;第二,是张飞被杀。张飞军事才能突出,是统兵大将,张飞被杀,是关羽之死后的另一大损失。

东征时的刘备

在三国时代,军队和地盘是衡量国家势力的重要方面,在荆州集团全军覆没后,蜀汉的刘备集团控制地区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虽然益州沃野千里,且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乱,但是其毕竟人力物力有限,所以蜀汉集团必须向外扩张。对于军队而言,蜀汉刘备集团兵力强盛,此时刘备集团汉中地区兵力有2万,统帅魏延,镇守西部边境地区马超部,兵力大约1万,少数民族地区兵力1万,刘备主力兵团6万左右,除却镇守部队,此时刘备集团能够调动的作战部队大约在8万左右,而且这8万部队战斗素质较强,许多都是跟着刘备南征北战的部队,普遍战斗力强。

北伐比东征更有优势

刘备东征的宣传口号,是为关羽报仇,这个口号显然不太具有说服力,稍微明白的人都能看出来刘备是要夺回荆州,但是北伐不同,曹丕篡汉,是篡权,而当时,还有不少人忠于大汉王朝,刘备登基称帝也是为了延续汉朝的国祚,因此,其北伐口号显然更容易站得住角,也更有力量,之后的诸葛亮北伐也都沿用这一口号。

三国形势

其次,东征而言,需要穿越长江三峡,从上游到下游,进攻容易,但是退回很难,也就是这样战争可进不可退,东吴一旦扼守三峡,刘备集团就极为被动,从地理意义上而言,进攻东吴并不有利,而北伐曹魏,主要进攻曹魏的关中地区,虽然也并不有利,但是退回方便,从地理意义上讲,进攻曹魏更有利。

北伐兵力部署与进攻方向

从刘备东征来看,蜀汉政权此时的势力还是挺大的,还可以动员出来数万大军和军需粮草,支撑相当规模的战争消耗。如果没有夷陵之战的巨大战争消耗,那么刘备集团北伐还是很有胜利把握的。从后期诸葛亮北伐来看,三郡响应,而更早时期,反对曹魏集团的势力更多,加上马超马岱在西凉的影响力和刘备的声望,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蜀汉北伐形势图

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刘备的军事能力要超过诸葛亮,如果北伐,仍会是诸葛亮坐镇后方成都,保证军需物资,而刘备大军可以分三路北上,其中赵云一路仍出箕谷,作为疑兵;魏延一路出散关陈仓道,而刘备亲率5万精锐大军,出祁山,攻取陇右,至少可以取下凉州,继而攻下关中地区,扩大战果。曹魏方面大将集中陨落,如果刘备不东征孙权,还可以与孙权打上战略合作,孙权从荆州方向佯攻,集中兵力攻打合肥,曹丕先登基不久,几面进攻之下,丢失关中的概率很大,至于刘备集团统一天下还需要时机和人为。

刘备如果弃东征孙吴而北伐曹魏,是否能拿下关中统一中原?

这个问题是当时乃至古今争论的热点,后世明末王夫之,清初乾隆帝都有类似评说,认为刘备当时可以选择不要东出伐吴,而应该伐魏,刘备称帝后要出兵伐吴时,赵云就提出这个观点,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我们既然有匡扶汉室之志,必须先公后私,曹丕篡位人心未固,出兵攻打关中,不然和东吴一旦交兵,容易错失良机“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刘备不听。

王夫之则是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不足说起,认为诸葛亮虽然没有谏阻刘备东征,但他后来感叹说“若法孝直在,必能阻主上东行”的话,可看出他是不大赞成东征的,然后也认为应该再次联结东吴,出兵关中,抢夺渭水上游。(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又说,纵然失败,流血流在伐魏前线,比败在伐吴之役有意义。这是从大义角度论事,不是以战略形势而言。十全老人乾隆看书读到赵云传时,也感叹说,“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认为赵云的计划有可能成功,论点应该与王夫之大同小异。

三国时人也有人持这看法并打算实践,就是三国末的钟会,钟会伐蜀成功除掉邓艾后,与姜维交好,喝酒密谋讨伐司马昭,定下一个战略构思,打算把益州的蜀汉兵与魏兵分成二路,姜维带蜀兵出斜谷为正兵疑敌,钟会自带魏兵从后面迂回突袭长安,“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想得很美妙,可惜谋事不遂,司马昭已命贾充率兵堵在汉中前面,而众魏兵魏将也无法同心,激起内乱,兵未发而身先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备时的形势不同,关羽是蜀汉第一战将,荆州是天下之腹,突破襄樊进军南阳就能威胁中原,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一旦失去,蜀汉政权很难冲出益州,其时不是东出就是北伐,北伐后来诸葛亮就打了五次,费尽心思没有大的收获,刘备东征,事实上也证明行不通。但刘备不得不东征,蜀汉的基石由益州派和荆州派为主,荆州丢失不表示一下,如何安抚原荆州派?何况关羽与刘备深情厚谊,有此大失不反应何以在天下立足?正如刘晔说,不耀兵无以自强自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备东征时,曹操原老将大多在世,未至人才凋零的地步,政治上曹丕采纳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放弃曹操的打击豪族扶持寒族的做法,与世家豪族握手言和,达到最大化的团结内部,之前也未有大的战事损伤,最近的大战襄樊之战,和更前的汉中之战,刘备方的损失都比曹方大,兵力实力蜀汉并无明显优势,自己出兵出攻打曹魏,除了人心政治上有优势外,并无其他辅助成功的条件,连长安估计也打不下来,统一天下是别想了。何况其时和东吴联盟也是一厢情愿,能捅你第一刀就能捅你第二刀。

刘备如果弃东征孙吴而北伐曹魏,是否能拿下关中统一中原?

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也不现实。历代有不少人都认为刘备伐吴是不对,应该伐魏才对。当时赵云就劝谏刘备讲:“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应该先灭掉魏,这样吴自然就臣服了?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篡夺帝位,应该顺从众心,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然带着粮食骑马来迎王师。不该置曹魏不顾,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三国志裴注云别传》

我觉得赵云的话道理是对,但不实际。灭掉曹魏,东吴不成问题。问题是以蜀汉的实力能灭曹魏吗?我认为凭蜀汉的实力是无法灭曹魏。第二问题是跟东吴交战就不得卒解,难道跟曹魏交战就能卒解吗?再者刘备要是北伐曹魏,东吴就会无动于衷吗?毕竟东吴偷袭荆州,已经和蜀汉闹翻了。而且孙权自得荆州后,也有图蜀汉之意。

但问题在于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最弱。最终刘备也没听赵云的劝谏,还是决定伐吴。原因就是因为曹魏太强,只有拿回荆州才有机会。再者刘备伐魏之际,东吴就不会进攻益州吗?毕竟东吴偷袭荆州,已经跟蜀汉闹翻了。而且东吴在夺荆州后就已经准备攻益州。当时吕蒙率大军驻江陵,孙权亲率大军军驻公安,陆逊率军驻秭归。命周泰为汉中太守,刘璋为益州牧,把刘璋这个益州牧的治所选在秭归。从法理上否定刘备这个益州牧,也有以刘璋引诱其旧部的意图。

后(孙)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陈)泰汉中太守。(孙)权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三国志》

曹丕称帝后就询问大臣刘备会不会东征,大家都讲:蜀,小国耳,名将唯(关)(关)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只有刘晔认为会,原因在于刘备的策略是以攻为守,耀武汉扬威。再者不为关羽报仇说不过去。史书上记载大多是说刘备伐吴是为关羽报仇,我认为并不是这个原因。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御驾亲征伐吴,孙权求和。史书记载先主盛怒不许。刘备真的是不同意吗?那是因为东吴给的价码不够,不把荆州还回来,再赔偿点损失,刘备岂能同意。陆逊的孙子陆机认为刘备东征的目的: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就是要报东吴偷袭荆州杀害关羽个仇,收复给东吴夺去的荆州。

刘备要夺回荆州,因为他不满足于称王称霸,不去争,最终的命运就是灭亡。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我认为刘备应该也是考虑到这方面。刘备要是打孙权,曹丕未必会帮孙权。要是打曹丕,难保孙权不会背后捅一刀。刘备决意东征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收复荆州。为关羽报仇,我认为有这个意思,但只是次要原因。刘备能分荆夺益靠的荆州豪强的支持。入蜀时带了三万人,很多荆州人随行。刘备不可能不考虑他们的感受。曹魏刘晔认为刘备肯定会东征,因为刘备的策略是耀武扬威以显示自己力量有余。即是以攻为守的战略方针。

蜀虽狭弱,而(刘)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三国志刘晔传》

我个人认为刘备东征的策略要比北伐曹魏要好。我认为有以下原因,刘备才选择东征。第一曹魏强大,东吴相对弱小。先弱后强。第二荆州是用武之地,不能没有这个战略要地。第三相比于北伐曹魏道路艰难,东征则顺江而下。无论是运兵、运粮都方便多。第四荆州是刘备经营多年,深得荆州人心。东吴暂时还未彻消化,时间拖得越久越不利。

历来人们都指责刘备东征是感情用事,主次矛盾不分。忘记了自己的志向,只为私怨。王夫之认为刘备自从分荆得益称王之后就忘记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才东征而不伐魏。王夫之讲如果刘备向信关羽那样信诸葛亮,听赵云的劝言,不东征。而是乘曹丕刚刚篡位,人心尚未归附时,联合东吴一起伐魏。这时蜀汉尚有力气,锐气正盛。虽然大汉国运衰弱,但为何不让英雄之血洒落于许昌、洛阳,而白白流在猇亭?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读通鉴论》

我个人不太赞成王夫之的观点。首先来讲曹丕初篡是没错,但要讲人心未稳固却是不对。中原之地曹操经营了三十年,中原的人才都让曹操所收纳。各地镇守的文武皆是曹操所用和所提拔。再者三国志魏志有传的人物几乎都在魏王国担任官职,并非在汉廷任职。汉廷的官员虽然是空壳,但几次政变下来已经让曹操杀得差不多了。

魏王国的官员: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袭、卫觊、和洽、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王脩、鲍勋、钟繇、华歆、王郎、程昱、蒋济、刘放、孙资、刘廙、傅嘏、桓阶、陈群、陈矫、卢毓、和洽、常林、杨俊、高柔、徐邈等。这些都是文官,基本上在三国志都有传。诸位将军也是在魏王国任职,这个就不列了。据魏书记载夏侯惇觉得诸将都担任魏王国的官职,自己却还是汉廷的官职。于是他跑去向曹操要官,在夏侯惇的坚持下,曹操任命夏侯惇为魏王国的前将军。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魏书》

王夫之的联吴共伐曹魏更是不现实了。即使刘备愿意,孙权就会真心共伐曹魏?不背后捅一刀就不错了。孙权刚刚背盟偷袭了荆州,还图谋益州。这样子的事情况下,孙权只会防着刘备。当公元221年刘备东征,诸葛瑾写信邓阻刘备。信中讲:“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先帝指的是汉献帝。诸葛瑾以大义责备刘备,那东吴又干了什么事?相助汉贼曹操就大义了吗?裴松之认为陈寿把诸葛瑾的书信记载下来完全是多余的。

载之於篇,实为辞章之费。—《三国志裴松之注》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威震华夏。洛阳周围吏民纷纷起事响应。曹操大本营邺城也有人密谋起事。而这时孙权却向曹操称臣,还公然讲曹操应称帝。(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然后在背后捅关羽一刀,偷袭荆州。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大骂孙权包藏祸心,帮助曹操除害,这是消灭汉室宗室子弟勤王的军队,在曹公准备迁都的计划,拯救大汉的计划,因此停止。义军所到之处,应该在孙家。意指孙权不忠不义,刘备东征军队是义军。

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於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三国志裴松之注》

这样子的东吴(孙权)怎么联合伐魏?在公元222年孙权遣使向刘备求和,刘备同意了。但孙权还是跟曹魏有来往。在刘备去世后,孙权一边派人去吊丧。但是背后又通过士燮引诱蜀汉南中豪强反叛。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还任命刘璋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前面才跟刘备复通后,接着就做这样的事。公元234年蜀汉东吴联合北伐。魏国得到消息后召开朝议,魏明帝想要亲征孙权。大臣卫臻劝谏:“孙权其实不过是应付诸葛亮而已,实际上是在观望。而且合肥城池坚固,根本不用担心。不用您亲征,以节约军费。”结果援军距离还有数百里,孙权就退了。卫臻把吴蜀联盟本质道破了。

士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孙)权益嘉之。—《三国志吴志士燮传》

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於吴。(孙)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帝欲自东征,臻曰:“(孙)权外示应(诸葛)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三国志魏志卫臻传》

如果刘备舍东吴而北伐曹魏,那曹魏肯定实施是西守东攻策略。即西线坚守以拖垮蜀汉。东线的东吴敢动,就坚决击退。按照赵云的设想早图关中,那关东义士肯定会响应。我觉得关东义士不一定会响应,因为他们犯不着。如果这时东吴趁蜀汉主力北上,攻入益州呢?蜀汉又该怎么办?毕竟当初东吴也是这样子偷袭荆州。有可能再来一次。

如果在东吴攻益州时,曹魏也同时攻汉中呢?在刘备东征时,刘晔就建议和蜀汉一起伐吴。这样蜀汉得到荆州,我们得到杨州。那时再回头灭蜀汉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曹丕讲人家投降称臣,我却去打人家,以后还有谁会投降。曹丕问如果接受东吴称臣,袭击蜀汉后方咋样?刘晔反对讲蜀远吴近,刘备一旦得知肯定会暂停东征。在此之前曹丕下诏询问是否跟东吴联合灭蜀汉。王朗认为如果到孙权亲自率军跟蜀军交战,胜负难分之时。我们再出兵,一战解决胜负。现在孙权的人马还没有动,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动。而且现在的天气也不适合行军打仗。

(王)朗议曰:“天子之军,重於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孙)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今(孙)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三国志魏志王朗传》

假如东吴坐观成败,既没有西攻益州也没有北上伐魏。凭蜀汉一国之力能占据关中统一中原?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主要是两个原因,即曹魏太强和地理原因。曹魏太强这个就不讲了,说一下地理。蜀汉和东吴能阻碍曹魏一统,首先是因为地理条件分隔南北。蜀汉依靠重险之固阻碍曹魏一统。地理是把双刃剑,即挡住了敌也同样挡住了自己。

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三国志裴松之注丞相参军傅干谏曹公南征》

帝(曹丕)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三国志裴松之注吴录》

文帝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三国志裴松之注魏氏春秋》

有人可能会抬扛,当年刘邦能从汉中东出,刘备为何就不行呢?两者的情况不同,不能同日而语。首先来讲秦末汉初天下十九个诸侯。曹魏的地盘相当于雍王、塞王、翟王、西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代王、常山王、辽东王、燕王、胶东王、齐王、济北王、西楚三分之二、九江王一半、临江王一半。三国时曹魏已经占据北方九州达二三十年之久。十九诸侯从反秦到建国不过两三年时间,政权尚未稳固。十八国中西魏王、胶东王、齐王、济北王、韩王、代王是原来六国后裔,其他的都不是。

第二个原因就是刘邦东出时天下有变。当时项羽分封诸侯,很多人认为不公平。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原来是田荣的部下,但田荣却没有封王。燕王臧荼原来是辽东王(原燕王)韩广的部下、常山王张耳原来是代王(原赵王)歇的部下、 河南王申阳是张耳部下。赵王歇改封代王,代地是比较偏远荒凉的地方。赵王歇反而不如部下的部下。陈馀跟张耳一起事,功劳不比张耳小,但项羽只封三个县给他。别说跟张耳比,连张耳的部下河南王申阳都不如。

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史记》

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史记》

公元前206年四月在咸阳的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五月后陈馀联合同样没有封王田荣。陈馀和代王赵歇攻打常山王张耳,一下攻占了常山国。代王赵歇自立赵王并封陈馀为代王。六月田荣灭掉胶东王、齐王、济北王自立齐王。项羽亲自率军征讨齐国。天下再次大乱,刘邦趁机东出。刘邦东出的时间,《史记》记载是八月份。公元前205年正月塞王、翟王投降。

很多人以为刘邦一东出,韩信暗渡陈仓,一下就占据三秦(关中)。从塞王、翟王投降的时间来看,用时近半年。雍王章邯则盖被围于废丘,公元前205年六月投降后自杀。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带着诸侯的人马,加上自已的一共五十六万人打下西楚都城彭城。有人会问,西楚霸王项羽呢?在这一年时间里项羽一直待在齐国。有人会问这么久时间,项羽为何一直没有救雍王、塞王、翟王、西魏王、殷王、河南王。因为项羽深陷齐国战场不能自拔。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史记高祖本记》

汉二年六月,汉军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史记高祖本纪》

虽然项羽早知道刘邦东出,但项羽想先解决田荣。在公元206年底击败田荣,而田荣也被平原的人杀了。于是齐国人都投降了。但项羽却把降兵都坑杀了,又齐国烧杀抢掠,齐人因此又再次反叛。田荣的弟弟田横立侄子田广为齐王。项羽想解决完齐国,再迎击刘邦。但刘邦已打下彭城,项羽让部下继续征讨齐人,自己率三万人回援,一举击破汉军。

田荣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齐皆降楚。楚因焚烧其城郭,系虏其子女。齐人叛之。田荣弟横立荣子广为齐王,齐王反楚城阳。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史记高祖本纪》

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史记项羽本记》

我们知道三国之所以能鼎足而立,是因为三国之主能用人。但蜀汉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是远远不能跟曹魏相比。虽然在单个方面论,蜀汉有比曹魏强的地方。但综合而论,那就差太远了。比如治理,曹魏没有人能比得上诸葛亮,但驾不住曹魏这方面人才多呀。曹魏武将、谋士方面也是远多于蜀汉,而且曹魏武将、谋士不比蜀汉差。像镇守西线的大将军曹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就是一个无能之辈。曹真的军师是杜袭,也是司马懿的军师。

人才莫胜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 以成鼎足之势。—清.赵翼

先主之初微矣,虽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而客处于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之也寡。及其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轻,蜀之士躁,虽若费祎、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羣、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谡败其功,公不得已,而察察于纤微,以为訏谟大猷之累,岂得已乎?—《读通鉴论》

刘备如果弃东征孙吴而北伐曹魏,是否能拿下关中统一中原?

如果东吴反水背盟袭荆州杀关羽之后,刘备不讨伐东吴反而集中兵力讨伐曹魏的话,不但不可能拿下关中统一中原,反倒有可能置其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

原因也不复杂。

其一,既然东吴已经和西蜀撕破了脸,那么无论刘备打不打它东吴都不会安心。

况且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关羽又和刘备亲如兄弟,所以刘备也不可能忍下这口气。

这个道理我们明白,孙权当然更不可能不明白。

因此,即使刘备不伐吴,孙权也会抓住蜀汉和曹魏开战的机会,趁机再给刘备捅上一刀。

其二,曹魏的实力相当强大,远不是实力弱小的蜀汉可以对付的。

即使刘备集中全部力量与之对抗,顶多也就能取得一点点有限的战果,而且还很容易打成艰苦的消耗战。

而一旦打成消耗战,刘备就骑虎难下了——既不能退,否则前功尽弃。

也不能进,因为对手实力强大。

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

所以,如果蜀汉与曹魏开战,必将陷入既不能速战速决,又承受不起消耗的僵局!

届时,假如孙权再趁机派兵西进,那么等待蜀汉的只能是灭亡的命运!

综上所述:尽管曹丕篡汉是国仇,而东吴杀关羽是私恨,但由于实力有限,所以刘备也只能吃柿子捡软的捏——不去触碰实力强大的曹魏,而是集中力量攻打实力相对弱小的东吴。

刘备如果弃东征孙吴而北伐曹魏,是否能拿下关中统一中原?

公元220年,威震华夏的关羽被孙权斩杀,因为不久前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一度逼得曹操想迁都来躲避锋芒,结果采纳司马懿的建议和孙权暗通曲款,导致关羽后方被吕蒙偷袭,而后关羽大军迅速溃败逃亡。

盛极而衰的关羽从威震华夏到败走麦城,用了不到数月的时间,而且当时刘备集团籍以起家的荆州也被孙权夺走,随后关羽及其子都被杀,次年,刘备在曹丕篡汉之后即位,随后为了夺回荆州顺带给关羽报仇而挥军东征。

结果呢,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先胜后败,夺回荆州的指望化为泡影,本人也在一连串打击之下而一病不起,不过有意思的是为了遏制陆逊进入西蜀,刘备强拖病体驻扎在白帝城,这一举动逐渐稳住军心,为以后三国鼎立赢得时间。

在刘备东征之前,包括赵云、诸葛亮等人在内的一帮老臣都反对刘备东征,他们认为主要目标应该迅速北伐,乘着曹丕皇位没有坐热,人心未稳而出军北伐,当时还可以打着为汉献帝报仇的旗号名正言顺的出军。

但是,这个提议被刘备拒绝了,他一意孤行的率军东征,诸葛亮无奈的对别人说,如果法正还活着,肯定有办法能够阻止刘备东征,这句话暴露了刘备集团的一个弱点:现有的文臣都没有能力阻止刘备,他们在刘备的心中占比不大,这反映现有的谋士是寥寥无几的。

因为刘备信任的庞统、法正等人都一死,而武将方面,五虎上将这时候只剩一个赵云,还没有任何统兵经验。勇猛刚毅的刘封被杀、只因为猜忌的原因。黄忠、马超病死、关羽败亡、张飞被杀。而刘备信任的大将魏延这时候驻扎汉中,负责拱卫巴蜀北门。

在文臣谋士不足、武将一下子损失太多,刘备苦苦经营的老底子可以说一下子没了,当时能够独立率军征战或者依为偏军的人好像只有魏延,汉中还不能随便换人,其他的有名号、有经验的人死的死、亡的亡,除了关羽,给了他一个眼欢喜,其他的如同流星一样飘落。

作为现在人都在指责刘备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但是这个说出妻子如衣服的男人怎么肯能有仇恨?立志兴复汉室的刘备自然万事都以兴复汉室为第一目标,妻子儿女丢了不知道几茬,这时候会为了关羽而去报仇?显然不可能!

当时对于这一切,刘备之所以一意孤行的东征,歪史认为刘备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军队高级将领短时间损失太多,而中下级将领不仅缺乏作战经验,甚至他还不太信任。这时候,带着一队作战经验不足的军队去攻打从未涉足的关中、秦陇,能有什么样的结果?

结果不可能多好,刚刚篡位的曹丕为了凝聚自己的威望,肯定全力以赴地应对,不排除御驾亲征,而以曹魏的国力、人力根本不愁消耗战。刘备肯定不能速战速决,很快就会进入进退维谷的绝境。

北方不能快速胜利,东边的孙权肯定不会安分,他们早就有了一个二分天下的战略部署,全据长江的希望这时候最为现实,依据孙吴的尿性肯定这时候趁火打劫,挥军西上攻入益州,邓艾灭蜀的时候孙家人就这么干过。

所以结果呢,整个益州被曹丕和刘备瓜分,三国鼎立也成为泡影。

刘备如果弃东征孙吴而北伐曹魏,是否能拿下关中统一中原?

不行,政治上没有人气呀,挨了打还忍气吞声,不坚决主持正义谁还应和你,士兵也没精打彩,不知何时何事何情为终点,因为作事总的有个原则尺度吧,破坏双方已定的协议就这样的完了不成?至少也得认错道谦,检讨自己错了,也是争战人格问题为主。你看刘备一出兵马上荊乡蛮夷人民欢迎,竟管败了,政治不输,下一回诸葛出征时,迎来更大场面,魏国境内三郡依附你,这就是伐吴得到的人气,没人气竟管资源多也不行,比如历史上项羽和刘邦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